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附件三 申明 硕士学位论文回阳固脱法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涉及的有关知识产权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该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意。 硕 士 生 签 名: 导 师 签 名: 年 月 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感染性休克中医药研究概况传统的中医学并没有提出“感染性休克” 这一概念。因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大多数医家将其归为“ 厥脱 ”的范畴。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常见病。人们认识这类疾病和与之斗争的历史相当长久。
2、传统中医学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厥脱有不同的认识,文献上有很详细的记载。尽管论述不尽相同,有厥脱并一者,有厥脱分述者,还有把厥脱看成同一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对厥脱的论述中,理论纵横交织,分中有和。我们认为从现代感染性休克的角度来论述,各个学说有很大的相似度。 伤寒论第条明示“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凡厥,泛指许多厥证,如寒厥、热厥、痰厥、水厥与冷结关元之厥等。这些厥证,成因尽管个别,但其病机不外乎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必然手足厥冷,因此,手足厥冷,又是各种厥证的共同特征;而脱证,系指脏气衰败、精血、阴液、阳气消耗殆
3、尽,阴阳相离,生命垂危的一类危重病变。古代早有脱、衰、绝、竭之称,如灵枢绝气有精脱、气脱、津脱、液脱、血脱、脉脱之称。古代许多著作把厥脱合成一病,或者看成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内经中在论述“厥”时已包含有“ 脱” ,如素问缪刺论 所论“尸厥”当属脱证范畴。现在许多著作仍将厥脱合成一个病证,或只言厥而对脱重视不够,或将脱归并与厥证之内。张笑平主编的中医急症救治认为,厥脱分之可为两证,合之则为一证;王永炎等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在其急症部分始将厥证与脱证并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等主编的中医急症研究对厥脱的定义为:“病名称为厥脱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器,或
4、亡津伤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而非单纯致厥证或脱证。”【】。目前,多采用卫生部对“ 厥脱”的定义【】:厥脱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心)气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急危重病证。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在现代医学中, 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属中医厥脱证的范畴。现代中医对厥脱证病机的认识 自张仲景提出“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的病机理论后,后世关于病机的阐释多围绕此进行。 周学平【】认为阴阳失调是厥脱证的发病关键。阴平阳秘是生命的根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若外感、内伤诸因,耗伤气血津液,损伤脏腑功能,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5、或阴阳气衰不相维系而发生厥脱。气滞血淤是厥脱证的病理基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淤,血淤气必滞。若外邪闭阻,气行壅遏,或阳气衰弱,推动无力,或阳虚生寒,气机郁闭,皆可致气滞不通,气滞则血淤。阴虚血少,脉络不充,则艰涩成淤。阴寒内盛,血脉不得温煦,则血为之凝,且淤血又可以碍气耗气,终致气血逆乱而发为厥脱之证。心肾是厥脱病变的主脏。气之根在肾,而心主血脉,故在厥脱的发病中心肾尤为重要。 龚婕宁【】在参考了吴氏著作后指出热病易致厥脱,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其机理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认为:热入心包,机窍闭阻;阳明实极,热冲心包;湿热上蒙,清窍失旷;肾阴耗损,脏腑失养;暑热伤正,津气欲脱;寒湿困中,阳
6、光不治;阴阳相离,阳气暴脱均为厥脱的发病原因,并根据上述分型辨治,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张学文【】提出“ 瘀血阻络 ”说。他认为,表里之气,由络以通,而阴阳表里之气顺接与否,跟络脉功能活动是否正常及气机的调畅与否有直接关系。络脉较经脉细小,呈网络样分布,其气血运行较缓。若机体感受病邪,络脉受损,气机不畅,最易导致瘀血。瘀血阻络,反过来又影响气机的调畅,使之不能沟通表里阴阳之气而致休克。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柯雪帆,等【】认为,厥脱初期多表现为疫毒深入,内陷脏腑,耗伤正气,导致气阴欲脱,继而发展为气阴与阳气俱衰,出现内闭外脱,即瘀、热、湿毒互结,闭阻于内,正气大量耗伤而脱于外,终致阴竭
7、阳脱,阴阳离绝而死亡;其病理特点是正气衰弱、气滞血瘀,与西医的微循环障碍学说和细胞损伤理论相吻合;其主要损害的脏器是心、脑、肾。 古代医家对厥脱证有很久远的认识,而现代医学对感染性体克发病机理的认识,能够为加深理解厥脱证的本质提供重要的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对感染性休克的病因仍多只注重外感因素,仅从温病或伤寒等外感病角度来考虑是不够全面的。而体质因素在感染性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如何?中医分型与西医的休克分期关系如何等等,都需要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辨证分型 现代医学辨病、中医辨证 先按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作感染性休克的病名诊断,再按中医辨证作证型诊断。如中华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分为热伤气阴(
8、拟似轻度休克)、阴竭阳脱(拟似重度休克),热盛腑实(拟似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热伤营血(拟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四型。胡皓夫把感染性休克分为阳明热盛、热闭、虚脱三型。杨秉伍【】认为感染性休克初期属于中医热厥,后期可出现亡阳证。乔富渠【】分为热邪耗津、水热互结、热瘀互结、肾阴欲竭、阳气衰败等五型。王今达,等【】分为热厥(拟似冷休克),寒厥(拟似体温低的冷休克)、热盛气脱(拟似暖休克)三型;林居玉【】将感染性休克分为三个阶段:热闭(休克早期),厥脱相兼(休克期)、阴竭阳亡(休克晚期)。 中医辨病、辨证 按中医诊治特点,将有手足厥冷、神志烦躁或淡漠,甚至昏昧,脉微欲绝等症状的病定为厥脱,然后再辨证分
9、型。如周仲瑛【】将厥脱分为热毒内陷、热伤阴津、阴盛阳亡,气滞血瘀,其中气滞血瘀又可兼见于前三型之中。丁氏将厥脱分为热伤气阴、阳微寒盛,阴阳俱衰三型。田令群将厥脱分为亡阴、亡阳二型 【】。杨秉伍【】认为还有气脱、血脱。仝小林,等【】成功地建立了热厥气脱证的动物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模型,把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在动物模型上,重复了热厥气脱证的证候特点和“证”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进一步认识厥脱证和辨证治疗开拓了新路子。全国厥脱协作组【】则将厥脱分为六个证型: 气阴耗伤证 神萎倦怠,面 白光气短,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数。 阳气暴脱证 神志淡漠,面色苍
10、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息微唇绀,体温不升,舌淡,脉微弱欲绝或不能触及。 真阴衰竭证 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身热心烦,四肢温暖,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病危重者,阳气暴脱与真阴衰竭可以互见。又因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兼挟下列诸证: 邪毒炽盛证 壮热,口渴,烦躁,便结,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心气不足证 怔忡不安,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气滞血瘀证 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腹胀,舌紫黯,脉沉细而涩。 其中热毒炽盛、心气不足、气滞血瘀三证可兼挟于气阴两亏、阳气暴脱和真阴耗竭三证之中。 上述分型,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都以热厥(或热闭)、寒厥(或寒闭)、气阴两伤
11、、阴竭阳亡为基本证型,这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一致性和辨证分型标准统一的可能性。统一辨证标准是进行疗效比较的基础。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按现代医学诊断标准诊断后,中医不辨证,以其中药一方一药治疗。如赵冠英【】、丁培琳【】、金妙文【】、王左【】等。 与过去相比,近几年对感染性休克的辨证分型有两点进步:一是立足于感染性休克的实际,即在符合西医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辨证分型,而不似过去简单地以传统的厥脱分型来代替感染性休克的分型;二是注重证型与西医感染性休克分期的关系,这有助于中西医在理论和临床上相互沟通。目前,分型不统一的原因在于:个人观察的病种不同;个人的学术渊源、理论修养、认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不同;考
12、察角度不同,有的从温病角度考察,有的从伤寒角度考察,有的从内科厥脱角度考察,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同。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既要强调辨证分型的统一(没有统一就没有可比性),又不必过分强调统一,限制了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研究的思路和眼界。因为中医对感染性休克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多角度、多层次、多病种的研究能够丰富中医对感染性休克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践。在摸索出针对证的系列高效、速效方药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分型的统一,较之呆板的分型更有实际意义。 中医药对厥脱证的防治作用 由古代医家阐述的上述病机可知,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津失血导致脏腑气机逆乱,正气大亏,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是厥脱证的发病
13、关键,气滞血瘀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正虚欲脱、阴阳离决是其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针对其病机及转归在立法上不仅要回阳救逆、益气养阴扶正,还须重视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另外,针对厥脱内闭外脱证(休克晚期)的病理,还应该注意开闭与固脱并重,以提高临床疗效。 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适用于阳气暴脱之证,首选四逆类方。许氏等【】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参附注射液对厥脱证具有可靠疗效。 林新锋【】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重症厥脱临床疗效。收集病例例,分为单纯用参附注射液组()例、单纯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组()例及联合用药组()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阴耗伤组例、真阴衰竭组例、阳气暴脱组例;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病人共有例(
14、去除了单用西药的病人),其中气阴耗伤型例、真阴衰竭型例、阳气暴脱型例。疗效标准参照全国“厥脱证”协作组制定的标准。检验结果,阳气暴脱组与气阴耗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阳气暴脱组与真阴衰竭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气阴耗伤组与真阴衰竭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得出结论:参附注射液对阳气暴脱型疗效最好,气阴耗伤型有一定疗效,对真阴衰竭型疗效差。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能提高重症厥脱的抢救成功率,辨证用药能达到最好效果。 王左,等【】用人参、附子加青皮制成“参附青” 注射液,治疗休克例,总有效率达,与多巴胺、阿拉明治疗组(例)的有效率相比,“参附青”组优于西药治疗组。参附青
15、注射液有即刻而明显的升压作用,并能改善微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循环,对细胞有保护作用。临床还发现“参附青” 对阳气暴脱者的疗效明显优于阴液耗竭的疗效,认为若临床辨证使用,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治愈率。王左,等【】针对邪毒内陷所致厥脱证(感染性休克),采用回阳救逆法为主,分为参附青注射液组(例)和参附注射液组(例);治疗上除使用抗生素及扩容、纠酸等对症治疗,均不使用血管活性药和激素,组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压、减慢心率与呼吸、神志转清、汗出停止、四肢转温、脉转有力。 益气养阴法 临证指南医案徐氏评语:“脱之名,惟阳气聚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脱”。其病因病机为
16、热毒过盛,气阴绝伤,失血失液,气随血脱,久病正虚,转为厥脱。而脏腑功能气机逆乱,阴阳之气失接,气血阴阳耗损是贯穿厥脱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气血阴阳耗损是厥脱的本质。其严重程度是证候变化的基础。 赵炳南【】认为:气阴两亏乃厥脱证之主要病机,故在感染性休克之早期,正盛邪实,治当重用解毒但不忘顾护气阴;在感染性休克之后期,正虚邪实,有肝肾阴竭之虞,更应益气护阴为主。 金妙文,等【】认为厥脱发病的关键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正气耗脱,阴阳离绝,脏腑功能衰竭,因此通过扶正固脱,补阴以生阳气,益气以化阴,可使气机升降出入的紊乱得到纠正,阴阳气血得以顺调。使厥脱得到逆转。 徐德先,等【】用生脉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17、休克,治疗组例,病死率为;对照组按照西医常规治疗例,病死率达,两组在血压稳定平均时间,少尿、尿闭的发生率,血尿素氮、肌酐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以及对免疫功能影响等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张泰怀【】用生脉散治疗感染性休克例,获得稳压效果例,获升压效果例,全部有效。宋一亭【】用生脉液(汤)治疗厥脱例,治愈例、无效例,其中治疗厥证例,全部获得成功,而脱证例只治疗成功例。可见,该方对脱证的疗效尚不满意。与张泰怀报道结果有所不同,是否和病情的轻重及药物的剂量大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郦永平,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生脉注射液对轻、中度气阴两虚型厥脱证疗效确切,可使血压回升,脉率减慢,呼吸改善,指压再充盈
18、时间缩短,尿量增加,临床各项症状均改善。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行气活血法 古代医家在对厥脱证的研究过程中,均指出了气滞血瘀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病理基础,故在立法处方上,无论是养阴还是助阳,均要重视祛瘀之环节。在厥脱的病变过程中,虽然气与血有病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但是两者常互为因果,相互交织,使病情激增。且病情常常虚实夹杂,因热毒里陷,势必伤阴耗气,阴寒内盛,必致阳气虚衰。气可因阳衰气虚而滞,血可因阴亏血少而瘀。临床上多见不同程度的爪甲青紫,口唇发疳,皮肤花纹隐青或瘀点、瘀斑,舌有紫气,脉沉细涩等气滞血瘀之候。 有研究表明【】枳实注射液能降低冠脉及肾血管的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
19、肌收缩力,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加心、脑、肾的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升高血压,从而纠正厥脱危候。这一结果证明了厥脱证的病理基础气滞血瘀是客观存在的。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微循环障碍是休克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 李灿等【】用枳实组方,制成中药制剂救心复脉注射液治疗厥脱证,与多巴胺组对照。研究表明,救心复脉注射液治疗厥脱的临床疗效与多巴胺对照组相似,对轻度厥脱和感染性休克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厥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压情况方面起效较对照组更快。枳实为理气之要药,刘完素认为枳实能“散败血,破坚积”。 神农本草经 称其有益气功能, “ 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枳实经现代工艺制成注射剂,经静脉给药,功专
20、力重,擅行气活血、益气、救心复脉、回阳救逆。枳实化学成分较复杂,含甲基酪胺、辛福林、香豆精、枳实总黄酮等多种成分,为一天然小复方。 开闭固脱法 马氏等【】认为,厥脱初期多表现为疫毒深入,内陷脏腑,耗伤正气,导致气阴欲脱,继而发展为气阴与阳气俱衰,出现内闭外脱,即瘀、热、湿毒互结,闭阻于内,正气大量耗伤而脱于外,终致阴竭阳脱,阴阳离绝而死亡。其病理特点是正气衰弱、气滞血瘀,与西医的微循环障碍学说和细胞损伤理论相吻合。其主要损害的脏器是心、脑、肾。因此,针对厥脱内闭外脱证(休克晚期)的病理,应该注意开闭与固脱并重,以提高临床疗效。有学者对感染性休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感染性休克的重症多表现为中医
21、的内闭外脱证【】,从而拟定开闭固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脱的治疗大法。它突破了传统以固脱为主抗休克的思路。具体治法有:益气养阴或扶阳救脱,配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通便等。实验研究【,】显示: 开闭复方牛珀至宝丹配合固脱药物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对休克动物除有较显著的改善微循环作用外,对清除氧自由基、稳定血压、保护肺、肝组织和对抗内毒素所致的溶酶体、线粒体损伤均有较明显的效果。金氏等【,】认为,厥脱(休克)的病理特点是气滞络瘀、内闭外脱,采用行气活血、开闭固脱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此治法有迅速升高血压的效应,稳压时间长,能减轻心肌组织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减轻组织缺血缺氧
22、,降低体内皮质醇、内皮素、血管紧张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等内源性致伤因子,降低重要脏器脂质过氧化物,从而逆转和阻断休克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 传统的抗休克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扩容、纠酸、升压、激素,然而研究表明,大剂量抗生素的使用,并没有降低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相反带来一些隐患:增加内毒素的释放、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耐药菌的产生;临床资料也显示,大剂量激素的使用无助于提高生存率,细胞因子拮抗剂、内毒素拮抗剂、抗氧自由基药物等治疗休克的临床疗效也不容乐观【,】。基于西医治疗的局限性,不少医家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提出“菌毒并治” 、开闭固脱、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思路,选用中药制剂进行
23、治疗。 陈乔林【】认为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结合点有: 阻断或减弱内毒素及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的毒害损伤作用(即解毒), 救治急性虚证与恢复机体自我调节机制(即扶正), 更有效地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即活血化瘀)。故在中医解毒、扶正、活血化瘀疗法与西医治疗相辅时,须根据该病特点和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把握要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王今达【,】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措施,认为危重症在临床诊治上基本可以“三证三法” 加以概括,即毒热症(严重感染)与清热解毒法、瘀血证(凝血功能障碍)与活血化瘀法、急性虚证(急性营养衰竭和急性免疫功能低下)与扶正
24、固本法。“三证三法” 是危重症辨证论治的大法,其特点之一是从“ 异病同治 ”入手。中医认为: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是缘于外界邪毒损伤脏腑络脉、由瘟毒导致的急危重症。他的研究表明,感染性休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克所致的死亡,原因是生命器官细胞及亚细胞器遭受了内毒素毒性危害的结果,其中炎症介质呈瀑布样释放,在抗生素杀菌治疗的同时,并用具有拮抗内毒素和炎症介质作用的中药,即“菌、毒、炎并治” 理论,对治疗感染性休克效果显著。 刘国普【】用生脉散、参附汤、四逆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白虎汤、葛根芩连汤、苇茎汤、八正散、大承气汤、增液汤等随证运用,并配合西药抗菌、扩容、纠酸、激素及
25、升压药,治疗感染性休克例,结果治愈例,死亡例。王今达【】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例感染性休克,属肺热实证者用清肺汤,属气血两燔者用清瘟败毒汤,热入营血者用犀角地黄汤,阳明腑实者用大承气汤或凉膈散,气脱者用独参汤或升压汤(党参、黄精、甘草),阴竭者用生脉散,寒厥者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微循环障碍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或等;并结合西药纠酸、扩容、利尿、抗炎等治疗,结果存活例、死亡例。张琪【】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感染性休克例,临床辨证属热伤气阴者用生脉散,阴竭阳亡者用参附汤,热盛腑实者用大承气汤加减,热伤营血者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并根据兼挟证加清热解毒、利湿等药物,结果治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为。范金茹【
26、】以抗生素和地塞米松合用作对照组,观察了参附柴抗生素合用(即选用相应抗生素、参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联合使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结果表明:参附柴抗生素合用组在显效率、提高血压、恢复意识和改善肢冷、解热、复脉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抗生素地塞米松合用组,参附柴抗生素合用对厥脱证型均有效,以气阴两亏型者为最佳,其次为阳气暴脱型,再次为真阴耗竭型。王今达,等【】;梁显泉,等【】研究显示,感染性休克单用抗生素治疗不能提高存活率;而抗生素并用血必净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活血化瘀药)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张丽,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例, 在西医常规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纠正酸
27、中毒等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并结合辨证用药:热伤气阴型予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知母、栀子、葛根、升麻等),热盛腑实型予大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生地、知母、栀子、生石膏等),阴竭阳脱型予四逆汤加减(人参、炙甘草、干姜、熟附子、炙黄芪、熟地、当归、枳实、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等),结果治愈例,治愈率达,效果优于西医组(治愈率)。黄明霞,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感染性休克(热毒内陷所致厥脱)例,在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西医常规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基础上,选用双黄连粉针剂、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及辨证使用中药煎剂,收
28、到满意效果。戴红霞在西医常规扩容、纠酸、激素、抗感染、强心等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例,结果显示最早于用药分钟内显效,平均小时至天,用药后血压及脉搏均有显著改善()。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实验研究 生脉散类 生脉散源于医学启源,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成形于医方考。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物组成,药少力专,配伍精当。尽管其立方之初意不在治心,而费伯雄在医方论中云:“肺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一语道破了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同时说明其当为之心病之良剂。在此后的医疗实践中,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生脉散在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应用广泛,疗
29、效显著。 研究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止渴功能,它不仅有强心升压、抗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而且还有抗炎镇静、增强免疫功能及抗损伤能力等方面的药理活性【,】;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耗氧量,保护心肌细胞膜,改善心脏细胞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通过益气养阴,使气血有源,脉道通利,血液流动充沛,达到升压的目的【,】,且升压后稳定,避免升压药物大起大落之弊【】;彻底改善休克时的微循环障碍,旺盛大小循环【】,使患者顺利度过休克期,为平稳渡过感染期打下良好的基础。生脉注射液能诱发机体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提高人体应激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镇惊、安神作用【】,有效提高机体
30、内在反应能力,控制患者不安症状,使皮温很快升高,紫绀缓解。 药理研究还发现,生脉注射液具有多方面药理效应: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自律性降低,不应期延长,提示可能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内毒素具有解毒作用,能降低内毒素所致休克的大白鼠和小白鼠的死亡率,延缓死亡时间,抑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制内毒素对豚鼠的发热反应,对致热家兔体温升高具有显著降低作用【,】;能改善血液高凝倾向,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促进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明显兴奋垂休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这可能是生脉注射液解毒抗体克的重要机理之
31、一【】。 实验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可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有升压、稳压作用,双向调节心率,抗心律失常,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血流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明显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血供;抗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抗炎,镇静,增强免疫功能,稳定细胞膜,提高受损细胞的修复能力;增强红细胞中,二磷酸甘油酸浓度,促进氧向细胞组织释放并加速细胞合成;能有效地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抑制血小板内羟色胺的合成和释放,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逆转和阻断了休克的发展。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的解毒抗休克作用,可能通过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兴奋垂体
32、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实现。【】余庆皋等【】研究了生脉注射液、生脉饮、生脉胶囊这三种不同的剂型对和的不同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种剂型生脉散均有清除和 的能力。研究还表明,生脉注射液、生脉饮及生脉胶囊虽然剂型不同,但是清除这种自由基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刘红等【】观察家兔灌胃给予生脉散后,其含药血清对豚鼠离体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含药血清在给药后不同时间具有减慢心率(),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和的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含药血清具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 丰 平,王学江【】研究了生脉散的抗氧化及对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证实了:生脉散能明显清除脑
33、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产生的丙二醛,并对羟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与此同时提高脑组织及血浆中的人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生脉散的一些拆方配伍或单味药也有清除自由基、防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但作用均比生脉散全方弱。 参附类 参附注射液是一种中药注射液,为红参、黑附片提取物的制剂,有效活性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成分为人参总皂苷、乌头类生物碱,二者有类似受体激动剂样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舒张冠状动脉及增加脑血流量。临床上将参附注射液作为治疗心衰、休克、心肌梗塞及肿瘤放疗、化疗的辅助用药,均取得良好疗效。 参附注射液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氧
34、供应,对 、受体均有一定兴奋作用,具有改善心功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末梢微循环等作用,为辅助治疗休克的常用药物之一 【】。 于远望等【】研究参附芎泽注射液对压力超负荷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重塑的影响。参附芎泽注射液组与模型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压( , )、收缩压( ,)、舒张压( ,)降低;左室重量指数( ,)减小;胶原蛋白( )和胶原蛋白( )显著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或)。结论:参附芎泽注射液对压力超负荷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胶原纤维重塑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预防、延缓心肌重塑的发生,提高心功能。 李劲平 ,吴伟康 ,曾英,张洪建【】探讨附子总生物碱对缺血心肌蛋白质组的影响。利用二维凝胶电泳
35、分离左心室肌总蛋白,通过 软件分析一图谱,比较和确定各组间差异蛋白的表达量,然后利用制作差异蛋白点的肽谱确定各差异蛋白的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得蛋白的功能。结果 附子总生物碱可调节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信号传导、机能、细胞修复和抗氧自由基损伤等多组相关蛋白的表达,对缺血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人参皂苷人参皂苷,是人参二醇系皂苷的代表成分之一,属于达玛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易溶于水、乙醇和甲醇,主要分布于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西洋参等植物中,是它们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人参、三七、西洋参都是传统中药,应用历史悠久,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将人参当成药物收入,距今已有千年
36、历史。对于三七,本草纲目早有记载,作为药用已有多年的历史。至于西洋参自世纪在美洲被发现,后由法国人传至中国作为药用以来,也已有多年的历史,以本草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备要记载为证。对于它们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年来逐步深入,尤其在心血管系统、抗衰老以及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方面的研究非常广泛。 年曾庆华等 【 】 研究了人参皂苷 对 电流的影响。发现 对 电流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而且在, 时有剂量依赖关系。 年,张斌等【】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观察了人参皂苷对豚鼠心肌细胞膜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保持电位 , 细胞去极化至 ,刺激频率 ,时程 条件下, 和 分别使 和
37、敏感的钙内向电流减少( )(,:)和( )(,),且在 ,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关系,实验证明为一钙通道阻滞剂。 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独立的风险因子,在研究血管系统疾病的机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年, 等【】以实验猪为模型研究了人参皂苷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产生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形成的血管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苷能够有效地阻滞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舒张依赖性内皮功能障碍,阻滞超氧化物负离子的产生,抑制的下调。 有研究显示,人参皂苷和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郭佳等【】研究人参皂苷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用血管紧张素( , )刺激乳鼠心肌细胞肥厚
38、,以 。 对损伤心肌细胞预适应给药 ,检测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蛋白含量()、细胞凋亡率、细胞生存率和乳酸脱氢酶( ,)、丙二醛 ( ,)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显示,与组相比, 组和分别减少 和 ;细胞生存率增加倍;凋亡率降低 ;,含量分别降低 和 ;活性增加倍()。说明 能够显著减轻肥厚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脂质过氧化和释放、增强活性有关。张均田等 【】 , 杨迎,张均田,石成璋,等【】在人参皂苷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受体和脑内蛋白质合成等方面进行过深人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和 不仅能明显增加脑内胆碱受体的密度和乙酰胆碱( ,)含量,还能促进脑内蛋白质的合成,并采用突触定量
39、技术,发现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较长期给予和可明显增加小鼠海马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从而揭示了人参皂苷促进动物学习记忆的组织形态学基础揭示了人参皂苷促进动物学习记忆的组织形态学基础。 行气活血类 古代医家在对厥脱证的研究过程中,均指出了气滞血瘀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病理基础,在对感染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均要重视祛瘀之环节。运用现代工艺对行气活血类药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行气活血药物对不同因子的影响作用。 王清任把活血化瘀法与补气、行气、清热解毒、温经、祛风除湿、养阴、化痰解郁、通腑攻下等法相配合,这些配合可能产生对血管生成的不同效应。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能调控血管内皮细
40、胞(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多种功能,影响血管调控因素,改善过脂质氧化、异常增殖等病理状态,减轻各种病理因素刺激引起的受损情况【】。活血化瘀法兼有抑制和促进血管生成双向调节作用的病机。活血化瘀法对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应该有不同的调控效应。王若光等【】对血瘀证与微循环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经脉(血管)与血液之间动态平衡失调是导致血瘀的根本原因,血瘀证不仅表现为微循环功能抑制,还表现为功能亢进;他们研究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因剂量不同,其效应具有双向性即止血和行血的不同作用,为活血化瘀法兼有抑制(止血)和保护(行血)血管生成双向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桃红四物汤是著名活血
41、化瘀方剂,徐晓玉等【】发现桃红四物汤号(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具有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 ( ,)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生长和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受体的表达有关。熊辉等【】报道桃红四物汤能提高骨折愈合各时期断端的表达水平,使骨折断端在愈合过程始终保持高表达状态,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川芎是活血化瘀中药,川芎嗪是其有效成分,有研究表明川芎嗪对血管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徐晓玉等【】发现川芎嗪能降低小鼠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能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表达。研究活血化瘀法对血管生成的效应与机理,对筛选更具有效性的抗或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促
42、血管生成的活血化瘀方药,具有指导作用但应用时要注意:()哪些方药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那些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哪些具有促、抗双向调节作用,其机理是什么?()注意应用活血化瘀法时药物的不同配伍对血管生成的效应也不同。例如,三棱、莪术两药合用能促进肝癌大鼠血清的表达,但三棱、莪术、白芍、黄芪合用又能降低肝癌大鼠血清的表达,推测可能是配伍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作用【】因此,应用此法抗肿瘤血管生成时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反映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活血化瘀药的治疗作用,消除不利作用。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临床上用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多年研究现已证实
43、丹参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它具有抗心肌缺血、防治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加快微循环血流,促进毛细血管网开放,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血脂,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稳定细胞膜,提高氧耐受力,增加肝脏血流量,保护肝损伤细胞,抗纤维化等作用。丹参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丹参改善肾内微循环增加肾血流,对缺血肾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对慢性迁延性肝炎有较好效果,调节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可降低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和改善临床症状,营养心肌,控制心律失常,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小儿心肌炎【】。 赤芍是活血化瘀的主要中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 )或芍药( )的干草根,性味
44、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能,主要用于温毒发斑, 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痈肿疮疡,跌打损伤等症。邓常青等【】观察了赤芍抗凝血作用,结果表明,赤芍注射液在体内外能使兔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 )和凝血酶时间 ( ,)延长,作用随赤芍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抗凝血酶的活性相当于 肝素活性,在体内实验中家兔静注赤芍 后,、 和也显著延长,赤芍的抗凝作用可能是对凝血酶发挥即时的直接抑制作用。刘超等【】发现赤芍总苷可显著调节机体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抑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延长和。李延昌等【】对赤芍抗肝纤维化大鼠肝功及血清的研究,发现赤芍(含生药)煎剂,可使肝纤维化大鼠血降低,血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降低,结果表明,赤芍具有保肝、降酶、改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小结 综上可以看出,在对厥脱证的论证过程中,无论是古代医家还是现代研究,都对中医药治疗给予了一定的肯定。现代对治疗厥脱证的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从分子的角度对中药的成分及治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数据。但是由于技术得原因,有些中药在提纯方面有很多的局限性。需要更多得中医药工作者为此付出更多得努力。并且由于厥脱证属于极危重症,在样本量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