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高考阅卷反观答题要领陕西师大附中 张可伦2010.12,高考语文卷的主观题和作文题,由于文无定法,语言没有完全固定的、统一不变的含义;而阅卷人的好恶也难以预测和把握。所以,掌握答题要领是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一直着力研究的问题之一。首先要研究新课标下的高考大纲(说明)和考卷,力图找到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进而运用各种知识,调整解题思路,以求最大限度、最接近于标准的答题方式来应对高考。比如,通过了解评卷的过程及评阅方式来掌握答题技巧和估分尺度,可能会对应考的师生有一些帮助。,201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对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试题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
2、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六大部分编排。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二选一。总的来说,学生在客观选择题上错的稍多,普遍有3到4个;主观题做得较好。说明大多数人理解和表达方面清楚明白。如我校的平均分是122分,即使是选择题错3个,也能达到120分以上。作文的分数较高,基本都在50分上。,一、评阅的大致流程最先是中心组的专家对本年度考题和答案进行学习、研究,尤其要认真仔细地研讨命题方提供的评分标准,在严格遵守标准的原则下制定操作细则。接下来是评阅的骨干人员学习、研究和培训,抽阅并提供各类样卷,供评阅人员参考借鉴。最后是全部评阅人员到现场,先熟悉试题、答案及评分标
3、准,再集中培训以期准确掌握评分尺度,然后是试评和多层检测阶段,所有阅卷条件具备后才开始正式评阅试卷。,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翻译与断句共10分,通常为两个句子,每句5分。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的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一般是每句2分;“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和句式的理解上,通常有3个词,各1分。有些关键词学生未必能全部译出,但有了“大意”的分数,仅懂得大意也可得相应的分数。,如2009年课标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勒众于通衢接
4、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两句中“凡”“圮坏”“法”,“勒”“通衢”“填”均为得分点,一处1分,加上全句的意义指向和文句通顺的2分。【答案】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处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二)应对策略和方法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学习古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进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想像,同时还能丰富语言,提高文学素养。应对高考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必要的文学常识; 合理的阅读方法; 准确的语言表述; 日常的诵读积累。,(1)要重视教材的复习,打好知
5、识基础。 高考考查的是考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而课内知识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不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选材如何层出不穷,那些考点、能力点依然离不开教材。所以我们要重视教材、尤其是经典篇目的复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制胜的把握。,(2)应特别强调“读”和“写”。这个时期的复习任务重,练习多,老师和学生的身心也大多疲惫懈怠了,有时就会以各种借口放松对这两项能力的练习;另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大注意动手写,也没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 而这两项恰恰是高考中最重要的得分能力,一定要培养、保持、发展和不断提高,(3)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
6、用法实词:考试大纲中规定应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平时不断积累常见实词的主要义项,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如2010年课标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
7、)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得分点】(1) “以”“缘”“堞” 。(2)注意“弃江中”“浮断木”的省略和“浮断木”的句式特点,以及“实”的意义。,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近年来高考试题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已放到了文言翻译中,且很可能是得分点。由于这18个虚词是精选出来的,除了常用在句尾的“也、者”外,几乎都在试题中出现过,尤以“而、其、为、以、因、于、与、之”等出现频率最高。这些虚词的特殊的用法,如“之”的提宾、定语后置、取独,“其”的语气助词翻译时相对应
8、的现代词语等。,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1)被动句。 “为所”和“见于” 的结构。 (2)省略句。动词宾语的省略,介词宾语或介词的省略。(3)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4。 “唯是”的固定格式;5。“之” 字提宾。(前三种必须是代词作宾语)(4)定语后置。主要标志有“之”“者”。(5)状语后置.主要标志有“于”“以”。,(三)古代诗歌阅读通常是一题两问的主观题,共11分。设问一般涉及思想内容(感情)、形象(意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等的初步评说、鉴
9、赏。前一项总体可说是将诗句意境准确表述;后三项要准确判断并合理分析,难点在“表达技巧”的确定上。可以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述,得分点根据命题重点而定。,做诗歌鉴赏题,不要简单地贴标签,也不要一味堆砌鉴赏术语,而要把功夫下在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上。阅读时应该做到:理解古诗词时,要能够运用相关的工具书或资料,从不同角度把握古诗内容,如抓住诗题(包括诗后所给的注解)、当时的朝代背景、作者的境遇、重点的词句等。更有效的方法是想像诗中描绘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并通过反复地诵读,较好地领会作品的意境,找出所用的手法。,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10、- 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能写出对第一联句意补充,就给1分;能指
11、出两联间句子的承接关系,给2分;稍加分析说明再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写出托物言志就得2分;写出作者之“志”,给2分;写出抒发什么样的情怀,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雨雪曲 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江总(51
12、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3分)。“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分)。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2分),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2分)。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分)
13、。,要遵循鉴赏诗歌的一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鉴赏炼字尤其重要。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这里说的用词准确不仅指答题组织答案方面,还包括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在鉴赏一首诗时,头脑中定要有确切的文字,要找到最能体现诗歌内涵、作者情感以及阅读感悟的词句。也就是说,考试时的答案必须是不可替换的。,三、现代文阅读 “高考大纲”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这表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分为两类一类为考查逻辑思维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另一类为考查形象思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它同听、说、写作相比较
14、,有其独特之处,即它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核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四个不同层级。,“评分标准”中通常在需要考生理解和表述的题型答案后附“意思对即可”,这就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还需注意文章的整体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理解和把握。答题的要点是思想情感的综合概括,表达技巧的分析,字词、句的作用等。概括综合的能力很重要。找到与问题相应的文段、词或句子后,不要急于照抄,要理清命题意图或答题指向,尤其要提炼语言和意思。,2010年课标卷11题(文学类文本 ): (2
15、)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案: 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高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以及人物自己的言行、外貌、心理和典型的细节等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性格,尤其分析不同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就一定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尤其是通过关键
16、的细节来把握,否则,答案会僵化而不准确。插入引用的作用通常有: 补充叙事,使情节更加合理;推动情节发展; 留下悬念或想象空间,增强效果等。环境描写一般有两个大的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二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
17、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任务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解答探究题,首先必须看清设题要求探究的内容及其所给的角度。既然
18、题干已提示“有人说”“有人认为”,那就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说法,并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其次,回答的时候为了对应设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写上“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字样以表明立场。答题不能因为是完全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而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还需要紧扣文本来自圆其说。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阅读是从理解词语意义开始的。词语又是语文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是从词语来到词语去,但词语的含义绝不是孤立的,使用方法是最重要的探索角度。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辞典中的“规范”诠释,而是要求按照文意把握词语的“个性”。脱离动态语境,按头脑中固有的教条去理解词语,
19、往往会造成理解偏差的错误。另外,无法找准词语在句中的指代意义、临时意义和隐含意义,也是常见的错误。,对于理解句子的偏差,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偏概全,理解的局限性,这应从整体阅读上纠正;以浅代深,理解不到位,应从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上深入考虑;以乱易整,理解的错位,主要指对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子的判断上出现语法的错误或逻辑的混乱,从而导致理解的失误,应调整思维,培养逻辑推断能力。只有得“意”忘“形”,才能读出词句的真义。,阅读题语言组织和回答的两个极端: 1例:这句话出现在结尾并自成一段,起到了很好的点明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让读者读来恍然大悟,深化了理解和文章的主旨,言有尽而意无
20、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恰如点睛之笔。 2.只在原文找出相应段落,大段的引用抄录,或只是叙述分析内容,却不作概括性的归纳或总结。如某和某的“对比”,从某到某的“白描手法” 等。,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1.审题立意的依据: 整体性: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主体出发,整体把握材料的主旨,注意材料的限制和倾向,不能只抓片言只语,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脱题。 多向性: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材料作文的材料中也往往存在众多的人物、众多的观点,为多角度立意提供了可能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归纳材料。 筛选性:因为我们从
21、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或许会出现偏颇,因此,在进入写作前,对所得到的观点必须进行适当的筛选,反复印证、斟酌,看是否偏离材料。筛选的依据: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尽可能比较新颖、独特;自己有话可说。,2.高考作文参考评分标准(非正式)一类文(47分60分) (1)47分50分 角度合理,中心明确;叙述较简单,结构欠清晰。 (2)51分55分 立意明确,语言流畅,能就材料选取某一角度进行深刻探讨,内容充实,卷面整洁。 (3)56分6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语言丰盈有文采,书写工整。议论深刻,材料丰富,并有创新。,二类文(33分46分) (1)33分37分 对材料进行简单扩写,无创意;语言干涩,
22、错别字多。 (2)38分43分 符合题意,语言不流畅;内容较具体。 (3)44分46分 选取角度不深切合,文体不够规范,中心较明确;叙述缺少细节,人物不充实(记叙文),不偏离题旨。,三类文(25分32分) 残卷以30分为基分;要求选取一定角度,立意正确。(若字数不够,但文章结构完整,有见解和内容,则按字数不足扣分,不以残卷论)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缺题目,扣2分。四类文(18分24分) 抄袭试卷材料和阅读大段,给10分;只有标题,给5分。 字迹要工整、规范,避免写错别字; 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3.作文的评阅标准:(1)审题要准确,立意要积极、健康(2)语言基本要连贯,清晰,
23、准确。(3)结构要完整,合理,条理井然。(4)体裁分明,叙事、说理、介绍、写景均要清楚有序。,(5)注意研究试卷后的评分表内容:二大等级,四等文章和三个具体赋分项,加上减分栏内容。基础等级40分,要审题、立意和语言的一般符合要求;而发展等级则需要在某一方面突出,如语言优美,创意独特,构思奇巧等。只要有一项令评阅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就有可能得满分。,(6)作文的语言非常重要,老师一般凭着这一项来看考生的写作、表达等能力。(7)对“新材料作文”要注意,所给材料不仅是引出话题的范围和对象,更重要的是审题和立意的思维起点。如果忽视了材料提供的思维导向,以为漫无边际地、随心所欲地写任何方向的东西也能得些
24、分数或得更多的分(只要语言和结构好),那么你就大错而特错了。,4.审题方面的失误: 理不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从每一个对象出发,常常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分不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往往有主次之分。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抓住主要对象,确定话题和观点,否则就容易出现偏题现象。,辨不清关系:有些材料的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确定了作文话题的范围。 析不清含义:有些材料思想内容较深刻,蕴涵着比喻意或哲理,首先应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5.写作时要注意:
25、所给材料是为我们写作划定范围,先用以上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多角度提取立意方向,避免盲目抓住一个角度就作文; 选择几个角度后进行比较,选定一个最佳角度(材料有中心、重要、次要和沾边角度)进行写作; 选择的角度切入点要小、新颖,但要考虑所写作文的立意要深刻、要有普遍意义;,所给材料是为作文提取角度服务的,除议论文外,材料只是引子,提取角度后可不必再用,切忌就事论事,更不能变成对原材料的改写、扩写、补写; 选好角度后,要结合自己实际,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小小说,想象作文等),确立中心,再进行写作。,总之,新材料作文的应试写作,不能脱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更不能另搞一套。审题的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作选择,构思作文。,要提请考生切记的是: 审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限制; 立意:要考虑到所选角度的正确合理; 筛选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 谋篇布局:要关照材料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合理有序;最后,还要让文章的语言有文采,文中感情能感染阅卷者。,仅供参考 欢迎指正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