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寻找身边的历史.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78108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找身边的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寻找身边的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寻找身边的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寻找身边的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寻找身边的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文题目:寻找身边的历史学校:青岛三十三中学姓名:孙晓虎指导教师:高兴乐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在这里仅把流传最广、影响比较大的其中四种整理一下予以介绍。传说 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 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 贵族子兰等人的 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 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

2、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 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 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 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传说二: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 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 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 议, 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

4、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传说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 23-220 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传说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

5、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 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有关端午节的一些“国际纠纷”的感触:另:端午节的反思经常关注新闻时事的

6、人可能还记得,在 2005 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曾一度成为讨论焦点。 这一消息已经传入我国, 顿时群情激奋,为我国传统节日惋惜者有之,愤愤不平者有之,大骂韩国人无耻者有之,敦促国家赶快也把我国的传统节日统统申遗以避免“外人所占” 的人有之其实韩国申遗的“ 端午祭”和我国的端午节还是有区 别的。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 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 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海外国语大学

7、韩国籍教授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端午 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 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 过端午的时候, 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上海财经大学的韩国留学生的补充,就更说明问题了:“端午 节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过端午节时,我们会去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吃艾糕(用艾草做的一种糕) 。”很显然,“端午节”与“ 端午祭 ”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在具体了解了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怎么回事之后,答案已经变得极其简单明了,再来讨论意义不大。但 值得我 们深思的倒是韩国籍教授说的一句话:

8、“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且别具特色。 ”要知道,端午节在中国本来也是祭祀活动。我 们保存得如何?还 有多少特色?才是问题的要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03 年 10 月颁布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 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按 这个定义,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

9、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差不多都具备申遗的资格了。既然是遗产, 终归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属于谁,应该是很清楚和明确的;至于现在谁传承得好,以及保存和保护得如何,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上的所有并不都能成为现实归属的有效证据的。回过头来讲,即使具备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 ”资格,我 们那些传统节日目前在中国内地的传承和重视程度,并不如人们想象和宣传的那个样子,除了 给商家促销活动提供了商机,忙碌的人们象征性的吃点个性食品,连个假日都享受不到,有几人还有心思去团圆、赏月、祭祀?又更遑论传承文化?对于自己的节日,只有自己先重 视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让别人来重视和分享;寄希望于别人的“ 钦定”和认可,然

10、后自己再来重拾和重视,未免太没自信,也难得别人的认可。现 在再来扪心自问:为什么同以端午文化为源,韩国端午祭有声有色,而我们的端午已经沦落到只剩下一颗粽子?抱怨韩国不如学习韩国。 “丢了”一个端午,我们该吃粽子还是要吃,纪念屈原的仪式还是要继续,端午不会因 为被韩国人申请了世界遗产而变得陌生,想想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文化传统吧,如果我们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能和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算申请了世界遗产又如何?因此,对于像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 在首先要争取的,恐怕不是“申遗”,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其次是尽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和快乐,这才是解决传统节日面目全非过得不咸不淡, 传统节日文化在国人心目中渐销匿问题的根本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