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主要技术规定一览表调整项目侯马基准站(待定) 基准站 基本站 一般站人工站观测任务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定时观测任务调整为02、08、14、20 时4次。取消气压、气温、空气湿度、风向、风速、地温(含地面温度、浅层地温、深层地温)、的人工定时观测,仅保留每日 20时进行一次自动观测与人工器测对比观测(深层14时),降水、日照、蒸发、冻土、积雪、电线积冰、地面状态的人工观测任务不变。维持现行业务不变,仅在每日 20时(深层 14时)进行一次自动观测与人工器测对比观测。自记仪器 观测任务不变 取消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量等人工自记仪器观测任务云、能见度定时观测云
2、和能见度的人工定时观测次数调减为每日 8次(02、05、08、11、14、17、20、23 时)维持现行业务不变(02、05、08、11、14、17、20、23 时定时观测)维持现行业务不变(8、14、20 时定时观测)天气现象夜间(20 时次日 08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调整为 4次正点(20、23、02、05 时)观测,不连续观测。保留白天(08时20 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夜间天气现象按夜间不守班台站的输入规定操作。维持现行业务不变天气现象记录规定天气现象按照夜间不守班台站的有关要求观测。将气簿-1 天气现象栏划分为“夜间”(20-08 时)和“白天”(08-20 时)两栏。夜间出现的天气
3、现象应结合自动观测记录尽量判断,记入“夜间”栏,只记符号,一律不记起止时间和方位;白天出现的天气现象在“白天”栏内正常记录。最小能见度记录在相应的时段内。维持现行业务不变常规电报 取消天气报 取消加密报调整项目侯马基准站(待定) 基准站 基本站 一般站重要天气报夜间(20-08 时)出现重要天气现象时,应尽量判断开始时间,当观测到重要天气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应按规定编发该现象的重要天气报,白天(08-20 时)按原有规定执行。在 02、08、14、20 时整点前半小时(3000 分)内观测到大风、龙卷、冰雹等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其相关内容合并在该正点长 Z文件中,不再另发重要天气报,不能合并的
4、单独编发。在非守班期间各定时 30分钟前出现的霾、浮尘、沙尘暴、雾、雷暴等重要天气现象,且持续到定时前 30分钟之后,达到始发或续发重要天气报标准时,应编发一份重要天气报,此时GGggW0中的 GGgg以正点前 31分编发。维持现行业务不变,当在08、14、20 时整点前半小时(3000 分)内观测到大风、龙卷、冰雹等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可以合并的内容合并到该正点新长 Z文件中,不再另发重要天气报,不能合并的单独编发。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国家级气象站原承担的气象旬(月)报和气候月报发报任务保持不变。气簿-1 记录规定气簿-1(基准)中非定时观测时次云、能见度等栏空白不填,其它请参照新的气簿-1
5、格式进行调整。承担夜间航危报任务的台站,在发报时段内的天气现象按白天的记录方法,另记在值班日志(气薄-11)中。参照新的气簿-1 格式进行调整。承担夜间航危报任务的台站,在发报时段内的天气现象按白天的记录方法,另记在值班日志(气薄-11)中。20时人工对比观测数据文件每日 20时后将人工对比观测数据输入“数据维护-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比较”。形成“全月 20时人工对比观测数据文件”(AWSDataCompare_IIiiiYYYYMM.xls),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上报处理传感器数据漂移等的问题,文件上传上级业务管理和装备保障部门。该文件保存在 BaseData目录下。正点资料检查、新长 Z文件
6、上传各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应在各定时观测前进行检查(一般站为 08-20时,08时前对 20-08时资料进行检查),若发现正点数据异常应进行修改后重传。若遇网络故障或其它原因导致各定时数据(新长 Z文件)不能上传时,台站应在数据上传规定时效内,通过电话等方式将基本气象要素尽可能完整的传至省级气象信息部门。调整项目侯马基准站(待定) 基准站 基本站 一般站“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输入说明雪深记录一律精确到 0.1cm(包括 8时),启动降雪加密时,需在“应急加密观测”位置输入降水量及累积时间。8 次定时观测时次(一般站为 3次)按各时次要求输入人工观测云、能、天、降水量、过去六小时重要天气现
7、象等记录,并对云、天气现象进行编码。天气现象编码白天(08-20 时)上传 11、14、17、20 时新长 Z文件时,按天气报告电码(GD-01)的有关规定编码(即:保持现行的编码规定不变)。夜间(20-8 时)上传 23、02、05、08时新长 Z文件时,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的编报时段不变,其间出现的所有天气现象按规定配合编报。如果只有一种现象编报“过去天气”,而又不能确定该现象是否占满过去一小时之前的整个时段时,按未占满处理,W1 编报该现象,W2 编报 0。其他正点(白天 08-20时)按 A文件格式规定由人工输入,逐时追加,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记录至该时整时整分
8、。以“.”表示结束。因缺测无记录时,存入“/,.”,并点击编现在天气码,过去码自动编为/。上传 08、14、20时新长 Z文件时,按加密天气报告电码(GD-05)的有关规定编码(即:保持现行的编码规定不变)。守班期间其他正点按 A文件格式规定由人工输入,逐时追加,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记录至该时整时整分。以“.”表示结束。因缺测无记录时,存入“/,.”,并点击编现在天气码,过去码自动编为/。降雪加密观测启动降雪加密观测时,雪深和降水观测数据输入“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维护”中,不再上传降雪加密观测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SNO
9、W-TEMP.TXT)。自动站雨量计故障说明因自动站故障无法获取降水量资料时,应使用人工雨量筒每小时进行观测记录,在“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输入到时降水量中,分钟降水量作缺测处理。气表按基本站格式编制、上报人工观测的气表-1 和气表-21 及不再编制、上报人工观测的气表-1 和气表-21 及其数据文件。整理形成自动站气表及数据文件维持自动站气表及数据文件调整项目侯马基准站(待定) 基准站 基本站 一般站其数据文件。归档数据文件和报表处理1. 在基准站的 A文件中,总、低云量、能见度仍按 24次定时记录的方式位记录,非8次定时的记录用缺测符号填充。2. 在基准站的 A文件、Y 文件附加信息中基
10、准站“观测时间”的格式改为:10/08/23;02;05;08;11;14;17;2010/24/24小时连续观测3. 基准站取消上传人工地面气象观测月(年)数据文件(AIIiii_YYYYMM-0.TXT)。(侯马基准站保留)(待定)4. 基准站编制地面月报表时,总、低云量24次日平均用 4次日平均代。 5. 在 A、Y 文件维护中,有关台站沿革变动情况的“夜间是否守班”改选为“夜间不守班”(即复选框不选)。基本站夜间天气现象按夜间不守班台站的输入规定操作。在A、Y 文件维护中,基本站有关台站沿革变动情况的“夜间是否守班”改选为“夜间不守班”(即复选框不选)。不做变动业务软件修改说明在地面气
11、象测报业务软件的“参数设置”“台站参数”中,基准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由 24次改为 8次。在“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基准站非正点观测时次云、能见度栏按缺测处理,软件界面设计按灰显给出。辐射观测站承担净全辐射观测任务的辐射观测站,夜间有降水时净全辐射表可不加盖,但应在 08时定时观测前及时清除薄膜罩上的水滴、尘埃、积雪等,并使薄膜罩呈半球凸起;全面检查感应面是否潮湿和薄膜罩内有湿气,若有应及时进行处理。酸雨观测站夜间采样桶的放置和收回,按夜间不守班的规定处理软件切换1. 北京时 3月 20日 09时至 3月 31日 20时期间,全省所有台站开始试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 2004V4.0.0 版,并按照现行业务规定编发气象报告和上传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长 Z文件);省气象信息中心制定此期间新格式长 Z文件上传规定,台站按要求上传。酸雨台站同时升级酸雨业务软件(OSMAR)至V2.0.10版。2. 北京时 3月 31日 20时起全省台站正式将软件升级到 V4.0.1版,正式上传新格式长 Z文件。规章制度 2012年 3月 31日 20时起执行执行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2012 年)。调整项目侯马基准站(待定) 基准站 基本站 一般站加密观测 2012年 3月 31日 20时起执行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