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高考化学二模试卷(实验班)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Na23,Al27,S32,Cl35.5,Fe56,Zn651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2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碳原子数目一定为 3NAB用惰性电极电解 CuSO4 溶液后,如果加入 0.1 mol Cu(OH) 2 能使溶液复原,则电解时产生标准状况下 1.12L 的气体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NaOH 溶液,把 NaOH 固体于烧杯中充分溶解,并迅速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D30g 的
2、NO 与 O2 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分子数为 1 NA2已知反应 2C( s)+O 2(g)=2CO(g)H=221kJ/mol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1)H=57.3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为 110.5kJ/molB2molC(s)+1molO 2(g)的能量比 2molCO(g)的能量高 221kJC0.5molH 2SO4(浓)与 1 molNaOH 溶液混合,产生 57.3kJ 热量D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1mol 水,放出 57.3kJ 热量3有机物 X、Y、M 的转化关系为:淀粉XY 乙酸乙酯,下列说
3、法错误的是( )AX 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 BY 有同分异构体CM 含有两种碳氧共价键 DY 可发生加成反应4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H、Be、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P、 S、Cl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CB、C、N、 O、F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Li 、Na、K 、Rb 的金属性依次增强5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 既能与 X 反应又能与 Z 反应的是( ) X Y Z NaOH 溶液 Al(OH) 3 稀硫酸 KOH 溶液 SiO2 浓盐酸 O2 N2 H2 FeCl3 溶液 Cu 浓硝酸A B C D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
4、应物的活化分子百分数B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百分数C保持温度不变,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时,化学平衡常数增大,逆向移动时则减小D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入高效催化剂,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的转化率7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 HNO2 是弱电解质的是( )常温下 NaNO:溶液的 pH 大于 7HNO2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NO2 和 NaCI 不能发生反应常温下 0.1molL 一 1HNO2 溶液的 pH=2.1常温下 pH=3 的 HNO2 溶液和 pH=11 的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pH 小于 7常温下 pH=2 的 HNO2 溶液稀释至 100 倍,pH
5、约为 3.1A B C D全部8有关如图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两电极直接连接,a 是食盐水,则发生析氢腐蚀B若铁接电源负极,石墨接电源正极,a 是稀 H2SO4 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pH 增大C若两电极直接连接,则电子从铁流向石墨D若铁接电源正极,石墨接电源负极, a 是氯化铜溶液,阴离子向石墨电极移动二、解答题(共 4 小题)9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其他必要的仪器用品,完成下列实验已知 2NH3+3CuO N2+3Cu+3H2O,该实验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1)碱石灰的作用是 ,倒扣漏斗的作用是 (2)浓氨水与固体 NaOH 接触,会逸出大量氨气原因是 (3)硬质玻璃管中可观察到
6、的实验现象是 (4)常温下,若氨水与稀硫酸恰好完全中和,则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 10700时,向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 和 H2O,发生反应:CO(g)+H 2O(g)CO 2(g)+H 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 t2t 1):反应时间/min n( CO)/mol n ( H2O)/mol0 1.20 0.60t1 0.20t2 0.80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在 t1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 v(H 2)= molL 1min1(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0.60molCO 和 1.20molH2O,到达平衡时,n
7、(CO 2)= mol(3)温度升至 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 0.64,则正反应为 反应(填“放热” 或“吸热”) (4)700时,向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CO(g) 、H 2O(g) 、CO 2(g) 、H 2(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1.20mol、2.00mol、1.20mol、1.20mol,则此时该反应 v(正) v (逆)(填“ ”、 “”或“ =”) (5)该反应在 t1 时刻达到平衡、在 t2 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浓度发生变化的情况:图中 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 (写出两种) (6)若该容器绝热体积不变,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
8、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v(CO 2) 正 =v(H 2O) 逆 11学习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查得资料: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搅拌、过滤(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 NaOH 溶液,过滤氢氧化铝与 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往(1)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定量测定: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 C 中生成的
9、 BaCO3 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3)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了可搅拌 B、C 中的反应物外,还有 (4)C 中反应生成 BaCO3 的化学方程式是 (5)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填标号) A在加入盐酸之前,应排净装置内的 CO2 气体;B滴加盐酸不宜过快;C在 AB 之间增添盛有浓硫酸的洗气装置D在 BC 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6)实验中准确称取 8.00g 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 BaCO3 平均质量为 3.94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7)有人认为不必测定 C 中生成的 BaCO3 质量,
10、只要测定装置 C 在吸收 CO2 前后的质量差,一样可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证明按此方法测定的结果明显偏高,原因是 12工业上合成 a萜品醇 G 的路线之一如下:已知:ROH+HBrH2ORBr+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F 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BC 的反应类型为 (2)A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 个吸收峰,面积比为 (3)写出 CD 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 B 在一定条件下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5)G 可以与 H2O 催化加成得到化合物 H,请写出 H 可能的结构简式(写一种即可) (6)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E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只有 3 种环境的氢原子 能发
11、生银镜反应 分子中含六元环2016 年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高考化学二模试卷(实验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Na23,Al27,S32,Cl35.5,Fe56,Zn651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2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碳原子数目一定为 3NAB用惰性电极电解 CuSO4 溶液后,如果加入 0.1 mol Cu(OH) 2 能使溶液复原,则电解时产生标准状况下 1.12L 的气体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 NaOH 溶液,把 NaOH 固体于烧杯中充分
12、溶解,并迅速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D30g 的 NO 与 O2 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容器内的气体分子数为 1 NA【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分析】A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为 CH2,根据最简式计算;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发生反应,然后计算出电解时生成气体总物质的量;C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应该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D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中存在转化平衡【解答】解:A.42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 3mol 最简式 CH2,含有 3mol 碳原子,含有 3 碳原子数为 3NA,故 A 正确;B以惰性电极电解 CuSO4 溶液的电解原理方程式是:2Cu 2+2H2O=2Cu+4H+O2,加
13、入0.1molCu(OH) 2(相当于 CuO 和 H2O)后溶液与电解前相同,根据铜元素守恒,所以析出金属铜的物质的量是 0.1mol,阴极反应是:2Cu 2+4e2Cu,当析出金属铜的物质的量是 0.1mol 时,则生成气体 0.05mol,当电解掉 0.1mol 水时,生成气体 0.15mol,共生成0.2mol 气体,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为 4.48L,故 B 错误;C把 NaOH 固体于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应冷却至室温再转移至容量瓶,故 C 错误;D.30g 的 NO 与 O2 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产物生成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相互转化,故 D 错误;故选 A2已知反应 2C( s)+O
14、 2(g)=2CO(g)H=221kJ/mol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1)H=57.3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为 110.5kJ/molB2molC(s)+1molO 2(g)的能量比 2molCO(g)的能量高 221kJC0.5molH 2SO4(浓)与 1 molNaOH 溶液混合,产生 57.3kJ 热量D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1mol 水,放出 57.3kJ 热量【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分析】A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判断;B根据热化学方程式 2C(s)+O 2(g)=2CO(g)H=221kJ/mol 判断;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15、;D醋酸为弱酸,电离过程吸热【解答】解:A燃烧热是指 1mol 纯净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碳完全燃烧应生成二氧化碳,故 A 错误;B由热化学方程式 2C(s ) +O2(g)=2CO(g)H=221kJ/mol 可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 B 正确;C浓硫酸溶于水放热,而中和热应是测定的酸、碱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故 C 错误;D醋酸为弱酸,电离过程吸热,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1mol 水,放出的热量小于 57.3kJ,故 D 错误故选 B3有机物 X、Y、M 的转化关系为:淀粉XY 乙酸乙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 可用
16、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 BY 有同分异构体CM 含有两种碳氧共价键 DY 可发生加成反应【考点】有机物的推断【分析】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乙醇可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可知 X 为葡萄糖, Y 为乙醇,M 为乙酸,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分析上述转化关系: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乙醇可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X 为葡萄糖,Y 为乙醇,M 为乙酸,A葡萄糖含有醛基,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故 A 正确;B乙醇有同分异构体二甲醚,故 B 正确;C乙酸有碳氧单键和碳氧双键,故 C 正确;DY 为乙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 D 错误故选 D
17、4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H、Be、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P、 S、Cl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CB、C、N、 O、F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Li 、Na、K 、Rb 的金属性依次增强【考点】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分析】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元素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C、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D、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解答】解:A、H、Be、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 1、2、3,逐渐增多,故 A 正确;B、P、 S、Cl
18、元素最高正价依次为+5、+6、+7,逐渐升高,故 B 正确;C、B、C、N、 O、F 是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 C 错误;D、Li 、Na、K 、Rb 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的金属性依次增强,故 D 正确故选 C5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 既能与 X 反应又能与 Z 反应的是( ) X Y Z NaOH 溶液 Al(OH) 3 稀硫酸 KOH 溶液 SiO2 浓盐酸 O2 N2 H2 FeCl3 溶液 Cu 浓硝酸A B C D【考点】真题集萃;硅和二氧化硅;镁、铝的重要化合物;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分析】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强酸、强碱反应;二氧化
19、硅不能溶于盐酸;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得到 NO,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Cu 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与水,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得到氯化铜、氯化亚铁【解答】解: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与水,故符合;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钾反应反应生成硅酸钾与水,在酸中二氧化硅只与 HF 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故不符合;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得到 NO,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常温下氮气不能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故不符合;常温下,Cu 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与水,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得到氯化铜
20、、氯化亚铁,故符合,故选 B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百分数B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百分数C保持温度不变,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时,化学平衡常数增大,逆向移动时则减小D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入高效催化剂,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的转化率【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A升高温度,使部分非活化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B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个数;C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解答】解:A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百分数,使反应速率加快
21、,故 A 正确;B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 B 错误;C保持温度不变,即使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也不变,故 C 错误;D其它条件不变时,加入高效催化剂,只能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变,故 D 错误;故选 A7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 HNO2 是弱电解质的是( )常温下 NaNO:溶液的 pH 大于 7HNO2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NO2 和 NaCI 不能发生反应常温下 0.1molL 一 1HNO2 溶液的 pH=2.1常温下 pH=3 的 HNO2 溶液和 pH=11 的 NaOH 溶液等
22、体积混合,pH 小于 7常温下 pH=2 的 HNO2 溶液稀释至 100 倍,pH 约为 3.1A B C D全部【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分析】酸的通性不能说明酸的电离程度,利用酸不能完全电离或盐类水解的规律来分析HNO2 是弱电解质【解答】解:常温下亚硝酸钠溶液的 pH 大于 7,说明亚硝酸钠为强碱弱酸盐,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故正确;HNO2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稳定性差,但不能说明其在水中的电离程度,无法说明HNO2 是弱电解质,故错误;HNO2 和 NaCl 不能发生反应,只能说明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但不能说明是弱酸,故错误;常温下 0.1 molL1 HNO2
23、溶液的 pH=2.1,说明亚硝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故正确;常温下 pH=3 的 HNO2 溶液和 pH=11 的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pH 小于 7,说明亚硝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故正确;常温下 pH=2 的 HNO2 溶液稀释至 100 倍,pH 约为 3.1 说明亚硝酸中存在电离平衡,则亚硝酸为弱电解质,故正确;故选 C8有关如图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两电极直接连接,a 是食盐水,则发生析氢腐蚀B若铁接电源负极,石墨接电源正极,a 是稀 H2SO4 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pH 增大C若两电极直接连
24、接,则电子从铁流向石墨D若铁接电源正极,石墨接电源负极, a 是氯化铜溶液,阴离子向石墨电极移动【考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分析】A、在中性环境下,金属会发生吸氧腐蚀;B、电解硫酸溶液的实质是电解水,水量减少,酸的浓度增加;C、电解池中,电子从阳极沿着导线流向阴极;D、电解池中,电解质的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解答】解:A、若两电极直接连接, a 是食盐水,则发生吸氧腐蚀,故 A 错误;B、若铁接电源负极,石墨接电源正极,a 是稀 H2SO4 溶液,实际上是电解水,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浓度增大,pH 减小,故 B 错误;C、若两电极直接连接则铁作负极,电子由铁流向石墨,故 C 正确;
25、D、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故阴离子向铁电极移动,故 D 错误,故选 C二、解答题(共 4 小题)9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其他必要的仪器用品,完成下列实验已知 2NH3+3CuO N2+3Cu+3H2O,该实验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1)碱石灰的作用是 吸收水蒸气 ,倒扣漏斗的作用是 防止倒吸 (2)浓氨水与固体 NaOH 接触,会逸出大量氨气原因是 NaOH 吸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有利于 NH3H2O 分解,且 c(OH )增大,使 NH3+H2ONH4+OH平衡左移,也有利于氨气的逸出 (3)硬质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有无色液滴产生 (4)常温下,若氨水与稀硫酸恰好完全中
26、和,则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 c(NH 4+)c(SO 42)c(H +)c (OH ) 【考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由实验装置可知,浓氨水与 NaOH 反应生成氨气,碱石灰干燥氨气后,大试管中发生 2NH3+3CuO N2+3Cu+3H2O,观察到黑色变为红色,有无色液体生成,且氨气易溶液硫酸,倒扣的漏斗可防止倒吸,以此来解答【解答】解:(1)制取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氨气与氧化铜反应需要加热,所以氨气进入硬质试管前应进行干燥,所以碱石灰作用为干燥氨气,氨气极易溶于硫酸,倒扣的漏斗球形部分空间大,可防止倒吸,故答案为:吸收水蒸气;防止倒吸;(2)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氨气在
27、水中溶解度降低而逸出,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使平衡 NH3+H2ONH3H2ONH4+OH,逆向移动,有利于氨气逸出,故答案为:NaOH 吸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有利于 NH3H2O 分解,且 c(OH )增大,使 NH3+H2ONH4+OH平衡左移,也有利于氨气的逸出;(3)硬质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 2NH3+3CuO N2+3Cu+3H2O,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所以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有无色液滴产生,故答案为: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有无色液滴产生;(4)1mol 硫酸铵,含有 2mol 铵根离子,1mol 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部分水解,则溶液显示酸性:c(H +)c(
28、OH ) ,铵根离子水解程度较小、硫酸根离子不水解,则 c (NH 4+)c( SO42)c ( H+) ,则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 (NH 4+)c(SO 42)c (H +)c (OH ) ,故答案为:(NH 4+)c (SO 42)c (H +)c(OH ) 10700时,向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 和 H2O,发生反应:CO(g)+H 2O(g)CO 2(g)+H 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 t2t 1):反应时间/min n( CO)/mol n ( H2O)/mol0 1.20 0.60t1 0.20t2 0.80依据题意回答
29、下列问题:(1)反应在 t1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 v(H 2)= molL 1min1(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0.60molCO 和 1.20molH2O,到达平衡时,n(CO 2)= 0.4 mol(3)温度升至 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 0.64,则正反应为 放热 反应(填“放热” 或“吸热 ”) (4)700时,向容积为 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CO(g) 、H 2O(g) 、CO 2(g) 、H 2(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1.20mol、2.00mol、1.20mol、1.20mol,则此时该反应 v(正) v (逆)(填“ ”、 “”或“ =”) (5)该反应在 t1 时刻达到平衡、在 t2 时刻因改变某个条件浓度发生变化的情况:图中 t2时刻发生改变的条件是 降低温度 、 增加水蒸汽的量 (写出两种) (6)若该容器绝热体积不变,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