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解读学,一、语文解读学及其基本概念,1.语文解读学:是一门探究语文文本意义的理解与建构的学科。,2.什么是文本?,广义上,文本指渗透人类思想感情的作品,包括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影视、戏剧、文学等作品。 狭义上,是指未经读者阅读之前的作品的存在形式。文学作品的文本一般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 语文文本,指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即语文教材。,3.语文教材的含义,语文教材广义上可指一切书面、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中义上指根据语文教学文件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选修材料、教学参考书、教学指导书、教学软件等。 狭义上专指中学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本课程在这一
2、层面进行探讨。,4.语文文本,语文文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本,经过编者的加工,加上“阅读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内容,成为语文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成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繁复的多重复合体。 解读语文文本,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师生精神世界的建构。,5. 解读的内涵,解读就是通过分析来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解读是蕴含了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即是对客体的把握,也是解读主体的存在方式。 语文文本解读通过关照客体与作者进行积极的对话,从而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与创构,实现文本的价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唯理性
3、主义倾向标准化了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理解被固定化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本阅读的三维结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元解读” “多元解读”,二、语文解读学的任务,1.寻求文本意义的理解 首先是解读者寻求理解文本意义的过程。即读者感知、体验文本构筑的世界(包括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探寻文本世界的意义。 在此,意义是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审美、价值判断等内涵的总和。 文本意义分析就是对这种内涵的分析。,2. 达成认知结构与内在精神的自我建构 伽达默尔
4、“把一种意义关系从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 自我建构就是在寻求文本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使自身体验与文本的意义视界融合,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并且将文本的意义同化为自我的意义,拓展自我空间。 是在感悟、体验 “他人世界”的基础上建构 “自己的世界” ,达成师生的认知结构与精神时间的多重建构。,三、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增强语文能力,适应语文发展要求 建立知识通道,拓展自我空间 涵养文化底蕴,提升境界,第一章 语文文本解读理论概述,第一节 文本意义生成的基本原理,通信系统传输理论:输出储存接收。解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作者世界,属于信息输出系统 文本世界,属于信息储存系统 读者世界,属于信息接收系统
5、,文本解读系统中,作者、文本、读者文本意义得以生成的三要素。 作者是文本意义的赋予者,文本是文本意义的传递者,读者是文本意义的解释者和最终完成者。三者共同作用生成文本意义。,一、作者是文本意义的赋予者,作家在创作之初大都抱有一定的创作动机,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对他们思想和心灵的感召。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改良人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鲁迅 “老老实实的书记员的角色”、“尽讲一些简简单单和不加粉饰的外省天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巴尔扎克,创作意图属于作家潜意识的深层领域,作家的创作就是用白日梦的幻想形式把作家被压抑的潜意识释放出来作家常常不自觉地掩盖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6、。 弗洛伊德,偏离:是指创作主体本欲表现某种意义,达到某种效果,可能由于解读者等原因致使文本走了形,与意图可能大体一致但却难以重合。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背反:是指文本意义与创作意图南辕北辙。如鲁迅的伤逝 超越:指文本意义超出创作意图预期的广度与深度。如曹禺的雷雨,“不能将确切理解作者原意的不可能性混同于理解作者原意的不可能性,因为不能确切理解作者原意不等于不能部分理解作者的原意”。-美国诠释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赫施,二、文本是文本意义的传递者,文本传承意义的途径主
7、要靠文本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技巧等。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 第一层,语音和语音组合层,由语言、语调、语速、韵律、节奏等构成。 第二层,意义单元层,由词、句、段的意义及意群构成,是结构的中心层面。 第三层,再现客体层,由背景、事件、人物等构成,是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 第四层,图示化外观层,由整体的结构框架以及隐藏着的纲领、思想等构成,是由不同类型的未定点组成的具体图示。,英伽登认为,优秀作品还有一个“形而上质”的层次,即给人崇高的、悲剧性的、可怕的、神圣的感受,使人彻悟到人生的深邃哲理。,三、读者是文本意义的解释者和最终完成者,读者阅读文本时总是带有某种“期待”或“问题”进入文本的。先是读者原有视野
8、的习惯延伸,把文本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框架之内,有选择地接受文本。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即作者的视野相融合,读者的认知结构得以扩展,形成新的视野,文本意义得以产生。 “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要求演奏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只有阅读,才能使本文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拥有现实的生命。”姚斯 语文教师有别于自然科学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文本。孙绍振,西方文论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发生两次历史行的转移,大致经历了由作者作品(文本)读者的过程。 接受者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并非任意的,一方面受制于文本限定的范围,另一方面受制于自身知识水平、阅历、习惯、趣味等,因此,接受者的理解与
9、作家意图总有分歧。而文本中充斥大量空白,需要读者予以填补,增加了文本解读的难度。,解读语文文本,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特殊目的,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建构师生精神世界,是师生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语文文本意义产生于作者赋予文本意义,文本传递意义,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参与意义建构的复杂的共生体之中。文本意义不能单凭任一因素来决定,综合考虑三个因素才能实现理想的文本解读。,第二节 文本意义解读的一般过程,1.文本解读情意是主体建构的原动力文本解读情意指解读主体在解读过程中会受到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主观因素与情境、
10、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文本解读的情境与解读主体的情意、意志力,都会对解读文本的程度与效率产生影响。,一、文本解读中的主体建构机制,解读情意、解读情境决定解读动机,只有唤醒读者的期待视野,调动读者的前理解,才能产生解读文本的动机,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解读意志力保障解读的最终完成。 因此,创设有利于解读主体进入文本的情境和保证解读意志力是解读主体建构的良好开端。,2.图式是解读主体建构的重要工具,图式是知识在大脑中的有序的、层级的储存形式,或称为认知结构。它指人们已有的知识是有组织的、有序的积累。 全部知识的网络由子系统、更小的子系统组成。接受新信息,总是将其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触发一个概念可
11、能引起整个概念网络的反应。,解读图式外延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三种。 语言图式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内容图式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对文本的话题及题材的熟悉程度。 结构图式,是指文章的基本结构。 文本的意义是解读者固有的图式与文本相互作用,经过同化、与顺应,达成新图式的建构。,二、文本解读基本过程,(一)语文文本解读的特点 1.课程意识干预文本解读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及其反映。包括对课程的发展历程、课程的本质与功能、结构、设计、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基本观点及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所产生和反映出来的指导思想。,无明确课程意识的语文教师,
12、吧课程视为权威的法定文本,关注的是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编写思想和主旨,线性传授课程。 具有课程意识的语文教师能够从整体和多维度来理解文本的内容、价值,拥有独特理解,成为语文课程的动态生成者。能打破线性解读模式,对文本的解读成为具有不同方向价值和意义变化生成的过程。,2.课程权利促成有效文本解读 教师课程权利指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使得教师可以对语文文本进行意向性的选择,形成创造性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生成性的体现,弥补选本的不足,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二)文本
13、解读基本过程,1.认同文本,入乎其内 于永正解读四步: 第一步: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以上,力求将文本读“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2.超越文本,出乎其外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语文教师应跳出文本,确立阅读教学的内容与范畴、重点与难点、目标指向与教学策略。 内容与范畴决定文本的取舍范围和呈现方式;重点与难点决定教学预设的流程模式和轻重缓急;目标指向与教学策略决定教学的师生意志和有效程度。,总之,文本解读应站在教育者的高度,寻求教师、学生、文本的有意义的对话景观,生成生命体验的文本意义,建构学生的课堂阅读图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