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1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一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江苏 10 考试说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知识梳理】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刀耕火种时期: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经常迁徙。(2) “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松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
2、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4)铁犁牛耕阶段: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农用动力的革命)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耦耕法-挽犁法-曲辕犁)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进步。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确立的过程: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春秋时期-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私田出现;为增加收入,齐、鲁分别实施“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
3、)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建国初结束) ;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主要形式(另两种: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精耕细
4、作。(4)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受政府支持和保护。(5)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6)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2(7)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是封建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政府将有利可图的行业由
5、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和奢侈消费品。夏、商、西周以青铜器为主,春秋战国时有所发展,汉武帝时,煮盐、冶铁、铸钱等都收归政府经营。特点:政府征调大批匠户从事生产;生产技术水平高,许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但产品主要满足皇室和政府使用;不能服务于社会,有封闭性;是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2)民间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副业产品主要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卖;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产品。是古代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其发展与历代统治者政策密切相关,为后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1)纺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距今五六千年前
6、已发现;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 ,清朝出现的新品种金宝地。(2)冶金:青铜器制造: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时代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战国产品精美华丽,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 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3)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成熟是在东汉,先烧出青
7、瓷后烧出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到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著名的有景德镇窑;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瓷。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彩瓷)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兴起较早,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
8、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5)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高 考 回 顾 】1、 (08 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3的原因是(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化政策的开放古代商帮的推动A. B. C. D.2、(08 广东,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无民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
9、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一绪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3、 (09 广东 A,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4、 (09 江苏,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10、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提 升 训 练 】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九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2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它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C它满足了百姓基本生活的需要 D它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
11、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 ,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44据报道,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什完整瓷器(见下图),汇集了德化窑、 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晶 30 多种,还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这有力地佐证了当时:( )瓷器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彩瓷制作技术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海外瓷器开始大量传入我国A B C D5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12、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6 “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7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8.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
13、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封建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9、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A、 B、 C、 D、1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11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 1 骨耜图 2 甲骨文中的“田”字 图 3 战
14、国时期的铁口犁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 图二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后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A的说法正确,说法不正确 B说法正确,的说法不正确C的说法都正确 D的说法都不正确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512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的手工行业是( )A冶炼业 B制瓷业 C漆器制造业 D丝麻纺织业第二课时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江苏 10 考试说明】(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知识梳理
15、】三、商业1、 “市”的形成与发展(1)秦: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西汉: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政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3)六朝:出现草市(4)唐代:地域规模的限制,东西占两“坊“之地;定时开、闭市。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5)宋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和坊的界限突破;夜市、晓市、定期的庙会集市。草市具备了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政府不再直接监管。(6)明清:市镇经济的繁荣。 (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
16、商帮:(1)主要的商业城市:西汉:长安与洛阳;隋唐: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成都) ;宋代:开封、临安(杭州) ;元朝:大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世界第一大港;明清:苏州、四大名镇。(2)著名的商帮:徽商:多以贩盐暴富,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还经营典当的金融活动。晋商:明初,利用地接边地,为官府运军粮,获贩盐权利,成为大盐商,乾隆年间,兴办票号。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
17、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荣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四、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不是禁止)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过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6评价: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但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海禁政策:含义:明清时期
18、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原因: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一定程度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 高 考 回 顾 】1、 ( 2008 广 东 文 基 , 19) 下 列 有 关 汉 代 长 安 “市 ”的 说 法 , 正 确 的 是 ( ) 与 居 民 区 隔 开 有 专 门 官 员 管 理 又 叫 “草 市 ” 开 市 、 闭 市 有 严 格 的 时 间 限 制A B C D 【 提 升 训 练 】1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A 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2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痃市,而问日一集,如阂疟之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 ”(青箱杂记卷 3),这段话反映的是( )A “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20、B宋代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C宋朝的草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3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4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5(09 年常州一模)“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
21、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人。 ”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于外国进行贸易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7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A B C D6、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卷七 )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7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
22、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8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诗中所述的从商原因主要有( )商业利润丰厚商人好逸恶农民赋税沉重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A B C D9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10明代中后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浙商业城镇,出现了许多会馆,它们或者与按地域结成的
23、商帮有关,或者是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对这一经济现象理解错误的是A. 工商业势力显著增强 B区域间商品流通活跃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D工商业脱离了政府的控制11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摹。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结果A. B C D 12、 【材料题】 (12 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仙 城
24、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8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享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享也。墨子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 ,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
25、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3 分)(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产生怎样的影响?(4 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 分)(4)根据以上材料,对发展商业你能得出怎样的正确认识?(2分)仙 城 中 学 高 三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案9答案要点:(1)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 分)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2 分)(2)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 分) 影响: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 (2 分)(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商业资本活跃。 (1 分)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 、 “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 (2 分)(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2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