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比较.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80403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的大学对比分析2011 年 6 月摘 要什么是大学?大学的雏形始于中世纪,经历了从寺庙到村庄再到城镇的变迁,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公元 1088)是欧洲学术中心;而后法国在1180 年由法皇路易七世授予巴黎大学以“大学”的称号;英国则在公元 1168 年建立了闻名于世的牛津大学;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则是 1386 年建立的海德堡大学;现如今科技实力最为强大的美国则是在 1636 年建立了哈佛大学;俄罗斯则在 1755 年创立了第一所大学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日本则在 1877 年创办了第一所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在中国,可以从西汉的太

2、学中寻找的大学的影子,但并未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到 19 世纪,中国才有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即由教会创办的圣约翰大学。在世界范围内,欧洲是学术的发源地,至今仍然保持着高水平的学术地位。美国作为后起之秀,其高等教育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日本的东京大学也在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却无一挤入世界一流之列。中国大学教育相比日本和俄罗斯起步并不算太晚,但为何却无缘世界一流呢?本文将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大学在教学特点以及教育成果进行比较,从政治制度,经济,国际化程度以及“软实力”这几方面着手寻求导致大学之间差异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中国大学发展可以借鉴的方

3、法。关键词:大学比较 教育制度 教育经费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教育界就提出要集全国之力将中国的大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至今日,中国能够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学校可谓是少之又少。同众多发达国家的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无论是在教学特色还是在教育成果上都无法与世界一流大学媲美。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新发布的最具有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的前一百名中,排名前 50的学校中中国大陆仅北京大学一所,日本有三所大学,法国有两所大学,绝大多数的学校是美国和英国。这些国家的大学究竟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的存在,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大国,这些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1.概述要了解各

4、个国家大学之间的差异,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大学,大学的涵义所在。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纽曼(John Herry Newman)认为“大学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德国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则提出更加形象化的大学“研究和传授知识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学术勃发的世界”(P10) 。我认为这句话将大学所本应该具有的功能详尽的描述出来了。大学就应该的是学术自由之地,思想交流之地,年轻人完善发展自我之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仅要具有先进精良的设备仪器等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治学严谨的大师,多元化的教师、学生发展空间等软条件。本文中讨论的大学是指能够传播

5、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全球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当属美国和英国。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度重视教育,其高等教育从二战后进入大众化过程。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层次、对规格和多类型的特点,其中美国大学的多样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它有小规模的学院和大规模的大学,宗教的和世俗的学府,专为男性或女性开办的学院和男女同校的学院,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专业学院和文理学院,种类之多,不胜枚举。同样是教育圣地的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的数量和大学的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适龄青年入学率迅速提高。同时,英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的同时也进行着市场化。同时,英国大学的另

6、一个特点就是国际化。2009/2010学年度,英国所有类型的外国留学生共有408685人,其中来自欧盟的有68460人,而英国(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所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249315人,外国学生占到了大约六分之一。英美两国的大学共同特点在于大学拥有完全自治的权利,国家或是教育部无权对各个大学的管理结构、学位要求、教师任命等进行干预。法国大学是中央集权下的充分自治。法国的大学文凭是由国家颁发,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同时,法国的大学又具有多样性、职业和研究相分离、大众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此外,法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也相当高。2009到2010学年度法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2316

7、103人,非法国的学生达到278213人,大约占到法国总大学生的11%;法国大学的中央集权下的大学自治主要体现在中央的教育部对大学的管理结构,学位要求和经费预算拨款进行干预,且学位的授予权归国家所有。但是在中央集权下,法国通过立法和契约制度尽量保证大学的学术自治和财政自治。相较于法国,德国的高等教育则简单的多,主要沿着大学和专科高等学院这两条线发展,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德国的大学主要以学术和研究为取向,是唯一能够颁发博士学位的机构,属于精英教育。大学包括理工大学、理工学院、教育学院、神学院、综合大学或技术大学。高等专科学院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在亚洲,日本作为唯一的发达国家

8、,其大学教育在世界处于前列。其大学分类和德国较为相似,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和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的的短期大学或者专门学校。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主要有国立、公立和私立;包括以旧帝国大学为前身的综合大学、以战前的特殊性专门学校改制的单科大学和旧制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师范学校和部分单科大学合并而成的“新制大学”2009年日本共有773所大学,共有学生2845908人,其中私立大学数量和学生人数最多,其高等教育入学率早已超过50%。以上是发达国家大学的概况,下面内容将介绍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教育的概况。2009至2010学年俄罗斯共有1114个高等教育机构,分为综合大学和高等专业院校。俄罗斯的高等教

9、育制度和学位制度与欧美国家以及中国都有很大差异,其实行的是分级教育制度,包括四、五、六年制教育计划,授予的学位除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外还包括专家学位,但是博士学位和副博士则是隶属于研究所教育制度。早在1985年时,俄罗斯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到成人的85%,可谓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相较于以上六个国家的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中国共有约1400所高等院校,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学生总数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约19%。中国的大学同法国的大学一样,在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但并未像法国大学一样做到自治,还处于国治的阶段。在高考的条件下,中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严进宽出” 的政策,与众多

10、发达国家大学“宽进严出”恰好相反。以上是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这七个国家大学的数量、高等教育模式和大学国际化程度做了简要的概述。从中可以看到除中国外,其他六个国家早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在学位制度上存在差异,但在大学的教育质量,大学的教育方向上则是趋同的。相较之下,中国大学的体制,教育质量和大学数量与规模与真正的教育大国还存在一定距离。2.各国大学教育成果的比较大学教育的成果首先是体现在培养了举世公认的人才上。美国举世公认的人才数量最多,分布在各行各业。微软,Face book,twitter, 苹果等都是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创造的改变世界的产品或企业,美国的大学孕

11、育出硅谷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绝大多数都有美国名校的教育背景,摩洛哥,日本等众多国家的皇室后裔和一些国家领导同样毕业于美国名校;诺贝尔奖一直被誉为学术界最高的荣誉,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立以来,美国获得320多人获奖,英国有接近120人获奖,德国和法国分别有103人和54人获奖,日本有16人获奖,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也获得过8次诺贝尔奖;目前没有中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在培养顶尖的人才方面,大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普及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方面,大学也担负了重大责任。下图是2009至2010年度各国本科学历以上大学生的数量占相应年龄段总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Ed

12、ucation: Key tables from OECD - ISSN 2075-5120 - OECD 2009中国的数据为2009年的比例,法国和俄罗斯数据未找到)从图中可以看到英美日这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较高,德国由于其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其比例相对低一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大学生的数量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主要还是归因于人口基数过大,中国目前有大约2亿的青年。因此,中国大学大众化的程度是远不及其他六个国家。3.各国大学的差异对比各个国家的大学在大学数量和规模,教育制度,教学模式,教学实力,财政收入和国际化程度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

13、差异导致了各国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1各国大学量的差异毫无疑问,美国是世界上大学数量最多的国家,大约有4000所大学,美国总人口为3亿。英国166所大学和学院,但根据2005年英国统计局统计的资料,英国的总人口为6021万;法国的总人口为5920万,2005 至2006 学年,法国的大学和高等师范学院共有85所,但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有各种学院和技术院校等。大学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和在一起大约超过1500所;德国8240 万,德国有大学103所,以及各种学院280所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09年日本有 773所大学,日本总人口为1.

14、28亿;根据联邦俄罗斯统计局数据,俄罗斯 2009年的高等教育机构有1114所,总人口为1.14亿;根据中或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中国2009年有本科院校1090所,专科院校有1215所,中国总人口为14 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大学的数量分别是:0.13,0.028,0.25 ,0.046,0.06, 0.09,0.016。法国由于其繁杂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多种多样的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法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领先,中国由于人口基数过大,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悠久导致其大学的普及率远不如其他几个国家。3.2教育制度的差异包括从大学招生到学位颁发的这样一个连贯过程的

15、所有规则和制度。招生制度意味着一个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可以决定其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类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能否达到期望的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招生的方式,招生时有不同的侧重点。3.2.1各国大学招生制度的差异首先看中国,中国是唯一“一考定终生”的国家。每年全国各省市同时进行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和部分省市自由命题并行的考试制度。根据学生自愿和考试分数录取到不同大学。为发展中国家的俄罗斯在教育方面是大国和强国。2001年俄罗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在保留原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机制上增加了国家统一考试。与中国不同的是,俄罗斯在实行统一考试的基础上保留了自主招生。目前俄罗斯公立大学采取的录取方法有

16、以下三种:一是中学毕业成绩结合自主招生;二是统考成绩结合自主招生;三是集中测试结合中学毕业成绩这样的招生方式第一保证了大学能找到适合学校文化的学生,第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进入大学学习,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有力保证。录取方式和俄罗斯相类似,日本采用的录取方式同样有三种,一种是一般入学选拔,是指学生参加考试中心制定的全国统一考试的成绩,大学自主实施的学力考试成绩和高中调查书结合进行选拔的方式;第二种是推荐录取,包括他人推荐和自荐;第三种是AO(Admission Office)入学即大学的入学当但事务局针对学生的书面材料、面试、小论文、学力考试、讨论、口试等进行考察。此外,私立大学有权选择

17、是否参加考试中心制定的统一考试,自由选择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法国大学入学选拔比较特殊,一直到现在法国实行是大学校和大学两条泾渭分明的并行系统。法国高中生只要通过了高中生毕业会考即可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而大学校则是需要通过严格的筛选。高中毕业生想要进入大学校必须通过专门的考试进入预备班学习。每年只有大约1%到2%的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预备班习。在预备班学习两年以后参加校会考,包括笔试和实践活动,然后按照考试成绩被相应的大学入取。法国这样的入学制度保证法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同时也保证了法国高等教育是真正的精英教育,是法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保证。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实

18、行精英教育,另一块则是专科高等学院,主要进行职业教育。进入大学的资格是一般文科学校12或13年级毕业,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直接向报读大学的院系提出申请;对于有限制名额的科系,则有德国大学入学分发中心(ZVS)负责德国限制名额科系的学习位子的分发。在2004年,德国队这一制度进行改革,大学入学分发中心有分发40%的学习位子的权利,大学可以自主颁发60%的学习位子。英国和美国的入学制度十分相似。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即使中学毕业考试,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Exam GCE),由八个考试委员会独立分区实施。各个大学根据学生递交的材料包括平时成绩、老师的评语、以前考试成

19、绩选拔学生进入大学进行面试和笔试,将学生分为无条件录取和有条件录取和不录取。无条件录取的学生可以不要求GC的成绩,有条件录取的学生则需要其GCE的成绩达到学校二等标准。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包括学习能力测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但考试的成绩并不是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学生自愿申请想要就读的大学,由大学对学生的中学成绩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审查,评定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从上述各国大学入取学生的叙述中可以发现,中国是唯一实行单一录取制度的国家,全国统考和部分省市独立命题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然而,单靠考试成绩来确定是否录取的政策也将一些非常规的人才排除在国内一流大学之外。同时, “严进宽出

20、”的高考的制度迫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到了大学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也是导致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其中一个原因。其余的六个国家均采用的多层次的大学入取制度,一是保证了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二是确保大学能够自主选拔人才,确保一流大学能够吸收符合该学校风格的学生,确保大学教育的精英性。3.2.2各国大学学位制度的特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考核取得相应的学位。不同国家在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上都有所差异。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到教育的内容和获得学位证书的容易程度直接导致了每个国家大学教育的质量的差异。首先看公认的教育质量最高的美国。美国的大学在个学校自主招生的基础

21、上,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选择合适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美国大学包括两年制的社区大学和具备研究机构的四年制大学。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第一年或者第二年进行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结束后选择专业主修课程。学生修满学分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毕业生中有75%会继续修读硕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取得可以通过写论文,交报告或修满学分三种方式;硕士通常必须修读更加专业的,理论的课程,应付更加复杂和困难的考试和测验;博士需要修满所需学分并通过资格考试成为博士候选人,成为博士则代表有独立的研究能力。由上述可以看出美国大学从学士到博士都是宽进严出,因此美国高等教育的含金量较高,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足够多的训练。在英国,获得大学入取资格

22、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授予完成三年大学学习的学生学士学位。学士学分分为普通学士和荣誉学士。获得学士学位的可以申请硕士学位,授课形式的硕士在一年内完成一定课时的课程并完成论文;研究型硕士则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论文写作,一般为两年。可以看到英国大学的课时数和修读时间明显少于美国,但并不代表英国的硕士的含金量不高。在2009至2010学年度,英国大学本科生共有1914710人,而研究生则有578705人,研究生的人数相较于本科生不到三分之一,可以说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应该说是精英教育。法国的学位制度和课程设置相较于英国和美国比较复杂。在上一个部分提到法国学生只要通过高中会考法律即可保证

23、进入大学学习。学生通过会考后经过三年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5年获得硕士学位,8年获得博士学位。根据资料,法国2005至2006学年拥有学士文凭的占到大学生总数的63.3%,硕士文凭占到31.9%,博士生占到4.8%。德国大学教育修读时间并不固定。学士学程修业年限为 3 年,要修满 180 到 240 个学分,硕士修业年限为 2 年。根据高等教育资讯系统公司统计数据,2004 至 2005 年德国学生修读硕士课程仅占总人数的 1%,全国修读博士的人约 1 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硕士应该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日本大学本科一班为四年,部分学科为六年,修满 124 个学分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制

24、通常为两年,修满三十个学分并完成论文可获得硕士学位;博士通常为三年,部分学科为四年。博士分为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论文博士不需要修满 30 个学分而只用通过论文审查即可获得学位。2009 年日本攻读说硕士课程的共有 78119 人,占2009 年大学毕业生 559539 的 13.9%,而博士的升学率为 21.5%。俄罗斯实行的是多级人才培养机制,学生接受四年高等教育后获得学士学位和基础高等教育毕业文凭。获得学士学位的可以申请完全高等教育,学制为两年。学生修完所有的课程并通过考试,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毕业生不能直接申请攻读博士课程,必须先攻读三年的副博士课程,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方可申请博士

25、学位。中国本科修业年限为 4 年,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攻速硕士课程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和大学自主面试。硕士修业年限为三年,而博士至少读两年。2009 年中国博士招生数为 61911 人,硕士招生人数为 449042 人(不包括在职攻读博士和硕士),本科毕业生人数为 1726674 人,硕士毕业生为 219655,可以粗略计算出本科生升入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 20%,若加上专科生或非应届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这一比例应该要更低。每个国家大学各阶段课程要求和学位制度有相同之处又各自具有明显的特点。美国大学课程设置

26、灵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最大,博士学位比较难以取得,含金量最高;英国研究生修业年限最短,这也是吸引中国国外留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法国大学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最为复杂,颁发的文凭种类最对;德国大学本科教育大众化程度较高,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则属于真正的精英教育,其所占的比例最小。日本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硕士升入博士的毕业高于本科生升入硕士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与日本企业选材的倾向相关。日本的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足够应付工作的需求,而选择攻读硕士的生大部分是致力于研究,因此博士入学率相对较高;俄罗斯最突出的不同在于博士课程阶段,硕士研究生必须通过副博士的阶段方能成为博士,且博士

27、必须是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才能报读;中国大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欧美国家的大学相比缺乏灵活性,公共必修课则是独创。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大学不仅本科入学需要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研究生入学同样需要通过国家统一考试。3.3.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上文中通过比较各个国家大学的数量,大学在校生的比较可以看出每个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上的差异,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制度的保证,不同的国家在大学的政策上有相同的地方,但又各自具有特点。在大学的独立性方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法律的约束下自我发展的大学,如美国,日本和英国;在政府领导下的充分自治,如德国;第三种则是政府对高校的关系较为密切

28、,比如中国,俄罗斯和法国。尽管粗略的分为这三类,但各个学校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仍然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异。美国和日本的大学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有以政府为办学主体的公立大学和以个人或企业为办学主体的私立大学。在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教育部并不直接对大学进行管理。国会和议院通过制定法律来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以及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政策等。例如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 ,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以及1978 年制定的中等收入学生助学法等法律法规来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使得不同种族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趋于均等。而每所大学则设有董事会对学校的资金,行政等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教

29、学内容,制定学费标准,颁发学位和教师聘任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日本和美国一样,政府不直接对大学进行干预。 国立大学法人发进行大学管理,对大学的校长及格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做出要求。法律规定校长代表国立大学的法人,经营协会由校长和校长推定的理事以及校外人士构成,主要负责审议与学校经营相关的事务,如预算,薪金,会计制度等等;教育研究评议会有由校长,各学院负责人和理事构成,主要负责与教学相关的事宜,包括学位的授予,教师的聘任,课程的设置等。英国的大学享有法律范围内充分享有自治权。英国的大学除了接受政府财政拨款之外,可以自行决定各学校招生,学费标准,课程管理,教师的聘任和学位的颁发,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

30、德国大学和政府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处于中间程度。德国的大学不仅受到联邦政府的管辖,还需受到州政府的管理。州政府可自行决定各州大学的学费(2003年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学费的政策取消) 。因此,德国大学的行政自主权受到限制;除此之外,德国大学保持充分的学术自治,能够自行招生,聘任教师和颁发学位,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程,学校的科研人员在学术问题上充分享受自由。相比之下,法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共同特点在于大学没有权利颁发学位证书,必须经过国家鉴定,有国家发放。法国的大学是中央集权下自治的典型。法国的中央政府对大学拨款,招生以及学位的颁发进行控制。法国的高中生想要进入大学校学习

31、则必须通过统一的考试,两年的预科读完后通过统一的会考和学校自主面试方可获得入学资格。同样,法国的大学没有颁发学位的权利,由中央政府颁发学位。尽管这样,法国大学仍然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其研究人员可以自由选择研究的课题和方向。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在大学入学是有统一的招生考试,由官方的机构组织统一考试,但集中考试并非俄罗斯的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中国,大学的自治权利比较小,随着政府对大学的干预逐步加深,大学行政化和科层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大学被看作是政治体制的附属物,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大学内部科层结构日益制约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中国大学的招生,学位的授予,教师的聘任,课程的设置甚至研究人员科研的

32、方向的课题都由政府控制。此外,中国大学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相互渗透的,研究人员兼有行政管理工作。3.4.各国大学经费比较大学的正常的运作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科研费用,教师的薪金,实验设备等都需巨额的资金支持。在这个部分,我将从各国大学经费来源渠道和经费的规模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纵观个国家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四个渠道即政府,学生,捐助以及学校的营利。美国大学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四大块:一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学生缴纳的学费;三是社会团体的捐助包括企业投资或校友捐赠等;四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收入。英国的大学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中最主要的是来源于高校拨款委员会(HEFCE) 。拨

33、款委员会的拨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各高校的周期性拨款,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二是特殊项目拨款。此外,英国大学经费还包括学生学费,住宿费,慈善机构的捐助和大学服务社会的收入。英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教学吸引了众多留学生,而留学生的学费构成了英国大学经费的来源之一。法国是高福利国家,而教育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法国的公立大学是不收取学费的,只收取少量的注册费作为福利的补偿;除了注册费之外,法国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法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还包括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收入,如大学承担企业的科研项目;还有校办产业的经营收入和捐助收入。德国和法国一样都是高福利国家,德国大学中公立学校占到绝大部分,因此绝大多数的

34、大学在2005年以前都是免收学费的。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和经济增长减缓,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决定2005年以后部分州可以自行决定收取一定数量的学费作为教育经费的来源。相比而言,德国大学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日本和美国一样,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公立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学费是私立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不相同的是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也有一定数量的拨款,是私立大学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俄罗斯大学的办学主体包括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或团体。主体的不同决定其经费来源不同。国立大学主要由财政拨款,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拨款,非国立大学主要由办学主体自行筹措,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学生的学费。中国目前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来源

35、于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大学的营业收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学费相对较低以及留学生数量较小,学生学费对高等教育支出的补偿较小。而社会团体的捐助在教育经费的比重所占比例甚小。各个国家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大同小异,但是每个国家大学教育经费的规模差异比较大。图3.4.1是各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下图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支出的比例是最大的,其次是英国和法国。在高等教育的支出比较中,依旧是美国财政拨款的比例较高,这源于美国大学的数量庞大。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中大约45% 都是由财政拨款。其次是日本,自二战后日本重视教育,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日本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的数

36、量多得多,因此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比例相对较小。除了中国,其余六个国家在教育支出这部分的比例均超过3.5%。反观中国,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多,政府性的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大学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穷国办大教育” 。不同每个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生均费用的差别如下:(2006年数据)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罗斯8369.86元 22384美元 9714美元 8015美元 7996美元 8872美元 3948美元*中国的数据来自 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其余各国数据来自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2009,包括R&D费用)从上表格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生均费用的高低与

37、各国在科技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成正相观,这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又提出一个需要借鉴的方面。图3.4.1(数据来源: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2009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数据无法找到)3.5各国大学国际化程度比较在全球化的驱使下,各国的学生能够跨越国境到异国求学。对于教育欠发达的国家,留学给学生机会以接收质量较高的教育,无疑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大学的国际化也给各国的大学带来一定的收入,促进大学文化的多元和吸收全世界的英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科研的发展。在以上的七个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排名前四的出国留学的目的国。全世界留学生分布在这几个国家的比例分别为美

38、国19.7%,英国11.6% ,法国8.2% 。德国8.6%,日本4.3%,俄罗斯的外国学生在其中学生的1.6%。无法找到确切的在中国留学外国学生的比例,根据我们学校实际情况推测中国的留学生比例应该不超过1%。 (图3.5.1)图3.5.1世界留学生的分布大学的国家化程度不仅体现在学生国籍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在教师上。英国和美国在语言上拥有优势,其教师是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精英。法国,德国现在为了顺应欧盟和符合全球化的趋势开始改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这样一方面吸引外国的优秀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也吸引全世界优秀的教师,提升科研水平。4.对中国的借鉴1) 加大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模式经

39、费是大学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大学经费来源相对单一,而非政府的经费来源所占比例较小。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中国的大学往往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充足,是我国科研水平无法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纵观其他六国的大学,和中国一样拥有庞大学生规模的美国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此外,除了加大教育i经费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率,对支出进行严格管理。2)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大学在法律的约束下逐步实现自治从上述的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中可以看到,法律制度健全,大学高度自治的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大学中,美国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完全分离,而在日本和英国虽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渗透但是学术权力

40、较强。中国的大学受制于政治因素的程度较高,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混合且行政权力较强。中国可以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制度,帮助大学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上进行分离,是中国大学的研究者能够有充分的自由进行科研,提升整个国家的科研实力。除了学术上的独立外,更应该建立一套周全的大学入学制度。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清楚看到,中国是为一个仅凭一次考试来判定学生能否有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国家。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很多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失去继续深造饿资格。国家应该适当给予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让学校和学生之间达成的相互选择的结果。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参考俄罗斯的多种招生制度并行的做法。3) 办学主体多元化民营资本进入教

41、育领域后既可以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也可以实现教育的多元,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办学主体多元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大学的发展。像美国,日本,俄罗斯都设有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教育任务,帮助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条件。4)大学形式多样化,改变择校观点中国的大学目前主要分为高等研究所,普通本科和专科。高等研究所的部分本科承担科研任务,但是专科的职责并不十分明确,这位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一定困难。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中则是将研究型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各自分工,这样既解决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轨的困境,同时也更大范围的让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目前中国社会对技术

42、类的学校认可程度不高,导致技术类学校生源不足,无法长足的发展。国家可以加强对技术类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社会大众改变观点,正确的选择适合的道路。5) 提高大学国家化的程度目前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占所有学生的比例相当小,许多留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洲国家的学生)通常是由于政府间的国家合作而来到中国学习,自愿到中国来学习的数量则比较小。扩大留学生的比例一方面能够增加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文化的多元,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像美国,英国,日本一样,高质量的教学吸引各地的优秀学子,获得学费收入;同时优秀人才又能够促进各大学的学术的发展,科研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教学关乎到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教师的

43、国际化也有利于中国的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国际上高水平的学者能够带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研究理论,使中国的大学生能够接受国际水平的教育。5 总结全文通过对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这七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体制,自治程度,经费来源和规模以及国家化程度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大学教育具有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 内容宽泛, 自由度大, 学术气氛浓厚, 条件优越, 宽进严出, 实践性强的特点;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欧洲国家则是在政府领导下充分的学术自由,教学质量高,是仅次于美国的留学生圣地;日本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其大学教育的制度和美国相似,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比例

44、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法国;俄罗斯在90年代后对大学教育进行大力改革,是其从过去的旧制改变为现在与国际接轨的大学制度。在这里,需要把中国独立出来,与其余六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方能赶上国际水平。注释:排名来源于网页http:/ Her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94, 10德 卡尔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版,第 150 页德里克博克. 美国高等教育M . 北京:北

45、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数据来自HESA数据来源于France2009王如哲.各国高等教育制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第 134 页数据来自日本文部科学省 http:/www.mext.go.jp/english/statistics/index.htm法国和德国的资料是 2005 至 2006 学年的高燕.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张爱.日本多样化入学选拔模式的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11.第一期王如哲.各国高等教育制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第31 页数据来源HESA数据来源于日本文部科学省 http:/www.

46、mext.go.jp/english/statistics/index.htm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刘亚敏.大学精神谈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第2页李翀哲.俄罗斯高等教育财政改革 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参考文献1 王如哲. 各国高等教育制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亚敏.大学精神谈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3 毕宪顺. 全力整合与体制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 高燕.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5 李翀哲.俄罗斯高等教育财政改革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6 张爱.

47、日本多样化入学选拔模式的形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11.第一期7 吕文华 马淑静.21世纪初俄罗斯教育改革战略J.世界教育信息 2008.28 迈克列茨岑斯基.德国高等教育经费及绩效导向拨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第23卷第5期9 古贤林.国内外一流大学比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第17卷第3期10 杨舒 李天鹰. 国外大学的入学制度与特殊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1 第28 卷第2 期11 包月红.中法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12 沈佳乐.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论法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J.高教探索.2004年第3期13 张继华.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经验及我国高等教育筹资体制的完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第10卷第12期14 陈鹏勇 郑文 付晓平.英国大学权力:历史与现状J.学术研究.2010年第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