1、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填空1.古代纪年法 (一)干支纪年法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纪年方法的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360 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二)年号纪年法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 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1) 年号纪年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
2、前 827 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 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 “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2)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 ),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4) 生肖纪年 十二生
3、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 (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 1324 年)的记载。2.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作者是东汉时的许慎; 第一部词典尔雅 ,是由汉代经师汇集而成的; 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 ,作者是清代的马建忠3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元曲用韵的规律,归纳曲韵十九部。4.单释语义者, 尔雅 (最早的词典) 、 东汉刘熙释名5音义兼注者, 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形音义结合者,汉许慎说文解字 。6.训诂学是从研究词义历史、地域变化入手,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的语言,以解释词义为核心,兼及文字
4、、音韵、语法、修辞诸方面研究的学问。古代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称为“小学”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7.战国时期第一部词典尔雅的产生 则标志着训诂学的诞生8.所谓“粘” ,即是指相邻的上一联与下一联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上联的偶句中第二个字与下联奇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一致,遵循“相粘”原则(因第一个字常可平可仄故不看)否则就是“失粘” ,也即是翻调了。9 毛诗正义包括汉代毛亨传 ,郑玄笺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1古代汉语中,哪些句子成分可以省略?古代汉语中,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谓语和宾语、兼语、定语、定语中心词、介词、介宾词组等。2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常见的习惯
5、句式?(一)如何、若何、奈何。(二)何以为。(三)何之有。(四)不亦乎。(五)无乃乎、得无乎。(六)孰与。12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加上新兴的北音学,就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内容。14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次序,默写唐末和尚守温三十字母。20中古音系以什么音系为代表?现在所说的中古音系,实际上是什么音系?中古音系以切韵音系为代表。隋代陆法言著。由于切韵失传和唐韵仅存残卷,所以,现在所说的中古音,实际上是广韵音系。25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
6、入派四声(入派三声)27格律是近体诗、词、曲等诗歌体裁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字句固定、用韵严格、平仄协调、讲求对仗。二,选择题1.声训因声求义,通过词的语音形式探求词的音、义结合的缘由。刘熙释名: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 (东,终也-古无舌上音)形训以形说义,通过词的文字形式说解单音节词的本义。 说文之学即形训之学。(止戈为武)义训连类明义,通过词的同义关系明确词的义位境训据境索义,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语境义2. 古汉语特殊辞格互文 连及 变文 曲指 分承3.特殊句式被动句 名作状 意动 使动 宾语前置 不属于判断句三简答题1.什么是古无轻唇音?举例说明(“古“指
7、什么,重唇,轻唇分别是什么?)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唐末守温和尚最早归纳汉语声母,他用三十个汉字表示当时的声母,称为守温三十字母。宋初人在他三十字母基础上用三十六个汉字表示声母,其中就有从重音“帮滂并明”分化出来的 “非敷奉微”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 (1) “非”古读作“帮”*诗:“东有甫(非)草。 ” 韩诗作“圃( 帮)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 ”郑康成本作“谤( 帮)人。 ”*诗:“彼(帮)交匪敖。 ” 春秋襄二十七年传引作“匪( 非)交
8、匪敖。 ”*诗:“彼交匪纾。 ”荀子 劝学篇引作“匪交匪纾。 ”*释名:法(非),逼( 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 谐声字: 非(非)悲( 帮) 分(非) 扮(帮) 反(非)版( 帮) 甫( 非)补(帮) 发(非)拨(帮) (2) “敷”古读作“滂”*诗:“铺孚(敷)脬( 滂) 覆(敷) (滂) (3) “奉”古读作“并” *诗 “凡民有丧,匍(并)匐救之。 ”檀弓*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 (并)服。 ”*左传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释文: “本又作 匍匐 。蒲,本亦作扶 。” *释名:“房(奉),旁( 并)也,在堂两旁也。 ”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
9、。二世元年,就阿房宫。 ”宋本皆作“旁”,“旁” 、 “房”古通用。 谐声字: 冯(奉)慿( 并) 伏(奉) 垘(并) 凡(奉)芃( 并) (4) “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水即门( 明)水也。 ”*释名:“望(微),茫( 明)也,远视茫茫也。 ”谐声字: 文(微)闵( 明) 亡(微) 氓(明) 无(微)橅(明) 未(微)昧( 明)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轻唇,或者没有重唇。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论,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象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
10、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例如: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 费: 旧读 b,春秋鲁季孙氏封邑。 “费”属敷母。 阿房宫:音 png gng,秦宫名。 “房”属奉母。 逢泽: 音 png z,古泽薮名。 “逢”属奉母。 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下面是这项结论的部分证据: (1) “知”古读作“端”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 。 ”注:“即天竺(知)国。
11、” *檀弓:“洿其宫而猪(知) 焉。 ”注:“猪,都( 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 *书禹贡:“大野既猪(知) 。 ”史记作 “既都”(端)。 *枚乘七发:“踰岸出追。 ”李善注:“追(知) ,古堆(端) 字。 ” *诗:“追琢( 知)其章。 ”传:“追,彫(端) 也。 ” 谐声字: 竹(知)笃( 端) 追(知)磓( 端) 带( 端) (知) (2) “彻”古读作“透”*诗:“左旋右抽(彻)。 ”释文云:“抽,敕由反, 说文作搯(透),他( 透)牢反。 ”(3) “澄”古读作“定” *说文:“冲(澄) 读若动(定)。 ” *诗:“其鎛斯赵( 澄)。 ”释文:“徒(定)了反。 ” *诗:“实惟我
12、特(定) 。 ”释文:“韩诗作直(澄),云相当值也。 ” *诗:“俟我于堂(定) 兮。 ”笺云:“堂当作枨( 澄)。 ”*周礼廛人注:“故书廛为坛(定) 。杜子春读 坛为廛(澄)。 ” *说文:“田(定) ,陈(澄)也。 ”齐陈氏后称田氏。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国为氏” ,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吕览不二篇:“陈骈贵齐。 ”陈骈即田骈也。 谐声字: 屯(定) (澄) 兆(澄)桃( 定) 盾( 定) (澄) 以上材料证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类,或者只有舌头没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没有舌头。为什么会得出“古无舌上音”的结论,重要根据之一是在现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头没有舌
13、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没有舌头音的方言。例如: “古无轻唇音” 、 “古无舌上音”这两项发现论据充分,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2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区别,举例说明一、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 ”,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动词“退” ,译为了 “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又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寡人闻,即使寡人听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 绿 ”的意思,即为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 3、名词的使动用法。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句子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即要灭掉郑国。这个“ 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 或“ 把 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 认为 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意为:我的妻子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或者:我的妻子认为我很美,
15、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又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贵,意动,认为五谷贵;贱,意动,认为金玉贱)。 2、名词的意动。邑人异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宾客“ 其父”,即:以“其父” 为宾客,意为人们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有了感觉。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如何判断使动用法怎样去判断使动用法呢?我们认为:宾语与谓语之间是主谓关系,则该谓语就是使动用法。一切使动用法都是这种关系,概莫能外。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例子:“李牧连却之 ”是谁“却”(退)呢?很显然是 “之”(秦军),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可见“之” 与“却” 实际上是主谓关系;同理,在
16、“会盟而谋弱秦 ”中,“秦” 与“弱 ”也是主谓关系。“却”“弱”是使动用法已“ 水落石出”。再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王”中的 “从” 是“跟从”“跟随” 的意思,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而且应该带宾语,因而很多人把这句译为“沛公第二天跟随一百多匹人马来见项王” 。显然,这样翻译从句子结构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实际情况却是“百余骑” 跟随“沛公”,而且“ 百余骑”也不敢自作主张跟随 “沛公 ”,又是“沛公”让“ 百余骑”跟随。可见,“ 从”是使用动用法。如果翻译再不严密,把它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一百多匹人马来见项王”(很多资料是这样翻译的),那就更看不出 “从”是使动用法了。如果用“主谓关
17、系” 法来分析,“从”之使动用法就显而易见了:“从” 的施事者(即主语)是“百余骑” 而不是“沛公” 因为只有士卒跟随统帅的道理而没有统帅跟随士卒的道理,即“百余骑” 与“从”是主谓关系,所以, “从”是使动用法。“谨拜表以闻”中的“闻” 的使动用法若用传统方法也是难以判定的,因为这句只能译为 “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之类的句子,而不能翻译为 “使 怎么样 ”的句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比较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但也是人们研究不甚系统不甚深入的语法现象,这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在阅读古文时如不注意正确分辨,比较容易产生混淆。从句子主语和谓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入手,详细分析并归纳出古
18、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的特征,包括主语使宾语动为使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如何为意动用法。只要根据上下文意把句子的主谓宾关系搞清楚,就可以辨识特殊动宾关系。例 1: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 齐策)乍一看,这两句含“客” 的句子,都是主谓宾型的, “客”字都处于谓语的位置,都带上了宾语,但若不注意细细推究,都理解为“把当作客人”,就会产生误解。 句意为“ 使 成为宾客”“客之”是用客礼接待扁鹊,使扁鹊成为宾客。扁鹊本不是齐桓公的宾客,路过齐国,齐桓公客礼接待他,他才成了齐国的宾客。“客” 说的是宾客扁鹊的实际变化,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全句可译为:扁鹊路过齐国,齐桓公用
19、客礼接待他。句“客” 是孟尝君主观意念上的变化,而不是宾语“我” 客观上有什么变化,所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全句可译为孟尝君把我看成门客了。例 2:石闻坚在寿阳,惧甚,欲不战以老秦师。(淝水之战)句意: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很害怕,企图坚持不战,消磨秦军的锐气。“老” 是宾语“秦军”的实际变化,“使秦军疲弊”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国充传)句意:当时赵国充已经七十多岁,皇帝认为他年纪大了。“老之” 是汉宣帝认为赵国充老。赵国充七十多岁了,本来就老了,汉宣帝过去不认为他老,现在嫌他老了,是汉宣帝主观意念上的变化,宾语赵充国本身没有变化,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使动用法
20、的类型那么何谓使动用法呢?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也就是说,它阐明的是“使宾语怎样” 的意思,是以动宾词组的形式表达兼语词组的内容。在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使动词。1动词的使动用法(1)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难)凋:使凋句意:使人听后惊骇得红颜憔悴。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2形容词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危士臣
21、(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受到危险句意: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名词的使动用法有: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两种,如:A、 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B、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今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二十二年 )二、意动用法的类型接下来说说意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就是意动用法。“意动” 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
22、上把某个事物当作” 的意思。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 ,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是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 把 当做”。(1)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师句意:我应当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宾语用作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用作意动的形容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 “把 当做”。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句子中的两个“小” 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
23、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 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 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 师说 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 “耻”是“ 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有时候数量词也
24、可用作意动,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序集)。“一” 看作一样,句意: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如何判定这个形容词或名词是否用作意动,一看是否带宾语,二看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看下面四句话: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人主自知而愚人。(吕氏春秋知度)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和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三、主要翻译方式(一)使动用法的主要翻译形式:(以 “秦王恐 其 破 璧 ” 为例。) 主语+使+宾语+原来的动词 秦王恐怕 他 +使+璧+ 破 。 2主语+把+宾语 +原来的动
25、词 秦王恐怕 他+ 把+璧+ 打破 。 3主语+双音节动词(多为补充式合成词)秦王恐怕 他 打破 璧 。 (二) 意动用法主要翻译形式:(以“(邻居)稍稍宾客其父” 为例) 主语+认为+宾语+原来动词 ( 邻居 )渐渐 认为 他的父亲 是宾客。 2主语+把+宾语 +当作+动词(变作名词) ( 邻居 )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3主语+以+宾语 +为+动词(变作名词) (邻居)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总之,使动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型式上基本相同,都处于谓语的位置,都带宾语。但他们和宾语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即它们陈述的是宾语而不是主语。使动用法说的是宾语的实际行动变化,意动用法说的是主语
26、主观意念上的变化,而宾语本身没有变化。区别使动和意动用法,要辨别上下文之间的制约,看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内容搭配,当然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须的,这有助于你更好地辨别使动和意动用法。3简要谈谈学习古代汉语对你的知识结构和以后学习的影响.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民族的语言。由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和以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两部分组成。而在汉语中,词汇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单位。从句法上看,词语是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最小而不可分割的句子成分;从词汇上看,词语是最本原的交际单位独立而完整的意义成分。句法是纲目,它将词语这样的散碎材料组织起来。材料跟纲目是不可混而为一的。无论词语材料的数量
27、多还是寡,它们都是为句法所组织的材料。 古代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的要素,只要研究古代汉语,就不能不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词义。古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古代汉语的总体面貌,寻求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了解现代汉语词汇何以形成。同时,还有助于古典文献的阅读,从而促进古典文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因而,无论是从古代汉语还是从现代汉语,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需要上来看,古汉语词汇学都应该是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第一,对运用语言来说,词汇是语言中的建筑材料,不掌握词汇,要想在表达思想上能达到清除正确而且生动有力的地步是不容易的。 第二,词汇研究对于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和语言方面
28、的一些实际问题很重要。综上学习古汉语词汇学对于日后交到语文的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由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了解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从而给学生们认识到古代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和现在的以复音词为主有如何的区别。在古代汉语词汇中,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同义词非常丰富,它们大多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的近义词,这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来说是费解的。通过古汉语词汇学的学习,日后在为学生们讲述时,不仅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还能通过各种例子增加趣味,学习好让他们头疼的文言文。如古今字: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
29、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古今字使得学生在阅读古文时会在成一些误解与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用词汇学的知识去为学生解惑。 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对于我们的一个好处是,在给学生们讲同义词、反义词时,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然后更准确地理解词义,弄懂文义。古代汉语词汇学知识对学生的古诗词、文言教学,生字读音、写法教学、成语教学以及词汇教学方面有很多帮助。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实用的。让学生掌握各种方法,理解题旨,触类旁通。用多种方法让他们来理解语文会事半功倍的多。对老师来说也会轻松许多,让我们把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给学生和老师带来更
30、多方便吧,获得更多地古文知识,学好文言文。四分析题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翻译: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
31、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楚莊王在位三年,沒發布政令,沒辦理政務。右司馬站在一旁,用隱語勸諫說:“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南方的土丘,三年不展翅,不飛也不叫,默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因爲羽翼還未豐滿;不飛不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不飛,一飛就沖天;雖然不鳴叫,一鳴驚人。你盡管放心,我已經
32、明白了。”半年後,楚莊王開始處理政務,廢除了十件不合理的大事,辦理了九件急需辦理的大事,殺了五個大臣,提拔六個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楚國的治理大有起色。接下去興兵伐齊,在徐州打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國,在宋國會合諸侯,開始稱霸天下。楚莊王不讓小事影響自己的才智,纔得以成就大名;不提前顯露自已,纔建立了大的功業,所以老子上說:“貴重的器物製成得晚,驚世的樂章不輕意發出聲音。”【注释】隐:有所暗指的话,也指谜语。阜:土山。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处士:隐居的贤人。 12解释上文中加点词。(4 分 ) (1)止( ) (2)举( )14后人由楚庄王的这段故事,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 。(2 分)15楚庄
33、王是否理解了右司马的用意?请简述理由。(3 分) 参考答案: 12 (4 分)(1)停,停住 (2) 选用,推荐14 (2 分)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15(3 分) 说明:右司马想借谜语来提醒楚庄王担起一国之君的责任,楚庄王借谜面含蓄地道出自己的打算和宏伟抱负。 示例一:楚庄王理解了右司马的用意(1 分) ,因为楚庄王用“长羽翼” “观民则”(1 分)来解释自己三年无为的真实意图(1 分) 。 示例二:楚庄王理解了右司马的用意(1 分) ,因为楚庄王以“来日飞必冲天,鸣必惊人”(1 分)来表达自己的抱负(1 分) 。 示例三:是的(1 分) ,因为楚庄王紧接着就道出了自己的意图和抱负(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