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马哲等.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80438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马哲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马哲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马哲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马哲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马哲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0-12-04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

4、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

5、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

6、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

7、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

8、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二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

9、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实

10、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3)科学实验: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

11、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在

12、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6、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7、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

13、,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8、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9、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1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1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

14、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1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

15、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1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经济基

16、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14、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

17、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15、国家、国体和政体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

18、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阶段 时间 事件开始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 十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基本形成

19、 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十四大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大 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最了全面的阐述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1992 年初,邓小平又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

20、于”标准是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4、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21、之间的矛盾。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正

22、式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同中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同年 12 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31 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专门规定。1984 年 2 月 22 日,邓小平在同美国学者的谈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并且明确指出它不仅适用于台湾,也适用于香港。8、“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个前提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不允

23、许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1)“三个代表”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

24、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公共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

25、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

26、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股份制既不姓“公”,也不姓“私”,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行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活动,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有利于

27、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第三,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3)确立劳动、资本、技

28、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4)正确处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5)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

29、济和文化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6、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

30、据着主导地位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1-01-18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社会)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

31、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矛盾。(1)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2)矛盾: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 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是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它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指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它形成价值。3、货币职能货币具备五大职能:(1)价值尺度,即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价格。(

32、2)流通手段,即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3)贮藏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成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4)支付手段,即货币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手段。(5)世界货币,即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的作用。4、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中的价值规律,即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 (2)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即价值规律在交换过

33、程中的展开。 (3)流通中的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5、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总公式描述了资本的流通形式:GWG。货币的价值增殖额即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条件,即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6、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可以用下列三个公式表现: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7、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

34、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值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8、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用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来扩大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的权利,这就是资本积

35、累的实质。9、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在当年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1)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按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2)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和第二部类()。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10、简单的

36、再生产和扩大的再生产(1)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Ic 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生产资料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在该部类内部实现;(v+m)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消费资料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在该部类内部实现; I(v+m)与c 在两大部类之间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c,即第一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刚好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含了三个步骤:I(c+c)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生产资料部类所需要的不变资本、追加的不变资本,在该部类内部实现;(v+v+m/x)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即消费资料部类所需要的可变资本、追

37、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在该部类内部实现;I(v+v+m/x)与(c 十c)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I(v+v+m/x)(c+c),即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11、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占社会总资本的比例。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看,它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占用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也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它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公共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1-01-18加入收藏 电邮

38、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1、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在 1939 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中,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3)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

39、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3、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基本武器”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基本方法:(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经验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坚强领导。(2)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

40、和民族团结(4)对于台湾问题,从 1955 年开始,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一)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1-01-18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

41、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树立和落实科学

42、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

43、开放的经济体系。(2)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4)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5)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6)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7)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8)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

44、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使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调整各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45、,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

46、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保证后代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二)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1-01-18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47、写信给编辑1、构建社会之一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构建社会之一和谐社会的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48、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和举措(1)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2)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3)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4、坚持和平发展的对外工作方针政策(1)坚持和平发展,

49、树立中国的新形象坚持和平发展,就是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加快发展,同时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永远不称霸。(2)我国对外关系的四项主张第一,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第二,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三,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5、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6、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胡锦涛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1)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2)要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