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品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7744677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精品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精品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精品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精品孢粉型化石(疑源类)—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孢粉型化石 (疑源类) 早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古生物证据尹磊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 古生物研究所)孢粉型化石 (疑源类) 在前寒武纪、显生宙海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和保存, 作为海洋微体浮游生物、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营养、食物链的基础。在吞噬原生动物出现之前, 亦即在古老的前寒武纪, 微体浮游植物及少数微体浮游动物曾是古海洋的主体生物, 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机能等的明显变化, 无疑反映了生物自身、乃至生活环境的演变。我国前寒武纪地层良好发育、广泛出露, 从不同岩相地层所获得的孢粉型化石为记录地质早期生物演化, 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已知资料表明, 在 25 亿年古老的太古代, 单细胞真核生物已出现、

2、并在高变质沉积地层得以保存。在此以后的长达近 10 亿年的地质时期, 尽管单细胞形态类型不断增加, 并有愈来愈多的底栖藻类出现和繁衍, 但是, 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上的显著发展是在中元古代。山西永济中元古代汝阳群良好保存的孢粉型化石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证据。随着 “Rodinia” 泛大陆的解体、以及新元古代冰期的到来所造成的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 很多原偏窄环境繁衍的生物不能继续生存, 以致从新元古代早期地层所见到的是形态类型明显减少, 大多球形、光面的疑源类。新元古代冰期后的我国南方陡山沱组保存丰富的微体化石, 是临于寒武纪之前、生物激剧演变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 它们集动、植物两界或过

3、渡生物的遗迹 , 因此, 对它们的详细研究和确切的解释将是旷日持久的工作。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孙淑芬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0170)燕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 为我国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在地。燕山地区青白口系分布广泛, 发育完整 , 与下伏蓟县系和上覆寒武系均呈假整合接触。时限约为 800-900 Ma。岩性以滨海相到浅海相的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为主, 组成两个较大的正向沉积旋迴。由下而上分为: 下马岭组, 长龙山组和井儿峪组 .。各组之间均有明显的间断面。最大厚度为 765m。80 年代以来,笔者系统采集和研究了蓟县,宽城,赤城和凌源等剖面青白口系微化石。步

4、入 90 年代,又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实际资料的归纳,总结表明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的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属种相似,时空分布特征等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可做为划分、对比地层的可靠依据之一。在燕山地区青白口系共采集古生物样品 176 块,分析出疑源类 2550 余粒,共鉴定出 46 属 144 种。综观蓟县、宽城、赤城和凌源等地四个剖面青白口系疑源类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属种内容相似, 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主要特征综合如下:单球藻类: 膜壳呈圆形或椭圆形;在统计 1760 粒疑源类个体中以 30m 至 60m 者占优势, 大于 60m 和小于 30m 者居次;表面纹饰和结

5、构较复杂;膜壳表面具密集孔眼的Tasmanites 属的分子,具多层状结构的 Stratimorpha 属的分子;表面具假蜂巢状纹饰的如: Orygmatosphaeridium 属的分子,表面褶皱呈环状纹饰的如: Zonosphaeridum, Pseudozonosphaera 等属的分子;此外在一些层位不均匀地分布着宏观(1000m)的大型球形膜壳, 如 chuaria 属的分子。多球藻类: 与单细胞球形个体大量存在的同时呈群体形式存在的多球藻类如:Microconcentrica、 Satka、 Symplassosphaeridum、 Synsphaeridium 等属的分子。线形藻

6、类: 与球形藻类伴生的大量线形藻类个体, 以宽度大数量多的主要特征;藻体呈带状的如: Taeniatum, 呈管状的如: Siphonophycus 等属的分子, 其次由多列球形细胞2组成的藻丝体 Polysphaerides 属的分子。船形藻类: 少量个体出现, 可能是下伏长城系和蓟县系的残存分子, 延续到青白口系而为稀有种。将仅见于青白口系形成优势种群的分子做为本系的特征性分子: Micrococentrica、 Satka、 Symplasosphaeridium、 Synsphaeridium、 Chuaria、 Stratimophada、 Tasmanites、 Siphonoph

7、ycus、 Taeniatum 等属的分子。在中国北部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中发现的疑源类 46 属 144 种。表明疑源类的大量繁衍代表当时古地理环境为海域广阔、盐度正常的浅水海相沉积。青白口系(800-900Ma) 疑源类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可作为具有广泛生物地层对比依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03),中国地 质调查局资 助项目(200313000052)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孙淑芬,1949 年生。197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现任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 员,从事地 层古生物学研究。通信地址 300170,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 8 号路 4 号, 022

8、-24023535-3046,Email:。新疆三塘湖盆地三叠纪孢粉组合黄 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系统研究了三塘湖盆地塘浅 1 井、塘浅 2 井、条 1 井 3 口钻井三叠纪层段(塘浅 1 井:696m440m;塘浅 2 井:937.68677m;条 1 井:26442382m)中的孢粉化石,共获孢子花粉 105 属 339 种,描述 95 属 287 种(其中 1 新属,49 新种,5 新联合) 。根据孢粉属种及其含量的变化,塘浅 1 井(696m 440m 层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 4个孢粉组合,1. Calamospora-Punctatisporites-Apiculati

9、sporis -Limatulasporites-Aratrisporires组合(浅 1 组合 1) ,其时代可归为中三叠世。2. Calamospora-Apiculatisporis-Osmundacidites- Al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 组合(浅 1 组合 2) ,其时代归为中三叠世,然而,主要分布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 Osmundacdites 以及繁盛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 Chasmatosporites 在组合中具有较高的含量,因此,组合具有中三叠世向晚三叠世过渡的某些性质。3. 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 组合(浅

10、 1 组合 3) ,其时代归为晚三叠世。4. Aratrisporites-Taeniaesporites-Caytonipollenites 组合(浅 1 组合 4) ,时代有可能为晚三叠世的晚期。塘浅 2 井(937.68677.28 m 层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 5 个孢粉组合, 1Limatulasporites-Retusotriletes hercynicus-Alisporites-Taeniaesporites 组合(浅 2 组合 1) ,时代为中三叠世最早期。2. Punctatisporites-Verrucosisporites- Alisporites 组合(浅 2 组合

11、 2) ,属中三叠世的性质。3. Osmundacidites- Alisporites-Pinuspollenites 组合(浅 2 组合 3) ,时代暂仍归入中三叠世。但比地质时代同样归为中三叠世的“浅 2 组合 2”及“浅 1 组合 2”要年青,因此,并不排除属晚三叠世的可能,待以后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解决这一问题。4 Osmundacidites- Aratrisporites-Pinuspollenites 组合(浅 2 组合 4) ,时代应归于晚三叠世。5. Asseretospora gyrata-Osmundacidites-Aratrisporites-Pinuspollenit

12、es 组合(浅 2 组合 5) ,其时代归为晚三叠世。条 1 井 26442382m 层段的孢子花粉组成以 AratrisporitesOsmudacidites-Chasmatosporites- Disacciatrileti 为特征的组合(条 1 组合) ,其时代归为晚三叠世。在对 3 口钻井三叠纪层段的孢粉组合分别进行详细的讨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盆地中、晚三叠世小泉沟群的孢粉组合序列,从老而新划分为 7 个组合带,1. Retusotriletes-Limatulasporites Alisporites 组合带(组合带 1) ,2. Punctatisporites Verrucos

13、isporites-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 组合带(组合带 2) ,3. Calamospora-Punctatisporites -Apiculatisporis-Limatulasporites-Aratrisporites 组合带(组合带 3) , 4 . Calamospora- Apiculatisporis-Osmundacidites-Al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 组合带(组合带 4) ,5. 3Osmundacidites-Alisporites-Pinuspollenites 组合带(组合带 5) ,6. Osmund

14、acidites- Aratrisporites-Pinuspollenites 组合带(组合带 6) ,7. Aratrisporites-Asseretospora -Disacciatrileti 组合带( 组合带 7) 。组合带 1 组合带 3 的时代可能为中三叠世早中期,其赋存的地层相当于克拉玛依组的下部;组合带 4 的时代仍归为中三叠世,并可进一步归为中三叠世晚期,其赋存的地层相当于克拉玛依组的上部;其时代暂归为中三叠世,不排除属晚三叠世的可能,所赋存的地层相当于克拉玛依组的顶部;组合带 6 明显地显示了晚三叠世的性质,所赋存的地层相当于黄山街组;组合带 7 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

15、其所赋存的地层相当于郝家沟组。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孢粉组合顾新元 1 周春梅 1 师天明 1 何卓生 2 (1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 发研究院,克拉玛依 834000; 2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乌鲁木齐 830001)1997 年,我们在准噶尔盆地盆地南缘西部呼图壁地区的呼 002 井中,首次发现了晚白垩世孢粉化石,近年来,相继在呼图壁玛纳斯地区的一些探井中又发现了大量的晚白垩世孢粉化石。通过对孢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 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Xinjiangpollis (SCX) 孢粉组合。晚白垩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和孢粉组合的建立,不只填补了准噶尔盆地上

16、白垩统孢粉化石记录的空白,更为该地区油田勘探开发中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次之,藻类及疑源类少量出现。蕨类植物孢子中主要为 Schizaeoisporites,且类型比较丰富,常见种有Schizaeoisporites disertus, S. laevigataeformis, S. retiformis 和 S. kulandyensis 等。少量出现Cyathdiites、 Deltoidospora 和 Concavissimisporites 等。裸子植物花粉中具双气囊的松柏类花粉发育,Classopollis 次之,

17、还见有少量的 Cycadopites 和 Ephidripites。被子植物花粉中见有 Yenjisapollis、 Xinjiangpollis、 Morinoipollenites 等晚白垩世重要分子,其它类型有Retitricolpites、 Psilatricolpites、 Archaeotriporopollenites。藻类及疑源类以 Pediastrum 为主,个别见有 Circulisporites、 Schizosporis、 Leiosphaeridia 和 Granodiscus 等。 上述孢粉化石中 Yenjisapollis 和 Xinjiangpollis 在塔里

18、木盆地西南缘只见于上白垩统乌依塔克组。孢粉组合特征与乌依塔克组孢粉组合石大致可以对比,其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土仑期赛诺期。松辽盆地新站地区嫩江组三段孢粉组合及其环境讨论万传彪 1,2 乔秀云 2 吕 茜 2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26;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 163712)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龙虎泡大安阶地南段东侧,既黑龙江省西南缘肇源县新站镇境内。通过对研究区大 424 井等 7 口井 90 块嫩江组三段岩心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其中在 38 块样品中分析出沟鞭藻、绿藻、黄藻等藻类化石。依据研究区嫩江组三段孢粉和藻类化石百分含量纵向变化

19、特征,自下而上划分 7 个能识别水体盐度变化的孢粉和藻类组合。现以大 424 井为主,结合其它井的资料,自下而上介绍藻类、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特征。1Cyathidites PinuspollenitesDinogymniopsis 组合特征: 蕨类植物孢子在组合中略占优势(平均 42.0%) ,裸子植物花粉次之(平均 32. 9%) ,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平均6.3%) ;藻类含量低(平均 18.9%) 。蕨类植物孢子中 Cyathid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Trilobisporites、 Schizaeoisporites 等孢子。裸子植物花粉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4Podocarpid

20、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 Taxodiaceaepollenites 和 Classopollis 等花粉。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 Proteacidites、 Aquilapollenites 和 Gothanipollis等花粉。本组合藻类含量不高,其中 Dinogymniopsis 为主要分子, Leiosphaeridia 和Botryococcus 少量出现。指示缩小的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2Dinogymniopsis LeiosphaeridiaPinuspollenites 组合特征:藻类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平均 67.2%) ,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平均 21.2%)

21、 ,而蕨类植物孢子(平均 8. 3%)和被子植物花粉则少量出现(平均 2.7%) 。藻类以 Dinogymniopsis 及 Leiosphaeridia 高含量为特征, Botryococcus 在组合中也占很高比重。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Pinuspollenites 含量最高。其次是 Podocarpidites、 Taxodiaceaepollenites 和Classopollis 等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中 Schizaeoispor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Trilobisporites 等孢子。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 Beaupreaidites 和Prote

22、acidites 等花粉。代表水域扩大的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3Cicatric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 Botryococcus 组合特征:裸子植物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平均 47.4%) ,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平均 27.1%) ,藻类(平均 14.3%)和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平均 11.3%) 。裸子植物花粉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 含量最高。Taxodiaceaepollenites、Parvisaccites 和Classopollis 含量也很高。蕨类植物孢子中 Cicatricosispo

23、r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Schizaeoisporites 等孢子。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Aquilapollenites、Proteacidites、Beaupreaidites 等花粉。藻类以 Botryococcus 为主,及少量的 Leiosphaeridia、Chlamydophorella 和 Dinogymniopsis 等。代表水域缩小的淡水 -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4DinogymniopsisChlamydophorellaTaxodiaceaepollenites 组合特征:藻类含量(平均 37.6%)在组合中最高,裸子植物花粉(平均 30.6%)与蕨类植物孢

24、子(平均 27.0 %)的含量在组合中差别不大,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平均 4.8%) 。裸子植物花粉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 Pinuspollenites 和 Podocarpidites 含量最高。含量较高的还有Taxodiaceaepollenites 等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中 Cyathid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Dictyotrileites、Punctatisporites 和 Schizaeoisporites 等孢子。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 Aquilapollenites、Gothanipollis 和 Beaupreaidites 等花粉。藻类以Dinogymnio

25、psis、Pediastrum 及 Leiosphaeridia 含量较高为特征,Botryococcus 也具有一定的含量。反映淡水与微咸水频繁交互变化浅湖相沉积环境。5Cicatric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 Pediastrum 组合特征:裸子植物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平均 35.6%) ,藻类(平均 30.6%)与蕨类植物孢子(平均 26. 4%)的含量差别不大,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平均 7.8%) 。裸子植物花粉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Pinuspollenites、Abietineaepollenites 含量最高。含量较高的还有Taxodiaceaepol

26、lenites、Classopollis 和 Podocarpidites 等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中 Cyathidites含量最高,其次为 Dictyotrileites、Schizaeoisporites 和 Trilobisporites 等孢子。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 Aquilapollenites、Beaupreaidites 和 Proteacidites 等花粉。藻类以Pediastrum 高含量为特征,特征分子 Nenjiangella 也具有一定含量。代表水域缩小的淡水湖相沉积环境。6Nenjiangella Balmula spinosaCyathidites 组

27、合特征:在组合中藻类占优势(平均41.1%) ,裸子植物花粉次之(平均 34.7%) ,蕨类植物孢子有一定含量(平均 20. 2%) ,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平均 4.0%) 。裸子植物花粉中 Taxodiaceaepollenites 含量最高,其次是 Pinuspollenites 和 Classopollis, Parvisaccites 和 Abietineaepollenites 等花粉也具有一定含量。蕨类植物孢子中 Cyathid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 Schizaeoisporites, Cicatricosisporites和 Dictyotrileites 等孢子也具有一

28、定含量。被子植物花粉中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5Proteacidites、Mancicorpus 、Beaupreaidites 等花粉。藻类以 Pediastrum 和 Balmula spinosa含量高为特征,具有地层意义的 Nenjiangella 平均百分含量含量为 1.6%。代表水域范围较大的淡水湖相沉积环境。7Cyathidites TrilobosporitesBotryococcus 组合特征:裸子植物花粉在组合中占优势(平均 44.8%) ,蕨类植物孢子(平均 25.8%)与藻类(平均 24.2%)含量相近,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平均 5.2%) 。裸子植物花粉中 Pinus

29、pollenites 含量最高。其次是Podocarp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 和 Abietineaepollenites 等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中Cyathidites 含量最高,其次为 Trilobisporites 等孢子。被子植物花粉出现了地层意义较大的Beaupreaidites、Proteacidites 、Myrtaceidites、Aquilapollenites、Lythraites 等花粉。藻类以Botryococcus、 Filisphaeridium 和 Dinogymniopsis 含量较高为特征,没有见到 Nenjiangella和

30、Pediastrum。指示水域缩小的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研究乔秀云 1 孙跃 武 2 万 传彪 1 (1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2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 层学研究中心,长春 130026)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逊克县境内,属于孙吴-嘉荫盆地北部,与结雅- 布列亚盆地南缘毗邻。本文依据嘉 D1 井 75 块样品中所含孢粉和沟鞭藻类化石的变化规律,上而下可划分为四个特征较明显的孢粉组合。1 Betulaepollenites-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 组合(分布井深:117.00-171

31、.15m,富饶组):本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略占优势( 35.9%),被子植物花粉居第二位(32.9%),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为(31.2%)。蕨类植物孢子主要见有:桫椤孢、光面水龙骨单缝孢、希指蕨孢、无突肋纹孢等。被子植物花粉中三沟粉、鹰粉的含量较高,其它见有三孔沟粉、桦粉、栎粉、胡桃粉、华丽粉等。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单束松粉、双束松粉含量高一些。本组合中出现了较多的被子植物花粉,如桦粉、栎粉、胡桃粉、华丽粉、鹰粉等,反 映了晚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特点 ,总体面貌可与松辽盆地明水组一段及黑龙江南岸富饶地区富饶组下段大致对比,因此时代可能为马斯特里赫期。值得提出的是,当前孢粉组合没有出

32、现沃氏粉和脊榆粉,在面貌上显得比“富饶阶地表剖面”的层位低,而“富饶阶地表剖面”则完全可能是达宁期。2 Gothanipollis-Gabonisporis-Balmeisporites 组合(分布井深:184.75-428.05m,太平林场组):本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55.9%),裸子植物花粉居第二位(38.2%),被子植物花粉含量低(5.9%)为特征。蕨类植物孢子中桫椤孢含量最高、其次为光面水龙骨单缝孢.海金砂科的孢子类型较多,主要有:希指蕨孢、三瓣孢、非均饰孢、无突肋纹孢、有孔孢等,加蓬孢、巴尔姆孢在组合中也具有一定的含量。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松科花粉为主,其中单束松粉双束松粉含量高

33、。杉科粉具有一定的含量。被子植物花粉主要见有高腾粉、网面三沟粉、华丽粉及星粉、三沟粉、美丽粉和山龙眼粉等。上述孢粉组合反映了晚白垩世孢粉组合面貌,与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孢粉组合相近,所见到的大孢子巴尔姆孢,在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建组剖面上也十分丰富,是太平林场组对比的一个比较好的标志。组合中出现的较多高腾粉、巴尔姆孢、加蓬孢等均为松辽盆地嫩江组特征孢粉化石,说明太平林场组可与松辽盆地嫩江组对比。因此我们认为产该孢粉组合的太平林场组的地质时代应确定为晚白垩世,大致相当三冬期-坎潘期。3 Hammenia-Taxodiaceaepollenites-Appendicisporites 组合(分布井深:

34、497.20 -569.75m,淘淇河组上段):本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22.7-90.8%)、蕨类孢子次之(11.5-77.3%)、被子植物花粉个别见到(0-0.9%)为特征。蕨类孢子桫椤孢、光面水龙骨单缝孢、海金砂科的孢子含量高为特征。裸子植物花粉仍以松科、杉科花粉占主要地6位。被子植物花粉仅见有哈门粉、三沟粉和星粉等。这一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早白垩世中、晚期的特点:蕨类孢子中海金砂科孢子的大量出现,以及早期被子植物花粉三沟粉、星粉、哈门粉的出现,这些都指示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当前发现的孢粉组合可大致与海拉尔盆地呼伦组(包括伊敏组二段),二连盆地的哈达图组下段和赛汉塔

35、拉组三段的孢粉组合对比,与松辽盆地的登楼库组3-4 段和泉头组的1-2 段孢粉组合也有类似之处,因此其地质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的阿普第期-阿尔比期。4 Cicatricosisporite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 组合(分布井深:658.7- 776.0m,淘淇河组下段):本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22.7-74.1%),蕨类孢子次之(25.0-49.6%),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裸子植物花粉仍以松科、杉科花粉占主要地位,其次为无口器粉。蕨类孢子中含量高的孢子有:无突肋纹孢、桫椤孢、紫萁孢等。这一组合特征反映了早白垩世早-中期的孢粉组合面貌,与前一组合相比,没有

36、见到被子植物花粉,蕨类孢子中无突肋纹孢、桫椤孢、紫萁孢含量高为特征,这些都说明该层段的孢粉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早-中期。三孔孢和膜环弱缝孢等孢粉化石的存在,说明当前的孢粉组合不可能是早白垩世最早期的贝利阿斯期,而属于凡兰吟期-巴列姆期的可能性更大些。当前组合在特征上大致可与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三江盆地城子河组的孢粉组合对比。这是迄今该地区据井下实际材料所发现的较连续孢粉组合序列。 松南盆地早白垩世登娄库组、营城组孢粉组合及色变指数和有机质类型杨学英 顾俊 包旸 (华东油气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对松南盆地 A、B、C 三口井的孢粉分析研究,在早白垩世登娄库组、营城组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

37、粉组合特征,与国内同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并用孢粉热变指数和有机质类型,对登娄库组、营城组进行了油气评价。一、孢粉组合特征及时代讨论与对比营城组:该组孢粉总貌是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平均含量 54 %;蕨类孢子居次,平均含量 46%;被子植物花粉未见。蕨类孢子常见的属有:Leiotrileltes , Cyathidites, Trileltes, Deltoidospora.其次和海金砂科有关的分子主要有 Cicatricosporites, Schizaeosporites 及少量Trilobosporites, Lygodiumsporites, Toroisporis, Pi

38、losisporites, Klukisisporites, Gleichenidites 等,更为重要的是还出现了早白垩世的代表分子有 Aequitriadites, Densoisporites 等。裸子植物花粉:Classpollis, Inaperturopollenites, Taxodiaceaepollenies, Psophosphaera, Monosucites 等有一定的含量。双气囊花粉和古松柏类也有一定的成分,如:Pinaceae, Pinuspollenites, Abitineaepollenites, Protopinus, Paleoconiferus 等。本组

39、合与松辽盆地营城组相比,类型大致相同,只是古松柏类含量少一些。营城组和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塔拉组二段的孢粉组合有相似之处。但本组合原始松柏类和 Densoisporites 含量不如赛汉塔拉组二段的多,可能是环境不同所致。时代定为巴列姆期较为合适。登娄库组:本组孢粉总貌是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平均含量 67 %;蕨类孢子居次,平均含量 32.2 %;被子植物花粉个别样品见到,平均含量 0.8%。本组合类型为上一组合孢粉植物群所延续发展下来的,但裸子植物花粉 Classopollis 含量增多,达 2341 %,并出现了 Ephedripites。Schizaeoisporites 含量也比上一组

40、合稍有增加,还出现了被子植物花粉,两个组合有所不同,时代更新一些。本组合和十屋组 ClssopollisCyathisitesTricolpopollenites 组合十分相似。根据 Clssopollis、 Schizaeoisporites 含量多和被子植物花粉个别所见及相关组合对比,考虑与下部层位的关系,其时代为阿普第期阿尔必期。二、热变指数与有机质类型生油岩中孢粉化石热演化中的颜色变化程度,直接反映了生油岩油机质成熟度和油、气生成阶段,热变指数的大小直接显示了有机质的成熟度。目前,国内外对于孢粉颜色序7列的划分和对应指数主要有 9 级、7 级、6 级、5 级之分,但颜色变化的总趋势是一

41、致的,都由浅黄色、黄色、棕黄色、棕色、棕黑色和黑色。我们采用颜色变化为 6 级。一般有机质类型分为五种:无定形型;藻质型;草质型;木质型和煤质型。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生成油、气的性能是不同的。对油气生成最有利的是无定形型有机质,次为草质型和木质型有机质。而煤质型有机质其主要成分是较稳定的碳,因而不利于生油气。登娄库组孢粉颜色为棕黄、棕、棕黑色,热变指数 4.094.27(平均 4.45) ,镜煤反射率(R 。 ) 2%,为高成熟过成熟期。有机质类型为煤质型,利于生气。营城组孢粉颜色为棕黄、棕、棕黑色,热变指数 4.274.43(平均 4.3) ,镜煤反射率(R 。 )2%,为过成熟期。有机质类型

42、为木质煤质型和煤质型,利于生气。登娄库组、营城组的孢粉化石颜色范围为棕黄、棕、棕黑色,主要颜色范围为棕色为主,颜色指数为 4.094.43,大多数样品处于过成熟,只有一个样品为高成熟。有机质类型为木质煤质型和煤质型。木质型有机质包各种形状的植物木质碎片。它们原先可是陆生高等植物根、茎等组成部分,镜下多呈棕色或深棕色,常可残余的木质结构。木质型有机质富碳、贫氢,难以产生大量液态烃。煤质型有机质是具结构木植物的氧化作用产物,几乎纯属碳组成物,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产生液态烃。木质型和煤质型与腐植质相当。将孢粉热变指数和有机质类型所定数据标入贝德斯油气生成图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本区登娄库组、营城组成

43、熟度不但高,且有机质类型也差,不利于生油,以生气为主。渤海地区希指蕨孢属高含量孢粉组合及意义王香婷 (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 300452)希指蕨孢属高含量孢粉组合带,是近几年来渤海地区白垩纪地层又一新的发现,现已有多口井钻遇,主要在渤海地区东部沿郯庐断裂带主体部位分布。共发现了三套,由多种岩性组成的地层,三组孢粉组合。希指蕨高含量孢粉组合带的发现,拓宽了渤海地区白垩纪地层又一新的领域, 为渤海地区白垩纪地层进一步划分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开展潜山构造油气藏的研究,为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希指蕨高含量孢粉组合带的发现,具有广泛及深远意义。 这三套地层岩性及孢粉组合分布从下而上简述如

44、下:1.岩性:绿灰、紫红色泥岩和灰、灰黄、红褐色凝灰质粉-细砂岩与灰白、灰色泥晶云岩,褐灰、黑褐色沉凝灰岩互层夹火山角砾岩。孢粉组合:化石丰富,保存良好。蕨类中,除高含量的希指蕨孢属外,其它类型还见有:波缝孢及桫椤孢属等。裸子植物花粉以克拉梭粉属为主,还常见一些银杏苏铁粉、雏囊粉属及破隙杉粉。被子植物花粉如三沟粉属,五边粉属等少量见到。2.岩性:上部浅灰、浅褐灰泥岩与灰白色砂岩、褐红色火山碎屑岩、浅灰褐色安山岩互层。下部为火山碎屑岩与基性喷发岩组成。上部为褐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质白云岩,下部为褐色灰质泥岩及灰色白云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孢粉组合:蕨类中,除高含量的希指蕨孢属外,还常见一些:斑点圆形

45、孢、波缝孢、褶缝孢及圆形粒面孢等。裸子植物花粉以克拉梭粉属为主,其它还见有一些银杏苏铁粉、雏囊粉属、开通粉属、隐孔粉属、宽沟粉属、南美杉粉属及纵肋单沟粉等。被子植物花粉如三沟粉属,山龙眼粉属等少量见到,偶见未知藻类。 3.岩性:上部为褐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质白云岩,下部为褐色灰质泥岩及灰色白云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孢粉组合:化石丰度较低,保存一般到差。蕨类中,除高含量的希指蕨孢属外,还见有一些:光面单缝孢属、瘤面单缝孢及桫椤孢属等。裸子植物花粉中带气囊的松科花粉常见,克拉梭粉属少量见到。被子植物花粉如藜粉属零星可见。 (1 块岩心样品)8渤海地区白垩纪地层到底有多厚,是否存在晚白垩世?由于孢粉分析

46、点较少,资料还欠不足,尚待地层孢粉资料的进一步积累,求得进一步的分析。本次会议上,希望通过交流,敬请专家和老师们能够给予指导和帮助。冀中地区古近纪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气候演变陶明华、张金岩(华北油田研究院,062552,河北任丘)冀中拗陷古近系各组段均产出丰富的孢粉化石,在纵向上可划分为 10 个组合带和 11个组合亚带,研究表明,古近纪期间,冀中坳陷区域性古气候背景呈现出早期相对偏于干燥炎热,晚期相对偏于湿润凉爽的总体趋势。与此同时,三个次一级古气候变化周期清晰可见,且这些次级过程本身同样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第一个次级(二级)古气候变化周期始于孔店组四段沉积期初,结束于沙河街组四段中亚段

47、沉积期末。该周期之初,区域继承了晚白垩世晚期干旱炎热的古气候背景,期间形成的沉积层为红色砂砾岩与泥岩互层,含化石极少。随时间延续,至早期阶段偏晚时期,暗色含石膏砂泥岩开始发育,化石群中南方型双气囊花粉占主导地位,显示了半干旱亚热带特征,故周期早期阶段总体上显示出气温迅速下降,湿度陆续增加的趋势。周期中期阶段,古气候背景具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上显示为半干旱亚热带特征。周期晚期阶段,随时间延续,古气候背景趋于干旱炎热化,直至热带半荒漠化特征的充分显现。沙河街组四段中亚段沉积层系除个别深水环境之外,多数地区以红色含石膏泥质岩的发育为特征,化石群中热带类型繁盛,半荒漠化特征性植物花粉麻黄粉属(Ep

48、hedripites)含量达到极盛状态,饶阳凹陷南部部分样品中该化石类型最高可达组合的 70以上。第二个二级古气候变化周期始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沉积期初,结束于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沉积期末。该周期之初,区域继承了期前干旱炎热的古气候背景,孢粉化石群内热带类型及 Ephedripites 仍然十分繁盛。随时间延续,至早期阶段偏晚时期,孢粉化石群中温带类型占主导地位,胡桃科、桦科花粉较为繁盛。上述过程发生在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至 Es35沉积时期,该阶段总体上显示为气温迅速下降,湿度陆续增加的趋势。至二级古气候变化周期中期阶段(Es3 42 至 Es33沉积时期) ,古气候背景相对稳定,长时期在北亚热

49、带至暖温带之间波动。二级古气候变化周期晚期阶段(廊固“弹簧段”或饶阳“塔状砂岩段”至 Es2“红色含膏泥岩脖子段”沉积时期) ,古气候背景趋于干旱炎热化,直至中或南亚热带半荒漠化气候期的来临。红色含膏泥岩脖子段孢粉化石群内亚热带类型十分发育,且 Ephedripites 亦处于较繁盛状态,但热带性特色已较沙河街组四段中亚段者逊色。第三个二级古气候变化周期始于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沉积期初,结束于东营组一段沉积期末。该周期之内,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至一段顶部沉积期为气温迅速下降、湿度陆续增加阶段。随时间延续,本阶段初期一度占据显著地位的典型亚热带孢粉类型迅速衰退,而以北方型壳斗科、榆科、胡桃科、桦科,以及松科的阔叶落叶类型和针叶类型逐渐占据优势,最终形成典型温带化石群。东营组三段至二段沉积时期,北方型阔叶落叶类型仍占据优势,但松科针叶类型有所下降,且部分样品中三孔沟类型含量略有恢复,表明该时期内气温较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沉积期有所上升。总体而言,作为次级气候演变周期的中期阶段,此期间气候背景在北亚热带至暖温带之间浮动。东营组一段沉积时期,孢粉组合中蕨类孢子含量有所上升,尤其是与水蕨科有关的化石类型粗肋孢属在部分剖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