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临床意义.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79663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临床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临床意义一、急、慢性肝功能中表现横纹肌、心肌和肝组织是 AST 的主要来源。血清 AST 属非特异性酶,它的升高对诊断具体疾病无特异性,但对这些器官损伤的评估有重要价值。在肝细胞内有高浓度的 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 ,前者的 80%存在于线粒体内,其余分布在细胞浆内,而 ALT 只存在于细胞浆内。通常情况下,轻症肝病时血清 ALT 超 AST,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虽有损伤而线粒体仍保持完整,因而释放出来的主要是 ALT 和少量 c-AST。如果肝细胞损伤严重及至坏死时,则线粒体内的酶也释放。在肝脏病中,m-AST 测定可用于评价肝细胞坏死和判定

2、预后、诊断病人有无活动性酒精性肝病。急性肝炎时,线粒体严重破坏,m-AST 释放入血,血清中 m-AST 明显升高,由于病情轻重不同与病因有关,故 m-AST 升高幅度差别很大,但与总 AST 及 ALT 平行。由于m-AST 在血清中半寿期短,如损伤不继续加重,m-AST 迅速下降,这时预后较好。反之说明肝细胞仍在继续坏死。慢性肝炎具有进行性反复性肝细胞损伤,与免疫损伤有关,m-AST 持续升高表明有持续性肝细胞坏死。且急性肝炎在第二周基本都恢复正常,而慢性肝炎虽有恢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及临床意义。因此血清 m-AST 测定对判断急性肝炎是否会转变为慢性肝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急性肝炎中

3、m-AST 与 AST 比值明显低于其它组,提示其肝脏病理生理改变以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为主,而在慢性肝炎、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中则其比值明显高于急性肝炎组,因此血清 m-AST 测定能更好的反应肝细胞坏死情况,其与总 AST 比值亦可作为急、慢性肝炎鉴别的一项参考指标。肝硬变 m-AST 也升高,但升高者所占比例远不如其它组,这与肝硬变是否处于晚期或活动期有关。相对稳定阶段的肝硬变,m-AST 活性不高或轻度升高;晚期肝硬变时功能性肝细胞减少,即便有继续恶化,病情很重,其升高幅度也远不及急、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应考虑恶性肿瘤所处病程阶段,早期无变化,晚期 m-AST 大幅度升高。二、酒精性肝炎

4、乙醇的毒性作用是使肝细胞线粒体损害,m-AST 释放入血,血清中 m-AST 升高,与急性肝炎相比,升高幅度较低。但与总活力的比值却增高,一般在忌酒一段时间后,血清中很快下降,比值也恢复至正常。文献报告,血清 m-AST 活性测定对有无活动性酒精性肝病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三、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判断急性心肌梗塞后 m-AST 在血清中升高,但出现较肌酸激酶晚。心肌缺氧阶段,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s-AST 首先释放入血清,当 m-AST 在血中出现则表明心肌细胞坏死,通过对 m-AST 的动态观察,可判定心肌梗塞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四、肝切除及心脏手术前和预后判断现在,肝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措施,但至今无论手术好坏,都有预后不良的情况,其中原因之一是术前要有预见。术前 m-AST 值在 20/L 以上时,术后死亡率升高。而术前m-AST 值在 20/L 以下时,术后预后良好。肝切除术后出现急性肝功能不全时,m-AST/t-AST 比值呈有意义的高值;而术后良好的患者 m-AST/t-AST 比值较低。m-AST 和 m-AST/t-AST 的测定对心脏手术病人的术前及预后判断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