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层党支部党课参考材料二一年第八期中共昆山市教育局党校 二一年八月优秀共产党员事迹介绍一、张敏:带着呼吸机援藏阅读提示:3 年前,来自东部沿海的他,拖着病体、放弃手术、带着呼吸机,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西藏林芝八一中学的教改事业中。3 年后,整个学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有了大幅提高,重点高中升学率提升到 80以上,受援学校教育在改革中跨越式发展。 他就是用爱心浇灌雪域“格桑花”的优秀人民教师福建援藏干部张敏。7 月 16 日下午,来自福建师大附中的援藏干部张敏足足吸了一小时的氧气。晚上,林芝八一中学的师生要为即将离藏回闽的他举行欢送晚会,他知道这晚将相聚到深夜。“感谢张敏副校长使八一中学迈
2、上了一个新台阶!”八一中学校长巴桑次仁说出了师生们的共同心声。张敏与巴桑次仁紧紧相拥,哽咽道:“我不会忘记西藏!”2放弃手术只为援藏“别担心,我有呼吸机”3 年前,福建师大附中教务主任张敏被选拔为第五批援藏干部,赴林芝八一中学任副校长。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平均海拔 3000 米,从海边一下来到高原的张敏克服胸闷头痛的高原反应,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援藏刚半年,正在工作兴头上的张敏突然发现身体异常,经查甲状腺和胆囊发现肿瘤。在家人的催促下,张敏回到福州做甲状腺和胆囊切除手术。肿瘤是良性的,全家人终于放下心来。张敏心里惦记着学校,身体尚未痊愈就急忙赶回了林芝。不久,张敏在睡眠中又出现严重的呼
3、吸停顿现象,脉搏最低每分钟 27 次,氧饱和度 55,处于呼吸危险状态。医生告诫他,若继续在高原工作将很危险,并建议他再做两个呼吸道手术。张敏知道,如果再做手术他将难回西藏工作,他听取了医生另外的建议:采取药物保守治疗,但在高原必须随时吸氧,睡眠时必须带着呼吸机。张敏安慰焦虑的妻子:“别担心,我有呼吸机。我在八一中学的工作计划刚开头,不能半途而废。”第二故乡“父子”情深“最喜欢学生叫我老爸”把东部地区成熟的学校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传授给西藏,是张敏援藏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巴桑校长的支持下,张敏主持开展了教师集体备课、建立教学3资料库、规范教师教案、处室工作周汇报、周工作回顾与反思等 20 多项制度
4、建设和教学创新。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环境有了大幅提高。学校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由年前的左右提高到去年的以上。英语教师尼曲说:“这 3 年是我们学校发展最快的时期。”去年,八一中学被评为林芝地区的示范学校。一名学生在作文这件事让我学会了感恩中写道:“上初二时,张敏副校长得知了我的家庭情况。一天他找到我,一边掏出 300 元钱,一边对我说以后我每个学期都会给的。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他就如同我的父亲。”援藏 3 年,张敏用自己的 3 万多元钱资助了 4 名藏族贫困学生,还联系社会各方,使 42 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资助金额近 10 万元。今年,内地西藏班首批回藏参加高考的 11 名考生中,
5、5 人考过重点本科线,3 人过了普通本科线,3 人达到大专线。这些一直受到张敏关心、资助的学生纷纷在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了他。张敏的手机里现在还留着好几位学生发来的相同短信:“老爸,感谢您对我的培育!”“最喜欢学生叫我老爸,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称呼。”张敏说。抢救历史呵护希望“在被需要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43 年里,张敏除了学校的日常工作,还承担了另外两大任务:协助实施闽藏青年育才工程和藏东南博物馆的建设。“人要在被需要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张敏说。福建第五批援藏队筹集了 550 万元捐款,资助林芝地区 100 名藏族贫困学生到福建学习 3 年,每个学生受助 5.5 万元。在实施这项工作中,张敏每
6、年要在初一和高一年级中考察遴选,保证选出来的全是藏族学生,而且全部来自贫困家庭。学习期间张敏还要对这些学生跟踪指导,随时协助福建方面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林芝地区有着丰富的藏东南文化遗产,第四批福建援藏队开始为林芝地区积极筹建藏东南博物馆,张敏援藏后负责其中两个馆的文物收集。3 年来,他会同文物部门的同志跑遍林芝的各个乡镇,经常到深山农牧民家收集可供展出的物品。现在这座总投资 1800 多万元的博物馆已正式对外开放。选择西藏,因为艰苦是磨砺人生最好的硎石;奉献西藏,因为使命的光荣足以让我骄傲一生!张敏二、王勋年:人的价值不仅是待遇薪水 还在于对国家的贡献我国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
7、王勋年,扎根深山 27 年,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 90 余项,探索掌握了 13 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5新技术,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风雷之歌。22 日下午,王勋年做客新华网新华访谈栏目,与广大网友讲述自己的风洞人生。在当选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时,王勋年曾说, “没有坚守,就没有飞翔”,有网友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王勋年回答说,因为我是搞空气动力学的,是搞风洞试验的,我对这项工作很有感情,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而且自己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如果继续做这项工作,自己能做更多的事,能为我们国家搞飞行器、搞大飞机出上
8、一把力。尽管也有机会到大城市去,可能做待遇更好的一份工作,但是我觉得人的价值不仅仅是待遇、薪水,还在于他做的事情对国家的贡献,包括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理想能不能跟国家的重大国情、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更有意义。至于网友说到的“没有坚守、就没有飞翔”,这是我在去年当选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时的一个感言。一个飞机要真正能够飞起来,首先要在我们风洞里经受各种各样的气流、各种各样的姿态,要在风洞里进行打磨和磨炼,从这个意义来说,它也是一种坚守,只有最后这个飞机打磨得非常好了,设计得非常完善了,才能最后一飞冲天。所以我个人也觉得,我们是一名科技人员,也要坚守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最终总是
9、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有意义的工作,能够尽自己的一点儿贡献。我家里人还是很支持我这个工作的,但由于我工作太忙,而且搞理工科的,搞力学的,经常要冥思苦想,经常要聚精会神,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我不太理解他们或者不太关心他们,甚至说不爱理他们,就是一个人在那儿看书,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也理解了,我干这个工作肯定要全身心融入到工作里去,所以对家里的事情操心的少。6三、水之守望者四川省阆中市方山乡普通共产党员孙华芳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自己忠诚的信仰! 一个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用最平凡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精神! 默默奉献,无怨无求,这就是或许已被人们遗忘,但在新时代仍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
10、旨! 这,就是我们崇敬的时代精神! “现在正是主汛期,所以要格外小心,每天多到堰塘边巡逻几次!” “要注意检查 ,保证涵管外不要有杂物,几块小石头吸进去可能使这个堰塘报废!” 6 月 27 日,刚刚看了天气预报后的阆中市方山乡柏杨村原管水员孙华芳再也坐不住了,他一瘸一拐的来到曾今工作了 28 年的东升水库边,向接替他工作的黄富昌介绍汛期管理要领。虽然因为身体的疾病使他不得不离开这个岗位,虽然这个工作让他的身体再也无法恢复,但是内心深处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使得他对这个水库魂牵梦绕,对水充满感情。子承父业,三代人“水情深厚” 7孙华芳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庄稼人。在他生命 52 岁的履历中,有 29 年党
11、龄、4 年军龄、28 年水库管水员的记载。孙华芳,出生在方山乡柏杨村的农民家庭,从小不仅得到了憨厚、朴实的父亲给予的熏陶,而且还从这方革命的红土地上,受到了许多感染。1978 年,他应征入伍,在辽宁某部当通信兵 3 年,5 次立功受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1 年,他复员回家时,农村改革汹涌澎湃,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投身到商海或外出务工挣现钱的潮流之中,但他却毅然谢绝了家属、亲戚、朋友对他的安排,接替了父亲当东升水库管水员的担子。当时,他明明知道父亲管水 18 年,收入微乎其微,还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疾病,最后瘫痪在床,父亲的下场他是亲眼见到的,完全可以拒绝的,但是一种责任心使得他
12、接过父手中的钢钎,上演了一家三代人对水的深情厚谊。 孙华芳的爷爷孙泽义,1933 年为富豪人家当长工时,因饥渴难忍,到这家人的缸里舀了一瓢水喝,被管家婆看见后打得皮开肉绽,迫使他走了参加红军的道路。在李先念、徐向前率领的红四军部队里,他爷爷在强渡嘉陵江的战斗中,与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到苍溪武当山下背水,中弹身亡那一瞬,还念叨着水,水,水! 父亲孙永贵,把父辈关于水的史诗,作为视水如命的传家宝,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投身地方的水利建设。1963 年,蓄水 140 万立方米的东升水库建成后,他毛遂自荐当上了水库管水员。尽管,他知道这座水库灌区涉及铺山垭、柏杨、狐狸山村 3000 多亩耕地,还要供给 1200
13、 多户农民 5000 多人和上万头牲畜饮用水,1981 年,他半身不遂,不能完全胜任风餐露宿的日子,便把刚从辽宁部队复员的儿子孙华芳作为递补队员,晚上到水库一线替他值班,而白天他仍奔忙在护库、引水入库、防洪、放水的前沿阵地,使孙华芳深受感染,8不仅从父亲手把手的教诲中,学到了许多水库管护的要领。方山乡党委认为,孙华芳是最合适的管水员人选,便从父亲的肩上卸下这个担子,让他挑了起来。28 年的守望,用生命担责 东升水库是一座小二型水库,蓄水量达到 140 万立方米,在当地的农田灌溉和防洪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当管水员 28 年,有一半时间的晚上都住库区的山岩里,天当房,地当床,棚布多次吹得无踪无影。夏
14、天,蚊虫叮得他难以入眠;冬天,霜风冻得他浑身打颤;每天早晨起来,地上的草帘和被盖几乎拧得出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没有在任何人面前叫过苦,更没有因为艰辛而离开过岗位。 “管好水库,责任重大,尤其是安全责任,要保证水库不漏水,涵管通畅,因为在水库的下方,有数千村民和上万亩良田,这就是责任!”他当管水员 28 年,遇上了 11 次洪灾。在抗洪抢险战役中,有 5 次险些把生命赔进了滔滔的洪水。2002 年秋天,他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泄洪道清障,疯狂的洪水劈头盖脑向他压过来,把他冲出 30 多米远,两边石头把他撞得鼻青脸肿。人们把他救起来送进医院抢救,他在昏迷中还在喊“赶快泄洪!”后来,妻子问他:“你的
15、命真的比水库重要吗?”他毫不思索的说:“ 如果溃了坝,至少有 300 多人要遭殃,我一个人的生命算不了啥!” 每次洪灾暴发时,他把护坝,作为保护坝区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职责,始终是每次第一时间跳进溢洪道、泄洪道清障、排障。1998 年秋天,与他手扣手跳进泄洪道排障的赵佰文,被卷进了洪水的漩涡。他为了减轻老赵的皮肉之苦,用尽了浑身解数。后来,9老赵问他:“你真的不怕死吗?”他毫不思索的说:“ 只要不溃坝,我死了值得! ” 水库不能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作为水库管水员,他把旱灾之年痛苦景象牢记在心,把引水入库,视为首当其冲的责任,而每次行动,几乎都是在疾风骤雨中进行的。有多少个风雨交加的晌
16、午,有多少个雷电闪鸣的夜晚,他披上蓑衣或穿上雨衣忙碌在狂风暴雨中,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全身都拧得出水来。一次,冒着暴雨在狐狸山顶挖渠引水时,狂风把斗笠和蓑衣刮得无踪无影,使他染上了重感冒,他被送到医院治疗,还没完全退烧,便逼着医生办理了出院手续。2009 年的 8 月 3 日,方山乡遭到特大暴雨袭击,道路被暴雨冲断,乡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力量到老歧县道抢险,一方面组织力量到东升水库抗洪。当凌晨 3 点抢险队伍赶到水库大坝看见,孙华芳已拖着残疾之躯率先赶到了现场正在排险!好险啊,如果不是老孙及时泄洪,这个水库可能发生谁都不敢想的洪水翻坝导致溃坝事故,乡领导握着他的手感谢他,他只说:“这是我的义
17、务,更是我责任!” 菲薄的收入,沉重的付出,短暂的 28 年,他在库区的石岩里住了 7000 多个夜晚。1980 年前,东升水库大坝旁有一间供管水员居住的茅草房,因多方面原因,这间房子成为了废墟,管水员只有在库区的石岩里栖身。每年用水期和汛期长达 7 个月,孙华芳已习惯了酷暑、蚊虫的袭击,但最令他恼火的是常年累月露气弥漫的摧残。在这个天当房、地当床的石岩过夜,每天早上起来不仅被盖没有一处是干的,而且垫在地上的草莲子也像洒了水似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95 年他患上了风湿病、风湿心脏病、关节炎、骨膜坏死等疾病,致使手脚关节严重变形,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严重的时候,吃饭端碗都无法,成了名副其实
18、的残疾人,但他却显得非常平静。仍默默无闻地在水库耕耘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事业。 10他当管水员 28 年,劳动报酬一直靠的是水费提成。说起“工资”,孙华芳十分无奈,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有 300400 元;有 3 年用水量大些,也就是 1200 元!而每次放水管水,他都累的是一身汗,而且责任重大,寸步不离,在农忙时放水一个月下来,身体都瘦 5 公斤以上,灌区的老百姓都明白他是当今最廉价的劳动力,而他从来没有在乎这个问题。 他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是为了兑现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在为自己争那口气让群众看到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孙华芳家采访,孙华芳的家庭还处在“温饱型” 边缘。他
19、家的住房,是他父亲留下的遗产,迄今还是没抹灰的干打垒土墙!1994 年以来,他就患了风湿病,发展到关节变型、骨质变型,常年吃药治病,把家里烧的砖都卖了一半,但他并没因为自己没把家里搞富而忏悔。在采访中,孙华芳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到广元中心医院去看病,一下子就花去了 10000 多元,现在正愁那里去找钱还啊。大山的回声;“我是共产党员 ” 去年九月中旬,从不给党委政府找麻烦的孙华芳因为身体原因找到了方山乡党委书记刘波,希望他能够在全乡寻找一名“管水接班人“,从此孙华芳父子默默无闻管水 46 年的典型事迹传遍全乡,乡党委对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当孙华芳得知乡党委决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表扬他的先进事迹,并对他的困难进行帮扶时,俩夫妇流下悲壮的热泪。在 2009 年在第三批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之上,阆中市方山乡党委书记刘波,向全乡人民庄严发出了学习共产党员孙华芳同志事迹的号召。 “孙华芳同志虽然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