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图书分类号:F752.7国际图书分类号:339.5学校代码:10213密级:公开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 G-L指数的中国与加拿大产业内贸易分析硕士研究生:陈奇导 师:钟晓兵教授申请学位:经济学硕士学 科:国际贸易学所在单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答辩日期: 2013年 6月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Classified Index: F752.7U.D.C: 339.5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conomicsANALYSIS OF INTRA-INDUSTRY TRADEBETWEEN CHINA AND CANADABASED ON T
2、HE G-L INDEXCandidate:Supervisor: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Speciality:Affiliation:Date of Defence: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Chen QiProf.Zhong xiaobingMaster of EconomicsInternational Trad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SciencesJune, 2013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产业内贸易是一种非
3、常重要的贸易形态,它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经济和贸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双边的贸易额也逐年增多,但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却不高。因此,分析中加之间产业内贸易状况、找出中加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加产业内贸易水平、改善双边贸易结构、促进双边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 SITC分类法对中加双边的贸易结构进行详尽地分析,运用 G-L指数及其改进对中加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
4、计算,并结合数据对中加产业内贸易部门和贸易类型进行阐述,提出了总体及各部门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从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两大类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中选取可能对中加产业内贸易产生影响的要素并建立实证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确定中加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市场规模和需求相似程度;最后,根据中加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从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两个方面分别提出扩大市场规模、提高需求相似程度、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改善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转变产业内贸易类型等六大对策,从而促进中加产业内贸易。关键词:产业内贸易;G-L指数;SITC分类法- I-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5、Intra-industry trade is a kind of very important trade pattern, it plays an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conomic leveland depth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hina and Canadaare both very importan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ve
6、lopment of economicglobalizatio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reincreasingly interlinked, and the bilateral trade volum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the meantim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evel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s not so high.Therefore, we should analyze the s
7、tatus quo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dentify the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nd proposeeffective an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These will have a distinct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ptimizingbilatera
8、l trade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bilateral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we analyze the bilateral trade structure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with the use of the SITC classification first of all, andcalculate the general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with the use of G-L inde
9、x and itsimprovement, then describ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sectors and patterns combinedwith relative data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intra-industry trade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Secondly, we select the factors which may affect the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from na
10、tion characteristics and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n establish an empirical model, through the empiricaltest we determin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Canada: market size and degree of similar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ra-in
11、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we put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respectively, including expanding the size of the market,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II-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degree of similarity, improving market openness, improving trade structur
12、e,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labor-intensive sectors and transforming trade patterns.With these efforts, we could promot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Canada.Key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 G-L index, SITC classification- III-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 1章绪 论 .11.1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11
13、.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41.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61.3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7第 2章中国和加拿大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92.1引言 .92.2中国与加拿大双边贸易状况92.2.1中加双边总体贸易状况 92.2.2中加各部门贸易状况 122.2.3中加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82.3中国与加拿大产业内贸易状况 182.3.1 G-L指数及其改进 .182.3.2中加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 212.3.3中加产业内贸易部门分析 222.3.4中加产业内贸易类型分析 252.3.5中加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62.4本
14、章小结 .27第 3章中加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283.1引言 . 283.2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28- IV-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3.2.1国家特征 283.2.2产业特征 313.3影响中加产业内贸易因素实证分析 323.3.1变量选取 323.3.2数据来源 353.3.3模型构建 363.3.4回归检验及分析 373.3.5模型评价 473.4本章小结 .48第 4章促进中加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494.1引言 . 494.2国家特征对策 .494.2.1扩大市场规模 494.2.2提高需求相似程度 504.2.3提高市场开放程度 514.3产业特征对策 .524.3.
15、1改善贸易结构 524.3.2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部门 524.3.3转变产业内贸易类型 534.4本章小结 .54结 论 .55参考文献 .57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权限 .61致谢 .62- V-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1章绪 论1.1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 被称为双向贸易,同时也有人称之为交叉贸易。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定义说法不一,存在的主要观点都是从部门、产业、产品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和定义。综合来看,被普遍应用的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同时既进口同类产品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形式
16、1。中国和加拿大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双边贸易额在近年不断提高。2012年双边的贸易额达到 513.8亿美元,较 2011年增长 8.31%,中国已经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目前来看,中国从加拿大进口主要是矿产品,而加拿大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产品等,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有待提高。产业内贸易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中加产业内贸易加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对于中国来说很有必要。目前对于中加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不多,通过分析中国和加拿大双边的产业内贸易能够加深此领域的研究范围和深
17、度;另外,通过研究中国和加拿大各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能够为中国提升对加拿大的贸易层次、深化双边贸易合作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推动双边贸易关系。因此,研究中国和加拿大的产业内贸易具有鲜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2.1.1关于早期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从上个世纪 60年代起步并逐步发展,研究对象-1-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沃顿(Verdoorn)(1960)在研究荷比卢(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经济联盟成员内的贸易形式时发现,这三个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主要集中于同
18、一类别目录的产品,由此,产业内贸易这一贸易形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小岛清(Kiyoshi Kojima) ( 1964)在研究发达国家制成品的贸易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制成品的贸易量迅猛增长,这与原来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是相悖的,而且也不符合比较成本理论3。巴拉萨(Balassa,B.)(1966)在研究中得出结论,他认为在欧共体国家之间进行的制成品的贸易行为主要发生在同一个产品组内,而不是在不同的产品组之间4。格鲁贝尔(Grubel,H.G.)和劳埃德( Lioyd,P.J.)(1975)通过系统地对各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产业内贸易是广泛存在的,并提出了至今为止仍被
19、普遍采用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格鲁贝尔-劳埃德” 指数,即 G-L指数5。1.2.1.2关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1987)在研究中提出可以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两种形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主要是指两国进行贸易的产品属于同类商品,但是因为各自要素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在商品质量、技术含量等方面而所有不同;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主要是指两国进行贸易的产品属于同类商品,本质上没有绝对的差别,只是在产品颜色、大小、规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不存在质量、技术上的落差6。关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赫尔普曼 (EHelpman)
20、和克鲁格曼( PKrugman)(1985)在研究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对产业内贸易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尤其是垄断市场)中,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动因,两国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量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反方向变动,而与两国市场产品的差异程度同方向变动7。艾顿(Eaton )和克伊斯科夫斯( Kiezkowski)(1982)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认为当本国的生产商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不能满足本国消费者需求而此时外国生厂商有多余同类产品供应-2-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一定发生8。关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福尔威(R.E.Falvey)(198
21、1)在研究中分析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两国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量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和收入差别同方向变动9。莱斯(Rice )( 2002)等在研究中认为地理关系影响着双边的产业内贸易,他通过对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额和贸易水平与两个国家之间是否相邻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10。1.2.1.3关于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的研究格鲁贝尔(Grubel,H.G.)和劳埃德( Lioyd,P.J.)(1975)在研究中提出了“ 格鲁贝尔-劳埃德” 指数,也就是目前最为广泛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 G-L指数;后来二人将国家产业、贸易额不平衡等因素考虑进去逐步改进并修正了 G-
22、L指数。Brulhart(1994 )将动态变化加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动态流量变化的测度方法,即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MIIT,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11 。Thom和 McDowell(1999)基于 MIIT指数的缺陷,在其基础上又提出了关于产业内贸易测度的另一种方法,这种指标可以分别测得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12。1.2.1.4关于 G-L指数的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同时,同时运用 G-L指数对产业内贸易现象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Guzin Erlat、 Haluk Erlat( 2003)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
23、对土耳其三个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计算,通过实证分析得出,1980年之后土耳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提高,但整体上土耳其的贸易类型仍属于产业间贸易,而且各个部门的贸易类型也不同13。Vokorokosova R.(2004)在研究中以 G-L指数为基础,以捷克和德国为对象分别测度了斯洛伐克与这两个国家在 SITC 3位数产品类别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14。Egger Hartmut、Egger Peter、Greenaway David(2007)运用修正的 G-L指-3-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数对当今跨国公司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15。Trigo Catalina Aurora(
24、 2009)在研究中运用未修正的 G-L指数分析了1989-2004年中东欧 10国与 5个西亚北非伙伴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在研究中对两个地区贸易产品类别的异同及产品部门竞争力进行了详尽分析,借此来预测欧盟东扩的影响16。Kristjan Arni、Bomba、Goodchild(2010)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分析了美国边境各州与加拿大进行边境贸易情况,最后得出双边边境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高,而这种边境贸易高度依赖陆路运输17。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1.2.2.1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许统生(2000)在研究中认为,即使双边国家没有规模经济或者成本差异的贸易条件,两个国家也可以
25、产生产业内贸易18。刘文革(2002)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转化关系,并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可以由低级的垂直型向高级的水平型迈进19。1.2.2.2关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郑昭阳、周昕(2007)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对 1991-2005年间东亚主要10个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东亚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近些年在逐渐提高,而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原因在于各国在国际分工在产业内和专业上的进一步深化20。于潇(2009)在研究中分析了影响中国和新西兰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
26、出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异和贸易开放程度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21。王金亮(2010)在研究中实证分析了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现状和发展趋向性。通过实证分析他认为,规模经济是影响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产业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对于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有重要意义,利于双边贸易类型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4-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易转变22。杨林军(2010)在研究中实证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并认为双边服务业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是由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和影响的23 。刘文革、刘艳利(2011)在研究中分析了影响中美之间制造业
27、产业内贸易的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影响中美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中美人均收入差异、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和中国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等24。武齐、陈万华(2012)在研究中探讨了中国和加拿大双边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并分析得出中加人均收入、中国利用外资的程度等是影响双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25。1.2.2.3关于 G-L指数的实证研究喻志军、姜万军(2007)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分析了中俄间的产业内贸易关系,并认为中俄间产业内贸易的开展能够扩大双方的贸易规模和各自的经济基础与实力26。胡丹青(2008)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产业内
28、贸易关系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在实证研究中他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中欧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特别涉及到的是初级产品,而其他产业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其相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7。柳剑平、张兴泉(2009)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通过分析中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发现,凡是中美之间的贸易进行得顺畅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的产业,与此相反的是,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的产业中贸易摩擦很容易发生,总体上来看,各个产业贸易摩擦发生数量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反比28。陈双喜、王磊(2010)在研究中通过 G-L指数实证分析指出中日之间服务贸易的形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并认为影响中日间服务业
29、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是人均 GDP、规模经济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29。王进、巫雪芬(2011)利用 G-L指数对金砖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5-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并得出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通过产业内贸易来推动的结论30。杨林燕(2011)在研究中运用 G-L指数、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和德国之间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且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影响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德国的对外投资程度和中国的经济规模31。1.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始于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
30、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探讨与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始于西方学者,而且西方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对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研究,国外学者研究的也比较透彻和完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验证了各要素的具体影响;关于产业内贸易的计量和测度方法上,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其中尤以 G-L指数的运用最为广泛,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对于运用 G-L指数的具体实证检验,国外学者多进行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测度。而中国国内的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内贸易的
31、不断深化,国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也逐渐起步和发展。由于国外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国内学者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上没有大的突破,个别学者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补充;对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国内学者多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别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对于运用 G-L指数进行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多是对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而对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国内外学者很少涉及,进行两国贸易专门性的研究也不多。综上所述,经过国内外学者四十多年的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体系逐步趋向完善,这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现
32、今多是对-6-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相对较少,而对中国与加拿大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正是基于此以上分析,运用 G-L指数分析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3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这一部分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来源、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加以比对来论述论文写作的目的所在,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在这一部分的撰写过
33、程中,主要运用文献阅读法、比较研究法,通过定性分析对国内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进行综述,对比国内外学者在产业内贸易这一贸易形式上研究的异同点,由此提出论文关于中国和加拿大产业内贸易的写作方向和创新点,这也是论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为中国和加拿大贸易状况分析。在这一部分中,论文将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将主要介绍中国和加拿大近年双边总体贸易状况,贸易状况将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详细介绍目前双边贸易的具体数字和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在这一部分中将详尽分析中国和加拿大具体每个部门的贸易情况,包括中国出口到加拿大商品的类别结构以及加拿大出口到中国商品的类别结构,这里将详细介绍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
34、标准分类并根据这一标准将中国与加拿大双边贸易涉及到的部分进行分类,这部分呈现出目前中国和加拿大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特点以及所涉及到的部门、产品及其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并阐述中加总体及各部门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部分的后半段,将主要介绍中国与加拿大目前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并进行详细阐述。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将详细介绍论文所运用的 G-L指数、调整后的 G-L指数以及作为补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方法,并据此对中国和加拿大双边整体及各个部门所进行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量,并根据所得到的具体数据分别对中国和加拿大总体产业-7-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贸易水平和具体各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详尽
35、地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数据的搜集来介绍目前中国和加拿大的贸易情况和发展趋势,并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来测量中加之间各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第三部分为影响中国和加拿大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将首先介绍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两大类因素,即国家特征和产业特征。之后根据中国和加拿大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具体情况选取其中的某几项因素作为自变量因素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根据实际验证情况适当的增加或减少自变量,以达到验证目的,从而分析出影响中国和加拿大产业内贸易的实质要素。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中,主要通过建立模型,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和分析影响中加产业内贸易
36、的因素。第四部分为促进中加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在这一部分中,将根据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详尽分析,基于中加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针对如何提高中国产品部门的竞争力和提高中加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出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一部分重要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来进行论述。最后一部分为结论。这一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8-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章中国和加拿大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2.1引言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双边的产业内贸易情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本章中,第一部分将分析 2001年至 2012年中国和加拿大之间
37、双边的贸易情况,这其中包括了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总体贸易状况和依据 SITC分类法所计算出的中加各个产业部门的出口和进口等贸易状况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具体阐述,运用 G-L指数及其改进对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总体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和根据 SITC分类法所标明的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和衡量,之后进一步从产业内贸易部门和贸易类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2.2中国与加拿大双边贸易状况2.2.1中加双边总体贸易状况中国和加拿大作为世界上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双边贸易额在近年不断提高,双边的经济关系也随着贸易额的提高而不断加强。2001
38、年之前,中国仅为加拿大的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五大出口市场,但经过 10多年双边政府和民间经济上的不断努力,如图 2-1所示,双边的贸易额从 2001年的 73.8亿美元快速提高到 2012年的 513.8亿美元,这一数值在 12年间增长了近 7倍,2012年双边贸易额较上一年增长了 8.3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可以说,中国和加拿大双边的贸易关系在近些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9-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2-1中加 2001-2012年历年贸易额在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中国最初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如表 2-1所示, 2002年之前
39、,中国和加拿大的贸易额非常少,且中国处于逆差状态。从 2002年开始,随着中国出口额的不断提高和双边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步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境遇,在 2008年到达了对加拿大贸易顺差的最高峰。2008年之后,虽然中国对加拿大贸易顺差额处于下降状态,但贸易顺差的地位暂时没有改变。2012年,中国对加拿大贸易顺差依然保持在 48.8亿美元。从双边贸易发展速度来看,双边的贸易发展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具体来看,如表 2-2所示,从 2001年至今,中国对加拿大出口增速除处于较低水平的2001年的 6.01%和 2009年的-18.9%之外,其余年份都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最高年份增速甚至达到了 4
40、4.94%;2001年以来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速度总体也处于较高态势,但每年的增速极不稳定,个别年份增速高至 68.19%,低至-9.93%,没有形成一定有规律的态势。而从总体贸易总额来看,除 2009年出现了增速-13.81% 的低点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了高速、稳定和良好的增长态势,双边贸易关系保持良好。-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2-1中国对加拿大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出口33.54356.381.6116.5155.2193.6218176.8222.2252.7281
41、.3进口40.336.343.773.575.176.6109.8126.7120.3149.2221.7232.5总额73.879.3100155.1191.6231.8303.4344.7297.1371.4474.4513.8顺差-6.86.712.68.141.478.683.891.356.5733148.8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表 2-2中国对加拿大贸易增长率(单位:%)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出口6.0128.3630.9344.9442.7733.2224.7412.60-18.9025.6
42、813.7311.32进口7.47-9.9320.3968.192.182.0043.3415.39-5.0524.0248.594.87总额6.807.4526.1055.1023.5320.9830.8913.61-13.8125.0127.738.3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2.2中加各部门贸易状况2.2.2.1 SITC分类法在国际贸易中,关于产业部门的分类有各种标准。而对于产业内贸易来说,运用 SITC分类法更为普遍和方便。SITC,即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
43、ication )。因为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分类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很多都是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基础上获取统计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所以在文中也采用 SITC分类法对中国和加拿大各产业和部门贸易状况进行统计计算。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国际贸易中所有涉及到的商品分为十个大类别,共 63个章节、223个大组、786个下一级分组以及 1924个小项目,全部商品按等级分类,运用阿拉伯数字来具体描述商品。SITC0一类为食品、供食用的活动物(Food and live animals ),SITC1 为饮料、烟草大类( Beverages and tobacco),SITC2一类为非食用原料等,燃料除外(C
44、rude materials, inedible, except fuels),SITC3一类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Mineral fuels, lubricants and relatedmaterials), SITC4为动、植物油、脂及蜡( Animal and vegetable oils, fats andwaxes)。以上五类在分类中主要竞争条件是一国的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因此它们包含了绝大部分的传统产品与初级产品。 SITC5一类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Chemicals and related products, n.e.s.),SITC6一类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Manuf
45、actured goods classified chiefly by material),SITC7一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 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而 SITC8一类为杂项制品(Miscellaneous manufactured articles)32。 SITC( 5-8)绝大部分商品属于工业制成品,而这其中 SITC5和 SITC7两大类商品大部分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 SITC8两大类商品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而第十大类 SITC9是未进行具体分类的其他类别商品,其中包括武器、邮件等非常规产品33 ,这在中国和加拿
46、大双边的正常贸易中并不存在或贸易额极其微小、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并未被双方公开,所以将此类排除在中国和加拿大双边贸易产业分类之外。-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2.2.2中国对加拿大出口商品类别结构运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将 2001年至 2012年中国对加拿大出口商品按照上小节所述分类进行计算,如表 2-3所示。表 2-3中国出口至加拿大商品额(单位:亿美元)年度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SITC01.381.591.982.693.384.135.105.996.107.408.238.92SITC10.
47、080.120.150.160.150.130.150.140.170.170.210.20SITC20.310.290.450.621.401.431.541.731.291.851.922.07SITC30.240.310.370.751.071.471.262.380.571.771.441.33SITC40.010.010.010.010.020.030.030.050.090.090.180.19小计2.002.312.954.235.997.158.0510.258.1211.1911.8012.53SITC51.211.492.042.443.134.215.388.225.67
48、7.889.6510.82SITC66.218.1910.8218.0223.8532.4337.2842.7329.9842.0352.8061.65SITC78.6711.9718.1329.7944.4657.7167.9383.1169.4983.9592.00106.54SITC815.3419.0622.3727.1139.0653.6174.8773.4763.3376.9886.1991.57小计31.4440.7253.3777.36110.50147.95185.46207.52168.47210.84240.64270.57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trade数据库将以上数
49、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得到表 2-4,如下页所示:表 2-4显示了 2001年至 2012年加拿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各类别比例。通过以上两表可以分析得出:(1)从总体上看,近些年来加拿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额不断提高,贸易结构非常稳定,且进口商品绝大多数为工业制成品。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加拿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额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加拿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类别比例非常稳定,自 2001年以来变化非常小。如表所示,从 2001年至 2012年,加拿大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甚微。SITC(0-4)五大类产品在加拿大从中国进口产品中所占比例基本一直维持在 5%左右,虽然这一比例从最高 2001年的 5.99%降至最低时 2007年的 4.16%,但这一变化无法改变加拿大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基本产品类别结构;而 SITC(5-8)-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大类工业制成品在加拿大自中国进口产品中所占比例基本一直维持在 95%左右。也就是说,从 2001年至今十多年,加拿大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绝大部分为工业制成品,从中国进口的初级产品比例很低。表 2-4中国出口至加拿大商品结构(单位:%)年度20012002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