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4

类型县94 学年度上学期区国民中学Q 年级R 领域教学计 - 台中市黎明国中.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7792480
  • 上传时间:2019-05-26
  • 格式:DOC
  • 页数:44
  • 大小:27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县94 学年度上学期区国民中学Q 年级R 领域教学计 - 台中市黎明国中.doc
    资源描述:

    1、台中市立 黎明國民中學 九十七學年度 第 2 學期九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團隊一、本領域每週學習節數: 4 節二、本學期學習總目標:1.動時的幾個基本要素,包括位置、位移、速度與加速度;同時也了解路徑長和位移、速度與速率的意義。2.物體發生運動及運動發生變化的原因。介紹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並以此三大定律解釋生活中種種的運動現象。3.力和功與能的因果關係,並藉由功與能的觀念進一步認識簡單機械的原理。對物體施力並使其產生效應或改變,稱為作功,物體被作功之後則會獲得或失去能量,而能量以動能或其他的形式來展現。4.能說出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

    2、的內容。5.學習電的現象與使用電應注意的事項,包括靜電、電流、電路。使學生能深入了解有關電現象的基本概念,所以從靜電感應產生電荷轉移的現象來進行討論。6.由實際觀察日、月的東升西落,藉由模型操作,以了解日、地、月三個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晝夜及季節的變化,以及解釋月相、日蝕、月蝕形成的原因。7.從日、地、月三者所在範圍,再擴大到太陽系。先討恆星的定義及其特性,以及太陽是恆星且擁有太陽系這樣家族,之後認識各行星及彗星,並擴大到銀河及星系群乃至宇宙,以了解地球在宇宙的生存環境,有助於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和維護。8.物質和能量構成我們的宇宙,也是我們生活環境的本質,而能源又是能量的來源,更是我們在生

    3、活中必備的科學知識。因此,本章安排於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最後一章,頗具完整的意義,並期待在教學的過程中整合相關領域的教學內容,已達溫故知新的學習效果。三、本學期課程內涵: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一週9/01|9/07一、運動-空間中位置的變化1-1位置、路徑長與位移1-2速率與速度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3 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

    4、合適的度量策略1-4-2-3 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的範圍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4-4 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

    5、論3-4-0-8 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4-4-1-1 了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5-4-1-1 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5-4-1-2 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6-4-4-1 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 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7-4-0-4 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7-4-0-6 在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操控變因,做

    6、流程規劃,有計畫的進行操作1.了解位置的意義。2.了解路徑長的意義。3.了解位移的意義。4.知道路徑長與位移的不同。5.了解平均速率是單位時間所行進的路徑長,與所經過時間的比值。6.了解平均速度是物體位置的變化量,與所經過時間的比值。7.知道速率或速度的單位。8.會作位置-時間與速度-時間關係圖。9.了解速度-時間關係圖中,關係線下面積即為物體在該時間內的位移。1-1 位置、路徑長與位移引起動機1.教師提問:我站在哪裡?請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將這些答案列在黑板上,請學生討論,並發表意見,最後請學生歸納以上答案。2.教師舉例:臺北至高雄有幾種方式可到達?如果交通工具一樣,哪一種方式最省時?鼓勵學生

    7、踴躍發問,並共同討論。3.教師保留答案不立即回答,鼓勵學生從課堂中所學之知識中尋找答案,培養學生思考並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步驟1.本節因已進入運動學領域,是為運動學的起始概念,教學過程中應建立正確基礎概念,裨於連結較複雜的概念。此處教學前應先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及有關使用數學座標概念的能力。2.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中心,其教學方式盡量以探討式教學方法為主,以同學實際表現操作,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並能正確說出其物理意義為主要目標。3.距離、位移等概念,學生易混淆其物理意義,日常生活中亦不常分辨之,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時時留意同學所存的迷思。4.教師指定三位學生示範:第一位學生向第二位學生描述第三位

    8、學生的位置。請學生說出是否已了解其中的意義?並表達自己的意見。5.請第四位學生再描述第三位學生的位置,請學生說出與第一位學生描述的有何不同?並表達自己的意見。6.教師適時提出參考點、座標、位置等名詞,並解釋其意義。7.教師指定同學描述校內某建築物的位置,並說明以何者為參考點。8.教師請兩位學生以不同路線,從教室前門走到後門,請學生觀察異同處,並表達如果兩人以平常速度行走,要以最短時間到達,須選擇何種路線?9.請學生演練例題1-1、1-2,並解答說明。1-2 速率與速度引起動機1.教師提問:有兩輛車在高速公路上從臺中出發,一輛車向北行駛,時速 90 公里,另一輛向南行駛,時速亦為 90 公理,比

    9、較這兩輛車的異同?請學生踴躍提出自己的看法。2.教師再提問:向北或向南,時速 90 公里是速度還是速率?讓學生聚焦於方向不同所具有的內在意義。教學步驟1.學生對於速度具有方向性,其表示方式是以正負號代表東西向或南北向的概念,無法以邏輯思考其負號與方向的相關性,教師須以反覆教學多舉例子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2.在數線上標出適當的單位距離(公尺),設定向東方為正。以甲汽車為例,1 秒、2 秒、3 秒、4 秒時,位置分別為5,10、15、20(公尺),教師示範作位置-時間關係圖。3.請同學說出(1)甲汽車 0 至 2 秒運動方向為何?平均每秒鐘運動多少公尺?(2)2 秒至 4 秒運動方向又為何?平均

    10、每秒鐘運動多少公尺?(3)0 至 4 秒鐘共運動多少公尺?0 至 4 秒平均每秒鐘運動多少公尺?藉此帶出速率與速度的概念。4.另以乙汽車為例,1 秒、2 秒、3 秒、4 秒時。位置分別為10,20、30、40(公尺),教師示範作兩汽車位置-時間關係圖。並要求學生說出每秒鐘物體運動的位移,藉此帶出平均速度的概念。5.請學生演練例題1-3,並解答說明。6.以在高速公路開車為例,由嘉義開車北上到 100 公里外的臺中,再迴轉開車南下到 200 公里外的高雄。作出此運動的位置-時間關係圖,以了解其位置變化;再作出其速度-時間關係圖,以了解其位置變化。並帶出曲線下面積即為物體運動的位移。7.請學生演練例

    11、題1-4,並解答說明。4 1.各種地圖及交通路標圖片。1.觀察。2.口頭詢問。3.實驗報告。4.紙筆測驗。5.操作。6.設計實驗。7.學習歷程檔案。數學領域 【資訊教育】2-4-4 了解多媒體電腦相關設備,以及圖形、影像、文字、動畫、語音的整合應用。【資訊教育】4-2-1 能進行網路基本功能的操作。【家政教育】3-4-4 運用資源分析、研判與整合家庭消費資訊,以解決生活問題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七、規劃、組織與實踐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週次起訖日期主題

    12、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二週9/08|9/14一、運動-空間中位置的變化1-3速度的變化與加速度1-4等加速度運動-斜面與落體運動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2 能判別什

    13、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6 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5-4-1-3 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 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6-4-4-1 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4 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1.了解等速度運動的意義。2.了解加速度運動的意義及單位。3.了解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時,物體為加速度運動。4.了解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時,

    14、物體為減速度運動。5.了解等加速度的意義。6.了解斜面運動。7.了解自由落體運動。8.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意義及大小。1-3 速度的變化與加速度引起動機星期假日,車子從家裡出發,準備全家出遊。車子發動後速度逐漸加快,3 分鐘後到達最大速限 50 km/hr,再以等速前進 5 分鐘,見前方紅燈亮起,第五分鐘開始煞車,車速度逐漸減慢,第六分鐘車子停止。請不同學生在黑板上,將以上敘述作速度-時間關係圖,並利用機會全班同學討論,以引起學習動機。教學步驟1.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1-1:位移與速度的變化。2.從實驗數據中討論兩點間之距離與間隔時間的相關性。3.從實驗步驟 2.中,電動玩具車拉著紙條啟動,由於車速

    15、是由零開始,須前進一段距離後才會成等速度運動,因此紙條前面 5 至10 點間距離較小的不能取用。4.任意時段的平均速度接相同,此稱為等速度運動。5.若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兩點間距離越來越大,此為加速度運動,求出每時間間隔內的速度,作出速度-時間關係圖。6.由速度-時間關係圖,求出速度變化值,此即為加速度。7.須從最容易的物體靜止部份著手,漸漸至等速度運動,最後再討論等加速度運動。8.引導學生想想看:在本冊 1-2 節的例題 1-4 中,汽車在0 至 10 秒、10 至20 秒、20 至 30 秒的加速度分別是多少?9.請學生演練例題1-5、1-6,並解答說明。10.引導學生想想看:在實驗 1-

    16、1 中,若打點計時器紙帶的打點紀錄有以下四種結果,你能分辨出它們各是什麼運動?有什麼不同嗎?1-4 加速度運動-斜面與落體運動引起動機1.教師提問:溜滑梯時,愈接近地面感覺速度有什麼變化?或到遊樂場完滑水運動,愈接近水面感覺速度有什麼變化?請學生說出自己的經驗。2.一物體由斜面滑下,速度會不會改變?如果斜面愈陡,速度的變化又如何?請學生預測結果,使之產生概念衝突而引起學習動機。教學步驟1.從日常生活經驗溜滑梯時,愈接近地面感覺速度有什麼變化?或到遊樂場完滑水運動,愈接近水面感覺速度有什麼變化?作為加速度運動的體驗,使學生在現象中能利用感官、知覺來體會物理概念在經驗世界中的存在。2.介紹科學史發

    17、展,伽利略於 1630 年左右所做的斜面運動實驗,由科學家的實驗讓學生了解一個科學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即成的。藉此實驗,由最基本的定義,教導學生如何得知加速度值。3.當斜面愈陡時,直至為垂直運動,而初速度為零物體自空中靜止開始釋放,稱為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中,每秒鐘速度大小的變化都是一樣的。 4.進行活動與觀察1-1:重力施予物體所產生的加速度。5.在有空氣的環境裡,羽毛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和浮力,而下降得較慢。6.在幾乎真空的情況下,錢幣與羽毛將以相同的速度落下,並且同時抵達保鮮罐底部。7.須使學生了解鮮罐不可能完全抽成真空,內部仍會留存一些空氣,因此錢幣和羽毛仍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及浮力。8.

    18、此處介紹重力加速度以直述式教學法即可。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落體加速度為 9.8 公尺/秒 2,稱為重力加速度。9.重力加速度為一定值,與質量大小無關。10.請學生演練例題 1-7,並解答說明。4 1.實驗 1-1 器材。2.實驗 VCD。3.活動與觀察 1-1器材。4.伽利略生平介紹的資料,以及他所做的斜面運動詳情。1.觀察。2.口頭詢問。3.實驗報告。4.紙筆測驗。5.操作。6.設計實驗。7.學習歷程檔案。數學領域 【環境教育】4-3-2 能客觀中立的提供各種辯證,並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指正。【家政教育】3-4-4 運用資源分析、研判與整合家庭消費資訊,以解決生活問題【生涯發展教育】3-5-2

    19、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自信與能力。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三週9/15|9/21二、力與運動2-1運動狀態與慣性定律2-2運動定律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3-1 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

    20、、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6-1 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5-4-1-1 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5-4-1-3 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1-1 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 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6-4-4-1

    21、 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1.了解物體受外力作用會引起運動狀態的改變。2.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3.能舉生活實例說明牛頓第一運動定律。4.了解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5.了解加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 6.了解牛頓第二運動定律。7.能舉生活實例說明牛頓第二運動定律。2-1 運動狀態與慣性定律引起動機從生活經驗開始,請同學表達自己的經驗:坐公車時,車子突然煞車,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賽跑到達終點時,為什麼不能立刻停下來?、掃帚柄鬆了,要怎麼處理?這些都是平日生活常遇到的問題。從現象引起探究答案的過程,逐漸引領學生進

    22、入運動學的領域。教學步驟1.首先以討論生活經驗作為本節教學活動的開始。從上下學坐公車的經驗或體育課的跑步問題,請學生發表經驗、感覺。2.從科學史的發展談物體的運動。從中世紀伽利略的斜面實驗、牛頓提出的慣性定律,逐步地帶領學生進入物理學的殿堂,一窺大自然的奧秘。3.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2-1:運動狀態的維持。4.從實驗操作中,請學生預測:在斜面運動實驗,若物體運動的斜面趨於平滑時,物體將會如何運動?教師可從中了解學生的想法,而引導至正確的科學概念。5.在實驗 2-1 中,以 P(預測) O(觀察) E(解釋)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先令學生預測結果,再觀察實驗,最後做解釋。如此可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

    23、解。6.有關慣性定律的應用,可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例如:揮筆灑墨、搖樹脫果、擊柄嵌刀、煞車身前傾、啟動身後仰等,請學生說出如何利用慣性定律來解釋這些現象。7.請學生演練例題2-1、2-2,並解答說明。2-2 運動定律引起動機1.請學生觀察:在百貨公司購買物品,用較大的力或較小的力推同樣的購物車,何者可以使購物車移動較快?2.用同樣的力推空的購物車或裝載滿滿的物品時的購物車,何者可使購物車移動較快?教學步驟1.背著相同推力的推進器,當推進器為 2 個時,所獲得的加速度比只有 1個時為大。2.用同樣的力推空的購物車,會發現很輕易即能推動購物車。但若用同樣的力推裝載滿滿的物品時的購物車,則發現購物

    24、車不易推動。3.進行活動與觀察2-1: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外力的關係。4.手拉勾著滑車的彈簧秤,要使指標維持 20 克或 50 克重,須運用熟稔的技巧。5.引導學生由活動與觀察 2-1 歸納:當質量固定時,外力愈大則加速度愈大。6.進行活動與觀察2-2: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的關係。7.加入細牙籤,乃是因為要壓斷它時,夾子尾端兩側會施以相同的力,如此在壓斷的一瞬間,兩方的珠子將獲得相同的推力。8.引導學生由活動與觀察 2-2 歸納:當外力固定時,質量愈大則加速度愈小。9.引導學生想想看:1 牛頓的力與 1 公斤重的力,兩者有何不同?10.請學生演練例題 2-3、2-4 、2-5,並解答說明。4 1.

    25、實驗 2-1 器材。2.實驗 VCD。3.伽利略生平事蹟的資料。4.伽利略斜面運動的器材。5.活動與觀察 2-1器材。6.活動與觀察 2-2器材。7.牛頓生平事蹟的資料。8.推車及不同重量的物體。1.觀察:2.口頭詢問。3.實驗報告。4.成果展示。5.專案報告。6.紙筆測驗。7.操作。8.設計實驗。9.學習歷程檔案。數學領域 【家政教育】3-4-5 了解有效的資源管理,並應用於生活中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

    26、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四週9/22|9/28二、力與運動2-3反作用力、圓周運動與萬有引力2-4力的轉動效應-力矩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3-4-0-6 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3-4-0-7 察覺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序,但其中通常包括蒐集相關證據、邏輯推論、及運用想像來構思假說和解釋數據5-4-1-1 知

    27、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5-4-1-3 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1-1 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 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6-4-4-1 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1.了解牛頓第三運動定律。2.了解圓周運動與向心力的關係。3.了解萬有引力概念。4.了解力矩的概念。5.了解槓桿原理。2-3 圓周運動與萬有引力引

    28、起動機1.人為何能走路前進?划船時為何槳要向後襏?2.當學校舉辦校慶活動,小強參加800 公尺大隊接力賽,跑道抽籤時,小強抽到內圈第一跑道,問:小強在轉彎時,身體會朝向什麼方向傾斜?3.為什麼我們常說:成熟的蘋果會掉下來,為什麼它不會往上飛?4.月亮高掛天空,為什麼不會掉下來?教學步驟1.引導學生想想看:馬匹拉車時,依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馬對車的作用力大小等於車對馬的作用力大小,為何車仍會前進呢?2.請學生演練例題2-6,並解答說明。3.進行活動與觀察2-3:外力如何影響直線運動。4.此活動所使用的磁鐵,磁力要強,且 N 極或 S 極的一面向上,而鋼珠滾動的速度及與磁鐵間的距離需有一定,要多次

    29、練習才會成功。5.進行活動與觀察2-4:如何造成圓周運動。6.木塊需比橡皮擦重一些,如此才能使橡皮擦成穩定的圓周運動。7.利用 POE 教學法,請學生預測:旋轉數圈後突然放手,小橡皮擦運動的方向。8.一但向心力消失掉,則物體會因慣性定律的關係,以切線方向作直線運動離開。9.萬有引力定律曾經被稱為是人類心智所能達成的最偉大的推論,而大自然的運行即能服從這麼簡潔而優美的定律。10.引導學生想想看:人造衛星環繞地球做圓周運動,它是否需要有向心力?此向心力是如何產生的?11.請學生演練例題 2-7,並解答說明。2-4 力的轉動效應-力矩引起動機1.要怎麼開門才省力?為什麼用力開門但門就是開不了呢?原因

    30、在哪裡?2.沒有電子秤、磅秤,市場小販還能利用桿秤,他是如何秤菜或豬肉?3.農夫是如何將鋤頭擔在肩上,使它平衡的?4.以上是在生活中常會碰到的問題,請學生踴躍發言,說說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引起學習的動機,另一方面教師借此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以及為下一章的簡單機械單元進行建立正確的概念。教學步驟1.進行活動與觀察2-5:力與物體的轉動。2.藉由活動與觀察2-5,請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方向親自示範開門的動作,並作口頭報告。教師總結學生的體驗報告,最後提出力矩、力臂等科學名詞。另再以生活應用例子測試學生是否已建立了旋轉效果和力矩大小有關的概念。3.這教學法稱為學習環探究式教學活動。所謂學習環教學

    31、法在第一冊第一章已介紹過,它適用於在理化方面 介紹新概念時,能從觀察現象開始,教師從旁協助,學生從所觀察到的現象自行建構知識並能歸納結果。教師歸納學生的結果,再作一新名詞的介紹,最後以實力檢證學生的學習成就。4.請學生演練例題2-8、2-9,並解答說明。5.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2-2:槓桿原理。6.在本節中力矩與槓桿原理較為簡單易懂,教師似乎可以令學生拾起興趣。多舉實例,例如:兄弟倆同坐翹翹板,天平的應用、如何可以利用一跟木棒將重物舉起等有趣的生活現象等。7.請學生演練例題2-10、2-11,並解答說明。4 1.活動與觀察 2-3器材。2.活動與觀察 2-4器材。3.活動與觀察 2-5器材。4.

    32、實驗 2-2 器材。5.實驗 VCD。1.觀察。2.口頭詢問。3.實驗報告。4.成果展示。5.紙筆測驗。7.操作。8.設計實驗。9.學習歷程檔案。數學領域 【環境教育】4-3-2 能客觀中立的提供各種辯證,並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指正。【人權教育】2-3-5 認識教育權、工作權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家政教育】3-4-4 運用資源分析、研判與整合家庭消費資訊,以解決生活問題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33、 統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五週9/29|10/05三、能量-由功到熱3-1功3-2動能與功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3 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6-1 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3-4-0-2 能判別什麼

    34、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5-4-1-1 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5-4-1-2 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5-4-1-3 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1-1 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則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1.能說出功的定義。2.了解力與功之間的關係。3.了解位移與功之間的關係。4.知道功的單位及如何計算功的大小。5.能說出動能的定義。6.能了解速度愈快動能愈大。7.能了解質量愈大產生的動能亦愈大。8.了解動能及功之間的關係。9.知道如

    35、何計算動能的大小。3-1 功引起動機1.教師利用學生認知衝突的方式,來引起學習動機。2.教師詢問:用功讀書和工作很累,有什麼不同?3.教師詢問:提著書包上樓和提著書包走到隔壁教室,有什麼不同?教學步驟1.教師請學生發表用功讀書和工作很累,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最後綜合學生的說法,給於物理學上對於功與工作量命題的連結關係。2.教師詳細的解說物理學上功的概念。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此力未必有作功的事實,必須有位移的存在。但是有位移的存在,也未必有作功的事實,必須位移在力的直線方向。3.教師接著詢問學生:提著書包上樓和提著書包走到隔壁教室,有什麼不同?請學生說出不同點,並比較兩者是否作功。4.教師舉例:運

    36、動中的物體為何漸漸停止下來?其摩擦力對此物體是否作功?請學生就功的定義來判斷。教師綜合學生的意見,適時給於正確概念並矯正其迷思概念或另有概念。5.教師另舉重力如何對物體作正功或負功的概念。6.請學生舉出有力作用但未作功的例子。7.加強功的計算及單位的表示法。8.引導學生想想看:是否有一個力,它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此力會不會對物體作功?9.請學生演練例題3-1、3-2、3-3 ,並解答說明。3-2 動能及功能關係引起動機1.教師提問: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動能是什麼意思?2.教師提問:速度快的物體和速度慢的物體撞擊到牆壁何者有可能會將牆撞擊一個大洞?請學生自由回答,並要求學生說出理由。3.

    37、速度快的物體有沒有作功的能力?什麼叫做作功的能力?我們如何知道作功了沒有?有事實呈現嗎?請學生說出想法,以引起動機。教學步驟1.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3-1:運動物體亦可作功。2.珠子的高度、重量及陶土的柔軟度均是完成此實驗的關鍵,教師需事先調整好。3.藉由實驗結果提問:速度快的物體和速度慢的物體撞擊到牆壁何者有可能會將牆撞擊一個大洞?學生回答後,教師適時解說撞擊一個大洞與速度大小有關。4.藉由實驗結果再問:質量大的物體和質量小的物體撞擊到牆壁何者有可能會將牆撞擊一個大洞?此時,教師以學生的經驗為先備知識,了解學生的想法,再詳加解釋並歸納質量、速度與撞擊一個大洞之間的關係。5.教師請同學仔細逐步進

    38、行實驗步驟並注意事項,藉以培養求真、求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態度。6.從實驗中檢驗並歸納結果,請學生就實驗結果驗證自己的想法。藉以培養學生歸納資料的能力。7.當教師提問: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動能是什麼意思?鼓勵學生踴躍發表看法,教師補充並深入追問其緣由。再繼續提問:如果物體是靜止的狀態,有沒有動能?8.教師詳加解釋動能的定義及單位表示法。9.教師提問:速度快的物體有沒有作功的能力?什麼叫做作功的能力?我們如何知道作功了沒有?有事實呈現嗎?請學生就這些問題分組討論後再回答。教師逐一解釋學生對動能所產生的迷思概念及另有概念。4 1.重物。2.實驗 3-1 器材。3.實驗 VCD。1.觀察。2.口

    39、頭詢問。3.實驗報告。4.成果展示。5.紙筆測驗。7.操作。8.設計實驗。9.學習歷程檔案。數學領域 【資訊教育】2-4-4 了解多媒體電腦相關設備,以及圖形、影像、文字、動畫、語音的整合應用。【資訊教育】3-4-1 能利用軟體工具進行圖表製作。盡量使用自由軟體。【資訊教育】3-4-2 能利用簡報軟體編輯並播放簡報內容。盡量使用自由軟體。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七、規劃、組織與實踐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整相關領

    40、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六週10/06|10/12三、能量-由功到熱3-3位能與力學能守恆定律3-4能量守恆定律3-5簡單機械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1-3 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6-1 由力的觀點看到交互作用所引發物體運動的改變。改用能的觀點,則看到能的轉換

    41、2-4-8-4 知道簡單機械與熱機的工作原理,並能列舉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8 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5-4-1-1 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5-4-1-3 了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6-4-2-2 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6-4-4-1 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6-4-5-1 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2 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

    42、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7-4-0-3 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8-4-0-2 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創意與構想8-4-0-3 了解設計的可用資源與分析工作8-4-0-6 執行製作過程中及完成後的機能測試與調整1.能說出位能的定義。2.了解重力位能的意義。3.了解彈力位能的意義。4.了解力學能守恆的意義。5.知道如何計算位能的大小。6.了解熱是一種能量。7.了解能量守恆定律。8.了解太陽能、化學能、電磁能的轉化。9.能說出簡單機械的種類。10.了解槓桿、滑輪、輪軸的應用。11.了解斜面、螺旋的應用。3-3 位能與力學能守恆定律引起

    43、動機1.教師提問:懸崖邊的一個大石塊,對經過的人們有沒有威脅感?為什麼?2.教師再提問:為什麼位置較高的物體掉落下來,撞擊到地面上產生的坑洞會比較深?3.為什麼質量較大的物體掉落下來,撞擊到地面上產生的坑洞會比較深?4.從日常生活中提出與學生經驗有關的問題,較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及求知欲。教學步驟1.從生活中尋找問題。2.教師先複習功與動能的概念。3.教師從提問:懸崖邊的一個大石塊,對經過的人們有沒有威脅感?為什麼?藉此了解學生心智中對於高度、威脅等的思考模式。4.教師從提問:為什麼位置較高的物體掉落下來,撞擊到地面上產生的坑洞會不會比較大?的問題中,綜合學生的答案,慢慢解釋位能的定義。5.從自由

    44、落體的例子中,理解時間愈長速度愈大,動能也將愈大。但位置越低,位能會越小,詳細解說動能與位能的互換和力學能守恆的關係。6.請學生演練例題3-4,並解答說明。7.放映海豚表演的影片,解說海豚在空中各個位置動能與位能的變化。8.請學生演練例題3-5,並解答說明。9.藉由鋼珠遊戲,了解彈簧伸長或縮短皆具有能量,稱彈性位能。10.請學生演練例題 3-6,並解答說明。3-4 能量守恆定律-熱是一種能量引起動機1.教師提問:熱是什麼?藉此活化學生有關熱概念的基模,並產生概念衝突,引起學習動機。2.教師提問:能量有什麼作用?觀察學生對日常口語的能量想法為何,請學生討論,並發表看法。教學步驟1.複習國二上第六

    45、章所學習的熱相關概念。2.介紹焦耳的熱學實驗,藉以提出熱即為能量的概念。3.從動能、位能互換的概念解釋能量可以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但能量既不能被增加,亦不能被減少。4.引導學生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舉出熱能轉變為力學能的例子嗎?5.介紹科學史讓學生具備能量的概念,並能將力、動能、位能與熱量結合在一起,這是物理學的基礎定律,可被應用於所有的物理過程上。6.介紹太陽能可使游泳池的水溫上升,顯示光是一種能量。7.從燃燒瓦斯或石油,可使鍋爐的水溫上升的例子,使學生了解化學能的存在。8.從使用電磁爐或微波爐可以烹煮或加熱食物的日常生活經驗,使學生了解電磁能的存在。9.綜合以上各種不同能量的轉

    46、換,了解能量確是可以互換且具有守恆的概念。3-5 簡單機械引起動機1.阿基米得說:給我一根夠長的棍子,和適合的支點,我就可以將地球舉起來,請學生說說這命題的意義。2.觀察課本中埃及人作功的方式,請學生說出發現了什麼現象?3.升旗的時候,旗手未何不爬上旗竿將國旗掛上,他是用什麼方法辦到的?教學步驟1.簡單機械包括:槓桿、輪軸、滑輪、斜面、螺旋。2.當學生解釋給我一根夠長的棍子,和適合的支點,我就可以將地球舉起來的理由時,教師須傾聽並追問其理由,藉以了解學生對第二章所學習到的槓桿定律的精熟度。3.教師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槓桿的例子,例如長柄短刃或短炳長刃的剪刀,它們各適用於剪布或剪樹枝。4.起釘桿、

    47、瓶蓋起子、釘書機等都是利用槓桿的省力目的。5.輪軸就是大小不同的兩同心圓結合在一起,其中大圓稱為輪,小圓稱為軸。若施力在輪上,物體在軸上,是為省力的輪軸。例如方向盤、喇叭鎖。施力在軸上,物體在輪上,是為省時的輪軸,例如腳踏車的後輪。6.定滑輪使用目的:不省力亦不費力,可以幫助改變施力方向。動滑輪使用目的:省力(費時)。7.進行活動與觀察3-1:利用較小的力可拉起較重的物體動滑輪。8.請學生演練例題3-7,並解答說明。9.斜面、螺旋是一種省力的機械。斜面愈長或斜角愈小就愈省力。10.請學生演練例題 3-8,並解答說明。4 1.各種有彈性的物體,如橡皮圈、彈簧等。2.焦耳生平事蹟的介紹資料。3.焦

    48、耳由重錘作功轉化為熱能的實驗資料。4.利用光能、化學能與電磁能的器物資料。5.活動與觀察 3-1器材。6.各種利用槓桿原理的器具,如剪刀、釘書機、夾子等。7.各種定滑輪或動滑輪。8.各種利用螺旋的例子,如螺絲。1.觀察。2.口頭詢問。3.紙筆測驗。4.學習歷程檔案。數學領域 【環境教育】4-3-2 能客觀中立的提供各種辯證,並虛心的接受別人的指正。【家政教育】3-4-4 運用資源分析、研判與整合家庭消費資訊,以解決生活問題【家政教育】3-4-5 了解有效的資源管理,並應用於生活中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六、文化

    49、學習與國際了解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週次起訖日期主題單元名稱分段能力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重點教學節數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統整相關領域 重大議題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第七週10/13|10/19段考週第一次段考1-4-2-1 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1-4-3-1 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1-4-4-3 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5-1 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了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1-4-5-3 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3 察覺有些理論彼此之間邏輯上不相關連,甚至相互矛盾,表示尚不完備。好的理論應是有邏輯的、協調一致、且經過考驗的知識體系3-4-0-7 察覺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县94 学年度上学期区国民中学Q 年级R 领域教学计 - 台中市黎明国中.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79248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