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和田路小学 赵蓓莉一、问题意识研究的意义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这样呆板局面的情景也许你我都非常的熟悉。在课堂学习中,做学生的好似那被牵着鼻子的牛,老师指到哪,学生的思维就想到哪,乖乖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在一个个预设的问题中完成学习任务。自己做学生时觉得这样是理所当然的,当了老师后,也从不曾觉得有何不妥。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股股新鲜理念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原先固有的,承接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在我们心中开始动摇了。在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中,笔者发现编著的专家十分注重对学生在阅读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图改变以往在教学中一味接受学习
2、、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初次尝试,便让我们在教学中获得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来自于师生、生生等多方面的互动对话,以及在文本中学习:质疑解疑甚至突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进而成为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又是教学活动的
3、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是用传授知识去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改实践的方向。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让学生敢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
4、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学生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另一种方法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
5、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而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三、从学生出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让学生爱问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双方都处于轻松愉快的
6、情境中,这样的教学学生收获的会更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部分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爱问,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1、设置焦点,创设提问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诱发探究性的行为。据有关心理研究,为达此目的,即为学生设置问题的“焦点” ,所谓“焦点”是指情境中
7、一个关键方面,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保持它并促使学生学习,本人根据平时教学体会而得:为探究活动创设焦点最容易而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中引进争论和造成概念的冲突。如教开启这篇课文时,在弄清开启就是打开的基础上提问,课题为什么要用“打开”这个动词作为题目,难道这个平时我们熟悉的动作中间还隐含着什么特殊的含义?这是使学生发生了探究的愿望。他们纷纷开展对谁做了开启这个动作讨论、争论,为什么要做?这时学生获得了心理满足,尝到了自己通过争论“发现”知识的甜头,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时教师看到学生求知欲的火花已被点燃,趁热打铁,进一步请学生来质疑。 “妇女为什么要请小男孩拿健力宝?妇女
8、开启健力宝时为什么要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学生细细品味之后豁然开朗, “啊,原来妇女做这个开启的动作就是为了巧妙地教男青年。一篇对三年级学生略显难懂的课文就这样在“焦点问题”中让学生有滋有味的读懂了。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需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如独果课文中说“独果”既然能让老人延年益寿,让小孩变得聪慧过人,还能包治百病,可是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一个也没有尝?又如秘密这一课中有一个“弄虚作假”一词,这是个贬义词
9、反用的词语。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你知道弄虚作假是什么意思吗?” “是作假的,蒙蒙人而已的意思”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 “那莱伊恩故意做四根假柱子也是作假吗?“。我反问,学生已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妥,可是又觉得回答很矛盾。“从表面看”我追问, “莱伊恩故意做四根假柱子是作假吗?”“算” 。“可是,他这样做骗过政府官员的目的是为了”“这”显然学生答不出。我看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情境,由此产生了疑问,适时抓住时机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认知就在教师一步一步提示矛盾的“论争”中逐步提高,得到解决。3、让思维 “转弯” ,巧设曲问情境。一个教师设计提问按照课文情节设问,这是“直问” ,直问难免显
10、得笨拙,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一位思想家说道:“儿童倘使发问,诸君底回答,不应使他满足,而在引起他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故教师要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节外生枝的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让思路拐一个“弯” ,以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这便是“曲问” 。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救知的欲望,如教全神贯注第二节,抓住课文的排比句切入, “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喱咕噜,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说什么?” “罗丹又好像在和谁激烈的争吵,争吵些什么?”这两个提问无疑是传神之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相互启发。如果改成直
11、问:“罗但为什么要好像在说悄悄话、为什么争吵?”之类,那就显得呆板、僵化、使课堂教学大为减色。4、大胆鼓励,引发学生自由提问。曾记得一句名言:“思维以疑问和惊奇开始” ,但学生对课文有疑而提出问题,须经历一番自学并思考的过程才有可能。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心理巧设提问,还要积极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由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自学的心理过程可解剖为“学-思-疑问”这四个必要的环节,由此引发学生提问,亦根据学生心理需求而行,如教攀登世界第一高峰重点段了解刘连满的勇于奉献的精神,就让学生读后自己发出问来:在刘连满请队员踩上他的双肩时,队员们为什么要犹豫?队员们后来为什么还是要噙着眼泪踩上他的
12、肩头?在朗读中鼓励、引导学生发问,有效地激发学生争相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四、从文本出发,教予学生提问技巧,使学生会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加思索的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逐步提高提问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及表达的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学生以指导。1、预习时自主提问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惟有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 ”可见课前的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
13、的打上“*” ,以此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2、对课题进行提问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课题中的“我”和“你”分别指谁?为什么要用上一个“也”字?课题中为什么要用上引号?为什么要送一辆新车?教师只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开展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3、3、抓住关键词句提问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提问,尤其是那些与
14、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课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写的是中国登山健儿勇攀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教学时学生抓住“不可逾越”提问“为什么第二台阶是不可逾越的?”从而在朗读中体会“第二台阶”的陡滑,这一带的空气稀薄,进而体会怀着炽热爱国心的登上队员顽强拼搏的精神。4、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提问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可引导学生在此处提问,如:“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 一文中小男孩惊奇得瞪大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学生会对表示话未说完的省略号提问:保罗认为小男孩希望什么?其实小男孩希望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明白了小男孩不是想获取,而是想给予,突出了
15、教材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5、对矛盾处进行提问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在学习独果这一课时,有学生问“我明明很想尝尝独果的味道,为什么咽了咽口水跑开了?”这恰恰是个很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咽”和“走”在运用上乍一看是矛盾的,但细细品读,学生终于发现了“我”很想吃,但面对这样一个能让奶奶延年益寿的独果,我舍不得吃,想要让给奶奶吃,从而体会到“我”对奶奶的爱和尊敬。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加以质疑,就能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两个简单词语中的不同信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课文表现的中心上、文章表达的方法上、前后内容的联系上等方面进行
16、提问。但应切忌把学生的提问当成“摆设”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其实,阅读中让学生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原有知识经验提问;从文章反常处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赘述。诚如一句名句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我们具备了一颗敏锐的脑,一双智慧的眼,善于发现、提出、解决问题,阅读的世界也就呈现为异彩纷呈的世界。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爱因斯
17、坦有句名言:“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善思好问的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
18、疑,到新疑,这就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为学生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应当鼓励学生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 的基础上,再追问一句“还有什么” 。目前,阅读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种以教师的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已越来越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为
19、了学生的终身课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 ,而要做到“激趣、启思、导疑” ,必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
20、精神的萌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使学生在整体的和谐发展以及个性的独特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能力使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 ,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差异。我们十分赞同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21、,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就会得以发展。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的发展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只关心结果,更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的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趣创造了有利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表准的制度、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如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何尝不是一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