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原(固始)根亲文化一、固始根亲文化的由来固始“根亲 文化” ,实际 上是一种“移民文化”,被誉为中国移民史上的“ 活化石” 。固始自古就是江淮地区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生产条件优势,这与楚相孙叔敖治水是分不开的。加之,固始特殊的地理和交通区位(三省交界处,又比较偏僻,易躲避战乱),历史上成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上自秦汉,下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徙民南方不计其次。其间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 ”影响至为深远。事实上,在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史上(从河洛地区迁至江淮流域),固始就是重要的集聚地。在移民南迁历史上,固始有四次大的移民过程:第一次是西晋末年“永嘉
2、之乱” 时 ,以固始及周边地区为主的衣冠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第二次是唐高宗时期,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乡勇近万人进入福建,开发建设漳州地区,陈元光被尊封为“开漳圣王” ;第三次是唐朝末年,王审知兄弟三人率义军及吏民数万入闽带动的移民潮,王审知被封为“ 闽王” ;第四次是在北宋末年,乡民为避战乱,纷纷南徙福建寻亲投友。其中,尤以唐初陈元光父子率 84 姓近万名大唐将士与唐末王审知兄弟率 5000 余众义军入闽这两次移民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仅此两次为东南沿海带去了百余姓氏、- 2 -近两万先民,开疆拓土,传播文明,繁衍后代。千百年来,这些入闽先人的后裔逐渐播迁至粤、台
3、、港、澳及海内外各地。他们不仅承传了先人的奋斗精神,也把“固始” 这个祖根地的符号刻在了庙堂上,记入家谱中,溶入血脉里。据 1953 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表明,规模在 500 户以上的 100 个大姓中,有 63 个姓氏的族谱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光州固始数次移民南迁在中原移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与客家先民的播迁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数次南迁先民定居和繁衍的闽南人中,有部分因扩散到客家人聚集区而成为客家先民。相关研究表明,至少有 60个姓氏客家族谱记有“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 的字样,客家姓氏绝大多数根在中原,光州固始郡望姓氏陈、林、王、郑等位列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历史与考古专家
4、、姓氏文化研究者从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语言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证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豫、闽、台一千多年前是一家,其地缘、血缘、史缘、文缘不可分割”, “台湾同胞的祖根 300 年前在福建,1000多年前在河南,在光州固始”。固始成为名符其实的“ 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形成了独特的根亲文化现象。前不久,在全国政协两岸经合文化交流中心和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共同举办的全球根亲文化盛事评选颁奖大典上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正在申报“ 国家 级对台交流基地”。二、固始根亲文化建设情况- 3 -近年来,固始县立足独特的根亲资源,牢牢把握“五个结合” ,大力实施“ 让根亲文化引
5、领固始经济社会 发展” 战略,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 固始与 闽台渊源研讨会” 和三届中原固始根 亲文化节,叫响了“ 唐人故里 闽台祖地”根亲文化品牌,促 进了固始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根亲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我们围绕建设“根亲 文化名城” 目标,实 施“一二三”工程:一是建好“一线”。就是根亲文化元素植于城市建设的“路径”。沿着城市主干道 主要节点(道路与道路交叉口,通 过小品等形式重点进行根亲文化遗存等的恢复、重建)重点建筑(新建和已建的,如宾馆、酒店、学校、医院、商场、民房、公用建筑等) 广场、公园(城市雕塑) 街区、社区、中心城区主要出入口特色 风情小镇这条主 线,分层次、分区域、逐
6、步赋予根亲文化内涵。如,我们先后新建了根亲文化园、根亲博物馆、陈元光广场、成功广场等根亲文化项目工程,根亲文化名城的神韵逐步显现。二是突出“两点”。一点是对现有城市,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区域进行整体设计和包装。将根亲文化建设纳入县十二五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聘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固始城市进行整体设计,通过“ 节会” 拉动,逐步植入文化 “硬”符号,实现以“ 文 ”化“人” 。如, 闽王纪念馆、“ 开漳圣王”纪念馆、陈元光祖庙- 4 -等。二点是将根亲文化元素的植入和塑造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新规划建设的道路、小区、建筑物等由设计单位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人文历史等注入根亲文化元素,做到“关
7、口” 前移。三是打造“三片”。以蓼城、番城、秀水三个办事处为依托,立足三个办事处功能定位、人文资源,在空间布局上,打造根亲文化特色片区,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增强城市质感。(二)根亲文化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 一是打造“一个平台”。即“根亲文化节”。通过连续几届的“根亲文化节” ,使我们逐步认识到,“ 文化 节” 实际 上是另一种招商方式,是柔性招商平台。据统计,三届“文化 节” 共签约项目 77 个,合同金额达 62 亿元。部分已经建设运营。在第三届根亲文化节上,河南省侨联、福建省侨联和台湾中华侨联总会三家共同签订的豫闽台侨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侨商合作联动机制。通过连续几年的办节、办会,我们
8、逐步探索出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的办节、办会的路子,即:“长短 结合,大小结合,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多元化、大众化、常 态 化”的路子。今年“文化节” ,我 们 将突出“ 一会 ”、“一展” ,探索市 场化办节、办会的路子,实现文化经济的有机结合。二是用好“两种资源”。即姓氏资源和劳务资源。依托固始独特的“ 两种 资源” 优势 ,对内,我们把姓氏文化研究与行 业商会有机结合,推行“两会一 长(姓氏研究会会 长和行业商会会长由同- 5 -一人担任)”制,建立内生 发展机制,实现“ 以会养会”,并通过姓氏文化研究会建立与世界各地的姓氏文化联谊,开展文化经贸活动,推动文化经济一体化。
9、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如论为固始寻根博物馆建设捐资 300 万元,并出资 2000 多万元建造江夏黄氏大宗祠;前不久,固始黄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俊功先生捐资 300 万元新建黄氏会馆;世界何氏宗亲会投资亿元建设四星级宾馆等等。吴氏宗亲会也计划在固始投资,弘扬“状元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外,我们组建异地商会,实施“回归工程” ,将固始劳务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按照“统分结合,三位一体,市场化运作,捆绑式发展” 的思路,已于 2011 年 12 月 28 日和 30 日,固始北京、东莞商会相继挂牌成立,洪埠、蒋集、李店、马岗、徐集等 10 个乡(镇)商会也先后在京挂牌。今年,我们又分别在无锡、盛泽、
10、嘉兴等地建立商会,争取让固始商会遍布全国各地。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商会网站,实现异地商会联网,资源共享。通过北京、东莞商会的组建,探索了异地建会,创新了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中央统战部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关注。三是突出“三大重点”招商地区。即长三角地区、闽台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利用根亲文脉和劳务资源,依托“异地商会” ,瞄准长三角地区、闽台地区、环渤海地区(主要是北京、山东烟台地区)三大重点招商地,广泛做好招商引资活动,变边缘为前沿。- 6 -固始县委统战部连续 4 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统战系统牵线招商引资工作“金 桥奖” 。2011 年固始 统战系统牵线招商项目达 12 个,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市
11、外招商项目 8 个,招商总金额 25亿元,到位资金 8.6 亿元。四是采取“四种”有针对性的招商手段,开展广泛招商活动。即文化(姓氏)招商、亲情招商、驻会招商、以商招商。我们坚持“文化搭台, 经贸唱 戏” ,“姓氏架桥,招财进宝”,积极有效地推进商会、协会和姓氏宗亲会招商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如,中原秀峰集团捐建王审知纪念馆,福建顺亨总投资 12 亿元的年产 30万锭精纺棉纱、投资 4 亿元的河南捷盛达二期等项目落地固始。特别是今年 2 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知名企业家陈由豪先生等,到固始寻根谒祖,并表示在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随后,县委书记焦豫汝带领有关方
12、面负责同志登门拜访、沟通洽谈合作事宜。今年“五一” 期间,陈由豪先生又一次来到固始,就项目合作事宜进一步交换意见,有关合作项目正在做进一步论证,有望尽快落地。(三)根亲文化与产业发展(包括新型业态培育)相结合一是与旅游产业结合。根据固始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我们规划了文化旅游三大片区建设:东部片区以陈元光、王审知等固始名人为代表的文化寻根和体验景区;南部山区以山地旅游和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西部和北部- 7 -片区建立观光农业和农业体验片区。目前,西九华山、华阳湖两大风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陈元光故里根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已经拉开帷幕,白鹭园、安山风景区由省建投集团正在实施规划。
13、去年,三大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50.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 亿元。二是与文化产业结合。主要是实施了“四个一” 工程。一是打造精品文化宣传产品。我们正在与央视新影集团合作筹拍闽台祖地中国固始高清人文电视纪录片,将在第四届文化节期间在央视播出。二是创作完成了根亲文化“主题歌”一家子,今年将打造姊妹篇老家。三是打造了一台具有固始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艺晚会”,并逐步推向市场,带动了地方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建立了一支多功能、“复合型”的讲解员队伍,使之成为固始对外宣传的“名片”、流动的“ 窗口 ”和文化的 “活元素”。三是与特色产业结合,立足固始“中国柳编之乡” 、“中
14、国书法之乡”“中国 萝卜之乡” 、“国家级生态 示范区”等国字号品牌,打造载体,把“品牌 ”转化为产业。现正着手规划建设书法文化一条街;茶叶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四是与服务业相结合,通过“文化节” ,规划、引导、培育“会展经济”和 “节会经济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整合现有服务业资- 8 -源,放大固始回汉等民族特色餐饮,打造特色方便休闲食品和旅游产品,拉长根亲文化产业链条。(四)根亲文化与重点项目建设相结合重点推进根亲文化“六个一” 工程。即:“一园、一馆、一区、一址、一街、一线”。 “一园”是指高标准持续推进根亲文化园建设,使之成为节日活动、庆典祭祀、民俗事件、文艺展演、音乐派对的主要活
15、动场所。根亲园占地 2000 多亩,目前,已完成投资 2 个多亿,已经成为城市主题公园。“一馆”是指正在规划建设的根亲文化节主题活动场馆及各种赛事、会展和大型文艺演出的主场馆体育馆,同时,持续完善提升根亲博物馆,丰富内容,完善功能。“一区”是指以祖祠、祖墓、祖庙为重点,高规格规划,高品位建设陈元光故里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陈氏后裔的“精神家园”和寻根祭祀的地方。目前,陈元光故里景区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启动。“一址”是指采取修旧如旧、完善基础设施、还原遗址风貌原则,保护性修复王审知故居遗址,使之成为王氏后人凭吊祭祀的地方。- 9 -“一街”是指正在规划新建的书画一条街、茶叶一条街、绿色食品一条街、农产
16、品一条街、三高产品一条街等文化凸显、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特色风情商业街区。“一线”是指以固淮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固淮高速出口至固始县城 7 公里连接线一带的以根亲为主题文化景观大道,打造固始“文化 经济长廊” 。(五)根亲文化与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一是将根亲文化与各乡镇文化遗址、遗存、乡村印象的恢复与保护结合。从 2010 年 3 月始在全县开展根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在原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市级 9 处,县级 40 处的基础上,拟定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 处,为保护、开发提供了详实依据和坚实基础。二是将根亲文化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结合。依托阵地
17、,开展“ 弘 扬根 亲文化” 宣 传教育活动,普及根 亲文化知识,将文化积淀为全民素质。目前全县 17 个乡镇已建立了文化站,60 个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全县群众性文化团体 55 家,不仅弘扬了根亲文化,也丰富了群众生活。三是将根亲文化与农村各类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融合姓氏文化、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特点,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特色建设,村民自治,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结合县城老城改造,规划建设了“回民新区” ,三河尖乡依托- 10 -治淮项目一次搬迁 8 个村(街)、7000 多群众,建设 1 平方公里的建淮移民新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四是将根亲文化与特色集
18、镇建设结合。重点围绕全县确定的支柱产业,梯度配套发展“一乡一业 、一乡一品” ,打造各具特色的卫星乡(镇),推动农村产业向休闲体验转变。推动陈集、黎集、陈淋子、胡族、三河尖、马岗等沿边乡(镇)依托当地区位、人文、自然、民族文化、乡村印象(祠堂、宗教活动场所)等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 风情小镇” 。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利用海内外根亲资源,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要求,重点在根亲资源的“挖掘”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的研究,开展对当代移民文化研究工作;在“ 植入” 上下功夫, 让根亲文化长入经济社会,融入市民生活,化无形为有形;在“ 传播” 上下功夫,打造好载体,继续办好和提升“ 根亲文化节” ,不断 优化各项主题活动,使之“ 常 态化 ”,市场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