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杂志征稿启事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多元化的蓬勃发展态势,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转化却明显滞后,为进一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与事业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创办了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学术期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由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为季刊,刊号为 CN10-1203/H。第一期刊物将于 2014 年 3 月正式出版发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术刊物,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与事业发展为宗旨。它以汉语教学研究为核心,依托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人员的学识与实践,搭建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构筑学科人才与优
2、秀教师的发展园地。本刊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所有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人士赐稿,并对各位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忱和崇高的敬意!有关征稿范围及文章规范详见附件。本刊联系方式如下: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02邮政编码:100083收 件 人: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 收电子邮箱:电 话:(8610)82300207传 真:(8610)82303963附件:1.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投稿须知2.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文章规范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附件 1: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投稿须知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诚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来稿注意事项如下:一、稿件范围本刊欢迎以下各类来稿:1.
3、 教学研究: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以汉语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大中小学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海内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2. 教材研究:研究汉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与方法及汉语教材评价,评论海内外汉语教材。3. 汉语研究: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重点研究语言教学内容的选择、排序、解释,及教学难点、重点的分析等问题。4. 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探讨汉语学习规律,提倡和推进相关研究成果向汉语教学实践转化的研究。5. 海外汉语教学研究:研究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特色等相关问题。6. 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研究多媒体、互联网及移动媒体等技术手段在汉语教学和教师培训中的运
4、用。7. 教师发展研究:研究汉语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及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问题。8. 教学成果交流:研究教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行动等问题,带有理论分析地梳理教学经验。9. 汉语测试研究:研究汉语成绩测试、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问题。10.教学史研究:研究汉语教学的历史源流与演变,探讨汉语教学的历史贡献及对当今汉语教学的意义等问题。11.学位论文精华:研究汉语教学的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精华部分,包括高水平的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和有重大创见或发现的研究成果。二、稿件要求1. 字数:8000 字以内。2. 以电子文件形式投稿。3. 文件类型:WORD (DOC)格式和 PDF 格式各一份,请勿压缩。
5、4. 文件名格式:“ 姓名-文章名-单位名称- 日期”,例如:“李刚- 浅谈初级阶段汉字教学的方法-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2013-10-09 投稿”。5. 稿件组成及体例格式见附件文章规范 。稿件正文请勿署名,作者姓名、作者简介、通信地址、电话及电子邮件地址等请另页给出。正文中应注意避免出现与作者身份有关的信息。三、稿件评审 本刊按国际学术界惯例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从收到稿件之日起 4 个月内本刊会将具体审稿结果通知投稿人。4 个月后如未接到审稿结果通知,投稿人可自行处理。4 个月内不可一稿多投,否则后果由投稿人自负。四、注意事项 1. 本刊只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且尚未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不转载其他刊物或著作已发表的文稿。2. 来稿请用电子邮件以附件方式发送至 。书评类稿件请将原书寄送至编辑部,以便专家审阅,原书一律不退。3. 稿件一旦被本刊备用,文章的著作版权(包括光盘版版权、网络版版权)即属本刊所有,如不能接受请在投稿时说明。4. 来稿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五、酬谢方式稿件一经本刊发表即付稿酬,优稿优酬,并赠当期刊物 1-2 册。六、联系方式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02邮政编码:100083收 件 人: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编辑部 收电子邮箱:电 话:(8610)82300207传 真:(8610)82303963附件 2: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7、文章规范1. 稿件组成第一页:中、英文标题。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固定电话、手机、电子邮箱) 。第二页:论文。相关内容及其顺序为:中文标题、中文提要(200 字以内)和中文关键词(3-5 个) 、英文标题、英文提要(300 字以内)和英文关键词(3-5 个) 、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如有) 。2. 体例格式段落要求:单倍行距,每段首行空两格。来稿各部分内容格式要求如下:(1)论文标题、提要、关键词 中文标题、提要、关键词正题:二号黑体,居中。副标题(可有可无):三号黑体,居中,前加破折号() 。提要:“提要”小五号黑体,
8、后空一字空,接排提要正文。提要正文小五号宋体,居中,左右空 3 字空。关键词:“关键词”小五号黑体,后空一字空,关键词小五号宋体,各词之间空一字空,回行齐“关键词” 。题注:在正题末右上角加星号(*) 。题注注文排当页下,与正文之间加一细线。注文小五号宋体,前加星号(*)做注码,后空一格。 英文标题、提要、关键词(整体位于中文标题、提要、关键词后)正题:二号 Times New Roman,居中,如有副标题,在正题后标冒号(:) 。副标题(可有可无):三号 Times New Roman,居中。Abstract:“Abstract”小五号 Times New Roman,加粗,后空一格,接排提
9、要正文。提要正文小五号 Times New Roman,不加粗,居中,回行齐 “Abstract”。Keywords:“Keywords”小五号 Times New Roman,加粗,后空一格,接排关键词。关键词之间标逗号(, ) ,小五号 Times New Roman,不加粗,回行齐 “Keywords”。(2)正文文章通栏排,五号宋体。文章分节标题序号:一级标题:一、二(五号黑体,居中)二级标题:1.1、1.2、1.3(五号黑体,缩进两个字)三级标题:1.1.1、1.1.2、1.1.3(五号仿宋,缩进两个字)以此类推(3)例句 例句编号为(1) 、 (2) 、 (3),全文连续编号(五号
10、楷体) 。如例句较短,可排双栏。(4)正文引文正文引文请认真核实,确保无误,并注明出处:行文中参考文献:吕必松(1988) ;朱德熙(1982:96-99) ;Leather (1983:204)括注:单个作者:(吕必松,1988) ;(Smith,1985、1991) ;多个作者:(吕必松,1983:92-95;朱德熙,1985:110-115) ;(马真、陆俭明,1983:43-47 ) 。(5)注释一般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序号 ,全文连续编号,小五号宋体。注文列在当页正文下,正文和脚注之间加一横线,小五号宋体,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6)参考文献正文后附参
11、考文献,注明文中所有引文的出处和所依据文献的版本情况,包括作者的姓、名;出版年;篇名、刊名、刊物的卷号和期号、文章的起止页码;书名、出版地和出版者。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标识:专著M,期刊文章J ,论文集 C,论文集或专著析出的文章A,报纸文章 N,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D,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R,标准S,专利P,出处不明的文献Z,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 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电子文献请以文献类型标识 /载体类型标识的形式标注,如J/OL 表示网上期刊文章,C/OL表示网上析出文献, EB/OL 表示电子公告。中文文献在前,外
12、文文献在后,连续编号,序号为“1 、2、3”。中文文献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外文文献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网上下载的文献应注明相关网页的网址。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换行时空两格。中文文献五号宋体。外文文献用正体且首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文书名和期刊名用斜体且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均大写,五号 Times New Roman。 中文参考文献请依照下列格式标注(请留意各项之间所使用的标点):著作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135-137期刊2 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
13、1):73-81论文集3 顾安达,江新,万业馨主编汉字的认知与教学西方学习者汉字认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125-130析出文献4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A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88-401 学位论文 5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会议论文 6 柯彼得汉字文化和汉语教学C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北京,1996报纸文章 7 张健 文化出版“走出去”:汉语教学教材先行一步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07( 10)
14、电子文献8王明亮关于中国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 pub/wml.txt/98081-2.html, 1998-08-16/ 1998-10-04. 外文参考文献请依照下列格式标注(请留意各项之间所使用的标点):著作 9 Searle, J.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期刊10 Collins, A. M. & E. F. Loftus.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Psychological Re
15、view 82.4 (1975): 407-428.论文集 11 Hopper, P. Tense and Aspect: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C. Amsterdam: John Ben jamin Company.1984.120-125. 析出文献12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C. Ed. Peter Col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注意论文集书名用斜体。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可
16、缺省)学位论文13 Yang, Suying. The aspectual system of ChineseD. Unpublished Ph. D. Thesis at University of Victoria.1995.会议论文14 Jochens, J. Gender equality in law: The case of medieval Iceland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enter for Medieval and Early Renaissance Studies, Bingham ton, NY.1992.报纸文章15Mercer, Pamela. U. S. Venture Bets on Colombian CoalNNew York Times 27 July 1995: D7电子文献16LaPolla, Randy J. Grammaticalization as the Fossilization of Constraints on InterpretationA/OLhttp:/personal.cityu.edu. hk/ctrandy/ GACRT.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