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 12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p71. 苏联学者两种不同观点。(1)区域学派。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2)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1973 年萨乌金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包括生产力的地域系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1976 年全苏地理学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
2、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 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 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 课本观点: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是指医学科内部的分支系统。经济地理学有自身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包括:(1)通论经济地理学 ;(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 商业地理学、 信息业地理学;( 4)公司(企业)地理学。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p341. 区位
3、: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3.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区位理论:(1)古典区位论和(2)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包括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二节 第三节要素投入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p38-p47 第四节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
4、期末复习资料2 / 12p491.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站场成本一般一般是水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公路;但就线路运行成本而言,则是公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水路;综合考虑,可得出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远途运输。2.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取决于交通网的完善程度。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 (1)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指数。贝塔指数为边与的数量与
5、顶点数量之比。 E 为边的数量,V 为顶点数量。(2)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以东的难易程度的指标。一般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衡量。通达指数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niijDA1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 ;分散指数是用来nijij1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重点)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要点:农业区位论前提、形成机制和逆杜能圈)1. 理论前提六个前提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城市 80km 之外是荒野,与其
6、他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都在城市附近另外,企业经营型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 形成机制根据已经设定的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3 / 12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正比。QKtCPtQPR)(其中:R 为地租收入;P 为农产品市场价格;C 为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Q 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K 为生产地距市场的距离,t 为农产品运费率。3.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农
7、业生产的空间配置为,一般在城市进出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较大或者运输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烂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离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即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业、林业、轮作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形成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4. 逆杜能圈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也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的地理布局。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秩序开发状况” 随处可见;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
8、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会比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由于农地难以转化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p671. 背景与目的(1)背景:在德国产业革命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间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2)目的: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2. 理论
9、前提(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线供应。3. 理论重点(要求:能够复述基本过程)p70(1)运费指向论 I.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工业原料性质可分为遍在原料和特定产所具有的原料;原料重量,根据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4 / 12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质量转换,可分为纯原料和减重原料。运费指向论中设定了两个与原料运费相关的工业生产区位决定因子,即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
10、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 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 +1II. 最小运费原理。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对应上述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即可得出一般法则: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 ,为自由区位;原料指数=1(区位重量=2) ,共产区位在原料地、消费低都可以(自由区位) 。III. 综合等运费线。P71(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基本思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影响
11、程度,提出“劳动力成本指数”概念。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可能性就小。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 /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大,表示原理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3)集聚指向论韦伯认为,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韦伯还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相反,集聚的可能
12、性就小。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p92背景:20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工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5 / 12基本概念:1. 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2.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3. 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等级。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安炯高,
13、反之则较低。4. 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2)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1. 区域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把全部经济活动分成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2)产业功能分类: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它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效应强。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如无的产业。支柱
14、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 区域产业结构严谨理论(重点)(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一是市场机制,另一个是政府干预。(2)演进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就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
15、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6 / 12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I.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II. 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微上升。III. 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第一阶段,
16、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雁行形态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雁行形态。具体表象为,第一只“雁” 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 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 雁” 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1. 概念:(1)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7、。(2)基本要素:点、线、网络和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2.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重点)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这样才能够产生种种经济活动。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3.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重点)(1)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有集聚需求的经济活动就选择条件好的地区作为发展场所,这样,产生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当集聚地内部资源禀赋、行业构成、区位条件存在茶艺师,个别集聚点得到良好发展机遇,进入发展快车道,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最终形成区域增长极;增长极形成后,由于投资环2013 年 1 月.
18、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7 / 12境优于区域中其他地方,投资收益率高,因此,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吸引力;于是就产生了区域内的声场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点轴式空间结构增长极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周围的点产生多种影响,并带动和促进这些点发展;在增长极与这些点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运输要求,增长极与周围点之间建立起互补关系;为了实现互补关系,他们之间建设各种交通线路和通讯线路;线路建成后趋于资源和要素继续向增长极和相关点集聚,也向沿线地区集中;于是岩相地区逐渐发展成区域经济活动密集区,形成区域发展
19、所依托的轴线。网络式空间结构 p187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p187(2)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弗里德曼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I.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信存在,但是没有等级结构分异。II.过度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因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了区域经济中心。III.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扩展,在区域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IV.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4.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于发
20、展机制 (1)区位指向 概念:所谓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可分为一下几种:自然条件和资源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2)集聚与扩散机制集聚机制1)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集中趋向于过程。集聚机制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2)集聚的影响:I.集聚将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II.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8 / 12城市、城市密集区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III.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
21、区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 ,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扩散机制扩散原因:I.避免集聚不经济;II.寻求新的发展机会;III.政府的政策作用。(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I.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II.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 概念:(1)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2)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增长极理论基本思想: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
22、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增长发生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想歪扩撒,对整个经济发展发生影响。概念:增长极:课本认为,求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以下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织的中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的中心城市。作用: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
23、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影响。I. 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II. 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基本思想: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9 / 12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原因继续变化,从而是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
24、环的方式在运动,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具有积累的循环。(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乘数原理指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对于收入有很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的基本思想是,投资是消费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函数。消费量或收入变动率增长,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将加速减少。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1. 概念:90 年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他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98 年,波特进一步指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2. 集聚经济原理
25、:产业集聚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有利于相互之间开展分工与合作,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外部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同时由于集聚而增加了企业的数量,相互之间建立垂直或者水平联系,扩大了产业集群内部的生产范围,使中小企业通过就地拓展业务联系,增加发展机会,从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3. 集聚不经济:一是产业集群内部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锁定” 或者路径依赖,导致了产业集群内部的僵化,创新能力减弱,失去活力和竞争优势。二是外部的干扰,包括外部重要技术来源的中断,外部市场的转移,使得集群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危及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26、。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经济区域: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1.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将经济相对发达区域成为“北方” ,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0 / 12欠发达区域成为“ 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1)极化体现: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
27、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者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这样,就是南方生产受到压制。(2)涓滴体现: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吃鸡南方的经济增长。2. 梯度推移学说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
28、主导部门似乎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进行的。3. 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 ”,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成为 “外围” 。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总体上,中心处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4.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1)依赖理论概念:依赖是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内容:不少学者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质检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
29、、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定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为依附。(2)相互依赖理论内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于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依赖程度指标:I. 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II.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III.国家质检资本双向流动。对相互依赖的认识: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
30、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些国家有利,对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利。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1 / 12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概念: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 定义: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2. 影响: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
31、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影响。3. 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等传输的可能性。受一下因素影响: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3)干扰机会: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二、区域分工理论1. 概念: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2. 意义: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
32、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各区域的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一)成本学说(1)绝对成本学说基本思想: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2)比较成本学说基本思想:李嘉图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二)要素禀赋学说基本思想: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三)新贸易理论基本思想: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集中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和少数大公司支配的行业的特征。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视角进2013 年 1 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2 / 12行解释。(四)竞争优势理论基本思想:企业通过对所在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确定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国家则是选择某个需要发展的产业,通过分析该产业发展的国内环境,发现对该企业中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而制定政策,促进企业利用本国资源构建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