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迫振动共振”安排在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九章,它在运动学、动力学和功能关系的后面。它既是前面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也为后面学习机械波奠定了基础。这节内容与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学习它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一、确定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受迫振动,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的等于驱动力的频率;知道什么是共振及其发生的条件;共振的应用和防止。(2)、能力目标:通过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渗透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共振条件的教学,认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2、教学重点:(1)、什么是受迫振动;(2)
2、、共振及产生共振的条件。3、教学难点:(1)、发生共振与驱动力的频率有关,与驱动力的大小无关;(2)、当时 ,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4、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讲练结合等办法5、教学手段(1)多媒体运用媒体剪接:声音震碎玻璃杯;动画演示:电磁打点计时器振片的振动;媒体剪接:跳板跳水运动员走过跳板时跳板的振动;动画演示:耳朵鼓膜的振动;图片展示:机器的水泥基座;媒体剪接:共振筛的工作过程;动画演示:声音的共鸣。(2)实物演示实验:受迫振动仪演示受迫振动;共振仪演示共振;音叉的共鸣。6、课型:新授课7、教学课时:1 课时二、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兼顾知识的
3、整体性、层次性和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将本节内容分为:(1)物体的受迫振动;(2)共振现象;(3)声音的共鸣;(4)共振现象的应用和防止。这样划分,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逻辑性。2、教学媒体的设计“受迫振动共振”一课教学媒体选用了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进行“动画演示、媒体剪接和图片展示”,力求直观、动态地描述一些无法现场实验、无法实物展示和无法仔细观察的物理过程,辅助学生完成“模拟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性增强、兴趣提高。3、教学方法的设计(1)课程引入采用“激趣”教学法多媒体展示:声音震碎玻璃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2)“受迫振动”的教学采用学生参与实验,然后分析研究的方法弹簧振子自由振动两同学
4、分别摇动把手(通常频率不同)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受迫振动的特点(3)“声音的共鸣”用“故事”引入进行教学用“我国古代的钟发生自鸣”的故事提出问题声音的共鸣(共振)呼应本课开始的伏笔:声音震碎玻璃杯4、认知模式的设计实验(受迫振动共振)观察和分析理论(概念)实践(共振现象的应用和防止)5、智能培训的设计(1)、分别让振子在不同的同学摇动下做受迫振动,请同学观察、分析受迫振动的特点;(2)、提出问题:“我国古代的钟发生自鸣”,由学生分析讨论原因;(3)、列出实例:共振筛、振动器、乐器的共鸣箱、大型机器的基座、便步走过桥,请学生分析哪些是共振的应用,哪些是防止。三、教学流程图四、教学后记1、“受迫振动共振”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化“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受迫振动共振)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的训练,交给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教学设计中辅之以多媒体,动静结合地再现快速、细微的振动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准确、记忆更清晰、理解更深刻、分析更透彻。3、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五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寻找知识的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