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生猪业发展历程江苏是全国养猪大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逐步放开生猪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生猪生产的迅速发展。2007 年底,全省出栏肉猪 2801.万头,猪肉产量 184.9 万吨,分别比 1978 年增长 111.2%和 165.7%。2007 年生猪出栏率为 160%,比 1978 年提升 91.1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数 156.1%高 3.9 个百分点。我省被列为全国 13 个生猪生产重点省份之一。养猪业成为全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生猪产业产值为 200.4 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 35.%。猪肉消费占肉类的比重由 1981 年的 88.9%
2、调整到2007 年的 51.2%。一、主要业绩(一)流通体制的放开,粮食的丰收,全价饲料的推广,激发了养猪业的活力。生猪流通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由国营企业垄断经营,1985 年我省开始逐步放开生猪流通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政策,放开生猪购销价格,实行生猪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提高了生猪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全省粮食持续丰收,为养猪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饲料粮的补贴,九十年代乳(仔)猪全价配合饲料的大力推广应用,带来养猪业饲料的变革,激发了养猪业的活力。围绕推广仔乳猪全价饲料和其它饲料科技产品,我省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采用“技企协作、技物结合”的形式,推广应用全价饲料。仅19
3、92-1994 年三年共推广全价饲料 50 万吨,畜禽养殖户增收效益 4 亿多元。目前,全省乳(仔)猪全价配合饲料普及率达 95%。(二)优质瘦肉型猪商品化生产优势区域基本形成。1985 年以来,通过实施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全省建设了 30 多个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2007,全省已有 17 个县年出栏商品猪超过 50 万头,其中沭阳、泰兴、阜宁、如皋、如东、淮阴、涟水、东台、泗阳、灌云、邳州、东海等 12 个县(区、市)年出栏商品猪超过 70 万头,合计出栏 1035.71 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 36.97%;改革开放前,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畜牧生产基本上是三分天下。随后
4、10 年间,苏中、苏北畜牧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苏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北畜牧主产区地位基本确立,自二十世纪以来,苏北主产区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2007 年,苏南五市(苏、锡、常、宁、镇)生猪出栏量占全省比重为19.08%;苏中三市(通、扬、泰)占全省的 21.06%;苏北五市(徐、淮、盐、连、宿)占全省比重高达 59.86%。(三)数量型增长演变为量质并重型发展,生产方式开始转变,散户逐步退出,规模养殖比例增加。我省生猪生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数量增长方式发展,在供求关系缓解后,九十年代后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养猪比较效益下降、饲料成本持续上涨、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综
5、合因素影响,千家万户散养逐步退出,规模养殖比例逐年提高。2007 年,出栏 50 头以上的场户数为 64320 个,为 1994 年的 6.41 倍;出栏量占全省的 46.12%,比1994 年增加 4.57 个百分点。2007 年,出栏 100499 头的场户数为 25334 个,为 1998 年 3.63 倍,出栏量占全省的 18.96%,比 1998 年增加 13 个百分点;2007 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场户数为 3876 个,为 1998 年的 4.29 倍,出栏量占全省的 17.9%,比 1998 年增加 13.04 个百分点。(四)品种选育成效显著,良繁体系不断完善,良种化进
6、程取得突破。 引进了一批优质瘦肉型外种猪。全省先后从国内外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PIC配套系等优质瘦肉型外种猪,为我省的猪种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瘦肉型猪新品种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育成了国家级瘦肉型猪新品种苏太猪和省级瘦肉型猪新品种苏钟猪。目前全国已有 29 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引进苏太猪原种 1.5 万头。同时,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新淮猪瘦肉系的培育进展顺利,目前已进入第五世代选育阶段,为我省瘦肉型猪新品种(系)提供了后备种质资源。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建设原种场、扩繁场和规模化商品生产场,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的良种繁育体系。全省现有 19个生猪原种场和祖代场,存栏
7、原种猪 1 万多头,基本保证了商品生猪生产对种源的需求。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 50%以上,处于全国前列。(五)猪肉产品加工业日益发展,加工消费品多样化,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快。“八五”以来,全省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畜牧业百项一体化工程” ,一大批猪肉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和壮大,为提升养猪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雨润集团、苏食集团和江苏长寿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龙头企业,天环集团、元亨集团、淮安苏食肉品有限公司、苏州苏太猪肉类有限公司、盐城肉联厂等一批猪肉加工企业也日益发展壮大。雨润集团年加工生猪能力达 450 万头,目前已开发了 6 大品牌、10 大系列、1000
8、多个品种,覆盖全国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二。此外,无锡酱排骨、靖江肉脯、太仓肉松、镇江肴肉等猪肉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太猪肉亦已成为地方著名品牌。二、经验和做法(一)政府高度重视,适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放开流通体制。19791985 年,省政府重申鼓励社员家庭养猪的方针和奖售饲料粮等措施,分别于 1979 年 4 月 1 日将生猪收购价格提高 26.3%,1985 年 4 月 1 日再次将生猪收购价格提高 30%,逐步放开了生猪流通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政策,放开生猪购价,放开猪肉销价购,提高了生猪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实施饲料粮补贴。19
9、83 年,省政府两次调整生猪奖售饲料粮的办法与标准。1987 年 3 月,省政府从中央下达的“议转平”粮食差价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种猪和专业户养猪的补贴,专项安排 1.25 亿公斤平价粮,作为国家调拨生猪部分的换购饲料粮。19881992 年,国家每年安排 300 万吨“议(价)转平(价) ”饲料粮差价款用于增加调拨猪肉的补贴和扶持地方发展生猪生产,对全国 10 个生猪生产省及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广西、云南进行生猪生产的支持,我省得到重点补助。三是扶持发展瘦肉猪生产。1980 年 4 月 1 日,省政府发出关于继续发展养猪的通知 ,首次把发展瘦肉型猪生产提到议事日程。1999 年省政府办公室转发
10、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的意见 ,成立省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协作组,19992001 年省级财政投入 2400 万元,用于生猪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四是实施综合补贴政策。2007 年以来,为了稳定生猪生产,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补贴政策,全省共对 145.08 万头能繁母猪按照每头 50 元的标准发放补贴资金;全面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省财政安排能繁母猪保险补贴资金 3517.53 万元。在如东、东台、泰兴、新沂、海安、灌南、沭阳、铜山等 8 个县组织实施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工作,涉及能繁母猪 35 万头,每头补贴 20 元;财政投资 1550 万元,在个生猪原
11、种场和扩繁场实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投资 1.07 亿元,在300 多家生猪生产实施了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中央财政下达 6203 万元奖励资金,支持阜宁、泰兴、沭阳、如皋、滨海、盐都、涟水、东台、海安、姜堰、淮阴等 11 个县(市、区)被确定为生猪调出大县。(二)切实加强地方猪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开展普查,选定良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组织对全省地方猪种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确定了淮猪、太湖猪、姜曲海猪、东串猪及新淮猪等五个地方优良品种,并组织了各地区的当家品种划区选育工作。1983 年,各地猪种选育已获得较大进展,许多地方实现母猪良种化。1987 年地方良种母猪比例已达到 7
12、0%。苏太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苏太猪是我省苏州市太湖猪育种中心从1986 年开始,以太湖猪优秀个体为基础母本,导入世界优秀瘦肉型猪杜洛克血缘,采取横交固定、继代选育、性能测定、综合指数选择等育种手段,经过 12年 8 个世代选育而成。1999 年 3 月经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农业部颁发了农 01 新品种证书。苏太猪既保持了太湖猪繁殖力高、肉质鲜美等优点,又具有较高瘦肉率和较快生长速度的瘦肉型猪特征。苏太猪经产母猪窝平均产仔 14.45 头;育肥猪 179 日龄体重可达 90 公斤,25-90 公斤阶段日增重达623.12 克,每增重 1 公斤耗料 3.18 公斤;90 公斤体重时屠
13、宰率达 72.88%,胴体背膘平均厚 2.33 厘米,胴体瘦肉率达 55.98%;且瘦肉色泽鲜红、系水率较高。1999 年成立了苏州苏太集团公司,对苏太猪实施产业化经营,实行从原种、生产基地、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2001 年全省推广苏太母猪 6 万多头,生产苏太杂优猪 100 多万头。苏太猪培育成功之后,农业部列为 2000 年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苏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主导产业。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和新淮猪瘦肉系的培育进展顺利。从 2000 年开始以姜曲海猪为素材培育瘦肉猪新品系,目前完成了五世代的选育,窝产仔、日增重、料肉比、瘦肉率等指标均达到预期
14、要求,且肌肉品质良好。从 1999 年开始以新淮猪为素材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系,目前已组建五世代,开始选配六世代,已在云南、浙江和本省开始进行试验性推广工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共建立二元母猪制种场和苏太猪、苏钟猪扩繁场 100 多个,其中建立苏太猪扩繁场 30 个,推广苏太生产母猪 8.2万多头。成为优质瘦肉型猪商品化生产的重要依托。目前,全省存栏二元母猪近 50 万头,占母猪总数的 45%。(三)积极引进外来优良猪种并认真开展杂交利用。开展大规模杂交试验,筛选推广最佳杂交组合。19791980 年,省农林厅组织有关院校、科研、生产单位,开展大规模的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获得父本以苏
15、白猪、母本以太湖猪最佳,各地方猪种的最佳杂交组合及经济成熟期等科学依据。19821983 年,又组织了一次利用外来瘦肉型良种猪与各地方猪种大规模杂交组合对比试验。这次试验结果,以杜洛克、汉普夏为父本的杂交后代,肌体瘦肉率等项生产指标最高,而大约克夏、长白猪为父本的杂交后代虽然略有逊色,但生长速度快、肉质好、适应性强,胴体瘦肉率达到 50 左右,且为广大群众和生猪收购部门接受。故从 1983 年后,各地重新调整良种公猪品种,大力推广大约克夏、长白猪与地方猪种的经济杂交,促进了全省商品瘦肉猪生产的迅速发展。80 年代,在开展猪的二元杂交利用的基础上,苏州等地还利用二元公猪与地方母猪进行三元杂交,做
16、了相应的试验和局部推广工作。引进外来优良猪种。1998 年建立了引进畜禽良种扩繁和供种体系,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和 PIC 配套系等瘦肉型原种猪。1996 年生猪生产正在由八十年代的二元杂交繁育体系向三元杂交繁育体系过渡,即以地方猪种为母本,外来瘦肉型猪为第一、第二父本,采取人工授精方法生产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的格局;2000 年引进瘦肉率最高的 PIC 配套系种猪,现张家港(PIC)种猪改良有限公司存栏 1200 头。常州市瘦肉型猪原种场有限公司建成拥有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外种猪原种场,现存栏生产母猪 3600 多头。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自 2001 年以来,我省采取“二洋一
17、土”和“洋三元”两种模式。一是大力推广苏太猪、苏钟猪等瘦肉型猪新品种。全省以苏太种原种场为中心,建立了 28 个苏太猪扩繁场,栏存种猪 7000 多头,在全省农村已累计推广苏太猪 20 多万头,累计生产苏太杂优商品猪 720 多万头。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已推广苏太种猪 1 万多头。苏钟猪原种场存栏原种500 头,年供种能力 1 万头。已在省内建立扩繁场 3 家,正在建立 5 家,存栏将达到 3000 头以上。全国有 3 个省 8 个地区引种 1450 头。累计生产苏钟杂优商品猪 40 多万头。二是加快洋三元的生产、推广。近年来,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在苏南建立了 2 个年出栏 5 万头和
18、10 个年出栏 1 万头以上的集约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在苏中建立了 9 个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年出栏 40 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在苏北建立了以专业乡村、适度规模、小区连片模式为主体的20 个年出栏 40 万头以上的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四)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一是做好试点示范。1978 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大力试点推进人工授精、养猪“三化” (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科学养猪。在试点的基础上,1980 年春,改过去一社一场分散供精为以县为单位建立人工授精总站(1983 年更名为县家畜改良站)开展统一供精,对基层人工授精员进行培训、考核、评级,提高技术队伍素质和
19、技术水平,从而建立起由县家畜改良站、乡村配种站到广大农户的猪的统一供精(人工授精)配种体系。二是全面普及推广。至 1987 年,全省已有 61 个县建立了家畜改良站,开展猪的统一供精,供精范围达 1623 个乡,人工授精母猪达56 万头,普及率达 60%,平均受胎率达 85%以上,公母猪比例比过去提高 10 倍以上。猪的统一供精的推广,促进了猪的繁殖配种工作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使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迅速普及并提高到新的水平,不仅减少了种公猪的饲养,猪种得到优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因改良站国有管理体制不活、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人工授精工作有所下滑,但在生猪
20、主产区一些改良站坚持推广研究,该技术仍很受母猪养殖户的欢迎。三是制定技术规程。1986 年 2 月制定了江苏省猪统一供精综合技术标准 (由江苏省标准局发布) 。2007 年,在总结近三十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省畜牧兽医总站制定了猪人工授精技术规程和猪人工授精站建设技术规范 ,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通过实施技术规程,改善种公猪饲养环境和提高种公猪饲养管理水平,改进精液采集技术,提高精液检验水平,选择适宜的稀释液,延长精子的存活时间,确保精液质量。普及先进输精技术,适时输精,每情期输精 23 次,每次输精 2040 毫升,并根据品种、母猪体况等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输精次数、输精量等,提高母猪受胎
21、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四是实施补贴政策。2007 年开始,组织如东、东台、泰兴、新沂、海安、灌南、沭阳、铜山等八个县实施生猪人工授精良种补贴项目,涉及母猪 35 万头,年补贴 1400 万元。2008 年继续实施补贴政策。如东县家畜改良站在生猪技术改进费项目的扶持下,建成了拥有 1500 平方米、饲养规模为 80 头的标准种公猪舍,年生产供应猪精液在 30 万份以上。同时建设了 1000 平方米的检测培训大楼,配备了先进的检测化验设备、实时监控设备及完整的教学设备,建成了集生产、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综合性猪种改良技术服务中心,省农林厅授牌成立了江苏省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中心,对进一步加快
22、我省的猪人工授精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全省猪种改良和优质瘦肉型猪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加强瘦肉猪基地建设。1983 年,农业部、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共同投资,首批建立了常熟、沙洲、太仓、昆山、吴县和吴江等六个商品瘦肉猪基地县。19831985 年,建立了 16 个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全省年生产商品瘦肉猪达到527 万头(基地县达 320.82 万头) ,占全省出栏量的 24.38%。1988 年 5 月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规模化的养猪基地。在饲养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即改喂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喂熟稀料为生干料,改“吊架子”式育肥为前促后控的一条龙式育肥,从而提
23、高了猪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90 年代,我省以县域特色产业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为目标,全省累计建设了 17 个商品猪基地,32 个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商品瘦肉猪基地出栏猪占全省出栏总量的 70%。苏南地区正逐步形成种畜生产区、畜产品加工区、集约化畜禽商品生产区;苏中地区正逐步形成三泰生猪生产区;苏北地区正逐步形成无规定疫病畜禽生产示范区、优质生猪生产区、畜产品加工区。2007 年与 1998 年相比,全省优质瘦肉型猪比重从 10提高到 55%以上。(六)以申报实施重大项目和工程为载体推广优质瘦肉型猪综合配套技术。1997 年,全省实施科技兴牧、百项一体化和“放心肉”工程,推进苏太猪产业
24、建设;2004 年,省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安排了 500 万元实施“优质瘦肉型猪高效集约化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由省畜牧兽医总站牵头,在阜宁、大丰、新沂、宿豫、灌南、涟水、东海、兴化、泰兴、如东、如皋、宝应、金坛和丹徒等 14 个县(市、区)实施该项目;2006 年 12 月份在我省金坛、如东、海安等 15 个重点县(市、区)启动了农业三项工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良种推广”项目,资金总投入为 389 万元,其中省级投入 243 万元;19992007 年间,省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投资用于生猪技术改进工作,累计共安排财政资金 7400 万元,每年扶持 4070 个包括生猪技术改进在内的畜牧品种改良及新
25、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通过有关项目实施,重点集成推广了优质瘦肉型猪综合配套技术,主要推广内容:生猪全程饲养管理技术,通过哺乳期仔猪“一早三补” (早吃初乳和补料、补铁、补硒) 、仔猪早期断奶(35 或 28 日龄) 、育肥猪分阶段饲养(前敞后控)等三项措施,提高商品猪饲养管理水平。规模猪场推广仔猪网上培育、全价配合料饲喂,实行全进全出(同批培育、同期育肥、同期出场屠宰) ,进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人工授精技术,精液的保存技术和输精技术。环境控制及粪尿净化技术,对新建和改造猪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重点采取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等措施,优化猪群饲养环境,充分发挥生猪生产潜力,淮北地区冬季推广塑料暖
26、棚养猪技术。本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采取粪尿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污水三级沉淀等方法进行粪尿净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发展生态型、环保型养殖业。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实施有效免疫,免疫密度达国家和省规定标准;按照消毒规范,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净化环境;开展疫病监测,有效净化动物疫病;规范使用兽药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 ,控制药物残留。通过疫病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降低生猪死亡率。(七)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推进规模养殖。1998 年,规模养殖开始起步,规模饲养肉猪(出栏 20 头以上)占 24%,全省有出栏肉猪 3000 头以上的猪场 8
27、1 个。苏州、无锡二市生猪规模饲养已达 50%以上。2000 年以来,大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发展规模养殖。继续引导和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提高规模化养殖比例。鼓励和扶持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场户”的形式,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把分散生产同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不断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据业务统计,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升,1998 年,全省年出栏生猪 50 头以上的养殖场户 2.89 万个,2006 年达到 8.06 万个,出栏生猪由 468.2 万头增加到 1211 万头,出栏生猪占全省出栏猪的比例由 16.13%增加到 43
28、.76%。2003 年,全省生猪饲养场户数为 594.9 万个,到 2006 年减少至 263.11 万个,减少 55.77%。(八)加强肉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环境污染治理。九十年代“放心肉”工程的全面实施,对畜禽投入品的质量监管和市场整顿力度不断加强,加大了对“瘦肉精”的抽检范围和频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开始启动,总结探索了猪肉质量全程控制的“天环模式”和禽蛋质量全程控制的“源创模式” ,畜产品质量建设开始摆上重要的工作内容。2001 年,江苏开始进行无公害生猪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研究和试点工作(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支持) 。2004年 12 月,为了进一步加强进沪企业的产销对接、省市联防,提高畜禽及其产品安全质量,形成供沪快速绿色通道,与上海市联合推进 IC 卡(供沪动物及动物产品信息登记卡)管理项目的开发。2007 年加强生猪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逐步实施“干湿分离” 、 “雨污分开” 、 “种养结合”等污染物综合处理模式,加强畜禽污染物综合利用,发挥畜牧业在农业循环中的生态效用和经济价值。 (江苏省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