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导游证口试资料豫园风景区.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78137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证口试资料豫园风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导游证口试资料豫园风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导游证口试资料豫园风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导游证口试资料豫园风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导游证口试资料豫园风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豫园导游指南:大假山景区-万花楼景区-点春堂景区-会景楼景区-玉玲珑景区-内园景区站在门口讲解(顺时针方向):东面:书画楼(南、上海画派的发祥地。现为小卖部)、得月楼(北、楼为二层,西近荷花池,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现为高级贵宾厅,不对外开放)。均为歇山式,中间小建筑攒尖顶式。南面-园外之园:湖心亭(乾隆时在豫园“凫佚亭”旧址上建成,咸丰时改为“也是轩”、最古老的建筑-茶室)、绿波廊(全国十佳饭店、国家特级饭店)西面:湖滨美食楼(上海人家小吃)、南翔馒头(小笼包子)店北面:湖石狮来自河南路桥天妃宫-第一对、来自黄山重达一吨的盘陀黄褐石块(正门内),上面镌刻*(为庆祝豫园建园 440 周

2、年)所书“海上名园”四字。豫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 4A 旅游区。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园林题额“豫园”两字,此是明代王樨(音稚)登题。豫,“平安、康泰”之意,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玲珑、内园六处景区。大假山景区主要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楼、大假山、游廊、萃秀堂等景观。豫园正门背面题额是“椿寿”两字,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长寿,后“椿”作为父亲代称。“椿寿”照应“豫园”。“三穗堂”原名“乐寿堂”(取自孔子的论语雍也:“智者乐,仁者寿”之意,点明豫园园名寓意

3、)。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在“乐寿堂”旧址建“三穗堂”。清代,这里是官府举行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文人绅士聚会之所。晚清“三穗堂”成为豆米业定标较斛之所,时称“较斛厅”。后恢复“三穗堂”名。堂高 9 米,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塑像左为拿着长矛的张飞,右为手持大刀的严颜。是豫园最高敞的厅堂。内有回廊分隔,里间主任议事、会客、宴请,外廊仆人上茶、送巾、上菜。厅堂正门的 8 扇槅(音阁)扇裙板上雕刻着稻麦、玉米、高粱、瓜果等图案。堂外回廊四周,有 8 幅精美的泥塑漏窗(漏景),其中东北角的一幅中间是松鹤图案,四边为回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

4、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福禄寿喜”四字,寄寓对长辈的祝颂,呼应豫园园名。堂内中堂张挂着潘允端撰文(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梁上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贴金匾额。“三穗堂”匾之“三穗”,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蔡茂生逢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他未发迹时,一天梦见自己坐在大殿的梁上,看到一禾有三穗,便伸手去拿,拿到了中间的穗,梦就醒了。第二天,郭贺给他解梦:大殿是朝廷的象征,“梁”是栋梁之材意。古代官员以粮食为单位计俸禄,“禾”即寓意俸禄,取得“中穗”隐指“中台”之位。不久,蔡茂果然就任中台官职。因其为官清廉,公开反对王莽篡汉,被后人尊为楷模。该典故表达

5、了“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的祈盼。“一禾三穗”又有祈求丰收的寓意。“灵台经始”匾,典出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有两解:一是“灵台”为周文王所筑高台,用来祭天,观天象;二是据孟子:“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盖用以游观。”表示主人建造豫园,乃是上承古圣之举。“城市山林”匾(清道光六年(1826 年)兵部侍郎翰林院编修陶澍所书),表示园主建园追求“身居闹市(不出城廓)而有山林野趣”。三穗堂中堂背面有豫园全景图。出三穗堂,即是一座两层楼厅,隔荷花池与大假山相望-对景。下层是仰山堂,上层是卷雨楼,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 年)。仰山堂以“仰山”名,“仰

6、山”有两层语意:一是堂上所挂清人所书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句,点出此处为观赏大假山的佳处,这里“仰山”是“仰望”的意思;另一层则是此堂昔日曾供奉孔子神位,诗经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用来表达对孔子和孔子学说的推崇,此处“仰山”是“仰慕”的意思。卷雨楼的“卷雨”,一般认为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诗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站在仰山堂外,看卷雨楼屋顶,细数翘角竟有 28(每个角下仰山堂 3 上卷雨楼 4 共 7)个。大假山为豫园镇园之作。大假山高 14 米,宽 60 米,深 40 米,由 2000 吨浙江武康黄石叠成,是明

7、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传世作品。(已故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评价大假山有三绝:石壁、飞梁、平桥。大假山象征“寿比南山”,荷花池象征“福如东海”。既是一幅“城市山林图”,又是一幅“福山寿海图”,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一处”的最佳意境。大假山山顶有望江亭-第一制高点(明清时期,站此可以观看黄浦江),山麓有挹秀亭(喻登此处可挹豫园之秀),山后有萃秀堂(豫园景色最幽雅的地方),堂前有一对矾石幼狮-第三对。堂右(西侧)一龙卧于山后,闲适假寐,蓄势待机(发),此曰卧龙-第一条即伏龙墙,隐喻蛟龙雄才大略,暂潜深壑,他日穿云而出,便是万花楼东“穿云龙”墙了。游廊(仰山堂东侧)-第一条是进入大假山和万花楼景区的通道。游

8、廊口西侧墙上有“武举夺魁”砖雕和“梅妻鹤子”泥塑。古时科举考试,如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图中武将盘马弯弓,英姿勃发,志在必得。“梅妻鹤子”典出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终生不娶,赏梅养鹤,留下梅妻鹤子佳话。砖雕意在激励人们博取功名,积极“入世”;而泥塑似又推崇淡泊名利,消极“出世”。游廊口有一对铁狮-第二对,左雄右雌,铸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原来放在河南安阳县衙前,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掠走,流落东赢,日本投降后回归故土,修园时移植于此。廊中上方有“渐入佳境”匾,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

9、怪之。云:渐入佳境。”廊中还有一太湖石,高约 2 米许,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廊后西侧有一洞门,上有明代祝枝山(明史卷 286:“徐祯卿与一说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所书“溪山清赏”门额,由此可登大假山。但为了保护大假山,洞门被隔,故只能在仰山堂或游廊“观山”,而不能“游山”了。洞门右侧墙上有神仙图砖雕-观音菩萨、达摩祖师、福星、禄星、寿星及其前面 7 岁的项蠹、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一说为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星。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被古人称为主管文运之神。魁星被形象化为一赤发蓝面鬼,立于鳌头之上,翘足,捧斗,执笔的模样。唐

10、宋时,皇宫正殿雕龙和鳌于台阶正中石版上。考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表露主人尊儒崇道信佛。由游廊尽头石刻“峰回路转”(清嘉庆年间过庭闻所书)折而向右,步入万花楼景区。万花楼景区主要有鱼乐榭、亦舫、两宜轩、复廊、万花楼等景观。向右有一榭突出溪流之上,凭栏观鱼,自然领会小榭取名“鱼乐”寓意。当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名“鱼乐”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中国园林追求理趣,贵在含蓄,常在有限的空间采取分隔方法,以产生空间无限的艺术境界

11、。分隔有虚实两法。在鱼乐榭可以欣赏到一处生动的虚隔产生无限遥想的景观。榭前小溪,长仅数丈,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不落水面,横临溪上,小溪从拱型墙下淌去,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的遐想。此即“芥子纳须弥-第二处”的最佳意境。鱼乐榭南边有 300 多年的紫藤。复廊-第二条,中间用墙分隔(北窄南宽),墙上饰以洞窗(框景),两边皆可行走,左顾右盼,宛见图画小品。复廊西端有方亭,亭中有匾,所题“会心不远”,典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晋简文帝游华林园,对侍游的大臣讲:“会心处不必在远。”“

12、会心”就是领会事物要旨的意思。复廊东有小轩“两宜轩”(观山观水两相宜)。复廊北有状如船舫建筑,名“亦舫”-第一个船形建筑。东出复廊,便见万花楼。楼二层,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明代此处称花神阁。清末楼内供奉城隍神小像,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取名“神尺堂”,建国后改称“万花楼”。神尺堂记说:“取咫尺神明之意,以勉事神之勿怠,戒议事之或欺也”。要人“以礼仪事神明”,勉励人们多做善事,修道成神,故在回廊围栏雕饰“暗八仙”。“暗八仙”即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吕洞宾的宝剑、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韩湘子的宝笛、曹国舅的檀板、何仙姑的荷花、张果老的鱼鼓、蓝采和的花篮。楼下四角还有四幅梅、

13、兰、竹、菊图案漏窗,映衬楼名。万花楼前庭院有古树两株,一是 400 多年的银杏树,一是 100 多年的广玉兰。庭院小溪对岸粉墙下,花石点缀其间,山石间有兰草、迎春、黄杨、杜鹊、翠竹以及一年四季的应时盆景,点出“万花深处”的寓意。万花楼景区的特色是藻饰精致,曲栏迂回,布局巧妙,给人以感悟想象的空间。从万花楼向东,过“穿云龙-第二条”墙(在“穿云龙”头的口下,塑有一只三足金蟾,龙吸金蟾吐的精气,金蟾则饮龙的唾液,龙蟾互利共生),进入点春堂景区。点春堂景区主要有点春堂、打唱台、古井亭、快楼、和煦堂、静宜轩、听鹂亭等景观。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为七开间大厅。门前一对矾石幼狮-第四对。堂名取自苏轼词戚氏

14、:“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为苏淞太兵备道沈秉成所书。堂内门窗槅窗上雕刻有戏曲人物,照应门前小戏台。小刀会起义时,义军城北指挥部设帐于此。中堂张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观剑图图画古代常以“观剑”抒发英雄抱负。沈尹默书写的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胆量”,指小刀会义士们的胆气和肚量。“空廓”,无限广大的意思。“心源”,人心的本源、本质。“粹精”,形容人的品质完美无缺。对联讴歌了小刀会(小刀会义军首领陈阿林和刘丽川。小刀会是明末清初的秘密反清组织,称“金钱会”,小刀会货币称“日月钱”。)的义举。堂内有三个展柜,分别陈列着当年小刀会的兵器、自铸的钱币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点春堂对面是一座条石

15、结构的清代小戏台,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戏台依山临水,半跨池上。戏台的四面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打唱台正中壁上平置郭沫若 1961 年游览豫园时写下的诗篇。点春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飞飞跃跃”匾,意思是“鸢飞鱼跃”;北有藏宝楼;西北有古井亭;东北有学圃;东南有湖石假山,上有双层楼阁,下层称延爽阁。上层名快楼-第二制高点登楼眺望豫园全景,心胸为之一快。快楼向南,有静宜轩和听鹂亭。和煦堂与北面的打唱台、点春堂、藏宝楼在一条线上依次排开,与错落布局的园林规则是一特例。和煦,即阳光温和的意思,此指春天的阳光。这样,和煦堂和点春堂正好和谐相融,点出这一景区“春”的主题。和煦堂内

16、的一堂家具不同凡响,全是南方的榕树根制作,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会景楼景区主要有会景楼、九狮轩、流觞亭、浣云假山和积玉水廊等景观。步出和煦堂西面的双龙戏珠门-第三、四条龙,门口一对金刚石狮-第五对,便见一片水景,顿觉豁然开朗,此是会景楼景区。景区的主建筑是建于同治九年(1870 年)的会景楼(下称敦厚堂,上称会景楼)位居豫园的中央,登楼一望,全园景色会于眼底。楼三面环水,周围栽着香樟、石榴、紫薇-230 年、红枫、罗汉松等树木,环境宜人。会景楼西北是九狮轩,为 1959 年修缮豫园时所建,九狮即“救世”之谐音。特色为进深较小,卷棚顶,厅前较宽,半临池上,前置有台,登台近水。在此观花赏鱼,心旷神怡

17、。轩西杉树挺拔,茂林青翠,饶有野趣。池南有亭,名“流觞亭”。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41 位诗人墨客共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绍兴兰亭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这次兰亭雅集,王羲之等 11 人各成诗两首,郗昙等 15 人成诗各一首,共计 37 首,结成兰亭集。16 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18、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绍兴兰亭因而成了书法园林。各地园林如有曲水,仿建流觞亭,自然风雅之至。流觞亭东侧贴水建有数座石桥,有平板的,有拱形的,有石板曲桥贴于水面的,人在桥上走,如同凌波而行,踩水而过。三曲板桥西是浣云假山。假山以湖石堆成,背倚得月楼,面临清池,水中假山倒影与天上彩云浑然一体,如洗白云于水中,如染假山于云间,故名“浣云”。会景楼东有积玉水廊-第三条和路一样,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可塑性和灵活性的建筑,有交通、连接、观赏作用。豫园前有游廊、复廊,此处有水廊。水廊北起会景楼东,南达内园门口,前半段筑于岸上,后半部架于水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积

19、玉水廊因廊中有听涛阁右侧一“积玉峰”石而得名。廊内北端东侧墙上的八仙过海砖雕。过三曲板桥,进“引玉”洞门,便是玉玲珑景区。“引玉”,有引导游人走向玉玲珑意思。玉玲珑景区-“玉”字景区主要有玉玲珑、玉华堂、得月楼、书画楼、涵碧楼和听涛阁等景观。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音胄)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江南园林“三大名石”,是指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原织造府(现在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的瑞云峰和杭州花辅的绉云峰。其中的绉云峰,是明未清初用巨舰从广东英德县运到杭州的一座英石峰。这三大名石,都是园林假山中的单块湖石,即所谓“孤赏石”。由于这三块巨石都具备了透、漏、瘦、皱的特点,故历来被我国园艺学家口评为假

20、山中的极品)。玉玲珑高约 4 米,通体成万窍灵通。奇石瘦、皱、漏、透特点皆备,尤其以漏著称。玉玲珑上以前镌有“玉华”二字,因天长日久,风化雨溶,字迹化没。北宋时宋徽宗在开封城东北构筑“艮(音根)岳”,把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石运到京师,水运花石,10 船为一“纲”,谓之“花石纲”,其中多有散佚,玉玲珑即其中之一。到了明代,玉玲珑辗转到浦东三林塘储昱(音瑜)的私人花园“南园”中。储家与潘家为亲家,储家没有儿子,玉玲珑随储家之女“嫁到”潘家。从浦东三林渡黄浦江时,风大浪高,玉玲珑与船一起沉入江底。后打捞时,发现江底另有一块石头,即现在玉玲珑的底座,便一并打捞上来。真是奇石经历亦奇,弥足珍贵。玉玲珑前有

21、一也清水,石因此而活,月夜到此,见玉石倒影,别添一番情趣。玉玲珑后照壁上有“寰中大块”四个篆字。“寰中”,泛指“宇内”,意为“天下大快”。三衬玉玲珑之说:以石衬石,以水衬石,以墙衬石。照壁南有环龙(水环玉玲珑之意)桥通向内园。正对玉玲珑,主人特地建一书斋,以供朝夕观赏奇石,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为玉华堂。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手迹集字。堂内家具为仿明代之物,摆设一如明时陈式。玉华堂前有 130 余年的白玉兰两株,白玉兰是上海市花。玉华堂东有积玉峰(峰以“积玉”名,意谓峰是由无数的美玉堆砌而成的。)、积玉廊、听涛楼和涵碧楼。补充:积玉峰,原在南园。藏书家钱曾,号也是翁,住在南

22、园,以渡鹤楼为藏书楼,并改南园为也是园。1937 年日军炮火炸毁也是园,积玉峰记下这段历史。1957 年积玉峰移入豫园,增添了湖光山色。峰立积玉廊,可听芭蕉细语,流水潺潺,枕流漱石,名园生辉。玉华堂西有书画楼(院子内有一对石狮子-第六对)和得月楼。玉玲珑景区从“引玉”洞门入,有玉华堂、白玉兰、玉玲珑、积玉峰、积玉廊等,皆冠以“玉”字,“玉”成了此景区的精华。越过“寰中大快”照壁(抑景)南环龙桥,就到了内园。内园景区主要有静观厅、延清楼、还云楼、观涛楼、耸翠亭和古戏台等景观。内园-园中/内之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原系上海城隍庙的花园,后修复与豫园相连,成为园中之园。门口一对石狮

23、-第七对。进入内园大门通往静观厅的通道内二门口有一对石狮-第八对。静观厅是内园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有硕大“岳飞大战金兀术”泥塑。厅内正堂高悬两块匾额,其一曰“静观”,其二曰“灵昭渟峙”。内园原先是城隍庙的花园,因此厅堂题额自然有道教含义、宗教色彩。静观有两层含意:其一,“观”是道教建筑的专名,“静观”是原先城隍庙道士起居修炼之地。其二,道教认为,只有保持人的纯真本性,才能认识自然万物的发生和变化的根本,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即此意,因此,“静观”又是指道教修炼和认识万物的基本方法。“灵昭渟峙”,灵,神灵,此指城隍神;昭,昭明、昭示,尚书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喻指阳间法纲。“渟

24、”,清澈的流水;峙,耸立的高山。大意是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劝人从善。城隍庙门殿联语是对此匾的最好注释:“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厅前两侧有一对清代石狮-第九对,系整块青石雕凿而成。更妙的是狮口内含一石珠,石珠滚动自如,可就是无法取出。静观亭内所饰图案都与道教有关。静观厅对面是座假山,奇石林立,正面一块大石如“寿”字,其他有的似九狮盘球,有的似孔雀展翅,有的似犀牛望月,还有如象、虎、猴、鹿、羊、龟等形象。假山上还植有黄杨、罗汉松、白皮松、兰草等花木。明代文徵明云:“动观流水静观山”。环假山有耸翠亭、延清楼、还云楼和观涛楼-第三制高点,园内惟一一个三层建筑。昔日登上

25、三层观涛楼可观“沪城八景”的“黄浦秋涛”。出延清楼可达船厅,因其不会游动亦称“不系舟”-第二个船形建筑。舫前卵石铺地似海浪,寓意“乘长风破万里浪”,是“芥子纳须弥-第三处”的意境特例。静观厅东侧有院落,其西有九龙池。细观池壁石隙间有 4 条石雕小龙,倒映水中成 8 条龙,而池身亦似一条龙,故名九龙池。方形小厅“可以观”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郭子仪是唐朝大将,他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被封为汾阳郡王。他有七子八婿,享年 84 岁,可谓福禄寿三全。古代 90 岁为上寿,80 岁为中寿,70 岁为下寿,郭子仪因声名地位而称上寿。内园古戏台。此戏台原在闸北区塘沽路北钱业会馆内,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

26、88 年),为双戏台。1974 年,因市政建设搬迁,一迁嘉定汇龙潭公园,另一移至豫园内园。戏台 7 米见方,全高约 15 米(台柱高约 2 米),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木雕图案,全部贴金。戏台顶部藻井装饰华丽,呈穹窿状,有助于聚音共鸣(产生音响效果)。戏台正壁有二门,东侧门额有“出将”二字,西侧门额有“入相”二字。戏台两侧石柱上有俞振飞所撰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戏台正对面的还云楼设贵宾佳座,两边有双层看廊,共有 200 个观众席。陈从周称赞整个院落谓之“曲苑”,人称“江南园林第一台”。二、豫园旅游商城(略)湖心亭,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由布业商家集资在豫园“

27、凫佚亭”旧址上建成,多角飞檐,精致玲珑,凌于荷花池上。湖心亭位于昔日豫园中心,其东北 30 余亩即今日豫园,其西南四十亩,原为昔日豫园之一部分,而今为商城。九曲桥蜿蜒于前,荷花池荡漾四周。咸丰五年(1855 年),此亭改为茶室,名“也是轩”。沪上习称“湖心亭”。走进“名特小商品街”,那可是以小、土、特为特点的“购物天堂”。小,就是小商品,商场内开设了 50 多家专业小商品商店,经营瓶塞、纽扣、手帕、剪刀、花边、线带、筷子、手杖、晴雨伞、紫砂陶瓷、玻璃器皿、儿童用品等,花色品种多达 12000 余种,堪称“小商品王国”。土,就是沪上特有的各地土特产,什么五香豆、梨膏糖,什么山珍三宝:金针、木耳、

28、香菇,什么盒装的广昌莲心、篓装的安吉焙息,瓶装的平湖糟蛋、真空包装的腊腿、桂圆和灌装的泡菜,什么京都蜜枣、北海干贝、富顺辣酱、扬州酱菜、高邮咸蛋,就连“臭”名远扬的腐乳也有。特,就是特殊需要的商品。永青美发店的各式假发、万里手杖店的各种手杖“一人需求”的“古怪”商品,这里都可以买到。三、城隍庙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万物有灵”。周代就有祭祀“八蜡”的仪式,其中第七蜡是指水土之神,应当是城隍的原型。城有城神,城外有沟,有水为河,无水为隍,都有神,是为城隍。城隍“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保佑一方平安。对城隍的信仰,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宋,明代达至巅峰。这是封建皇权要借助神权加强它的统治。上海古代是

29、海滩渔村,金山滨海有海潮冲击,民不堪苦。据说吴越王时,内宫侍者梦吴先生托言:金山面海,海水为患,非人力可防,汉代功臣霍光有神力,可以建他的庙以镇之,金山便四处建庙祭祀。元代在今黄浦区方浜中路建有一座金山神庙霍光行祠。明初,秦裕伯被封为上海城隍神。秦裕伯,上海人,宋龙图阁学士秦少游第七世孙。元至正四年(1344 年)进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明初官至治书侍御史。秦裕伯治政有方,据说他捉到盗匪,首次“教育释放”,再次资助钱粮,放回家乡,第三次就不客气了,砍去手或脚。盗匪感其恩,畏其刑,一时匿迹。朱元璋闻其贤明,三次以礼敦请,裕伯恳辞。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亲下手谕:“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

30、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裕伯这才被迫入朝。不久,又以侍母尽孝为由辞归,后逝于上海浦东。朱元璋感叹地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遂封裕伯为上海城隍庙神。上海有了自己的城隍神,但是一时没有“办公”的地方。永乐年间(1403-1424 年)上海知县张守约就将秦裕伯请到霍光行祠,前殿奉霍(光),后殿奉秦(裕伯),老百姓喜称“一庙二城隍”。明末清初,上海成为东南之都会,清嘉庆年间,上海城隍庙香火鼎盛。鸦片战争后,城隍庙诸殿成为废墟。1927 年重建后的城隍庙重新成为沪上胜景,当时有“到上海不逛城隍庙等于没到过上海”的说法。“文革”浩劫,“城隍”扫地出门,殿堂成为老庙黄金店铺。1994

31、年,城隍庙归还道教,修葺一新。坐落在方洪中路的城隍庙正门的四柱三门的重檐牌楼上有“保障海隅”四字,点明城隍职责所在。一对石狮雄踞山门。门檐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城隍庙”竖牌。城隍庙有前后两殿,前殿殿檐有“城隍庙”匾额。殿门两侧的楹联是: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前殿供霍光,塑像高 5 米,左侧站立善面判官“记功”,右侧站立凶面判官“录过”,告诉人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神明眼中,警示人们多做善事。后殿供奉红面城隍秦裕伯,东侧殿供城隍父母像,西侧殿供城隍夫人像。四、上海老街方浜中路位于上海老城区内城隍庙前,旧时曾名“庙前大街”。一百年多前,这里曾是上海开埠后最早灯火辉煌、

32、万商云集的地方。现在,一道重现旧时街市风貌的风景线出现在方浜中路上,这就是“上海老街”。上海老街东起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全长 825 米。依据其沿街的建筑群的建筑样式分为东段和西段。从东往西,可以看到从民国到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风情。老街东段长 500 米,沿街遗存的旧城建筑经修缮改建,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街市”便展现在眼前:曲折狭窄的道路两侧屋顶上马头墙时隐时现,一扇扇花格门窗玲珑精致,各具特点,沿街的一长溜排门板更显老街的古朴;而夹杂在这些“中式”民居之中,还能偶尔一瞥几幢宏伟的“欧式”建筑,这是当初西洋文化涌入上海滩后的产物。在上海老街中,不仅感觉不到这些建筑的格格不入,反而能

33、回味到海派文化形成之初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在朴实无华的老式建筑中,一些新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成为老街的亮点:三座风格迥异的牌楼,一座古戏台,一条休闲长廊,吸引了游客欣赏的目光。一些至今仍驰名沪上的百年老字号,如童涵春中药堂、协大祥绸布店、沈永和酒店、葛德和陶瓷店都在此“老店新开”。老街西段 325 米内新建了近 4000 平方米的明清式建筑,得以与毗邻的豫园旅游商城仿古建筑群相协调。在老城厢这片富饶的文化土壤上,曾孕育了许许多多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行业,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潮中,它们大多逐渐消失,而在上海老街的传统氛围中,它们却充满着勃勃生机。站在河南南路西牌楼处,一座古色古香的由汪道涵题写的

34、“上海老街”牌楼屹立眼前。放眼望去,一面面“上海老街”旗幡迎风招展,一间间店铺密匝匝排满两旁,红木家具、陶瓷器皿、古玩玉器、壁毯画扇、翡翠水晶、铜雕钱币、书画脸谱、茶馆唱片、木雕工艺铺天盖地、目不暇接。右顾老街南侧,回凤楼、圣海堂、青藏管、青海阁、奇石阁、名石轩一家接一家;左顾老街北侧,红木店、卜古斋、董云轩、珍宝馆、物华厅、紫云轩、天富楼一店连一店,让人眼花缭乱。老街南侧的西施豆腐坊,以黄豆制成的各类小吃品种繁多,十分美昧,有豆腐花、臭豆腐、素鸭等。民间素有“豆腐西施”的戏说,意为豆腐做得如西施的皮肤,白如雪,晶莹如羊脂。西施豆腐坊旁是丁娘子土布庄。丁娘子,明朝上海地区有名的织布能手,擅弹棉

35、,用以织布,极为精软,因称“丁娘子布”,大多供宫廷用。丁娘子土布庄内展示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纺织、印染的作坊式工艺过程,及用传统手工工艺制成的蓝印花布服饰手工艺品。蓝印花布以其蓝白之间的意蕴和由此所形成的格调,散发出中华民族的古朴美。丁娘子土布庄对面是老上海茶馆,说是茶馆,却又是史料馆。数百件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的物品陈列于此,有些连博物馆都没有。在此品苔,如同置身于20 世纪前叶的旧上海,可以品味出浓浓的怀旧情愫。老上海茶馆旁是春风得意楼,这座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茶楼,秉承传统茶楼风韵,开设了独具江南特色的评弹书场,生意十分兴旺。因为“春风得意”口彩好,茶客们每逢新年元旦总要上楼喝一碗“元宝茶”,作“春风得意”之想。上海老街沿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