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休克与 DIC 自测题1DIC 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 E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C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2引起 DIC 的最常见的基础性疾病是 AA感染性疾病 B宫内死胎 C大面积烧伤 D胰腺癌 E器官移植3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 TF 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EA 凝血因子 B 凝血因子 C 凝血因子D 凝血因子 E 凝血因子 4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 DA凝血酶原 B维蛋白原 C钙离子 D因子 E组织因子5导致 DIC 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CA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2、B凝血因子的激活 C凝血酶生成增加 D纤溶酶原激活物生成增加 E凝血因子的激活 6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诱发 DIC 的机制是 AA机体抗血栓形成能力降低 B激活凝血酶原 C激活纤维蛋白原 D继发细菌感染 E增加组织因子的释放7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血管内凝血抑制成分是 D: AAT- B蛋白 S ( PS ) C蛋白 C ( PC ) D血栓调节蛋白 ( TM ) 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TFPI ) 8急性 DIC 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显著减少,其中变化最为突出的是 D: A凝血因子 B凝血因子 C凝血酶原 D纤维蛋白原 E钙离子9DIC 患者出血与下列哪一项因素关系最密切?CA凝
3、血因子的被激活 B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活性增强 D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E血管通透性增高10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出血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时,以下哪项实验室检查是不正确的?EA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C凝血酶时间延长D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ED- 二聚体增高11DIC 产生的贫血属于 CA中毒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12华-佛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是 BA、肾上腺急性缺血坏死 B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 C肾上腺髓质出血性坏死D肾上腺血管栓塞 E肾上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13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BA微动脉后微动脉直捷通路 微静脉
4、B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D微动脉后微动脉直捷通路 真毛细血管微静脉E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14.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 DA微动脉 B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动静脉吻合支 E微静脉15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A强烈兴奋 B先抑制后兴奋 C改变不明显D强烈抑制 E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16. 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 DA血管紧张素 B加压素 C MDF D儿茶酚胺 ETXA2 17休克早期血液被稀释的机制主要是 C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 B肝脾储血库收缩 C组织液返流入血增加D血液稀释
5、疗法 E血液重新分配18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休克早期的表现?EA脸色苍白 B四肢冰凉 C脉搏细速 D尿量减少 E神志昏迷19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C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20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EA心肌供血量减少 B酸中毒、高钾血症 C心肌内的 DIC 使心肌受损 DMDF 的作用 E心脏前负荷增加21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EA仅对血管 -受体作用 D对 - 受体都不起作用B仅对血管 -受体作用 E对 -受体均同时起作用C先对
6、-受体起作用后对 -受体起作用 22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CA 代谢性碱中毒 BAG 正常性代酸 CAG 升高性代酸D 呼吸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 DA 失代偿期 B代偿期 C难治期 D可逆性失代偿期 E不可逆性失代偿期24在休克难治期下列哪种不是 DIC 形成的直接因素 A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 B血液粘滞浓缩 C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D严重的酸中毒 E血液高凝25由血管床容量增加引起的休克有 BCEA 失血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2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机体的代偿表现为 ABCEA血液重新分配 B血容量得到补充
7、C微静脉收缩,回心血量D毛细血管床容量 E心肌收缩力心衰自测题1、心力衰竭概念的主要内容是(E)A、 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D. 心输出量相对下降B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E. 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C 心输出量绝对下降 2.引起心脏后负荷过重的因素是(A )A. 高血压 B. 动静脉瘘 C.室间隔缺损 D. 慢性贫血 E.甲亢3、下述哪一因素不会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B)A.冠心病 B.严重贫血 C.心瓣膜病 D. 心肌炎 E. 高血压病 4、心力衰竭时出现能量利用障碍的最常见原因是(A )A. 心肌过度肥大 B. 心脏缺血缺氧 C. VitB1 缺乏 D. 肌浆网 Ca2+摄取能力减弱 E.
8、 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 5.有关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E)A.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B.心输出量可高于正常水平C.回心血量多于正常水平D.心脏负荷明显增大E.其产生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病6.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是指(E)A.心肌细胞体积过度增大B.心肌细胞重量过度增加C.心肌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D.心肌细胞表面积过度增加E.心肌重量的增加与心功能的增加不成比例 7.左心衰引起呼吸困难的病理生理基础是(A )A. 肺淤血、肺水肿 C. 肺静脉回流增多B. 肺顺应性增强 D. 肺动脉高压 E. 肺泡敏感性增加 8、心脏紧张源性扩张的特点是(A )A.容量增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 D.
9、 是一种失代偿后出现的扩张B.容量减小并伴有收缩力增强 E. 肌节长度达到 3.65mC.心肌拉长不伴有收缩力增强 9、慢性心衰时引起血容量增加的原因不包括(D )A.儿茶酚胺增多 D. PGE 2 产生增多B.肾素分泌增多 E. 心房肽分泌减少C.血管紧张素增多 10、FiO 2 不足 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D)APaO 28.0kPa DRFI 300BPaO 26.67 kPa EPaO 29.3 kPa C PaO28.0 kPa 伴有 PaCO26.67 kPa11、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A )A呼吸肌活动障碍 D肺泡壁厚度增加B气道阻力增高 E肺内 V/Q 比例失调C
10、肺泡面积减少 12、喉部发生炎症、水肿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A)A吸气时气道内压低于大气压 D 小气道闭合B吸气时胸内压降低 E等压点上移至小气道C吸气时肺泡扩张压迫胸内气道 13、COPD 患者用力呼吸时,呼气困难加重是由于( E)A用力呼吸导致呼吸肌疲劳 D小气道阻力增加B胸内压增高 E等压点移向小气道C肺泡扩张压迫小气道 14、肺水肿病人仅在运动时产生低氧血症,是由于(D )A肺泡膜呼吸面积减少 D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B肺泡膜增厚 E等压点向小气道侧移动C肺泡膜两侧分压差减小 15、肺内功能性分流是指(C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B部分肺泡
11、血流不足 E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16、为了解患者肺泡换气功能,给予 100氧,吸入 15min,观察吸纯氧前后的 PaO2,如变化不大,属下列何种异常?(D )A功能性分流 B死腔样通气 C通气障碍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17、ARDS 发生呼吸衰竭主要机制是(D )A通透性肺水肿 B肺不张 C死腔样通气EJ 感受器刺激呼吸窘迫 D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18、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发生的主要作用是(E)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缺氧使细胞内 ATP 生成减少C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缺氧使细胞内酸中毒ECO 2 分压升高使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 19、严重型呼吸衰竭病人宜低浓度氧疗是因为(C )APaO 2 低于 60mmHg 对化学感受器作用才明显BPaO 2 为 30mmHg 时肺通气量最大CPaCO 2 超过 80mmHg 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刺激D缺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于反射兴奋作用E低浓度氧疗能增强呼吸动力 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E)A致病因子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B致病因子损伤肺泡上皮细胞C致病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D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E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