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理论与实践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试论中学历史课中的导言教学 明确的学习目的,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构成了学习最主要的内部动力。 它们可直接概括为六个字:动机、兴趣、注意。 所谓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 侧而耳不闻。 ”明确指出了注意的重要性。 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来源于兴趣(被吸引) ,而有意注意则来源于动机(认为 其重要、有用) 。如何将动机、兴趣、注意这六个字落实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导言 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那就象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2、,其目的在于能够把刚刚入场的 观众迅即带入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而历史教学中精彩的导言,可以达到异曲同功的作用。 导言可分为三种,即导言课、阶段导言和导入新课。 导言课 导言课就是“开宗明义”的一课,一般指的是学习历史的第一课。 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一堂好的导言课,可以影响一个学期、一个学 年,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 我认为在导言课中,教师有四项任务:第一,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第二,使学生 明确学习历史的动机。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具体提出学习要求。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
3、科学”的概念。我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在初中学了两年历史 ,因此上课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在初中已详细学习了中国史,粗略学习了世界史,以你们两 年的学习经历,谁能说说,到底什么是历史?”这样,一开始便用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回答准确的问题吸 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回答基本上可以归结成一句话:“历史是过去的事情。 ”这个答案是很不完全的,我 在肯定其正确成份的同时,又一连提出了三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过去的事情中主角是谁?”“人类的社 会活动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人类的这些社会活动是从何时开始的?可否中断?”在明确了这三个问题的 答案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历史”的定义,
4、即:“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连续记录。 ” 单单了解“历史”的概念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的是“历史科学” ,关键要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所以还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历史科学”的概念。 通过上述启发式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记忆,从而完成了导言课的第一项任务。 导言课的第二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第三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动机是学习的动 力,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前提。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说:“教之功有限,学之功不已。 ”充满兴趣、动机明确 的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言课要完成四项任务中最重要的两 项。 我是在明确学习动机的
5、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讲导言课之前,我先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 结果发现: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有明显不同,他们比初中学生更关心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加注意自身的文 化素质修养,更乐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上探索问题。这种探索兴趣已显露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求异思维的特性 。 根据调查,我决定在导言课中除了一般地讲述学习历史课的目的(即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和提高能力)之外,特别强调了以下三个问题: 1.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我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历史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了解前天和昨天,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 掌握未来。199
6、2 年,我在给高一学生上第一节世界史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世界上有两条最热门的 新闻是什么?”学生马上说出:“海湾战争和前苏联解体。 ”我继续提问:“伊拉克和伊朗是世仇,海湾战争 前它们之间曾进行了历时八年的战争。但为什么伊朗在海湾战争中一改立场转而支持伊拉克,并成为伊拉克飞 机的隐匿地,为其保存有生力量呢?” 问题地提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但学生答的却不够全面。于是,我先具体分析了伊朗、伊拉克成为 世仇的原因:历史因素、民族矛盾和宗教派别斗争,使它们成为世仇,而八年的两伊战争更加深了这种仇恨。 伊朗在海湾战争中改变立场转而支持伊拉克则是因为:第一,当时阿拉伯世界中有相当多数国家存
7、在着不愿美 国插手阿拉伯事务的情绪,伊朗深知由于民族等多种原因,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中一向比较孤立,于是这次借支 持伊拉克、反对美国干涉中东事务来提高自己的声望。第二,支持伊拉克和美国作战,以达到在战争中大量消 耗伊拉克实力的目的。第三,为伊拉克提供飞机隐匿地,其结果是在萨达姆投降后,伊拉克飞机的标志已被涂 改成伊朗的标志,伊朗不费一枪一弹就得到了伊拉克的大批飞机。 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要想清楚地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所持的观点、立场及 这个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由来,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所以说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2.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学习历史,开拓视野,
8、可以使人变得成熟、深沉、渊博而有涵养。围绕这一点,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历史 常识,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在人们生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英国的国花是什么? ”学生答不出来,于是我启发了一下:“有一种花象征着友谊和爱情,它就是英国的国花。 ”不少学生立即答 出:“玫瑰。 ”我接着告诉学生:玫瑰在英国这么出名,是与英国的历史分不开的。在英国历史上有一场长达 30 年之久的“红白玫瑰战争” 。1455 年,以红玫瑰为族徽的兰加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族徽的约克家族为争夺 王位而展开大战。经过 30 年战争,兰加斯特家族获胜。亨利七世登基后,娶约克家族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 白为王后,以这
9、种政治性婚姻来弥合两个家族的矛盾,使“红、白玫瑰” “合而为一” 。玫瑰原本就被英国王 室所钟爱,经过这场战争,玫瑰在英国就更出名了,后来不久就被定为英国的国花。 此外,还有一些事例,如“书的单位卷、册与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发展的联系” , “如何理解法国漫画中 分别用德语或英国喊救命的不同效果”等等。通过讲述这些历史常识,使学生深刻感觉到历史在现实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 3.加强知识的横向迁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学好历史能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服务。围绕这方面,我举了几个各学科与历史相联系的实例。 我在实用美术学校教的主要是普美班和工艺班,学生的主课是
10、美术。如果能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历史可以进 一步提高他们对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那无疑会使学生更加感觉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 兴趣。所以,我先举了历史与美术密切联系的例子,告诉学生一个画家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要受到那一时 代的社会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明显地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他的绘画之中。例如,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把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什么是人文主义思 想,而三位画家又是在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中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对历史上文艺复兴 运动及其思想体系有充分的了解。这三位画家虽然画了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画,但
11、却一改过去宗教画中的神秘 、僵硬、呆滞的风格,而给神赋予了人的性格。如米开朗琪罗的(末日裁判) ,这幅画虽取材于圣经 ,但 却表现出当末日裁判降临时,既使是在云端之神也为之动容哀伤,失去庄严凝重的神态,带上了浓郁的人情色 彩,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除主课美术外,在文化课中,语文课是学生必须学好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学好其他文化课的基础。如果历 史知识丰富,对学好语文会有很大帮助。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一背景则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我给学生举了最后一课的例子。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 国战败,后来双方签订和约,法国赔款 50 亿法朗,并把阿
12、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 民沦为亡国奴。德国为达到永远统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目的,下令禁止当地学校再教授法语。 最后一课反 映的正是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授法语后表现的悲愤心情和爱国精神。只有充分了解 了当时的背景,才能体会到为什么在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上,老师韩麦尔先生穿上了只有督学视察和发奖时才穿 的礼服;为什么镇上的男女老幼都来听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精心设计新字帖用美丽的圆体 字写“法兰西阿尔萨斯”挂在课桌的铁杆上。这一切,都体现了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 的深仇大恨。 通过对上面这三点的讲述,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兴
13、趣增强了,从而完成了导言课的第二、第三项 任务。 导言课的第四项任务是具体提出学习要求。在高中阶段的第一节历史课上,应对学生明确提出上课时关于 学习、纪律的要求,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将来上课有效地组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这第四项任务也是导言课必须完成的。 阶段导言 阶段导言又称“综观型导言” ,是在讲述新课内容前,对某一大的历史阶段的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综合概括 ,其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讲目录、析结构、串线索、指重点,以使学生在学习 中能够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例如在讲世界近代史这部分内容前,我针对这一阶段内容多、头绪乱的特点,先让学生阅读书前
14、目录,大 致了解此阶段的内容,然后给每位同学发一张事先印好的“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 (年表略) 。结合这个年表 向学生说明世界近代史开始于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结束于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前夕。 这 200 多年的历史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 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之前,这 是封建制度崩溃和资本主义确立、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前一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主要内容。后一 阶段,工业革命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业已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尖锐,于是工人运动的发 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产生成了历史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时期
15、是 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爆发前夕。这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中由于帝国主义本身固有的三大 矛盾的激化,使各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战争成为这一 时期的主要内容。学生看了这张图表之后,就对世界近代史发展线索明确了,教师在讲述这张年表的时候又指 出了教材的重点,这就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讲阶段导言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使学生掌握本阶段的历史知识体系,重点是要讲清社会的主要矛盾(重点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时间断限要明确,内容要高度
16、概括,语言切忌罗嗦。 导入新课 每节课开始时的导入新课可以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 而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们说导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 前提。 在历史课导入设计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诗词导入 诗词是一种精炼、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 ,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一开始我先打出了一首诗的投影:“沉沉酣睡我中华,哪 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然
17、后告诉学生:“这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题在时局 图上的一首诗。它揭露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那么,19 世纪末帝国 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怎样掀起瓜分狂潮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有 意注意。 2.名言导入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些特别崇拜的人物,树立自己的偶象。摘录名 人的名言,成为他们这一年龄段人的喜好,因此用名人的精采语言来导入新课,往往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这节课时,一开头我先给学生朗诵了这样一段名 言:“方今列强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
18、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 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然后告诉学生,这段话是我国伟 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写于兴中会成立宣言中。他揭露了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的阴谋,分析了中国面 临的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声呼吁有志之士:起来!立即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挽救濒于危亡的祖国! 兴中会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就是从建立兴中会开始的。 ”随即转入本节 第一个子目“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的讲述。 3.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就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
19、力集 中,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例如在讲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时,一开始我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 开国大典上鸣礼炮,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 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设置 54 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 28 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 28 年浴血奋 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么回 事?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随即转入新课。这样导入强烈地吸引了学生,能 迅速把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围绕本节的重点来学习
20、。 4.图片导入 图片种类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图画等等。它可以在学生面前再现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的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例如在讲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 :“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 12 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 这一刹那,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洁无辜。叛 徒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和对叛徒 行为的鞭挞,从而表现出
21、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 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转入新课。 除上述的四种方法外,还有复习旧课导入法、解题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影视情节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 法、成语典故导入法、乡土史话导入法、利用义务教材课前提示导入法、时事导入法、联想对比导入法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第一,教师要全面驾驭教材,应把教材吃透。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以生动的导入来突破教材重点和难 点的目的。 第二,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教师要做到精于史,博于文。要善于积累各种资料,为导入新课提供更多 的材料和
22、信息,使导入更加丰富多彩,更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要以兴趣为前导。兴趣是学生求知的积极倾向,自觉学习的内部动力。一段精采的导入,可迅速吸 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导入切忌平淡刻板,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第四,要以提高思维能力为根本。导入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 ,要把学生由开始的无意注意迅速转为有意注意,要使学生始终都能围绕着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去展开思考,求 得结论。这是导入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举例深浅适度。此外,导入还 应尽量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切忌教师唱独角戏。 第六,要注意变化、精炼、流畅。导入无定式,它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而定,切不可千篇一律,或牵强 附会。另外,导入中心要突出,语言流畅,内容精练,富于感染力。导入的时间一般以 3 分钟左右为宜,切忌长 篇大论,因为这样会占据了新课讲授时间,喧兵夺主。 总之,好的导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自信心。俗语说:“良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它使我深感导言的重要,同时也鞭策我不断完善自己的导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