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可分为三个工程重要性等级:1 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2 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3 三级工程:次要工程,后果不严重;1.2、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1.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3)地
2、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4)地形地貌较复杂;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1.4、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 6 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4)地形地貌简单;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1.5、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地基等级: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2)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土。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1)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
3、较大;2)除本条第 1 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基(简单地基):1)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2)除本条第 1 款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1.6、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注:建筑在岩质地基上的一级工程,当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时,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可定为乙级。1.7、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
4、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 3.2.21表3.2.23 执行。表 3.2.2-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fr60 60fr30 30fr15 15fr5 frr1软塑流塑表 4.1.15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m)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勘探点间距 地基复杂程度等级 勘探点间距一级(复杂)二级(中等复杂)10151530 三级(简单) 30505.1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 6 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
5、。5.2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 6 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5.3 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的工程,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覆盖层厚度和剪切波速度等有关参数。任务需要时,可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或抗震设防区划。5.4 为划分场地类别布置的勘探孔,当缺乏资料时,其深度应大于覆盖层厚度。当覆盖层厚度大于 80m 时,勘探孔深度应大于 80m,并分层测定剪切波速。10 层和高度 30m 以下的丙类和丁类建筑,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按土的名称和性状估计土的剪切波速。5.5 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可不
6、考虑液化的影响,但对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 7 度进行液化判别。甲类建筑应进行专门的液化勘察。5.5、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确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重庆地方标准)边坡类型 边坡高度 H(m) 破坏后果 安全等级 安全系数很严重 一级 1.35严重 二级 1.30岩体类型为或类H30不严重 三级 1.25很严重 一级 1.3515H30严重 二级 1.30很严重 一级 1.35严重 二级 1.30岩质边坡岩体类型为或类 H15不严重 三级 1.25很严重 一级 1.30H12(挖方)H8(填方) 严重 二级 1.25很严
7、重 一级 1.30严重 二级 1.25土质边坡 H12(挖方)H8(填方) 不严重 三级 1.20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重庆地方标准)结构面类型 结构面结合程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M pa)1 硬质岩结合好。 35 0.202 硬质岩结合一般,软质岩结合好 3527 0.200.11硬性结构面 3 硬质岩裂面粗糙结合差,软质岩结合一般 2718 0.110.074 硬质岩裂面平直结合很差,含泥 软质岩裂面粗糙结合差,含泥 1812 0.070.03软弱结构面 5 硬质岩或软质岩,结合极差,裂面充泥厚度5mm 软质岩或极软岩泥化层12 0.03结构面的结合程度结合程度 结构面特征结合好
8、张开度1mm,胶结良好、无充填;张开度 13mm,硅质或铁质胶结。结合一般 张开度 13mm,钙质胶结;张开度3mm,表面粗糙,钙质胶结。结合差 张开度 13mm,表面平直,无胶结;张开度3mm,岩屑充填或岩屑夹泥质充填结合很差极差(泥化层)表面平直光滑无胶结;泥质充填或泥质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分布连续的泥化夹层;未胶结的或强风化的小型断层破碎带。边坡岩体内摩擦角折减系数边坡岩体 内摩擦角折减系数 边坡岩体 内摩擦角折减系数裂隙不发育 0.90.95 裂隙发育 0.800.85裂隙较发育 0.850.90 碎裂结构 0.750.81由岩块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乘以表所列
9、系数确定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重庆地方标准)边坡岩体 等效内摩擦角 () 7568 6860 6050 5040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重庆地方标准)(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 M30)岩石类别 frb 值(kpa ) 岩石类别 frb 值(kpa)极软岩 120180 较硬岩 6501100软岩 170410 坚硬岩 10001400较软岩 360700土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重庆地方标准)(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 M30)土层种类 土的状态 frb 值(kpa )粘性土坚硬硬塑可塑软塑3040253020301520粉土 中密 4060砂性土松散稍密中密密实25404
10、57075105110150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重庆地方标准)坡率允许值(高宽比)边坡岩体类型风化程度H8m 8mH15m 15mH25m微风化 1:0.001:0.10 1:0.101:0.15 1:0.151:0.15类中等风化 1:0.101:0.15 1:0.151:0.25 1:0.251:0.35微风化 1:0.101:0.15 1:0.151:0.25 1:0.251:0.35类中等风化 1:0.151:0.25 1:0.251:0.35 1:0.351:0.50微风化 1:0.151:0.25 1:0.251:0.35类中等风化 1:0.251:0.35 1:0.351:0.5
11、0微风化 1:0.251:0.35 1:0.351:0.50中等风化 1:0.351:0.50 1:0.501:0.75类强风化 1:0.501:0.75土质边坡坡率允许值(重庆地方标准)坡率允许值(高宽比)边坡土体类型 状态H5m H58m粘性土 硬塑可塑 1: 0.751:1.251: 1.251:1.50 1:1.251:1.501:1.501:1.75素填土密实中密稍密1: 0.751:1.001: 1.001:1.251: 1.251:1.501:1.001:1.251:1.251:1.501:1.501:1.75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判定条件边坡岩体类型 岩体程度 结构面结合程度 结构
12、面产状 直立边坡自稳能力类 完整 结构面结合良好 或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30m 高边坡长期稳定,偶有掉块。完整 同上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75完整 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15m 高边坡稳定,15m25m 高边坡欠稳定类较完整 结构面结合良好 或一般或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有内倾结构面边坡出现局部塌落完整 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75较完整 结构面结合良好 或一般 同上较完整 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类较完整(碎裂镶嵌
13、) 结构面结合良好 或一般 结构面无明显规律8m 高边坡稳定,15m高边坡欠稳定较完整 结构面结合差或 很差 外倾结构面已层面为主 倾角多为 3575 8m 高边坡不稳定类不完整 碎块间结合很差边坡岩体性能指标标准值(重庆地方标准)指标名称数值 重度 r(KN/m 3)粘聚力 c(Mpa )内摩擦角()抗拉强度 1 (Mpa )变形模量E(Mpa)泊松比基底摩擦系数坚硬岩 24.526.5 1.80 46 0.75 4500 0.2 0.75硬质岩 较坚硬岩 23.025.01.01.80 43460.50.75250045000.1 0.250.6 0.75较软岩 24.025.0 0.51.0 38430.250.5150030000.2 0.30.450.6软质岩 软岩 23.525.0 0.250.5 32380.150.25100020000.250.330.4 0.45极软岩 23.524.5 0.25 32 0.15 1000 0.3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