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底是使用地平式支架还是使用赤道仪,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的初学者在买望远镜的时候也会遇到这个问题。现在对这个问题清楚一些了,说下我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对我来说,架在赤道仪上的望远镜更有吸引力,一眼看过去就觉得那个样子更好看一些 o(_)o.。去年终于禁不住赤道仪的诱惑,不假思索地买了一个博冠的 70900,这是以我目前的 经济能力能够买到的最高档次的使用赤道 仪支架的望远镜了。买回来没多久,我就将它指向火星。赤道仪古怪的 转动方式完全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当在 转动它指向一个目标之前不再需要思考时,运用它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为了使用起来更
2、方便,在使用它之前 调节好望远镜和重锤的平衡非常重要。使用赤道式支架观测时就和大家说得一样,只需要调节一个轴就能够跟踪天体。在高倍率下观测行星时, 这个优点就体现出来了。只要在使用前能大致 对准极轴,在更换高倍目镜或者是加上巴洛镜的时候就可以不慌不忙,不用担心因为时间太久星星跑出视野,因为只要时间不是太久, 转动时角轴, 总是可以找到目标。使用中发现这个赤道仪还是不太稳定,不过这么小的赤道仪,也不用去期望它能够非常稳定。再说这个不稳定还是能接受的,望远镜的振动还是能够很快就停下来。后来使用了一次同好的 1501800 马卡, 马卡的赤道仪就稳定多了, 调焦时基本上不会抖动。转动起来也非常平滑。
3、当然也只需要一个轴的转动就可以跟踪天体。年初去了一个科普天文台,220mm 折射的赤道仪更为巨大,望 远镜的稳定性非同一般,不管怎么碰,视野都不会抖动。这个赤道 仪是自动跟踪,锁定目标以后基本上就不需要考虑跑出视野的问题了。买回一个望远镜当然不能仅仅考虑看看行星。并且如果要获得更好的观测效果,搬到外面去是必须的。不能总是在狭窄的阳台上看或者是透过窗户看。即使是这么小的赤道仪,我还是嫌搬动太麻烦。赤道仪不规则的形状和一大堆零件再加上那个大重锤,如果没有一个配套的铝箱,要搬到比较远的地方去太不方便。虽然整套镜子的重量不是很大,但是走 远了还是比较累。如果是更大的赤道式支架,如果没有运输工具,如果是
4、 单枪匹马,要远离住处,出去观测的难度可想而知。后来开始用我的 70900 看深空天体。原配的 寻星镜基本成了废物。如果 视力好,不使用这个寻星镜对找深空天体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受到观测场地的限制,没办法对极轴的时候,赤纬盘和时角盘上的指示误差太大。这个时候就发现,赤道仪实际上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了。特别是大部分深空天体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低倍观测,这个时候对跟踪的要求就降低了。基本上不用担心高倍下因为目标跑出视野而找不到目标的问题。例如 M7,在 50 倍的时候充满了整个视野,即使它跑出视野,也很容易找到它。这个时候我发现原来深空目视观测赤道仪不是必须的,有时候还使得观测更麻烦,例如当天蝎座在正
5、南方向时, M6 基本上就是在 M7 上方,这个时候如果是地平式支架,只需要往上抬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赤道仪,向上要同时转动两个轴,做到精确向上比 较难。 这应该就是 DOB 能够流行的原因吧。结论很明显。如果住的地方观测条件很好,例如灯光污染不明显, 视野开阔,这个时候大型赤道式支架是不二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将望远镜搬到很远的地方,并且大型赤道式支架的稳定和跟踪功能可以让观测更为轻松和愉快。如果需要高倍观测行星,赤道式支架也是一个必要的配置,因为行星都非常亮,如果 仅仅是看看,对观测地点要求不是太高,所以不管是在哪里,都不需要将望 远镜搬得太远,而高倍观测使用能够跟踪的赤道仪会方便很多。如果有自己的运输工具,或者能够可靠地将望远镜运到观测地点,或者有一个能够经常伴你外出的搭档,也应该选择赤道式支架。如果要进行天体摄影,赤道仪是必须的,除非你能 让地球停止转动。如果住的地方观测条件不好,例如无法上楼顶的平台,或者即使是能上平台周围也是高楼林立,或者是住在市中心,整个晚上都是一片光明,然后又没有很好的条件来运输自己的大望远镜,地平式支架更为合适。如果经常背着望远镜外出,应该选择地平式支架。如果重点放在深空天体的目视观测上,赤道 仪不是非常的重要,买赤道仪的钱花在口径上应该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对于初学者,我觉得用地平式支架更划算一些。不过赤道仪迟早都得学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