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啸山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 爱恨交织下扭曲的婚姻爱恨交织下扭曲的婚姻爱恨交织下扭曲的婚姻爱恨交织下扭曲的婚姻 1、 、 、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坛的勃郎特姐妹 the Bronte sisters,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她们出生于一个神职家庭,在 1820 年代之前一直生活在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在这个清静的高地沼泽,她们获得了无穷的道德启示,并且铸造了她们人格中坚韧克己的精神。而艾米莉 Emily Bronte(1818-1848) ,被视为三姐妹中最有才华的一位。她是作家也是诗人。尽管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小说作品,却无愧英国文学史上最佳传世
2、小说之一。 呼啸山庄是关于两个家族,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故事。艾米莉所钟情的约克郡旷野,以及她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都能从呼啸山庄的风景之中可见一斑。 呼啸山庄中的一些角色和场景形成了冈德尔诗体(Gondal poem) ,这些都是艾米莉的作品中最强有力、最付激情的部分,艾米莉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于这些人和物的深层情感。 在呼啸山庄出版后的一年,艾米莉劳累成疾而逝。 “根据夏洛特的描述,艾米莉聪明、仁慈、但是十分的固执。意志坚强胜过男性,个性纯朴似儿童,她的天性是特立独行的。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强大意志力、不服输、热爱自然和自由的体现。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小说源于其孤单而又卓越的想象力以
3、及她对社会的深刻见解。 呼啸山庄是一部浪漫的悲剧,并且带有恐怖色彩。通过对 H 的罗曼史和复仇故事描述,这个叛逆的、狂野不羁的弃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伪善的、同资本主义社会相矛盾的形象。希思克利夫是一个入侵到两个平静世界的异己份子,他破坏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和谐氛围。凯瑟琳 恩萧凯瑟琳 林顿凯瑟琳 恩萧是小说的主线。暗示着主人公 爱恨复仇复原的变化。除了独特的旁白方式、小说的哥特式浪漫色彩和充实的情节内容,呼啸山庄的亮点在于其丰富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以及小说对于拜金主义社会的尖锐批2222、 、 、 、充满复仇动机的婚姻充满复仇动机的婚姻充满复仇动机的婚姻充满复仇动机的婚姻 希思克利夫与伊
4、莎贝拉的婚姻是仇恨的产物而非爱情。希思克利夫谋划着要打倒林顿庄主并夺取他所有的财产。整个婚姻就是只是他向埃德加林顿实施报复的狡诈阴谋。 2.1 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感情 和 其对伊莎贝拉的感情的比较 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的超自然爱情是故事的中心。 呼啸山庄是一个爱情故事,也许是最古怪的一个。凯瑟琳深爱着希思克利夫,正如希思克利夫迷恋着凯瑟琳一样。 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在童年时便是青梅竹马。希思克利夫是一个神秘的弃婴,由老恩萧先生抚养长大。他又脏又暴躁,十分的强硬。凯瑟琳是呼啸山庄的小姐,当时还不到六岁,而辛德雷是山庄的少爷,当时也就 14 岁。凯瑟琳漂亮、热心又难以驯服。同样的性格使希思克利夫和凯
5、瑟琳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是天性率真的孩子,于是自然走到了一起不可分离。“The greatest punishment we could invent for her was to keep her separate from him: yet she got chided more than any of us on his account.“对于希思克利夫,身份的低微,严厉的惩罚等等任何不幸对于他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他能和凯瑟琳 在一起奔走在荒野之上拥抱自然。他对于凯瑟琳的爱慕装满了他的意识和精神。对于他来说,凯瑟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比其它一切人都优越高贵。这种情感是深长久远的、不朽的
6、爱情。他视凯瑟琳为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凯瑟琳也视希思克利夫为她的知己,另一个自己。 多年后,希思克利夫没有和凯瑟琳走入婚姻,而是和伊莎贝拉成为了夫妇。但是希思克利夫对于伊莎贝拉的爱慕是虚假的,他对伊莎贝拉的真实情感其实是强烈的憎恨。 “这难道不是一种愚蠢吗?太愚昧了,这个可怜的、卑鄙的小女人竟然妄想我会真的爱她。我这一生都从没有遇到过这种可笑的事和可悲的女人。折磨她所获的满足根本不能弥补我看到她时那股油然而生的憎恶。憎恨着埃德加 林顿和整个林顿家族。伊莎贝拉只是一个帮助他夺取家族财产的工具,一个能够让他折磨来发泄仇恨的东西而已。 2.2 复仇动机的产生 希思克利夫的邪恶复仇动机源于他和凯瑟琳和
7、谐关系的被破坏。他的感情世界由凯瑟琳占据着,一旦崩溃就导致了他充满憎恨的人生。原来有多少对凯瑟琳的爱现在全部转为了对埃德加和辛德雷的恨,因为他认为是这两人阻碍了他和凯瑟琳的爱情。 凯瑟琳的背叛是希思克利夫内心世界变化的转折点。由于希思克利夫的卑微的出身和地位,凯瑟琳认为与希思克利夫的婚姻将辱没其身份。出于虚荣心,多年后凯瑟琳最终嫁给了林顿(画眉山庄的少爷) 。希思克利夫被深深地伤到了,凯瑟琳的背叛使希思克利夫感到孤独和被抛弃的滋味。正如 Nelly 所说, “在你成为林顿夫人时,他失去了朋友、爱情和一切!你是否考虑过怎么忍受这种分离,又是否考虑过他将如何面对这种抛弃?”因为内心的孤独以及心中的
8、温暖和爱的缺失,支持着希思克利夫生存的动力从原本的对凯瑟琳的爱变成了对世俗的叛逆以及对林顿和辛德雷的仇恨。 另一个仇恨的原因则是童年时期受到的辛德雷的虐待。童年时期遭受虐待会使一个人钟情于暴力。从受虐者转变为一个施虐者。 2.3 金钱对于世人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侵蚀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有着一种让人性扭曲的魔力,使人们匍匐拜倒在它的面前。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是向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其结果就是婚姻无法再同爱情联系在一起。迫于社会世俗压力,凯瑟琳嫁给了林顿,这也是虚荣心作怪。在社会的压迫下,希思克利夫娶了伊莎贝拉以此报复社会。 就凯瑟琳而言,她同林顿的婚姻事实上不仅
9、是对希思克利夫的背叛,更是对自己的内心和精神的背叛。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于钱财和社会地位的重视超过了一切。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做的这些问题都变得模糊。 就希思克利夫而言,不仅是凯瑟琳的背叛,更是世俗的偏见使他偏离了道德,引领他走向了肆无忌惮的复仇生涯。凯瑟琳的背叛仅仅是个导火索,引爆了希思克利夫的不羁叛逆的天性,激发了他的仇恨。由于地位的身份和未知的出身,希思克利夫从一开始便受到蔑视与嘲讽。这不仅阻碍了他获得应得的尊重,更破坏了他和凯瑟琳的和谐感情。他对于辛德雷的迫害以及处于仇恨的婚姻都是他向社会报复的行动。 3333、 、 、 、悲剧性的婚姻悲剧性的婚姻悲剧性的婚姻悲剧
10、性的婚姻 希思克利夫与伊莎贝拉的婚姻源于希思克利夫对林顿的满腔仇恨,并以可怜的悲剧告终。但是这场作为希思克利夫筹码的婚姻,以及那些相关的人物注定都被希思克利夫所利用、抛弃,因为这项邪恶的复仇就是要他们痛苦、要他们付出代价。 3.1 婚姻的悲剧 总之,希思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婚姻就是他阴谋的一部分。“If you fancy Ill suffer unrevenged , Ill convince you of the contrary, in a very while.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you sister-in-laws secret. I will swea
11、r Ill make the most of it and stand you aside.“ 希思克利夫,出于对埃德加 林顿的愤恨和对整个林顿家族的仇视,他残忍地利用着伊莎贝拉对他的迷恋。 此外,希思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结合也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二人的截然相反的天性狂野不羁和温文尔雅注定是相矛盾的。 3.2 分析婚姻的实质 伊莎贝拉是这场悲剧中最值得同情的最直接受害者。她的迷恋、真爱和忠诚都被无情的利用。除了残忍的虐待,她在这场婚姻中一无所获。在其写给 Nelly 的信中,她说道:“希思克利夫是人吗?如果是,那他是疯了吗?如果没疯,那他就是恶魔吧?”显然,伊莎贝拉就是一个被希思克利夫控制
12、的囚犯,在婚后受着轻视与虐待。 如果把凯瑟琳的背叛视为仇恨之树的种子,那么她的死则是仇恨之树成长的催化剂。扭曲的心灵使得希思克利夫凌辱和压迫第二代以此来发泄仇恨。 希思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儿子,小 林顿成了希思克利夫用来引诱小凯瑟琳的饵。小凯瑟琳是希思克利夫阴谋下的又一个受害者,她被强迫嫁给了体弱多病的小林顿。哈里顿, 辛德雷的儿子不能行使其山庄继承人的权利,别剥夺了受教育的资格和本属于他的地位。希思克利夫还逼迫着他成为一个粗鲁的下人,以此来报复辛德雷。这场婚姻的实质就是仇恨与报复。 4444、 、 、 、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悲剧的根源 故事的背景定在了 19 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时代。
13、希思克利夫 和伊莎贝拉的婚姻悲剧要归咎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另外,也可视为情感与理智冲突的结果,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阴暗面。 4.1 个人性格因素 悲剧婚姻的根源是希思克利夫的特殊个性,即外力下产生的叛逆个性。在儿童时,希思克利夫的个性就十分的坚毅和自制。天性本是如此,加之辛德雷的虐待和其他的轻视,更加使他坚强,就是暴打也不会皱眉或流泪。 “希思克利夫的个性如魔鬼般的强大,同时他也是无法被压制的。 ”尽管还是个孩子,当时的希思克利夫就已经是一个坚强、自制力强大的人。但是他所受的虐待最后都化作了他复仇的种子。他的仇恨与愤怒在凯瑟琳和林顿结婚后爆发了。在凯瑟琳死后,希思克利夫便完全陷
14、入了仇恨并以迫害第二代为乐。人格与道德的扭曲使希思克利夫变得相当残忍。 由于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希思克利夫的个性是复杂的。他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诉求和不可抵制的复仇心理。其强烈的情感诉求使他有了超人的智慧和才干,而不可抵制的复仇心理则驱使着他进入疯狂。 4.2 社会因素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在历史是一个多事的时代。 “一个多事的时代,满了变化、社会动荡、不断的发明和迅速的扩张。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英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 然而,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激烈的社会矛盾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其结果便是财富与社会地位成为了道德标准了。事实上,正是这样一个拜金的价值取向才导致
15、了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天性的扭曲。 至于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尽管他们之间有着热烈的爱情,但是社会地位的差距成为了他们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希思克利夫的强烈自尊和不羁的本性化为了愤怒和仇恨。在当时,最好的复仇便是夺取林顿所有的财产、剥夺辛德雷的社会地位使其为奴。 4.3 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呼啸山庄最为杰出的一点是:详细的景物细节描写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巨大冲突。事实上,小说的所有冲突源自于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拆散了和谐的婚姻,导致了悲剧。希思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悲剧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诸多矛盾的产物。小说中,人物的天性差别、希思克利夫的浪漫与残忍以及其他人性与世俗的矛盾等等都是激情与理
16、智的冲突形成的意象。 4.3.1 桀骜不驯与柔弱乖巧的冲突 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地理差异代表着两种生活方式和人性特征。呼啸山庄坐落于高地荒野之上,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狂野不羁的个性;而画眉山庄处于安逸的山谷里,代表的是一种冷静、文质彬彬的个性。 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有着一样的个性,即自由、狂野不羁,这使得他们相爱。但是这种和谐却因凯瑟琳和林顿的婚姻而告终,同时又导致了希思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不和谐。这样的矛盾致使希思克利夫对伊莎贝拉和第二代的迫害。 4.3.2 本我与自我的矛盾 希思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疯狂感情可视为一种本我的体现。而他和伊莎贝拉的婚姻,出自于社会的压力和复仇的渴望,是一种自我的体现。
17、“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 ”同时“本我代表着理性。自我代表的是情感和激情。二者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 ”就希思克利夫而言,他羁的天性与叛逆的本能更加剧了其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其深重的仇恨和婚姻的悲剧。 4.3.3 希思克利夫的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就希思克利夫而言,没有比凯瑟琳的本能感情更重要的了。而在世俗的观念中,钱和地位才是第一位的。许多受过教育的、愿意随大流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激情理智化,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金钱为导向的社会。事实上,希思克利夫的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就是他的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一颗自由的心灵如果与世俗格格不入就会被社会抛弃。
18、希思克利夫正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选择了叛逆。他的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在他内心世界卷起了一股仇恨的风暴。他的爱有多深,他的恨就有多深。深仇大恨下的婚姻也是情感与理性冲突的产物。 最后,希思克利夫无法调和这些冲突,也不愿屈从这些冲突,他只得选择死亡并以此完成同凯瑟琳在精神上的结合。这是人性的恢复,也是作者人道主义的关怀。 5555、 、 、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 呼啸山庄并非一部保守的作品,其剧情和结构都有突破。不同于同时代的多数作品, 呼啸山庄通过浪漫的想象和象征主义的描述,呈现的是非同寻常的爱情故事和复仇故事,表现的是强大狂野的仇恨而不是甜蜜柔情。 希思克利夫,作为一个反叛形象,被艾米莉赋予
19、了不羁自由的和被社会压迫而扭曲的灵魂。艾米莉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所谓的文明世界的一腔愤恨,将之体现于希思克利夫的不幸遭遇之中,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控诉这个世界。 通过对希思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婚姻的研究,以及人物性格在社会矛盾背景下的分析,我了解到了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阴暗面。此外,也揭示了在真实世界中,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内心与生活6666、 、 、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Chitham, Edward, 1998, The Birth of Wuthering Heights: Emily Bronte at Work, Wiltshire: Anony Row
20、e Ltd 2. Emily Bronte, 1993, Wuthering Height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3. Freud, Sigmund, 2001,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4. Li Deshun, Sun Weiping, 2005.4, Moral Axiology, YunNan Peoples Press, KunMin 5. 江光荣,2001.1,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 , 湖北教育出版社, 武汉 6. 赵红英,2006.8 , 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 杨静远,1983. 勃朗特姐妹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8. 陶勇、沈建青, “勃朗特姐妹研究新发展”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8 年第 3 期 9. 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 ,2005.5,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 译文出版社,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