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带头人及骨干.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7782211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带头人及骨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带头人及骨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带头人及骨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带头人及骨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带头人及骨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带头人及骨干梁昌洪教授: 男,1943 年 12 月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65 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物理系。1967 年 7 月研究生肄业后留校任教。1980 年至 1982 年在美国纽约州 Syracuse 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 年至2002 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会副主任委员,天线与微波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长期从事微波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特别是在计算微波、非线性电磁学

2、和微波网络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教学奖十余项,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EI 80 余篇,SCI 40 余篇,已出版计算微波、孤立子理论及其应用等专(译)著五部,其中,计算微波获 1988 年全国优秀教材奖。 梁昌洪教授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即使在担任校长期间仍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在教学中结合科研成果和方法,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所培养的博士生中已有 6 位博导和 1 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鉴于梁昌洪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他于 1985 年荣获全国人民教师奖章; 1987年获全国电子工业劳动模范;1988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 年获全国优秀

3、留学回国人员;1992 年获陕西省优秀党员专家。C029-88204437主要研究方向及感兴趣的领域1计算微波2微波通信3电磁变分4复杂系统中的电磁兼容硕士点:电磁兼容、电磁逆问题、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 研究成果与著作个人代表作获奖情况三十多年来,在微波和电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 成果,特别是在计算微波、非线性电磁学、微波网络理论的研究及其在重大微 波工程实践中的成绩尤为突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在国内外 学术期刊发表重要论文 50 余篇(据初步统计,为三大索引收录的有EI55 篇,篇,I 篇),出版了计算微波、孤立子理论及其应用 、从实验数据谈起等专(译)著五部。 主要

4、专著: 计算微波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5 年。1988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微波网络及其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 年)电磁波理论-无坐标法 (译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年) 从实验数据谈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年) 非线性孤立子理论及其应用 (合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年)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教学情况- 刘其中教授: 1938 年 10 月生,重庆市人。1961 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1 年至今任教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任该校天线研究所所长,现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 20 多人,其

5、中 14 人已获博士学位;指导硕士研究生 20 多人,其中 20 人已获硕士学位,电波科学学报编委。致力于天线数值计算、宽带小型化天线、智能天线和电磁散射的研究。著有专著两本,发表论文一百八十多篇。曾主持各种科研项目十多项,曾获部级一等奖二项、部级二等奖一项、部级三等奖三项和获光华科技基金奖一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龚书喜教授: 河北霸州人,1957 年 3 月 21日生。1982 年 1 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天线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 年 7 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 年 4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

6、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所长、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天线与电磁理论、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分形电动力学等。史小卫教授: 1963 年 9 月生, 1978 年 10 月考入原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师资班学习, 1982 年 7 月获学士学位并留任本校物理教研室教师。1987 年 8 月脱产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 1990 年毕业并留任原电磁场工程系教师。1991 年 3 月在职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学位,1995 年 7 月获博士学位, 1996 年 6 月至 1997 年 7 月赴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

7、作, 期满回国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电信工程系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期间,于 1994 年 12 月晋升副教授, 1997 年 12 月晋升教授,1999 年 12 月起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曾参与国防型号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事电子预研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多年来一直从事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并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智能天线、射频识别及电磁兼容。焦永昌教授: 1964.3 生,1990 年 7 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6 年 11 月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9 年12 月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

8、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 年 12 月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 年 3 月至 6 月底,日本筑波大学 JSPS 特邀外国研究员;1997 年 10 月至 1998 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学高级研究助理;1999 年 7 月至 2000 年 4 月底,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2002 年 3 月至 9 月,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天线分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陕西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谢拥军教授:1996 年 3 月获得博士学位,1997 年 7 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1998

9、 年 3 月至 2001 年 10 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和杜克大学任博士后副研究员,2002 年 7 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2002 年 12 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感兴趣的领域: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微波通信,电磁兼容。学术兼职:担任全国电磁场教材与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微波与电波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微波分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防装备预先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 APL,IEEE Trans., AWPLMOT, JEWA,电子学报等著名国际国内刊物发表论文

10、 80 余篇,并被SCI,EI 论文引用 40 余次。2004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马金平教授: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 90 年和 94 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于 94 年至 96 年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 年1 月回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工作,作为高级研究助理(SRA)曾于 1999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1 月赴香港城市大学在国际著名电磁专家K.K.Mei 教授指导下访问研究,应日本工业大学星野坦之教授邀请曾于 1999 年 3 月至 4 月赴日

11、本工业大学讲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 2001 年 10 月至 2003 年 9 月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全球著名的微波实验室 GRAMES 研究中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有关复杂形状导体目标 RCS、低 RCS 测量、低副瓣天线、周期结构、天线、电磁兼容性(EMC)、近场微波成像、平面/非平面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和计算电磁学等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主要参加并完成多项电科院、国防科技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合作等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其中约半数被 EI 和 SCI 收录。研究方向:天线与微波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天线分析、综合、

12、设计与测量;电磁散射和逆散射,频率选择表面,近场微波成像;电磁兼容;平面/非平面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张士选教授: 1948 年 11 月生,1973 年考入原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学习;1976 年 9 月留校工作;1993 年 7 月,晋升为副教授;1999 年 7 月,晋升为教授。留校以来,参加了“七五”和“八五”多项国防预研项目。“九五”和“十五”期间,主持了“超低副瓣天线测试技术”国防预研项目。从 80 年开始,对天线近场测量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天线近场自动测试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87 年,该项目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年

13、,再次获得“雷达天线测试技术”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主持多项近场测试测量系统的大型系统工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并取得用户一致好评。同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线近场测试系统与技术。傅光教授: 1984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当年留校工作,1992 年硕士毕业,所学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线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几年,主持完成了纵向项目五项,横向项目八项,累计经费一千多万元。所完成的项目中,有一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省教委的科技进步奖,三项本校科技成果奖。在微带天线及其宽频带、圆极化和多频多极化技术,线天线宽频带

14、、小型化、高增益和阵列天线低副瓣、高增益技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科研工作的同时撰写了大量的方案论证及技术报告,并在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 10 篇(SCI 检索一篇,EI 检索五篇,ISTP 检索一篇)。张福顺教授: 男,60 年生,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 年至今,一直从事天线工程、天线测量、天线 CAD 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累计负责、参加科研项目 25 余项,其中横向项目 18 项,纵向部级项目 7项。曾获原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2 项(87 年和 98 年);校级科研成果奖 4 项,获得天线专利 1 项(2006 年)。1995 年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核心刊

15、物学术论文 40 余篇,会议和其它刊物学术论文 20 余篇;编著了天线测量约 40 万字、天线工程手册的第 29 章,约 10 万字、近场测量误差分析与测量系统,约10 万字。 牛中奇教授: 男,1945 年生,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校级教学名师,校级精品课程“电磁场理论”课程负责人。出版教材 1 部。在科研方面,1995年来,主持完成和在研科研项目 11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863 计划项目 1 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 2 项,横向项目

16、4 项。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傅光教授: 1984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当年留校工作,1992 年硕士毕业,所学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线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几年,主持完成了纵向项目五项,横向项目八项,累计经费一千多万元。所完成的项目中,有一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省教委的科技进步奖,三项本校科技成果奖。在微带天线及其宽频带、圆极化和多频多极化技术,线天线宽频带、小型化、高增益和阵列天线低副瓣、高增益技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科研工作的同时撰写了大量的方案论证及技术报告,并在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 10 篇(SCI 检索一篇,EI 检索五篇,IST

17、P 检索一篇)。尹应增教授: 男,汉族,1964 年 12 月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 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取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对微带天线、移动通信天线、微波射频识别技术、微波电路以及微波器件与系统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以及会议上已发表论文40 余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 检索)文章近二十篇。鄢泽洪教授: 1964.12.4 生,中共党员,汉,1999 年 12 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天线技术,天线跟踪控制技术.主要研究成果为国防科技重点型号项目“动中通”卫星通信天线某型战术卫星通信系统轻型车载站机械扫描天线系统和相控阵天线系统、机载站天线系统,通过了总参通信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和设计定型鉴定,已经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用。“动中通”天线作为我校的一个特色成果,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