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部分 临床检验基础第 1 单元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高频考点 1 血液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离体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等。典型试题 1(A1 型题)血清和血 浆的主要区别是(A )A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B血清中无 钙离子 C血清中无镁离子D血清是全血经抗凝后而得 E血清中钠离子水平低高频考点 2 血液理化性质 1血量 正常成人血量约 45L,占体重的 6%8% ,其中血浆占 55%,血细胞占45%。女性妊娠
2、期间血量可增加 23%25%。2酸碱度 pH7.357.45。3比密 正常男性 1.0551.063,女性 1.05l1.060,相对黏度为 45;血浆比密1.0251.030;血细胞比密 1.090。4血浆渗透量 正常人 290310mOsm/kgH 2O。高频考点 3 血液特性和生理功能血液特性包括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和凝固性。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 45 倍;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 1.6 倍。血液粘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有关,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浓度越高,血浆粘度越高。由于凝血因子的作用,血液离开血管后,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高频考点 4 采血方法 1静脉采血法 静脉采血以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为多。小儿可从颈外静脉采血。2皮肤采血法 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手指采血比耳垂采血检测结果稳定。WHO 推荐采集 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 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3真空采血法 又称负压采血法。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这种封闭式采血方法能减少溶血、保护血液有形成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还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间交叉感染。不同检验项目选用不同色码的真空定量采血容器。4方法学
4、评价 皮肤采血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影响检查结果。开放式静脉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一,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封闭式静脉采血法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典型试题 2(A1 型题)关于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皮肤采血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B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少 C采血时患者情况不会影响结果D容器不洁不会引起溶血 E样本保存不当不影响结果高频考点 5 抗凝剂选择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常用的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 )盐:与血液中 Ca2+形成螯合物,使 Ca2+失去
5、凝血作用。 。不适于凝血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草酸盐:草酸根离子与样本中 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 Ca2+失去凝血作用。草酸盐与血液比例为 1:9。不适于凝血检查。双草酸盐抗凝剂:适用于血细胞比容、全血细胞计数(CBC) 、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不适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肝素: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不适于 CBC 和细胞形态学检查。 枸橼酸盐:与血中 Ca2+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典型试题 3(X 型题)与钙离子 结合的抗凝剂是(ABCE)A枸橼酸钠 BEDTANa2 CEDTAK2
6、 D肝素 E草酸钠高频考点 6 载玻片的清洁和血涂片的制备 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 1mol/L HCl 清洗。血涂片的制备: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留有空隙。手工推片法: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与涂片厚薄有关。载玻片压拉法:适用于血细胞活体染色。棕黄层涂片法:用于白细胞减低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红斑狼疮细胞检查等。高频考点 7 血液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法 染色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作用。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又名美蓝)组成。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与伊红结合,呈粉红色;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与
7、美蓝或天青(美蓝的氧化形式)结合,呈紫蓝色或蓝色;中性颗粒与伊红和美蓝结合,呈淡紫红色。染色深浅与染液 pH 值(最适 pH 为6.4 6.8) 、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有关。2吉姆萨染色 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吉姆萨染液由吉姆萨染料、甘油和甲醇组成。典型试题 4(A1 型题)下列关于瑞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E)A瑞氏染色的最适 pH 值为 67 B染液配制后可立即使用C瑞氏染料中含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 D染色时间不受室温影响E缓 冲液 pH 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高频考点 8 血涂片制备和血液细胞染色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手工推
8、片法应用最广泛,棕黄层涂片法可提高异常情况的阳性检出率。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涂片法。瑞氏染色法最常用,对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染色效果好。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的着色好,是观察细胞核和寄生虫的首选染色方法。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可获得满意的细胞胞质、颗粒、胞核等的染色效果。制备涂片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而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周卫平)第 2 单元 红细胞检查高频考点 1 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在骨髓中进行,约需
9、 72h。在骨髓或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 48h。红细胞平均寿命约 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2红细胞生理功能 通过血红蛋白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功能。高频考点 2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特点 1结构 血红蛋白(Hb)由两对 珠蛋白肽链和 4 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珠蛋白:4条肽链(、链) 。亚铁血红素:原卟啉、铁。 2特点 正常情况下, 99%Hb 为还原 Hb(HbA) ,1%为高铁 Hb(HbF) 。只有Fe2 状态的 Hb 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 人体生长各期,Hb 的种类与比例不同。 血红蛋白合成受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调节。血红蛋白相对分子
10、质量为64458。 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血红素。高频考点 3 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1手工显微镜法 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误差可源自样本、操作、器材和固有误差。2血液分析仪法 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比手工法精确(如电阻抗计数法的变异系数为 2%,手工法则11%) 。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会干扰红细胞计数结果。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定期进行室内和室间质控。高频考点 4 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1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 )10 12/L;成年女性(3.55.0)10 12/L;新生儿
11、(6.0 7.0)10 12/L。2医学决定水平 6.81012/L 需治疗;3010 9/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 Hb 测定。静脉血的 Hb 比毛细血管血低 10%15%。稀释倍数不准、红细胞溶解不当、血浆中脂质或蛋白质量增加会导致测定值假性增高。高频考点 9 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老年人(70 岁以上):男性 94.2122.2g/L;女性 86.5111.8g/L。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随年龄而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天内波动,上午 7 时达高峰。 (2)病理性变化:
12、血红蛋白在判断贫血程度方面优于红细胞计数。高频考点 10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 在 5ml HiCN 转化液中,加血 20l,充分混合,静置 5min 后,倒入光径 1cm 比色皿,在其最大吸收峰波长 540nm 处,HiCN 转化液或蒸馏水调零,测定吸光度( A) 。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采用 HiCN 参考液7.362510648)Hb(g/L5HiCNAA(50g/L 、100g/L、150g/L 、200g/L ) ,在分光光度计上,波长 540nm 处,测定各种参考液的吸光度,以参考液血红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求出换算常数(K ) 。然后,根据样本吸
13、光度( A)在标准曲线查出血红蛋白浓度,或Ab用 K 值计算:Hb(g/L)KA。高频考点 11 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和参考值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的呈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瑞氏染色血涂片可见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 7.2m(范围 69.5m) 、淡粉红色、中央 1/3 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高频考点 12 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1大小改变 小红细胞:直径6 m,见于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大红细胞:直径10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巨红细胞:直径1
14、5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正常色素性: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低色素性: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 多色性:正常人(约占 1%) 、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细胞着色不一:同时出现低色素、正常色素性两种细胞,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3形状改变 包括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棘红细胞、裂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不整。4异常结构 包括嗜碱性点彩
15、红细胞、豪焦小体(Howell-Jollys body、染色质小体) 、卡波环和寄生虫。高频考点 13 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学评价血细胞比容(Hct 或 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1手工法 有折射计法、粘度法、比密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温氏法(Wintrobe 法):采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问残留血浆,测定结果偏高。微量法:采用高速离心使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样本用量小、操作简便、残留血浆1%3%。2血液分析仪法 仪器法 CV 为 1%,手工法 CV 为 2%,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会出现误差。高频考点 1
16、4 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参考值 温氏法:男性 0.400.54;女性 0.370.47。微量法:男性0.470.04;女性 0.420.05。2临床意义 增高: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低:各种贫血。输液评估: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计算平均值: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高频考点 15 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检测原理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1手工法 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
17、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1)红细胞平均容积: (fl) 。RBCHctMCV每 升 血 液 中 红 细 胞 个 数每 升 血 液 中 红 细 胞 体 积(2)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 (pg) 。bH每 升 血 液 中 红 细 胞 个 数 量每 升 血 液 中 血 红 蛋 白 含(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g/L) 。ct每 升 血 液 中 血 细 胞 比 容 量每 升 血 液 中 血 红 蛋 白 含2血液分析仪 能直接导出 MCV 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 RBC 和 Hb,计算出MCH(Hb/RBC)和 MCHC(MCHMCV) 。高频考点 16 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1参考值
18、 新生儿:MCV91112 fl,MCH2936 pg,MCHC280360 g/L 。成人:MCV80100 fl ,MCH 2734 pg,MCHC 320360 g/L。2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见表 1-1) 。表 1-1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 血正细胞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生障碍性、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大细胞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 减低 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小细胞低血素贫血 减低 减低 减低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典型试题 1(A1
19、型题)某贫血患者的 MCV 增高、MCH 增高、MCHC 正常,属于(A)A大细胞性贫血 B正常 细胞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高频考点 17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是评价红细胞体积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RDW 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为准确。RDW 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RDW 的临床意义:贫血形态学分类的指标; 缺铁性贫血(IDA)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鉴别缺铁性贫血和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高频
20、考点 18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法:在镜下计数 1000 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或分数。网织细胞计数仪法和血液分析仪法:用荧光染料(如吖啶橙、派若宁-Y、噻唑橙)使网织红细胞内 RNA 着色,用流式细胞术(FCM)得到网织红细胞数。典型试题 2(A1 型题)网织红细 胞计数的染色方法是(C)A瑞氏染色 B碱性美蓝染液 C煌焦油蓝染液D抗酸
21、染色 E墨汁染色高频考点 19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易蒸发,导致结果偏低。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影响因素包括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认识、血涂片质量、计数红细胞的数量、计数方法等。Miller 窥盘法计数网织红细胞可减少误差。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 将 Ret 分成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 、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 、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3 类,有助于化疗、放疗、移植患者的监测。3血液分析仪法 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MFRHFR)/LFR100 ) 。测量细胞
22、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高频考点 20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成人 0.0080.02 或(2575)10 9/L,新生儿 0.020.06。 仪器法:男性 RMI 9.1%32.2%,女性 12.8%33.7% 。高频考点 21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 1501012/L,血液中为 65109/L。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放疗和化疗后;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2骨髓移植效果监测 骨髓移植后第 21 天,Ret1510 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85.8mol/L(50mg/L) ,2
23、4h 血清胆红素 102.6mol/L(60mg/L ) ,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孕母血清内查到与胎儿红细胞不相合的完全抗体。高频考点 8 人类白细胞(HLA)抗原和抗体人类白细胞上有 3 类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白细胞特有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 。HLA 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为糖蛋白抗原,存在于许多组织细胞上。HLA 抗体大部分是 IgG、少数是 IgM。HLA 抗原分型常用的方法是淋巴细胞毒试验。HLA 用于器官移植配型、输血、亲子鉴定和疾病诊断高频考点 9 血液保存液的主要成分与作用1常用种类:ACD 保存液(A 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 ;CPD保存液(C 枸橼酸三钠
24、;P磷酸盐;D葡萄糖) 。在 CPD 中加腺嘌呤即为 CPDA-1。2主要成分及作用:枸橼酸盐:抗凝,阻止溶血发生。枸橼酸:避免保存液中的葡萄糖在消毒过程中焦化。葡萄糖: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防止溶血。腺嘌呤:促进红细胞 ATP 合成,延长红细胞保存期,并增强红细胞放氧功能。磷酸盐:提高保存液pH,延长红细胞保存期。高频考点 10 血液保存液的贮存温度和时间表 1-6 血液制品贮存温度和时间血液制品 贮存温度 贮存时间全血和红细胞制剂 26 21 天(ACD)洗涤红细胞 26 35 天(CDPA-1 )浓缩血小板 26 24 天浓缩粒细胞 2024 7 天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冷沉淀物 202
25、4 24h低温冷冻红细胞 -30 1 年全血和红细胞制剂 - 65 10 年高频考点 11 输血适应证、种类及不良反应1输血适应证 出血;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 严重感染;凝血障碍。2种类 全血输注:可用于急性大量失血、进行体外循环手术和换血(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换血) 。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注、粒细胞输注、单个核细胞输注、血浆及血浆蛋白输注和自身输血。3输血不良反应 免疫性不良反应: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非心原性肺水肿、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蛋白的同种(异体)免疫等。非免疫性不良反应:高热(有休克) 、充血性心力衰竭、理化性溶血、空
26、气栓塞、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钾中毒、血液酸化、高血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传染性疾病。 (周卫平)第 6 单元 尿液生成和标本采集及处理高频考点 1 尿液生成机制 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生成,再流经输尿管,在膀胱内暂时贮存,最终排出体外。1肾小球滤过 当机体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作用,血液中小分子(分子量7 万的物质几乎不能通过,其余成分几乎全部被滤入肾小囊腔内,形成肾小球滤过液,称为原尿。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浓度、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正常成人每天经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约为 180L。
27、2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 肾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大部分水等重吸收,而肌酐则几乎不被重吸收。当原尿中的物质浓度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可出现于终尿中。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远曲小管、集合管是肾脏最终实现浓缩和稀释尿液功能的主要场所。3肾小管分泌 包括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 H+、 的作用及 Na+-H+交换作用。4N高频考点 2 尿液检验目的尿液检验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时尿糖增高、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增高、肝胆疾病时尿胆色素增高等)诊断,安全用药监测,职业病辅助诊断和健康状况评估。高频考点 3 患者准备和标本容器准备尿标本采
28、集须在尿分析前、中、后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患者准备包括清洁标本采集部位;明确标记;避免月经、阴道分泌物、粪便、清洁剂等各种物质的污染;使用合格容器,细菌培养的标本,应使用消毒培养瓶或无菌、有盖的容器。容器由不与尿成分发生反应的隋性一次性环保型材料制成;容积50ml;干燥、清洁,无污染物、无渗漏,无化学物质。 高频考点 4 尿标本采集种类 1晨尿 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和尿沉渣检查。首次晨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的浓度较高。要检测在酸性环境中易变的物质,可采集第 2 次晨尿代替首次晨尿。2随机尿 不受时间限制,但易受多种因素(如运动、饮食、用药、情绪等)的影响。3计时尿 3h
29、尿: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 1h 尿排泄率检查等,一般上午 69时收集。 餐后尿:检测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常于午餐后至下午 2 时收集。24h 尿:定量分析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必须采集 24h 尿。患者上午 8 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 8 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尿中某些成分 24h 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特殊试验尿: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4无菌尿 无菌尿采集包括中段尿、导管尿或耻骨上穿刺尿 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前、后时段的尿,
30、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用。典型试题 1(A1 型题)尿细菌培养取( B)A晨尿 B中段尿 C随机尿 D24 小时尿 E餐后尿高频考点 5 尿标本处理检验前的处理是保存尿刚排出时的标本成分的质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尿样采集后,一般应在 2h 内及时送检,最好在 30min 内完成检验。1保存 多置于 2,8冰箱内,或保存于冰浴中。低温可抑制微生物迅速生长,可保持尿中存在的有形成分形态基本不变。2常用防腐剂 甲醛: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甲苯:可在尿标本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尿中化学成分与空气接触。常用于尿糖、尿蛋
31、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麝香草酚:可抑制细菌生长,保存尿有形成分,用于尿显微镜检查、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保存。浓盐酸:用作定量测定尿17-羟,17- 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Ca 2+等标本防腐。 冰乙酸:用于检测尿 5-羟色胺、醛固酮等的尿防腐。戊二醛:用于尿沉淀物的固定和防腐。典型试题 2(A1 型题)保存尿液常 规分析标本的最佳方法是(E)A加乙醇 B加甲醛 C加麝香草酚 D加硼酸 E冷藏法高频考点 6 尿标本处理质量控制尿标本冷藏时间最好6h。甲醛是一种还原性物质,可产生假阳性。甲苯用量必须足够。取样检验时,应插入穿过甲苯液层,吸取尿。麝香草酚用量过多时,可使尿蛋白加
32、热乙酸法呈假阳性反应,干扰尿胆色素检出。 (周折冲)第 7 单元 尿理学检验高频考点 1 尿理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参考值 1尿量 一般指 24h 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有时也指每小时排出的尿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脏生成尿的能力和肾脏的浓缩与稀释功能。2质量控制 尿量采集必须完全而准确,使用标准量筒尿量测定,精确至 1ml。3参考值 成年人:10002000ml24h。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排尿量,约为成年人 34 倍。高频考点 2 尿理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1多尿 指 24h 尿总量超过 2500ml 者。(1)生理性多尿 饮水过多或食用含水分高的食物;食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使用某些药物; 静脉输注
33、液体过多; 精神紧张、癔病等。(2)病理性多尿 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指抗利尿激素(ADH )严重分泌不足或缺乏(中枢性尿崩症) ,或肾脏对 ADH 不敏感或灵敏度减低(肾源性尿崩症) 。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DM)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肾脏性疾病:肾小管破坏致肾浓缩功能逐渐减退均可引起多尿。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即昼夜间尿量比21。2少尿 尿量400ml/24h,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 17ml(儿童0.8ml kg)者为少尿。生理性少尿多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病理性少尿见于急性肾衰、慢性肾病等。肾前性少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
34、滤过率减低所致。肾后性少尿: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的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3无尿 尿量100ml/24h。肾受汞等毒性物质损害,常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典型试题 1(A1 型题)下列哪 项不属于生理性多尿(E)A使用脱水剂 B服用咖啡后引起多尿 C精神紧张D饮水过多 E尿崩症高频考点 3 尿颜色和透明度 1检测原理、质量控制和参考值 肉眼观察判断尿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 、混浊(云雾状) 、明显混浊 4 个等级。观察须使用新鲜尿样和防止污染,新鲜尿样呈淡黄色、清晰透明。2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 代谢产物:尿
35、色素、尿胆素(URB) 、尿胆原(URO)等影响尿颜色; 饮水及尿量; 药物的影响; 盐类结晶及酸碱度:生理性尿混浊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较多的盐类。(2)病理性变化1)无色:尿无色且尿比密增高,可见于糖尿病;如比密低,可见于尿崩症。2)血尿:当每升尿含血量1ml 时,称为肉眼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3 个,称为镜下血尿。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约占 98%) ;尿三杯试验,如血尿以第一杯为主,多为尿道出血;以第三杯为主,多为膀胱出血;如三杯均有血尿,多见于肾脏或输尿管出血。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代谢疾病。泌尿系统
36、邻近器官疾病。药物毒副作用。3)血红蛋白尿:尿游离血红蛋白0.3mg/L 时,引起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血红蛋白尿。正常人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很低(50mg/L) ,但当血管内发生大量溶血时,便形成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疾病等。4)肌红蛋白尿:正常人尿中含量甚微,当机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发生严重损伤时,尿肌红蛋白呈阳性。5)胆红素尿: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此点可与正常尿或药物性深黄色尿鉴别。胆红素尿可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6)乳糜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为乳糜尿。乳糜尿产生的机制:
37、泌尿系淋巴管破裂。 深部淋巴管阻塞。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7)脓尿与菌尿:脓尿:常含有脓丝状悬浮物,放置后可有云絮状沉淀。菌尿:尿内含大量的细菌;多呈云雾状,静置后也不下沉。脓尿、菌尿均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等。7)结晶尿:常见类型:磷酸盐和碳酸盐使尿呈淡灰色、白色混浊。尿酸盐析出后尿呈淡粉红色混浊或沉淀。 鉴别试验:与脓尿、菌尿鉴别(加热法:混浊消失多为结晶尿。产生沉淀可能是脓尿、菌尿。加酸或加碱法:磷酸盐和碳酸盐尿,加入 5%10% 乙酸数滴,混浊可消失;如同时有气泡产生则多为碳酸盐结晶。镜检:可见大量盐类结晶;脓尿、菌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细菌。蛋白定性
38、:为阴性,脓尿、菌尿多为阳性。 )与乳糜尿鉴别:可用乳糜试验加以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典型试题 2(A1 型题)下列哪种尿 标本加热后浑浊消失(A)A高尿酸盐尿 B高碳酸盐尿 C高磷酸盐尿D脓尿 E菌尿典型试题 3(A1 型题)急性肾 小球肾炎患者可以出现(B)A浅黄色尿 B浅红色尿 C酱油样尿D深黄色尿 E乳白色尿高频考点 4 尿比密测定 尿在 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称为尿比密或比重(SG) 。检测方法有化学试带法、尿比密计法、折射计法、超声波法和称量法,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推荐折射计法。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1.0151.025。随机尿:成人 1.0031.035;新生儿 1
39、.0021.004。尿比密测定是估计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常用的指标。1高比密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少尿期。肾前性少尿疾病,如肝病、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高热、脱水以及糖尿病、蛋白尿、使用放射造影剂等。2低比密尿 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多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尿崩症:常低比密尿(SG 1.003) ,尿比密有助于多尿时糖尿病与尿崩症的鉴别。典型试题 4(A1 型题)不会引起低比重尿的疾病是( C)A尿崩症 B蛋白质营养不良 C糖尿病D肾盂肾炎 E慢性肾小球肾炎高频考点 5 尿渗量测定 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在评价肾
40、脏浓缩和稀释功能上,优于尿比密。参考值:尿渗量:6001000 mOsm/( kgH2O) (相当于 SG 1.0151.025) 。尿渗量/血浆渗量之比:(3.04.7)1。临床意义:尿渗量减低见于肾小球肾炎伴有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显著减低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等,慢性间质性肾病患者,尿渗量/血浆渗量比可明显减低。高频考点 6 尿气味 1正常尿 新鲜尿具有微弱芳香气味,如尿标本置放时间过久或冷藏时间过长,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食用葱、蒜、咖喱、韭菜,饮酒过多或服某些药物可有特殊异味。2病理性尿 新鲜排出的尿即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溜等。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腐臭味见于
41、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患者。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者。 “老鼠尿 ”样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周折冲)第 8 单元 尿有形成分检查高频考点 1 尿有形成分检查方法 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是经离心沉淀尿沉渣,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检查方法包括显微镜法(直接镜检法、离心法、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染色法、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和仪器法。尿沉渣显微镜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最具参考价值。尿沉渣检验须强调质量控制。标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鲜、随机中段尿。要避免污染。尽量不加防腐剂。使用标准器材。采用可靠的尿沉渣质控物。尿沉渣检查标准化。与各种尿化学分析法互相参
42、照。加强与临床联系。高频考点 2 尿红细胞检查 1红细胞形态 尿红细胞形态与尿酸碱度、渗透量有密切关系。(1)正常红细胞 尿中未经染色的红细胞形状为双凹圆盘状,浅黄色,直径大约8m。(2)异形红细胞 尿异形红细胞常见的形态有:大红细胞:直径8 m。小红细胞:直径8 m。 棘形红细胞:胞质常向一侧或多侧伸出、突起,如生芽样。环形红细胞(面包圈红细胞):形似面包圈样空心环状。新月形红细胞:如半月形。颗粒形红细胞:胞质内有颗粒状的间断沉积,血红蛋白丢失。皱缩红细胞:高渗尿中多见。影细胞:低渗尿中多见。 红细胞碎片。2根据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可将血尿分为: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外形及
43、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 2 种。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 34 倍,尿中可见2 种形态以上红细胞。一般认为:肾性血尿,变形红细胞80%;非肾性血尿,变形红细胞50%,大部分红细胞为正常红细胞。混合性血尿:指尿中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3临床意义 有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1)肾源性血尿 其特点为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2)非肾源性血尿 其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
44、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见于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其他: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等。典型试题 1(A2 型题)患者因 “红尿”就诊,尿常规为红细胞+/HPF,白细胞+/HPF,蛋白+,红细 胞形态完整,无红细胞碎片,未见管型。其血尿类型可能为(A)A非肾源性血尿 B混合性血尿 C肾源性血尿D肾前性血尿 E肾小球性血尿高频考点 3 尿白细胞检查 1白细胞形态 完整的白细胞:呈圆形,直径 1014
45、 m。在低渗及碱性尿液中,直径可达 18m 左右,胞体常胀大,约半数可在 2h 内溶解。 闪光细胞:急性肾盂肾炎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在高渗及酸性尿液中,白细胞常萎缩。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多变,不规则,结构模糊,浆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成团,边界不清,形成的死亡细胞,称为脓细胞。尿中白细胞形态受下列因素影响:尿 pH 增高,白细胞容易破坏。尿稀释和尿渗透压减低,使尿中自细胞解体。尿标本置于温度高的环境或放置时间过长,白细胞破坏。2脓尿 尿白细胞5/HPF 称为镜下脓尿。尿乳白色含大量白细胞,甚至出现凝块,称为肉眼脓尿。3临床
46、意义 肾盂肾炎: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型。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大圆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无管型。急性期可见明显的肉眼脓尿。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部位。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在血尿中,如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 5001,应考虑出血,如比例为 2001,应考虑为炎症。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他: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尿单核细胞增多;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尿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典型试题 2(
47、A1 型题)不符合膀胱炎的尿液 检查结果的是(A )A颗粒管型(+) B可见大圆上皮细胞 C脓细胞(+ ) D尿三杯试验,血尿为第三杯 E可 见闪光细胞高频考点 4 尿上皮细胞检查 1上皮细胞形态 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来自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包括大圆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和小圆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的细胞。2参考值 肾小管上皮细胞:无;移形上皮细胞:无或偶见;鳞状上皮细胞:少见。3临床意义 肾小管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移形上皮细胞增多: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鳞状上皮细胞增多:多见于尿道炎;女性患者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典型试题 3(X 型题)正常人尿液中可出 现的上皮细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