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構造主義心理學德國的心理學家馮特原是一名哲學家和生理學家,他認爲心理學的物件的心理、意識,即人對於直接經驗的覺知(awareness)。他考慮到化學把各種物質分解成各種元素,如“水”可以分解成“氫” 和“氧”,那麽心理學應該也可以同樣通過實驗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根據這一思路,馮特於 1879 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最基本的心理現象:感覺。例如,我們如何分辨顔色;爲什麽初入電影院什麽都看不見,但過一會句什麽都看清楚了。再如,先吃糖再吃橘子,會覺得橘子更酸。這一行動可是讓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爲一門獨立的科學,它標誌著心理學的誕生,馮特因
2、此被稱爲心理學的始祖。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意識的結構,認爲意識的內容可以被分解爲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這樣的一些基本元素後,再逐一找出他們的關係和規律,就可以達到瞭解心理實質的目的。這一學派強調內省方法,認爲瞭解人們的直接經驗,要靠被試者自己對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也就是內省。到 20 世紀 20 年代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影響逐漸衰落。機能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Functionalism )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 1910)於上面提到的構造注意心理學展開了激烈的學派之爭,兩者都主張研究意識,爭論的焦點是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結構,還是研究意識
3、的功能。機能主義心理學強調研究意識的功能,詹姆斯明確提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結構。也正因爲如此,他的心理學思想被稱爲機能主義心理學。詹姆斯批評構造心理學忽視了意識的最主要特徵,即只靜態地研究意識的結構,而忽略了意識的連續性。意識是像水流一樣的他稱之爲“意識流”,詹姆斯認爲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不應該只局限在實驗室內,還要考慮人是如何調整行爲以適應環境不斷提出的要求的。爲此,後來他的一些追隨者走向了心理測量、兒童發展、教育實踐的有效性等各種應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構造主義心理學兩個學派之爭在於探討心理學作爲一門新興的科學的定義及研究方向,然而基於唯心主義的思想基礎
4、,都未能很好地解決方法學問題。爲此,在相持了幾十年之後,當另一個新的學派行爲主義的出現後,這兩個學派讀日漸衰落下去。行爲主義心理學20 世紀初期,構造主義學派與機能主義學派爭論不休,但都未能把心理學的實質說清楚,在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另一個嶄新的“第三者”行爲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m),這一學派盛及一時,從根本上改變了心理學的發展進程。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宣稱心理學作爲一門科學,只能研究可觀察的行爲。這是因爲科學的研究成果必須是能夠重復的,而心理學帶有主觀的性質,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重復,這樣就不如把心理學看作是一個黑箱,我們不必去管裏面裝了什麽和如何活動,只需要知道輸入與輸出之
5、間的聯繫就可以了。在刺激影響有機體的情況下,只有作爲外部反映活動的行爲是可以觀察的,因此,心理學應該以行爲作爲研究物件。於是,華生的研究路線可以用“刺激-反應”公式(S-R) 來表示,他堅持心理學是研究行爲的科學。華生認爲,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中行爲施以正強化(獎勵),那麽這種行爲就會鞏固下來;如果不給強化或給以負強化(懲罰),那麽該行爲就會減弱或不再出現。因此,強化很重要。華生認爲,我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或關係,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加以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係,那麽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爲。總之,華生否認生理、意識,強調
6、行爲,認爲人的一切行爲都是在後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華生有一句頗爲偏激的名言,他說,你給我 一打兒童,在一個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環境中,不管他們的天資、能力、父母的職業和種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們培養成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行爲主義後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由於斯金納的理論對華生的行爲主義有所發展,通常把他的理論稱爲新行爲主義,而把華生的行爲主義稱爲古典行爲主義。斯金納堅持行爲主義的基本原理,他明確指出:任何有機體都傾向於重復那些指向積極後果的行爲,如打球等,這些訓練都取得了成功。以後他發現這個原理同樣可以使用於人類,甚至可以推
7、廣到人的社會行爲,斯金納與華生的思想區別,他並不否認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的存在,但是他堅信人的一切行爲都是由外部環境決定的。從此,行爲主義開始廣泛地應用於工廠、學校和醫院等等。行爲注意能夠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因此,在實用主義思想指導下,行爲主義心理學在美國就很快地盛行起來。行爲主義從 20 世紀 20 年代興起,一直流行到 50 年代才逐漸衰落。但是它的影響深遠,在當前的行爲改造、心理治療中,行爲主義的方法仍佔有重要的地位。格式塔心理學在美國出現行爲注意心理學的同時,德國也出現了另一個心理學派別,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 (Gestaalt paychology ),也稱爲“完形心理學”。這一學派主
8、要活躍于 1912 年到 20 世紀 40 年代,研究內容主要是意識體驗,著名論點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格式塔 ”是德文 gestalt 的譯音,其含義是整體或稱 “完形”。格式塔心理學明確指出:構造主義把心理活動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元素來研究並不合理。因爲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 機械總和。例如,天空上有七個星星,由於它們彼此間的位置關係被人們看成北斗,而另外的一些小星處於另一種位置關係,就被看成銀河。産生什麽知覺決不單純是由對星星的感覺組成的,“知覺大於感覺的總和”。格式塔心理學著重在知覺的層次上研究人如何認識事物,作爲一種學派重視心理學實驗,研究的結果在
9、當時很有影響,尤其是有關知覺的一些實驗結果,被稱爲格式塔知覺規律,至今在心理學中佔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認知心理學和以往了心理學派不同,認知心理學不是由心理學家反對當時流行的某個學派而獨立提出愛的一套理論體系,而是在很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産生的。它吸取了各派的合理成分相容並蓄並加以發展。比如它既吸收了“格式塔”的整體觀,把人鬧的活動視爲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同時對行爲主義的“刺激-反應”、強化理論也予以承認。認知心理學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期,雖然當時已經有一些先驅考慮內部心理規律,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驗,揭示了兒童思維發展的
10、規律。但是認知心理學正式出現是在20 世紀 60 年代,由下列兩個原因所促成。A. 20 世紀中期以後,電腦科學迅猛發展,迫切需要瞭解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因爲只有把人的認識活動規律瞭解清楚後,電腦才能夠“類比運算”。爲了說明心理活動如何對資訊進行加工,需要研究解決“黑箱”中發生的問題,這就構成了推動認知心理學産上的重要外部動力。B.自從馮特建立心理實驗室以來,實驗室的心理實驗一直沒有停止過,並且逐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在記憶研究方面,發現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有所不同,同時在兒童研究中,也揭示出兒童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思維表現有不同的水平等等,這些都證明內部心理活動是可以研究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心理
11、學家奈瑟(U.Neisser)於 1967 年把各種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寫成認知心理學一書,從而出現了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認知心理學的産生標誌著心理學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心理學不只要研究行爲,也要研究作爲行爲基礎的內部心理活動規律。所謂認知,就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維等,即通常所謂的認識過程。認知心理學家堅信,要想充分瞭解一個人的行爲必須研究他的內部心理活動,因爲同一個行爲可以由不同的動機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認知心理學家還指出內部的認知過程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的。他們在研究推理、決策、問題解決等複雜認知過程時採取口語報告的方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口語報告法也稱“大聲法”,即經過一定訓練後,讓被試在解決某個問題的同時,大聲說出頭腦內部進行的活動,事後由心理學家對其進行分析。口語報告法和唯心主義心理學的“內省法”截然不同,前者是在想的同時進行報告,反映真實過程;後者是在事後根據回憶進行報告,它可能不真實,也可能有些細節真的回憶不起來。有了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從此人的心理、意識又被帶到現代心理學研究之中。人的心理過程不僅包括認知過程,還有情感、有意志、有各種個性心理特徵,若忽略了人的這些特點,就會把人與機器等同起來。認知心理學在其發展中,從認知過程出發,並未忽略對情感等心理現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