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一、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一)基本内容1.地理位置;2.地质;3.地形地貌;4.气候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土壤与水土流失;8.动、植物与生态。(二)技术要求1.地理位置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位置;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机场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图;2.地质地质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断裂)风化情况;矿藏资源情况:已探明、已开采;预测地质灾害风险: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3.地形地貌海拔;地形特征(高低起伏)周围地貌(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岩溶地貌、
2、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的情况;4.气候与气象定量参数:年均风速、月均风速(最冷月、最热月)主导风向、气温(年、月、日平均) 、极端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天数;主要气象特征:梅雨、寒潮、冰雹、台风、飓风等;例外情况:需大气环评,除上所有,按导则大气规定,增加有关内容;5.地表水环境不进行地表水环境单项评价地面水状况(地面水资源的分析及利用情况) 、地面水各部分(河、湖、库等)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海浪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无需进行海浪单项评价海浪环境状况(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 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
3、水文特征及水质状况,污染来源等)需进行地面水(海湾)单项评价除两项详细叙述外,应按导则地面水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6.地下水环境不进行与项目相关的环评开采情况、埋深、上下联系、水质状况、污染来源;需进行地下水单项环评除外,还有:物理和化学特性、污染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7.土壤与水土流失无需单项环评项目周围土壤类型及分布、肥力与使用情况、污染主要来源、质量状况、周围地区沙土流失现状及原因。需进行土壤单项环评除外,还有:物理和化学特性、结构、一二次污染状况、沙土流失原因特点、面积、元素及流失量,附土壤分布图。8.动、
4、植物与生态不进行单项环评植被情况(覆盖度、生长情况 ) ,重点保护、稀有、受危害、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及状况。进行单项环评除外,还有:本地动植物清单,需要保护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一)基本内容1.社会经济;2.文物与景观;3.人群健康状况。(二)技术要求1.社会经济人口:居民分布、数量、密度;工业与能源:厂矿企业分布、工业结构、总产值、能源供给、能源消耗方式;农业与土地利用: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土地利用
5、现状,附土地利用图。交通运输: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概况与项目的关系。2.文物与景观不进行单项环评项目周围具有的文物景观;文物景观与项目的相对位置与距离;文物景观的基本情况;国家地方的环保政策及规定。进行单项环评除外,还有:易受哪些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影响;目前得得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污染源及其他影响来源;景观外貌特点;珍贵动、植物的种类以及文物景观的价值。3.当地人群健康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一)大气污染源调查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的种类: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气象观测资料调查。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一、二
6、级评价,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源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评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3.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资料收集新建项目:A、类比调查;B、物料衡算;C、设计资料;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报告书中的内容;现有项目和扩建项目的现状调查,可利用已有资料或实测;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近 5 年内的难受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分析方法现场实测法Qi=QNci10-6Qi废气中 i 类污染物的源强,kg/h; Q N废气体积(标准状态)流量,m 3/h;ci废气中污染物
7、i 的实测质量浓度值,mg/m 3;物料衡算法(适用整个生产过程,任何工艺过程某一步骤或某一生产设备的局部衡算)G 投入 =G 产品 +G 流失G 投入 投入物料量总和; G 产品 所得产品量总和; G 流失 物料和产品流失量总和;排污系数法根据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实测数据和类比数据,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以及排污系数来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4.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环评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核排放:按分厂、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扩建项目: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毒性较
8、大的污染物:估计其正常排放量。周期性排放污染源: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 01) ;一股可按季节、月份、星期、天、小时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点源调查内容:A排气筒底部坐标、海拔;B排气筒几何高度、出口内径;C烟气出口速度、温度(m、K) ;D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 ,排放工况,年均排放小时;E毒性较大物质正常排放速率(g/s) ,排放工况,年均排放小时。面源调查内容A面源所在位置的坐标、海拔(m) ;B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C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g/s) ,排放工况;D年排放小时数。体源调查内容A体源所在位置的坐标、海拔(m) ;B体源高度(m) 、边长(m) ;C体源排放速
9、率(g/s) ,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D体源初始横向扩散系数(表 3-1) ,初始垂直扩散系数(表 3-2)表 3-1 体源初始横向扩散系数源类型 初始横向扩散系数单个源 =边长/4.30y连续划分的体源 =边长/2.15间隔划分的何体源 =两个相邻间隔品中心点的距离/2.150y表 3-2 体源初始垂直扩散系数源位置 初始垂直扩散系数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H00 =源的高度/2.150z在建筑物上,或邻近建筑物 =建筑物高度/2.15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H00 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源的高度/4.3z线源调查内容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 ;B线源距地面高度(m) ;C道路宽度(
10、m) ,街谷高度(m) ;D各种车辆(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E各时段车流量(辆/h) ,平均车速(km/h),车型比例;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二级评价:参照一级评价进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放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5.污染源调查案例表 3-3 污染源调查内容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一)资料来源1.收集环评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资料;2.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3.进行现场监测。(二)现有监测资料的有效性1.有效性规定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各项
11、污染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及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的规定。2.监测方法的选用 已制定标准:环保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监测方法;未制定标准:ISO 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的监测方法。环评中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引用依据。(三)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1.达标:长期浓度(年均、季均、月均) 、短期浓度(日均、小时)的达标情况;2.超标:超标率、最大超标位数、超标原因;3.环评范围内的污水平和变化趋势。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一)监测因子:1.常规污染物;2.特征污染物工企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居住区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没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毒性较大,也应选取为监测因子。(
12、二)监测制度(表 3-6)1.一级项目:冬季、夏季;2.二级项目: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做二期;3.三级项目:必要时可做一期监测。4.其他注意事项: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有代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表 3-6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内容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监测季节 二期(冬、夏)监测 一期不利季节监测 近 3 年监测或补充监测监测时段 7 天有效数据小时、日均采样 符合 GB3095 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采样 时间在不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小时浓度监测要求02,05,08,11,14,17,20,23 点的 8个小时的浓度02,08,14,20 点
13、的 4 个小时浓度特殊规定 充分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点位(三)监测布点1.布点数量一级评价10 个(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少于 10 个)二级评价6 个(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环境空气瓮中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三级评价24 个;其他注意事项范围内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 3 年监测资料,且数据有效性符合导则大气环境 (jh2.22008)规定,能满足评价要求,可不在进行监测;公路、铁路等项目,选择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比如服务区、车站等,选择有代表性的环保目标设置监测点位;城市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位设置数
14、目限制。2.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一级评价11 个点(上风向 8 个,下风向加密 13 个)轴向:以监测期内所处季节风的主导风向为主导风向;0值:取上风向为 0。布点: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各设 1 个点;加密: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 13 个监测点。二级评价4 个点(上风向 4 个,下风向可加密布点)轴向:以监测期内所处季节风的主导风向为主导风向;0值:取上风向为 0。布点:0、90、180、270方向各设 1 个点;加密: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三级评价2 个(上风向 2 个,下风向可加密布点)轴向:以监测期内所处季
15、节风的主导风向为主导风向;0值:取上风向为 0。布点:0、180 方向各设 1 个点;加密: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城市道路评价项目城市道路等项目,应在评价范围内,取有代表性的环保目标,设置监测点,还应结合敏感点垂直空间分布进行设置。注意事项监测点周围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小于 30;监测点周围应有 270 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 20m 范围内没有排放源;避开树木和吸附田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 15m20m 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附:表 3-7 现状监测布点原则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监测点数 10 6 24布点方法
16、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布点方位在约 0、45、90、135、180、225、270、315等方向各布 1 个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地形至少在 0、90、180、270等方向各布 1 个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地形条件、风频分至少在约 0、90、180、270等方向各布 1 个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地形条件、风频分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具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环境敏感区域、
17、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公路、铁路项目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 ,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城市道路项目 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四)监测采样污 染 物 取 值 时 间 数 据 有 效 性 规 定SO ,NO ,NO22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44 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2 个日均值TSP,PM ,Pb10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60 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5 个日均值SO ,N0 ,NO ,CO22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 18h 的采样时间TSP,P
18、M ,B P,Pb10a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 12h 的采样时间SO ,NO ,NO ,CO,O2231h 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 45min 的采样时间Pb 季平均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5 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5 个日均值月平均 每月至少采样 15 日以上植物生长季平均 第一个生长季至少有 70%的月平均值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 12h 的采样时间氟化物(以 F 计)1h 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 45min 的采样时间(五)同步气象资料要求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以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六)监测结果统计分析1.基本内容:监测点(位号、名称、坐标x/y)
19、 、监测项目、距污染源的距离(m) 、监测点位代表性描述、采样(时间、个数) 、浓度范围(mg/m 3) 、最大占标率(%) 、达标情况、监测方法。2.现状监测数据分析浓度变化:即 CminC max 浓度范围,并分析最大浓度 Cmax 占标率,和监测期间的超标率及达标情况。超标率计算式:超标率= 100%总 监 测 数 据 个 数超 标 数 据 个 数根据结果,确定主要污染物,说明达标情况及超标原因。3.监测数据变化分析分析数据,找出变化规律,绘制污染物的日变化图,分析主要污染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一)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原则1.分类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
20、料;2.时间要求20 年以上,范围内主要气象统计资料3.内容风向玫瑰图、风速(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月平均风速) 、气温(极端气温、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 、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江水极值) 、日照。(二)气象资料调查要求1.一级评价范围50km必需地面观测资料选取模式要求,调查必需高空探测资料范围50km必需地面观测资料必需高空探测资料其他要求地面观测资料A:距离项目最近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5 年内至少连续 3 年的观测资料B:气象站与项目50km,地面站与范围地理特征不一致,需补充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资料A:距离项目最近高空探测站,近 5 年至少连续 3 年的探测
21、资料B:探测站与项目50km,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 50km 内的个点气象资料2.二级评价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年限要求为近 3 年内至少连续 1 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三)气象资料调查内容1.地面(收集每日坐标逐次观测资料)原则依据观测站类别基准站次基本站一般站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 、风向(以角度或 16 个方位表示) 、风速、干球湿度、低云量、总云量;可选调查内容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及因子特征湿球温度、露点湿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2.高空时间、高度要求每日 1 次(备件时间 8 点) ;距地 150
22、0m 高度一下;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 、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 16 个方位表示)(四)补充气象资料(观测站与项目距离50km,观测站与项目范围地理特征不一致)1.一级评价连续观测(探测)1 年; 2.二级评价有代表性的月份连续观测(探测)2 个月; (五)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1.温度温廓线:反映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的能力; 逆温层的特点: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烟流向上或向下扩散;一、二级项目,绘制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一级项目还需要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2.风速风速资料的表达式有数值的;用字母 C 表示代表风速
23、已小于测风仪的最低阀值,通常称为静风;一、二级评价,需要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并绘制随月份变化曲线图; 3.风向、风频风向的表示气象站风向资料通常用 16 个风向来表示(静风的风向用 C 表示)北风(N) 、东北偏北风(NNE) 、东北风(NE) 、东北偏东风(ENE)东风(E) 、东南偏东风(ESE) 、东南风(SE) 、东南偏南风(SSE)南风(S) 、西南偏南风(SSW) 、西南风(SW) 、西南偏西风(WSW)西风(W) 、西北偏西风(WNW) 、西北风(NW) 、西北偏北风(NNW)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应附当地气象站多年(20 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
24、结果。4.主导风向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 45左右;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场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一、环境水文与水动力特征(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径流形成与水体污染1 自然界的水循环大循环:循环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的;小循环:循环是在海洋或陆地内部进行的;2.径流形成及径流的表示方法名词解释地面径流:一次较大的降雨经过植物的枝叶截留,填充地面洼地、下渗和蒸发以后,余下的水经坡面漫流(呈片状流动)进入河网,再汇入江河,最后注入海洋,这部分的水称为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从地面下渗的水在地下流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一部分逐渐渗入河道,这部分水流称为
25、地下径流。产流阶段: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常常将从降雨到径流形成叫产流阶段汇流阶段:把坡面漫流及河网汇流称为汇流阶段流域面积或集水面积:流域某断面以上区域内,由降水所产生的地面与地下径流均通过该断面流出时,这块区域称作流域面积或集水面积。基本分类和几个量的计算河川径流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几个量的计算A:径流总量(W)W=QT流量 Q:指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径流总量 W:指在 T 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常用单位:m 3、10 4m3(万 m3) 、10 8(亿 m3)B:径流深度(Y)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为 mm;FQTY10T以秒计; QT 时段内的平
26、均流量以 m3/s 计; F流域面积以 km2计;C:径流模数(M)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常用单位为L/(skm 2) ; FQM 10D:径流系数( )指某一时段内径流深 Y 与相应降雨深 P 的比值;P3.水文现象的变化特点分类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地区变化;变化规律年际变化(多水年比少水年)大江大河水量多 12 倍,甚至更多;小 河 流水量多达 45 倍,甚至更多;年内变化丰水季比枯水季,多水月比少水月几倍,几十倍;最大流量比最小流量几百倍,几千倍;地区变化 其他水文现象的三种基本规律A:成因分析;B:数理统计;C:地区综合;(二)河流的基本环境水文与水力学特征1.河道水流形态的基本分类恒定均匀流对于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期或枯水期,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基本方程=C iRQ= A断面平均流速,m/s; R水力半径,即过水断面面积除以湿周,对于宽线型河道,常用断面平均水深 H 直接代替 R,m;i水面坡降或底坡; C谢才系数,常用 表示,n 为河床糙率;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