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分册综合测试本测试卷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采用闭卷形式第一部分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21-30 题,每题 2 分。本部分共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把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北宋的科举制在隋唐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发展的是( )A考试实行“弥封” 、 “誊录“ 制度B形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C增设进士科,以策论考试为主选拔人才,D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2辽建国后,曾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辽的统治者推行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 ( )A为发展受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 B为缓和契丹族与汉族的矛盾C出于防止
2、契丹被汉族同化的考虑 D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的考虑3下列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目的是为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有 ( )青苗法 保甲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A B C D4-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这段谕旨说明南宋政府 ( )A对官吏知人善任 B注意减轻人民负担C重视海外贸易 D增关税以摆脱财政危机5元朝诗人宋道传的诗中曾描写某种手工业技术:“乌镠笥滑脱绒(茸) 核(光滑的铁杆将绒和核脱开),竹弓弦紧翻云涛。 ”诗中所描写的是当时 ( )A制瓷的高超技术 B雕版印刷术的兴盛C冶炼技术的进步 D棉纺织技
3、术的发展6观察以下两幅图, 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都开封与唐都长安的商业活动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 ( )A普遍使用纸币 B商品类型迅速增加C商业市镇出现 D打破市与坊的界限7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统治近百年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忽必烈善于谋略,政治经验丰富C采行汉法,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8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直接作用是 ( )A为迅速增长的人口解决口粮 B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C导致南方推广种植双季稻 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9下列关于明清时期我国引种玉米和甘薯情况的猜测,最无可能的是 ( )A
4、由欧洲人带到东南亚再传人中国 B先在江南地区种植再向北方传播C种子最初由郑和的船队带回中国 D来自西班牙殖民地的可能性较大10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 ”朱元璋能清楚掌握大臣日常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君臣关系和睦,推心置腹交流 B严格执行制度,大臣定期汇报c设置锦衣卫制度,监视臣民活动 D作为内阁学士;皇帝特别关注11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
5、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 )A要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B决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C挑起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增设官员,协助其理政12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流传于明清时期的话说明了当时 ( )A出现了专业分工的商品集散地城市 B不同城市的纺织工艺有较大的差异C全国经济重心完成由北向南的转移 D松江和芜湖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城市13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皇帝所写的这首诗所叙述的事件是 ( )A 与俄划定东部边界 B出兵收复台湾C设置伊犁将军 D颁布“迁海令”14赵翼檐曝杂记载:“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
6、(宦官) 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 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朝统治者的上述举措,根本目的是 ( )A提高施政效率 B完善军事决策C强化专制皇权 D重视文化整理15 明史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 。这种做法主要表现于 ( )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C传统的“丝绸之路” D澳门的转口贸易16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从奏议看,李侍尧主张 ( )A关闭广州通商口岸 B允许外商越冬贸易C增设其他外贸口岸
7、 D严格限制外商的行为17据文献记载:“今海内一统,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当时的统治者是 ( )A永乐皇帝 B嘉靖皇帝 C康熙皇帝 D乾隆皇帝18明末清初,在引进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的媒介是 ( )A开明士大夫 B新式学堂 C留学生 D传教士19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C交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D开始介绍并传播民主政治思想20有人将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中的中、西科技分别比喻为“传
8、统科技的晚霞“与“近代科学的晨光” 。 “晨光”的准确含义是指 ( )A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技 B成就突出的官方编纂图书C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科技人文 D宋元以降的古代科技成就21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变化的情况。据此,结合史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禁军人数不断增加,战斗力强B因社会矛盾尖锐从而增加禁军C禁军人数增加,军费负担上升D人口增加,导致军队规模扩大22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为图全之善策。 ”由此可见,对宋与辽、金等的和议,赵翼认为是 ( )A不敌外邦,实属民族的
9、耻辱 B “以和保邦” ,就是明智选择C被逼无奈,导致国家的灭亡 D和议图存,实属下策23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24以下是南宋初年两个年代的南方人口统计数,20 年间南方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因是( )时代 南方人口宋高宗绍兴 29 年(1159 年) 约 1684 万人宋孝宗淳熙 6 年(1179 年) 约 2950 万人A政府偏安南方,鼓励多生人口 B北方动荡不安,人口涌入南方C政府大索貌阅,隐藏人口入籍 D经济发展需求,人口生育激增25 “山外青
10、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人的吟诵所反映的心态是对 ( )A商品经济发达的陶醉 B对外交往频繁的称颂C文学艺术繁盛的骄傲 D政权偏安江南的不满26从宋朝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 ,到清朝前期的“湖广熟,天下足” ,出现这一历史变化的原因是 ( )A苏湖地区经济衰退,地位被湖广地区所取代B全国经济重心由江南转移到长江中游地区 C江南手工业发展,粮食生产倚重湖广地区D长江中游引种高产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江南27 万寿盛典所记为庆祝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六十大寿的盛况。观察该图的局部,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该图可以作为“康乾盛世 ”的写照和缩影B画作遵照真实的照片
11、还原当时的祝寿情景C画作能反映清朝北京的城市建筑布局全貌D该图真实再现了万国商人云集京城的盛况28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表中的趋势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B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C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D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29清朝初年曾严格规定:“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出台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止外贸商船为非作歹,败坏政府声誉B商船载货有限,超载出海极易造成倾覆C用经济手段来封锁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D清初武器制造能力弱,要优先确保军需 30许多学者把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称为“文化的哥伦布
12、” ,主要是由于他们 ( )A像哥伦布一样开辟了到中国的新航路B与哥伦布共同承担到中国传教的责任C在东西间文化交往中的作用等同于发现美洲D比文化程度不高的哥伦布学识更渊博 第二部分 阅读与分析题本大题共 6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以下是宋辽澶渊之盟盟约的内容:(一) 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二)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 “岁币” 。材料二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 ,元昊不得已,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
13、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周宝珠简明宋史(1)根据材料一,澶渊之盟的内容有何特点?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3 分)(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3 分)(3)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从北宋的政治制度看,造成这种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4)你认为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积极意义吗?请简要说明。(3 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 分)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常州奔牛闸记(1)由材料内容判断,作者生活于什么朝代?说出判断的理由。(3 分)(2)分析
14、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 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转引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蓝鼎元论南洋事宜疏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
15、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一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1)根据材料二,概述不同的海外贸易政策对社会的不同影响。(4 分)(2)材料一、三中对海外贸易作用的认识有什么不同?(4 分)(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心态,谈谈你的看法。(2 分)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清朝前期一位朝鲜使节来华,记载了他所见的北京:疾驰入朝阳门,(见)车轮马蹄,日如轰雷,闾阊之繁盛,市肆之华侈,真天府而陆海,笔亦不能记其一隅。入东安门,皇城之东门也,城周十八里,城内人家,市廛弥满,中有紫禁城,即大内也。(隆福寺市场)是日开市,百货堆积。朝士之戴珊瑚蓝玉顶者,皆乘锦障宝车 市中怀出银包,占择宝品,评骘物价,大抵此
16、处风俗,只知一利字,外此廉隅名检,不识为何样物,转相慕效,恬不为怪。出于仕宦,则入于市廛,故市人与宰相相抗礼云。彼人皆以商贩为业,无论都邑与村庄,所经路旁大家小舍皆是买卖之家,到处开铺列肆,物货充积,南京及河南、山西等地累千里以外之人,单身来留于北京及沿路各处兴贩为生,或有数十年不见其父母妻子之面者,盖其风俗如此。林基中燕行录全集(1)清朝前期,包括朝鲜在内的大批外国使节纷至沓来,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2)分析朝鲜使节的记载,你对当时的北京城有怎样的认识?(6 分)35阅读图片,回答问题。(10 分)(1)判断上面四幅疆域示意图的朝代或时期,并按出现先后排列。(4 分)(2)结合所有示意
17、图,概述期间历朝疆域的变化趋势。(6 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罄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唐之制度科举材料二 宋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乾隆九年) 后,乡会试主考官、房官、知贡举、监临、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不许入考。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材料三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杂记材料四 清代初年一位叫徐大椿的学者,曾经作了一曲道情讽刺八股文:“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孔一漫话科举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