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宁一中 高 三生物 学案 编制: 路瑞发 审核: 李艳香 审批:实验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第- 1 - 页 共 2 页实验十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学习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掌握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的有关代谢产物及检测方法。重点、难点: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体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并分析细胞呼吸的产物及检测方法。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单因子变量原则中自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及控制。突破策略:课前通过部分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课堂上悉心引导、学生集体交流讨论的方法来突破。突破策略: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操纵自变量,
2、均衡无关变量、准确测量因变量,再让学生利用模型组装实验装置,学生就能较顺利的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 ,在 和 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 2 可使石灰水 ,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 CO2 的产生情况。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 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实验过程:(1)制备酵母液取两份新鲜酵母,每份 10 g,分别放入两个编好号的 500 mL 广口瓶或锥形瓶中,再向瓶中分别加入200 mL 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溶液,制成酵母发酵液
3、,简称酵母液。(2)实验装置装置 1: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 酵母液 石灰水(或 Ba(OH)2溶液)装置 2:酵母液 石灰水(或 Ba(OH)2溶液) (在装置 2 的酵母液中加一些色拉油,以隔绝空气)装置 3:同装置 1 或装置 2,但要将酵母液换成葡萄糖液。(3)检测使用石灰水(或 Ba(OH)2溶液)检测 CO2的生成在室温 25 、湿度 55%条件下,10 min 时,可见装置 1 中石灰水变混浊,装置 2 中石灰水刚冒出气泡;20 min 时,装置 2 中石灰水变混浊。实验现象:比较单位时间内两种装置中石灰水混浊的程度。可观察到装置 1 与装置 2 中的酵母液均有气体
4、产生,并使石灰水变浑浊,但装置 1 中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沉淀)多于装置 2,装置 1 中石灰水变混浊的时间早于装置 2。装置 3 中不出现石灰水变混浊的现象。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 CO2 的生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配制:在锥形瓶中加入 5 mL 质量浓度为 10-4 g/mL 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100 mL 蒸馏水、1 滴质量浓度为 01 g/mL 的 NaOH 溶液。此时溶液为蓝色。注意:仍使用装置 1 和装置 2,但要将瓶中的石灰水换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按装置图将反应容器连接好,装置 1 和装置 2 要同时连通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实验现象:在室温 25 、湿度 55%条件下,20 min
5、 时可见以下现象。装置 1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在 130 s 时由蓝色变成绿色;190 s 时变成黄绿色;270 s 时变成黄色。装置 2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需 330 s 才变成黄色。装置 3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仍为蓝色。检测酒精的生成取 3 支试管,按装置标号分别给试管标上 1、2、3 号。向 1、2、3 号试管中各加入 01 g 重铬酸钾晶体,然后分别向 3 支试管中小心地加入 05 mL 浓硫酸,振荡试管使晶体溶解,待溶液冷却后备用。东宁一中 高 三生物 学案 编制: 路瑞发 审核: 李艳香 审批:实验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第- 2 - 页 共 2 页在室温 25 、湿度
6、55%条件下,20 min 时,将装置 1 和装置 2 中的酵母液和装置 3 中的葡萄糖液取出,分别过滤,将滤液盛在 3 支干净的试管中。各取出 2 mL 滤液,分别加入 1、2、3 号试管中,振荡试管。实验现象:看单位时间内溶液颜色的变化。1 号试管的溶液(即装置 1 的溶液)橙色略有变化,即有一点灰绿色出现。2 号试管的溶液(即装置 2 的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在橙色背景中可能显青黄色)。3 号试管的溶液(即装置 3 的溶液)仍为橙色。达标检测:1、取适量干重相等的 4 份种子进行不同的处理:(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入
7、 4 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 A 摩尔的二氧化碳,人在正常情况下消耗同样量的葡萄糖,可形成二氧化碳A、1A 摩尔 B、2A 摩尔 C、3A 摩尔 D、6A 摩尔3、(2007 上海生物)右图表示不同温度下酵母菌发酵时气体产生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由图可知有多种酶参与 最适合 pH 是 7 最适温度是 40 50 时酶逐渐失活 0 时酶逐渐失活A B C D 4、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两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这段时间内产生CO2 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8、(C)5、(2010上海生物,21)下图是酵母菌发酵实验示意图,其中 X、Y、Z 分别代表( )A石蜡油、CO 2、蓝色 B石蜡油、O 2、黄色C菜油、O 2、蓝色 D菜油、CO 2、黄色6、图 19 为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 10 ml。酵母菌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 20温水的烧杯中。再将整个装置置于 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 30min 后烧杯中液面的变化量。试回答: (1)该实验所涉及的自变量是_。 (2)为消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实验误差,应设计一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与图 19 相比,不同之处
9、是_。 (3)实验开始 30 min,烧杯内液面没有发生变化,其原因是_;再过一段时间,烧杯内液面上升,其原因是_。为进一步确认该过程的发生,可以采用_溶液检测发酵液中的某种产物。 (4)若用题干中的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适宜温度,应作两处调整,一是气球中不注入氧气;二是 _。检测的指标是_。7、某班同学研究呼吸作用的速率,用呼吸计测量并计算氧气吸收速率,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装置放入 25水浴中,打开软管夹,10 min 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 5 min 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图乙所示。东宁一中 高 三生物 学案 编制: 路瑞发 审核: 李艳香 审批:实验二生物组织中
10、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第- 3 - 页 共 2 页半透膜(1)第一组同学研究温度对于蛆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图中 X 处所用的化学药品是 。10 min 后才关闭软管夹的原因是 。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向 方向移动,原因是 。 实验所用毛细管横截面积为 2.5 2m,在 2030min 时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 。(2)第二组同学用同样装置进行同样研究,只是实验所用蛆的质量不同,为了能比较两组同学的实验,应对实验结果作一定的处理,处理方法是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 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
11、。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 1 和滤液 2。请分析回答:(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2)酵母菌产生 CO2的场所是 。(3)利用提供的 U 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 U 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 1 和滤液 2 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将 的滤液 1 和滤液 2 分别倒入 U 型管的 A、B 两侧并标记;一段时间后观察 的变化。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如果
12、,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如果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6、(1)氧气的变化量(或: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其余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将气球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换成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或不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余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其余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重铬酸钾 (4)取若干相同装置,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 不同温度下烧杯中液面上升量 随题解析: (1)氧气的变化量(或: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其余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将气球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换成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或不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余合理答案可酌
13、情给分) (3)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其余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重铬酸钾 (4)取若干相同装置,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 不同温度下烧杯中液面上升量7、(1) KOH 让空气通过橡皮管充分进入试管内 左 蛆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被 KOH 吸收,氧气减少,管内气压下降 2.5 mm 2(13065)mm10 min16.25 mm 3min (2)计算单位重量的蛆吸收氧气的速率,再进行比较8、(1)有无氧气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 )等量 (两侧)液面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A 侧液面上升,B 侧液面下降
14、A 侧液面下降,B 侧液面上升A、B 两侧液面高度相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东宁一中 高 三生物 学案 编制: 路瑞发 审核: 李艳香 审批:实验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第- 4 - 页 共 2 页探究活动十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学习目标 :1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2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实验原理 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可溶于层析液中,不同的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光合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光合色素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最终不同的光合色素会在扩散过程
15、中分离开来。 操作指南 1材料 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叶,南方学校也可尝试用朱槿叶)2用具 定性滤纸,棉塞,试管,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天平,10 mL 量筒。3试剂及其他药品 无水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4操作要点(1)提取光合色素用天平称取 5 g 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加入 10 mL 无水乙醇,迅速、充分地研磨。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漏斗插入试管。将研磨液倒入漏斗,及时用棉塞塞严盛有滤液的试管。(2)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与宽略小于试管长与宽的滤纸条,将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此端距顶端
16、 1 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横线。(3)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细线。待滤液线干后,重复画线一两次。(4)分离光合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将滤纸条画线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迅速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要让层析液触及滤液线。)(5)观察、记录待层析液上缘扩散至接近滤纸条顶端时,将滤纸条取出,风干。观察滤纸条上所出现的色素带及其颜色,并做好记录。达标检测:1、某同学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中,在研磨叶片时,忘记了加入少许碳酸钙,那么,滤纸条上色素分离的情况 A四条色素带与正确操作的尤差异B上面两条色素带正常,下面两条色素带颜色变浅C下面两条色素带比正常
17、操作的更宽D上面两条色素带颜色变浅,下面两条色素带正常2、如果没有丙酮和菠菜叶,要保证分离后色素带清晰,可以用来替代的最佳实验材料是 ( )A酒精和麦苗 B酒精和大白菜 C蒸馏水和大白菜 D蒸馏水和麦苗3、如图表示 “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应向培养皿中倒入层析液 B实验结果应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近似圆形)C应将滤液滴在 a 处而不能滴在 b 处 D实验得到的若干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橙黄色4、如右图是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得到的四条色素带,若将其置于暗室中,并用红光照射,色素带较暗的是 ( )A BC D5下列对有关实验
18、的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 pH 是自变量 B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无关变量 C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酒精是无关变量6、分别在 A、B、C 三个研钵中加 2 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处理 A B CSiO2(少量) + + +CaCO3(少量) + +95%乙醇(10 毫升) + +蒸馏水(10 毫升) +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19、试回答:(1)A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2)B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3)C 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1)黄绿色 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几乎无色 叶绿素不溶水 (3)深绿色 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适合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的阳生植物和适合在荫蔽环境东宁一中 高 三生物 学案 编制: 路瑞发 审核: 李艳香 审批:实验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第- 5 - 页 共 2 页中生长的阴生植物。在一定范围内,阴生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荫蔽程度的增加而升高。7、7、某小组为探究哪种植物是阴生植物,以叶绿素含量
20、为测定指标,用遮阳网设置了四种遮荫条件进行实验(其他条件均适宜 ),结果如下表:请回答:(1)本实验需要提取叶绿素,研磨叶片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_。(2)从实验结果判断,_更可能是阴生植物。在一定程度的荫蔽条件下,该植物能有效地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有_。若利用纸层析法分离该植物色素,滤纸上可获得四条色素带,由上到下分别为 1、2、3、4,随着遮荫程度增加,3、4 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变_,表明_含量相对增多,能更有效地吸收荫蔽环境中含量更多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从而适应环境,同时也说明了不仅光强, 也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3)该小组欲测定上述两种植物叶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并比较它们的差异,设计了简要的实验思路如下:将上述两种植物叶片分别置于密闭容器中,某一温度、在 50遮荫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两种植物叶片 CO 的释放量。2该实验思路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给予改正:_ _。(1)叶绿素被破坏(2)植物 B 小 叶绿素 b 光质(或光的波长)(3)50%的遮荫条件是错的,应改为黑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