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省情概貌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610.8 万人,辖 11个地级市,119 个县、市、区。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80%以上。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 120 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 70 种。煤层气、铝土矿、珍珠岩、镓、沸石、金红石(含钛矿)、镁盐、芒硝、钾长石、钛铁、石灰石、长石、石膏、钴、铜等矿藏的储
2、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的前列。目前,山西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 2673.79亿吨,约占全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 20%,故而有“煤乡“之称。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
3、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著称中外。 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 70%以上。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
4、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有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等。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 1921 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
5、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 15 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 60 万热血青年。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的经
6、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概览省长:李小鹏省会:太原市省政府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府东街 101 号邮政编码:030072电话:(0351)3044451 省政府网址: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10.8 万人,辖 11 个地级市,119 个县、市、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 形 山西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
7、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 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 3061.1 米,为华北最高峰。气 候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 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
8、各地年降水量介于 358621 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 68 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面 积 全省纵长约 682 公里,东西宽约 385 公里,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6%。矿产资源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 120 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 70 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 36 种。具有资源优势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 13 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 2767.85 亿吨
9、,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 20.1%;煤层气保有资源储量 1825.16 亿立方米,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 88.2%;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 14.16 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6.5%。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 (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 10 种矿产也有着良好的勘查、开发前景。植物资源山西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的维管植物有 2700 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 463 种。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
10、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 1000 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动物资源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 439 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71 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 17 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
11、二级保护动物有 54 种,包括鸟类 42 种,两栖类 1 种,兽类 11 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 27 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 315 种。水资源山西共有大小河流 1000 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 968 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大于 10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5 条(不包括黄河),小于 10000 平方公里大于 1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48 条,小于 1000 平方公里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397条。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 694 公里。山西属于黄河水系的较大河流有汾河、沁河
12、、丹河、涑水河、三川河,属于海河水系的较大河流有桑干河、滹沱河、浊漳河、清漳河。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138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 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38%。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以径流量和开发条件比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浊漳河的条件较为优越,水能蕴藏量占到全省的 80%90%。山西省的主要水资源量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
13、19562000 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123.8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86.77 亿立方米,地下天然水资源量(即降水入渗补给量)84.04 亿立方米,河川基流量(重复量)为 47.01 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83.8 亿立方米,为全国的 67.7%,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 17%,亩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的 11%。旅游资源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1 处,占全国的 11.5%,位居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
14、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 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云冈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
15、源丰富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著名的有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文水刘胡兰纪念馆等。2012 年,山西省接待海外旅游者 189.2 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 1.9亿人次,分别增长 21.8%和 29.8%;旅游外汇收入 7.2 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 1766.3 亿元,旅游总收入 1813.0 亿元,分别增长 27.0%、35.3%和35.0%。环境保护
16、与绿化2012 年,山西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均达到 50%以上。大打环境质量改善攻坚战,在全部设区市开展 PM2.5 监测,11 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质优良断面上升 5.3 个百分点,太原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完成营造林 460 多万亩。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地下水位平均回升 1.13 米,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年末全省森林面积 282.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18.03%。全省 11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为 348 天。人 口人口统计 据 2012 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 36
17、10.8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7.55 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 38.5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0.70;死亡人口 20.99 万人,死亡率为 5.83;自然增长率为 4.8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13.05。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山西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 45 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 99.7%,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0.3%。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经 济国内生产总值2012 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主题主线和稳中
18、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 1211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97.9 亿元,增长 6.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8%;第二产业增加值 7009.1 亿元,增长 10.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7.8%;第三产业增加值 4405.9 亿元,增长 9.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6.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3628 元,按 2012 年平均汇率计算为 5327 美元。财政收入 2012 年,全省财政收入任务超额完成,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全省
19、财政总收入 2650.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1516.4 亿元,增长 25.0%。农 业 2012 年,山西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又出台了小杂粮、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等 10 项扶持政策。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达到 127.4 亿公斤,增产 6.8%,再创历史新高。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编制实施吕梁山、太行
20、山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深入开展包村增收和机关定点扶贫活动,又有 40 万贫困人口脱贫。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率超过 51%。在完成第一轮“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圆满完成第二轮“五个全覆盖”任务。工 业 2012 年,山西省坚持把促转型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工业新型化步伐明显加快。煤炭工业在圆满完成整合重组的基础上,全面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全年煤炭产量、外运量分别达到 9.1 亿吨、5.8 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0.1%。积极推进煤电、煤焦、煤化工、煤机一体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
21、料工业和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 1418 亿元。2012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716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17788.4 亿元,比上年增长 9.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 1770.7 亿元,下降 18.3%;实现利润 806.5 亿元,下降 29.9%。基础设施建设2012 年,山西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继续加强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大西客运专线、中南部大通道等铁路项目建设,在建里程达到 1900 公里;加快推进吕梁、临汾、五台山机场项目建设;高速公路建设又完成 1000 公里建设任务,总里程超过50
22、00 公里。大力推进大水网建设,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小浪底调水等骨干工程加快建设。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 5800 万千瓦,发电量 253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8.1%;晋东南至湖北荆门世界首条 1000 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使用。燃气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成绩。2012 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17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5%。国内外贸易2012 年,山西省努力扩大消费,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家具建材促销等政策措施,推进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城乡消费持续扩大。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75.8 亿元,
23、比上年增长 16.0%。努力稳定和拓展外需,全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 150.4 亿美元,增长 2.0%。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2 年,山西省坚持把惠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51.1 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43.2 万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40.9万套,竣工 18 万套,又有 60 多万名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低收入群体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320 万名 60 岁以上老人领到了养老金,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240 元,278 万名困难群众领到物价补
24、贴,800 多万农户享受到免费取暖用煤。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411.7 元,比上年增长 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356.6 元,增长 13.5%。交通邮电铁路 2012 年,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 3773.7 公里,全省铁路货运量 7.14 亿吨,比上年增长 3.2%;铁路客运量 6208.1 万人次,下降 0.2%。公路2012 年,全省公路线路里程 13.8 万公里,公路密度 87 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5011.1 公里,比上年末增加 1005.8 公里,跨入全国前 5 名,“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108 个县(市、区)有了高速公路。干
25、线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升,96.3%的国道、85.5%的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交通“两通一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车和街巷硬化“全覆盖”;13%的乡镇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城市公交发展势头迅猛,城市公交、出租车分别完成客运量 13.2 亿人次和 10.7 亿人次。太原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城市。2012 年,全省公路货运量 7.32 亿吨,比上年增长 12.2%;客运量 3.37 亿人次,增长 2.4%。航空2012 年,山西省有民用机场 4 个。全省民用机场保障运输起降87068 架次,旅客吞吐量 852.1 万人次,货
26、邮吞吐量 4.8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14.0%、17.5%、6.8%。其中,太原机场完成运输起降 66674 架次、旅客吞吐量 681.3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4.2 万吨,分别增长12.4%、16%、1.1%。目前,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共有 20 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 81 条国内航线、5 条地区航线(香港、台湾)和国际航线 8 条(仁川、曼谷、普吉等),通航城市 55 个。邮电2012 年,山西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33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30.4 亿元,增长 15.8%;电信业务总量 309.0 亿元,增长 10.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2764.6 万
27、户,其中,3G 移动电话用户 547.6 万户。全省宽带接入用户 504.8 万户,增长 15.4%。科学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科 技2012 年,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1.17%,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组织实施了 10 个科技重大专项和 403 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成功开发了千万吨级矿井综采成套装备、煤基合成油、新一代激光显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全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 16786 件和 7237 件,分别比上年增长 31.4% 和 45.5%。全年新登记科技成果 436 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9 项
28、。省级以上各类技术中心达到 337 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2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55 家。教 育2012 年,山西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国家 4%的要求。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0%。投资百亿元、占地近万亩、可容纳 15 万学生的高校新校区基本建成。年末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 67 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13 所。2012 年全省研究生在校生 2.6 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 63.7 万人。文 化体 育2012 年,山西省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
29、体系基本建立,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粉墨春秋、解放、走西口等一批精品力作引起较大反响。年末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 12 个,文化馆 119 个,博物馆 89 个。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298 个。全省有公共图书馆 126 个。全省报纸出版 60 种(不含高校校报),各类杂志出版 200 种,各类图书出版 4468 种。山西影视集团全年完成电影 18 部,电视纪录片 1 部,完成合作电视剧 1 部 28集。年末有线电视用户 478.7 万户。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山西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 28 枚、36 枚和 47 枚(
30、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卫 生2012 年,山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了基本医物制度,药物价格下降 30%以上;改扩建市县乡医疗机构 137 所,34 个县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完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40191 个,床位 16.5 万张。妇幼保健院(所、站)132 个。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20.0 万人。全省 115 个农业县(市、区)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 2194 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山西省自然地理环境一、位置 山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
31、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全省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 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 4044。纵长约 682 千米。东西间距较短,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 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 11014。宽约385 千米。全省总面积为 15.6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 1.6%。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 680 多公里,东西宽 380 多公里,总面积 15.6 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
32、,其轮廓呈由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省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为 12.5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 80.1%,平川、河谷面积仅 3.1 万平方千米,占 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北台顶(叶斗峰),海拔 3058 米,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为垣曲县亳清河入黄河处的河滩,海拔仅 180 米。与东部海拔几十米的华北大平原相对照,山西地貌呈现整体隆起的地势,在高原中部,分列着一列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中部断陷盆地把山西高
33、原斜截为二,东西两侧为山地和高原,使山西的地貌截面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型。三、主要山脉、河流主要山脉: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全省共有大小河流 1000 多条。全省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250 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等 142 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81 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38%。四、气候特征 山西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 300500 千米
34、,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境内南北狭长,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历史沿革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
35、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 ”、 “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 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 、 “北京”。有唐一代
36、,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 11 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 、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
37、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 年 4 月,全省解放。9 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 、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
38、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 “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
39、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 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 119 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中华人民
40、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 56 个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中国大陆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为 129533 万,其中汉族占 91.59。其他 55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
41、06849 万(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 8602978 万(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口 459 万(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
42、、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 721 万(1995 年)。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 739. 8 万(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彝族现有人口 657 万多(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 1700 余万(2005 年)。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
43、,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 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597 万(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
44、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人口达 982118 万(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据史书记
45、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
46、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
47、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部在独山、荔波、都匀、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融安、南丹、环江等地。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
48、、“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羌族现主要聚居
49、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 20 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 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