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731790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自然辨证法的性质和对象?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对象: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2 何谓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科学地把握这一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四个要点:其一,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其二, “系统”在于“系” ,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其三, “系统”还在于“统” ,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藕合中突现出来。本质特征: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2、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3、动态性。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4、层次性。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

3、及 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3 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原则-所选的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为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可行性原则-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4、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闭路循环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4、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由此形成信息的循环。总之,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反馈调控规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够不断转化再生,实现闭路

5、循环,得到高效利用,要归功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要实现调控,就离不开反馈。反馈是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

6、面。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5、构建生态伦理规范的三个原则和四条规范?基本原则:天道原则-所确立的生态伦理规范,必须以自然规律尤其是生态规律为依据,有利于维护天然演化的正常秩序,而不是扰乱和破坏它的正常秩序;有利于促进天然自然地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有利于保护天然系统地稳定进化,而不是引起和加剧其灾变和退化。其实质在于将人所要遵循的自然规律尤其是生态规律转化为人

7、所要遵守的生态伦理规范。人道原则-就是人所制定的生态伦理规范,必须合乎人道主义精神,既着眼于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又尊重一切生命。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道主义关怀从当代人扩展到后代人,从人类社会扩展到生物圈有机体。天人和谐原则-就是人制定生态伦理规范时,要探索并发现既有益于“人类生存” 、又“促进生态平衡”的生态道德,实现生态系统与人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并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规范:共同生存-尊重生命,善待万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阈限之内。协同进化-以人类的共同进步为基础,促进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以人与自然的全面进步为标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

8、进化。讲求公正-在消费领域,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在生产领域,提倡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追求美感-人类应当尊崇和师法充溢着蓬勃生机、旺盛活力、绵延生命的生态过程美;人类应当尊崇和师法和谐相济的生态结构美;人类应当尊崇和师法创生不已的生态演进美。6、传统设计与绿色设计的区别?(1)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最主要的一个差异在于设计观念的转变,即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这种转变主要源于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之认知上的回归。 (2)产品的设计要求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设计过程仅仅要求满足产品的基本属性(即功能、质量、寿命等)并易于制造,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环境属性,妨碍可持续发展;

9、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有限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 ,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一道,能够达到优化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小化环境污染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拓:传统设计只考虑到产品寿命周期中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包装、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几个阶段,而忽略了原材料获取、产品使用和最终处理处置阶段;绿色设计则考虑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一种从摇篮到再生的产品设计。 (4)设计内容与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由于绿色设计需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及再利

10、用的全过程,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因此,前者的内容比后者多得多,设计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的材料选择,可拆卸性设计,回收性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5)绿色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设计方式需要变革:绿色设计中除了运用到传统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外,还用到涉及生物工程学、环境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甚至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6)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不同:传统设计主要是根据用户提出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这种设计很少考虑节省能源、资源再生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它是“为制造而设计” ;绿色设计是“为环境而设

11、计” ,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与人类生存具有强大亲和力的“环境标志产品” 。它要求设计人员在产品构思和设计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资源再生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的要求列为同等重要的设计指标,并保证在一定工艺流程中能够实施。 (7)所获得的效益不同:实践证明,绿色设计是优于传统设计的更趋于理性化的设计。如果我们在设计思想中充分融入绿色设计理念,那么在节能、降耗、增效方面就会得到成倍的收获。7、观察中渗透理论?长期以来,在科学观察与科学理论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自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所倡导的“纯观察说” ,把观察看作是纯粹感官的反应活动,它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并认

12、为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进人形成理论的阶段;另一种是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 。 “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较为相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理由主要是: 1 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科学家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看到”事实现象,还要对之理解和评价,这就与他们的理论背景知识有关。不同的背景知识,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历,都可能对同一事物现象做出不同的观察结论。2 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如用波长为 700 。3 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

13、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爱因斯坦说过:“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 “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 科学家只有在理论的指引下,才能想像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发现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事物现象。8、科学假说的特征与认识论功能?基本特征:(1)科学性。假说要以科学事实与背景知识中的某些科学概念、科学理论为根据和前提,要受某些新的科学观念、方法和科学事实的指引,因此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 (2)假定性。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和对新科学事实的说明具有猜测性与试探性,是被作

14、为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时经验事实和逻辑关系的设计而被提出来的。 (3)可检验性。提出一个假说,我们不能要求它一定是正确的,是客观真理,但一定要求它具有可检验性。也就是说,提出一个假说,同时要给出如何检验假说的方法。 (4)简单性。提出一个假说,应该要求它符合简单性原则。这种简单性原则类似于马赫的经济思维原则。 (5)逻辑协调性和无矛盾性。提出一个假说,常常会构想出某种理想化模型,构造出一套分析性的、约定性的公设和定义,使得它们不与经验事实相矛盾,其内部也不会自相矛盾。 (6)易变性。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

15、对同一自然现象提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过程中新发现的出现而变化,随着争论的发展而修改。功能:(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2)假说激发科学创造性: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凭借已有的认识向未知领域试探着前进,假说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激发思维创造性的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在对未知领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事实材料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人

16、们可以凭借已有的条件,以假说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创新见解,这既是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又为这种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可以借鉴、凭依的生长点;此外,假说的提出既以一定的观察、实验事实为根据,又试图超越经验事实,透过事实材料而提出对事物本质的猜想,从而推动科学实践向理论思维的跃升。9、科学的社会规范?1.公有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2.普通主义规范:强调科学内容和科学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普遍性。3.无私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利。4.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科学的发展具有

17、实质性的意义。5.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所谓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有证据的,而非盲目怀疑一切。10、 “3R”理论及其哲学基础?“3R”即 Reduce 减量,Reuse 重复利用,Recycle 循环。减量-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绿色设计中的减量还有两层意思:省料和节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不同的结构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自然系统中要素和关系的量的减少和质的置换可以不改变自然系统的功能,异构同功原理的这两条基本内涵,就是节约的生态哲学基础,其中蕴含着要素缩减法和仿生设计法等行之有效的绿色设计方法。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

18、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重复利用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致。产品可重复利用的前提是可拆卸性。生态系统层次结合度的递减趋势是产品可拆卸性,因而也就是产品可重复利用性的生态哲学基础。循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从哲学层面上看,循环就是周而复始的变化,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是指技术圈和生物圈复合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某些物质形态和能量形式重复出现和周期性变化的最佳状态。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生产-消费-复原”闭路循环系统。人类应该形成“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闭合链条,从而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将生产

19、和生活系统整合到生态系统大循环中。11、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者,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 生产工具既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事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劳动对象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各种产业的结构比例。产业结

20、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的体力劳动相对减少,智力因素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智力成分在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在地理分布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运筹性要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来实现的。1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目的与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更多选择和可

21、能性,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活动过程不同:科学主要的是从实践到认识,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在开始探索的时候,难以预见在何时会做出何种发现,也难以估计出得到某种新发现所需的劳动时间和成本,要求科学探索必定成功或有指日可待的成果是不切实际的;技术则主要是从认识到实践,经验因素常是不可或缺的,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等。 (3)结果和评价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常表现为概念、原理、假说或理论等知识形态的东西,其结果在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它的评价标准为是非判断,强调真理性标准,要淘汰错误,追求新知;技术的成

22、果常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或知识的物化形态,其结果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多样性,其评价标准也较为复杂。 (4)研究方法不同:科学家关心的是如何从认识过程的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对于技术来说,经验乃是其组成部分,工程技术上安全系数的确定,虽然可以先在理论上作最充分地计算,但最后仍然离不开经验的估计。 (5)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并非所有的科学探索都有现实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应当只从经济价值或当前利益去看待科学,科学还要有更广泛的社会作用,还有认识的、文化的、教育的、哲学的价值;至于技术,它对科学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可以说,科学只有经过技术才能转化为

23、物质生产力。 (6)发展进程不同: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1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 。 。 。 。库恩用“范式”说明科学的发展前科学阶段就是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常规科学就是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是危机。在科学革命阶段,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评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理论、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革命之后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发展史就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交替发展的历史。14、实验方法

24、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 (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自然15、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1)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即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的推论应该与相关科学事实相符合,以表明该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精确性。 (2)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这个问题从来都在选择和评价各种理论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3)理论的简单性简单性评价就是看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4)理论的预见性科学理论的功能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已知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能够预见目前尚未观察到、但却能

25、为尔后科学实践观察到的自然现象。16、归纳与演绎?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情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类型。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务及其结论的方法,与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向相反。在逻辑学中演绎法成为演绎推理。 归纳和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17、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原理平衡态、

26、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自组织是相对于组织(他组织)而言的。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非线性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部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18、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

27、球问题。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就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保证人类能利用科学技术来拓展未来的发展之途,而不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的前途对立起来,不被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所累。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的是人类如何去运用。但必须要认识到一点,具体到科学与技术两个层面上来说两者有些不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而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负作用则是后天的。现在,科学与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这

28、种双重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变成真正造福人类的利器。全球问题的解决、未来社会的缔造,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在全球问题的解决上大有作为。但是人类也应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应用中体现出的双重效应。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技术活动既是生产力又是破坏力。如果我们把握好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减少对自然的压力,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避免产生人类活动超过自然本身所能承受的负荷;另一方面要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从人类活动的开始直至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减少甚至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只要人类

29、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一定会惠及子孙后代。19、数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特点:(1)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只保留了事物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其他一切特性;在数学中,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之间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等,都是以符号形式表示的,它使数学变为一种完全脱离自己内容的符号形式系统。 (2)分析性和必然性。数学命题的变换是分析性的,因为它几乎不包含任何经验事实的内容,仅凭自身就可以演绎性地分析出更多的命题形式。数学实质上时一种符号化命题之间的演绎逻辑,推理过程具有必然可靠性。 (3)逻辑的严格性和结论的精确性。数学的一切结论只需由也必须由严格的逻辑推理来得出,因此,一切数学结论都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和量的精确性。 (4)应用的普遍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它成为不受任何具体内容局限的形式科学。这种抽象性带来了它应用的普遍性,数学已经成为横断学科,不仅自然科学和技术要运用数学,而且一些社会科学也有计量的需要。作用:(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使科学技术知识得到简洁、准确的表达、演算和逻辑化。 (2)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加强了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3)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逻辑推理的工具,使科学技术知识走向形式化和系统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