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 注 美 育 , 让 语 文 课 堂 情 趣 横 溢北 京 顺 义 十 中何 水 莲内 容 提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美育教材,俯拾皆是。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一、激情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情感二、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体会文本意蕴三、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审美情境,调动情感主题词 语文 美育 方法 正 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
2、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体,美育教材,俯拾皆是。如春 、 秋思 、 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美;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也具有震摄人们心魄的审美力量;故乡 、 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中所展现出的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这些作品或如弹铜琵琶,歌“大江东去” ;或如丝弦轻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一、激情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情感: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设想这样一种情境:花红柳绿,芳草萋萋,小溪哗啦啦,阳光暖洋洋,万物吐蕊,微
4、风轻送,这是什么季节?” (同学们齐声回答:春季) , “感觉怎样?” (美极了) 。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把春天这种美景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呢?写了春天的哪几样事物?” (开始板书课题、作者)。整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觉得时间过得真快。而另一个班在上课进我没有作这样的提示,上课单刀直入,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去教。结果同学们感到兴味索然,没兴趣配合,效果很差。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唤起学生情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
5、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二、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体会文本意蕴: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课文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领悟,从而发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对课文中审美因
6、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明若暗,那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或部分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朗读,甚至成诵。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录像,带领学生进入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个别朗读,或分段轮读,或分角色读,或分男女生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会、感受和评价。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用较为舒徐、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
7、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包括绘画和音乐美) 。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稳,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便可使学生感受洞庭湖阴晴变化的自然美。 在朗读教学中特别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味” ,寻找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思想、品格、情操几方面受到陶冶。戏有“戏”眼,诗有“诗”眼,散文有“文”眼,要注意把那些“眼”的词句读活,使其蕴藏的情感和形象通过音乐充分表达出来,从其准确、生动、形象各方面反复咀嚼。三、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审美情境,调动情感: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同样地感
8、受到客观事物的美的,事实上在某种状态下,主体甚至感觉不到客体的美,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1、巧妙设问,启发想象。在教学中要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获得审美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展开联想,才会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这就要求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那一幅幅从多个角度来展现春天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就是文中的“美” ,也是所要求的学习重点。我们可以这样提问:课文写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美在哪里?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春的美?如教学海燕时,在学生通过朗读弄清
9、文章是由暴风雨将要来临、暴风雨逼近、暴风雨即临三幅图画组成的基础上设问:海燕的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文中除海燕之外,写其他海鸟有何作用?由于大部分学生没见过海燕,这时就让学生通过电影、电视上见到的大海展开联想,然后提问:作者是如何体现海燕的形象美的?朗读高峰那一段,然后让学生想象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作者对海燕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2、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感情是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中都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
10、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从文章作品的艺术美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课文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事情虽小,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动人的亲情。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你们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朱老先生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再如,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一腔报国之情;“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流露出的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优美情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加强直观形象,把一些相关的音乐、图片再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思维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美妙情景。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就可以使用自己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
12、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使用时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又如教学诗经蒹葭这首令人沉醉的朦胧爱情诗时,可先放在水一方这首歌曲,让学生观赏画面,感受意境,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收到良好的效果。总之,语言教学活动中孕育着无穷的美育机会,渗透着美育思想,只要我们能恰当运用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味文学作品蕴含的感情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就一定能完善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情趣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