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82089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其拟出版的巨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作,论述了人类解放的途径问题。写于1843年底1844年初,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中译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一、德法年鉴 1.克罗茨纳赫笔记 写于1843年7-8月。5册题为“历史政治”的读书摘录。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去揭示现代国家的历史起源,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具有众多表现形式的国家的真实本质。,笔记使马克思在两个困惑的问题上取得进展: 1)关于现代代议制国家的起源和局限性问题:新兴的财产所有者实现统治的政治形式。 2)阶级利益和所有制的历史联系问题:政治革命不过是私有制的一种形式反对另一种形式的革命。,笔

2、记留下的问题: 需要寻找一个阶级,其阶级利益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和社会的普遍利益一致。,2.德法年鉴 1843年,在克罗茨纳赫,马克思与民主激进分子卢格保持联系,筹划创办一个联合德国和法国革命者的刊物,即德法年鉴。 马克思赞成当时广为流传的德法两国进步力量联合的思想,主张在新杂志中把德国的哲学激进主义和法国的社会政治激进主义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创办革命刊物的任务: “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注意: 提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依据辩证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史观,因为当时还是把理性作为世界的本质。 批判旧世界主要是批判宗教和政治国家。 发现新世界就是发现理性。,马克思提出

3、创办革命刊物的思想路线: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我们的原则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怕自己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1844年,德法年鉴创刊,但只出版了创刊号(1、2期合刊)就停刊了。 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马克思的三封信和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德法年鉴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德国的专制制度和君主政体是最完善的庸人世界,是政治动物的世界,它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必须无情批判这种制度,并且把宗教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3.论犹太人问题 1843年初为批鲍威尔的

4、论战性著作,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 19世纪40年代初,给犹太人以政治平等权利的要求构成资产阶级反对派反对德国半封建政治状况的组成部分。布鲁诺鲍威尔发表了犹太人问题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参与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战。,对“苦恼疑问”的解答,提出并论述了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 苦恼疑问: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写于1859年的序言中说: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

5、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 思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参阅文章: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一卷,几个关键词,宗教解放;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1)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 马克思: A.提出了宗教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

6、的表现,人们的政治异化决定人们的宗教异化,要把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政治、国家和法的批判。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来,在导言中进一步论述。),鲍威尔: 把世俗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认为社会压迫的根源在于宗教,在德国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斗争的信教的犹太人,也即犹太教的信徒。德国犹太人争取政治解放斗争的逻辑要求他们首先放弃犹太教并成为无神论者。认为犹太人不放弃自己的宗教,就无权要求政治解放。,马克思: 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不是一回事,政治解放不要求宗教解放为前提,它也达不到消灭宗教的结果。不能简单地把犹太人的问题归结为神学问题,犹太人问题固然有时表现为神学问题,实际上是个世俗问题。 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

7、的存在,这个缺陷的根源只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有公民的世俗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桎梏,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论犹太人问题,“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

8、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导言,“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导言,所以,宗教是人们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是装饰在人们的枷锁上的虚幻的花朵,它用虚幻的幸福来掩饰世界的缺陷,来慰藉人们的精神,使人们安于自己的苦难。必须消灭产生宗教的苦难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宗教。 正因此,不反对宗教就不能很好地改造这不合理的苦难世界,但是只停留于反宗教斗争上也不能很好地改造这不合理的苦

9、难世界。,要消灭产生宗教的苦难世界,就必须进行政治批判: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导言,上面这段话既总结了近代哲学的基本状况,又提出了现代哲学的历史任务。近代以来的哲学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把异化给“神圣形象”的人的本质“归还”给人,现代哲学的使命则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把异化给“非神圣形象”的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10、两种消解的对象与任务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种归还的使命也是不同的。,B.对德国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政治派:否认哲学,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现实,不懂得只有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才能消灭哲学。 理论政治派: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没有看到迄今为止的哲学就属于这个世界。它错误地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与费尔巴哈的比较: A.费尔巴哈只看到了人们的宗教异化,思想异化,看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即在市民社会和政治中的异化。 马克思既看到了前者,又看到了后者。 B.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般人的产物,人们信仰宗教产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宗教乃是异化了的

11、、失掉自身的人的产物,人们由于异化才信仰宗教。,2)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 马克思: 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深刻地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肯定人类解放是人的彻底解放。,鲍威尔: 一方面要犹太人放弃宗教,要一切人放弃宗教,认为这样才能使公民得到解放,另一方面又认为,宗教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人们放弃了宗教就会处于一种人的关系中。 点评: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治解放看作人类解放,美化了政治解放,把低于历史水平的德国所面临的任务当作历史的最高任务。这样就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政治解放: 促使封建制度解体的市民阶级的革命,旨在消灭政治上的等级特权,使政治

12、生活领域成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公共生活领域。 人类解放: 根本任务是要在实际上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矛盾,克服人的本质的二重化(异化),它使人摆脱私有制的局限而成为自由人。(要对市民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人类解放不仅要使用批判的武器,而且要使用武器的批判。),人的本质的二重化:人的真正本质和他的现实本质分离。 人作为国家的公民,他是类存在物,是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但这是没有实在内容的虚幻的普遍性和平等。 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他是利己主义的个人,在利益上相互分离,在行为上彼此利用,甚至自己奴役自己。人的这种失去类本质的状况和处境却是具体的,现实的。,所以,即使在宗教以外尘世世界里,人也

13、是过着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马克思: 德国专制制度是中世纪野蛮制度的延续,它虽然也应成为革命的对象,却不具有当代革命的典型性。只有立足于完备的现代国家,才能提出人类解放的任务。,马克思: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不同,它与宗教并不矛盾。 鲍威尔:从政治解放和宗教对立出发,认为国家权威和信仰是对立的。 马克思:认为国家和宗教都是虚幻的普遍性。,“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正像天和地的关系一样,也是唯灵论

14、的。和宗教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一样,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也是处于对立的地位,在国家中,即在人是类存在物的地方,人是想象中的主权的虚拟分子,在这里,他失去了实在的个人生活,充满了非实在的普遍性。”,4.导言 通过对德国理论和现状的批判分析,探索在德国实现人类解放的可能性与条件,诉诸人本主义,诉诸无产阶级,诉诸武器的批判。,1.德国的现状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德国的现状是落后的,低于历史水平,总是重复陈旧的历史,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才刚刚开始。如法国、英国把关税保护制度看成锁链一样从理论上加以反对,而德国却把它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加以欢迎等等。因此必须加以批判。

15、,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继续。 要批判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到目前为止德国政治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德国能否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能。,2.可能和条件 A.德国有一个彻底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能够抓住人的根本即人本身,以人本身为人的最高本质的理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

16、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导言,批判的武器: 借助理论的力量,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让先进的理论成为人手中的武器,以实现人类的解放。 武器的批判: 运用的物质的力量真枪地进行战斗。,彻底革命的理论必然导致革命: “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导言,B.德国有进行人类革命的物质力量即无产阶级。 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 无产阶级的特殊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

17、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能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导言,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

18、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 无产阶级的解放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然,是与社会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相一致。,“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虽然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耳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导言,“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

19、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3.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 哲学和无产阶级的结合。 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种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导言,人类解放没有物质力量,没有无产阶级不行,因为革命需要物质基础。 人类解放更不能没有理论,没有哲学。哲学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唯有正确的哲学,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

20、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导言,总结,根据上面德法年鉴文章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的世界观至此已经完成了根本的转变。其主要标志: 1.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发现; 2.经济生活中的异化在全部非人化现象中的决定意义的发现。 这为马克思打开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门户。但是,马克思所面临的创立新世界观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他此时形成的世界观仍具有过渡性质。,在哲学观点上,他的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还裹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中; 在政治观点上,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论阐述还有着浓厚的思辨性和伦理色彩。 如在考察异化现象时,既着眼于市民社会阶级矛盾的分析,又把它归结为人的真正本质和现实存在的分析,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的“类本质”看作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如在考察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时,把无产阶级当作人的“类本质”的实际体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