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772867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女子头饰的历史沿革,头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中,就有圆椎形的骨簪出土。特别是在黄河中下游华北中原地区,束发施笄沿习悠久。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笄、簪的使用最多,说明梳妆打扮、束发施笄,已成为当时人们起居生活的一项内容。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在女子尚未举行笄礼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是丫髻,不需插笄。,据史书记载,许嫁女的“笄礼”是一件大喜事,所以仪式比较隆重,尤其是富贵之家就更要以酒宴招待宾客了。女孩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还

2、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之后深居闺室,不与外人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才能由丈夫将缨线解下来。但未许嫁女子的“笄礼”就很简单了。为她梳一发髻,插一发笄就算礼成了,而且,礼毕之后还要把发笄取下,解开发髻,恢复原来的发式,以此来区别已出嫁和已许嫁的女子。,春秋战国时期,金簪、玉簪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饰玉簪、后妃饰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为臣子戴的簪。,汉末,中国出现了妓女,她们由于生活所致而专事修饰,衣着日趋奢侈,这种情形使得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的观念由质朴而炫华、富丽,面部的妆饰精巧富于特色。帝王贵族们的推崇和提倡,对此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这个时期的主要头饰有:步摇、簪、钗和镊子,或插以鲜花。,唐朝人的穿着打扮历来为后人追摹,典雅高贵,气度雍容。唐代女人用红丹点在脸上的做法,据说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太医建议用白獭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女人伤愈之后脸上留下一个红点,反而更为娇媚动人,点红丹的化装方式就在女性中风靡一时。,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因为让女皇帝醋意大发,打伤了额头。她只好将伤处刺成一朵梅花,居然使妇女们群起效仿,称“梅花妆”。出格的女装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有安乐公主的长裙,用百鸟羽毛编织而成,还有单丝碧罗笼裙,用金丝织成花鸟,一只鸟就象一颗小米粒。,宋代发饰也承袭了唐制,有帽、簪、梳

4、、篦。妇女在骑马出行时要佩戴帷帽,即在席帽四周垂网或加薄纱,用来遮盖面孔。帽制在宋代已接近尾声。当时的首饰被称为“头面”,装饰的手段很多,有镶嵌、点翠、雕刻、烧蓝等。女子发髻上的装饰通常以金银珠翠为材料,制成各种形状的簪钗,常见的有鸟形、花形、风形和蝶形等,使用时插于髻上。梦梁录中记录了当时妇女所用的首饰,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及“花朵冠梳”等。除此之外还有金钗和翠翘,这是从西北吐鲁番地区进入内地的首饰,由于十分贵重,使用范围比较小,只有贵族妇女才佩戴,一直延用至南宋。,宋代的步摇,因在顶端加放了珍珠和玉石,更显得精巧和俏丽。而冠梳则是北宋时期妇女发髻上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一般用漆纱、金

5、银及珠玉等制成,两鬓垂肩式的高冠,然后在冠上插以数把长梳。,宋代妇女崇尚插梳,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到后来的南宋,妇女插梳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除此之外,宋代妇女还有戴花冠的习俗。冠上簪以鲜花,以后又发展成使用假花。簪花不仅为妇女所喜爱,甚至男子的冠上也插戴花朵。另有一种用白角材料制作的白角冠,此冠大三尺,配以一尺长的白角梳,此外还有珠冠、团冠、垂肩等都是当时的冠式。“盖头”的使用在宋代也很普遍,以紫色罗覆盖半身,多为新娘或年轻女子出门时遮蔽所用。宋朝妇女承前代之风,常在额上和两颊间贴花子。这种花子是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纸剪成各种小花或小鸟、小鸭的形状,再用呵胶来粘贴。,宋朝开始,禁止女子用假发,

6、戴高冠。官方的禁令,导致宋代妇女的头饰大为逊色,形成冠梳制法。妃子们戴珠冠,民间女子戴花冠,把梅花,桃花,荷花,菊花编成花冠戴在头上。女子开始了缠足的风气,但那时不是三寸金莲,而是把足缠得平而直。从这时起,各种因素把当时的社会风气浸泡得平和而柔弱。,元代妇女的头饰以顾固冠最具特点,又名“姑姑”、“顾姑”或“固姑”、“罟”等,均为蒙语译音。这种姑姑冠,依照规定只有后妃和大臣的妻子才可佩戴。姑姑冠的形制与以往的女冠有很大的不同,为直竖起的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元代贵族妇女戴的一种装饰性高帽。它是用桦树皮围合成的长皮筒,用针线缝在一起,一般是不及一尺,外面包裹着色彩艳丽的花绸,上面缀以饰珠、饰片等

7、物。,蒙古秘史中,“顾姑冠”蒙古语称为黑塔,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这种高冠,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此外冠上还垂挂有一串珠子,随着身体的运动而不停地摇曳,别是一番韵味。但在南方的汉族妇女是不戴这种冠帽的。元亡后,这种首饰失传。,明代的商业很繁荣。明代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行业中,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生出柔弱的嫩芽。明代的衣食住行、节日文娱、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等,都丰富多姿。这时的女子头饰品种繁多,“头面”是指发髻上的装饰。明代的镶嵌钿金工艺

8、十分发达,妇女的头面品种之多,款式之美是远非前朝可比的。凤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一种礼冠,以皇后所戴的凤冠最为华贵,其顶上缀有龙凤等饰物。妃嫔在跟随帝后去参加祭祀或朝会时也要戴凤冠,但她们的冠上已无金龙,而是用九只晕鸟代之,表示等极的差别。与凤冠相配套的服饰是霞帔,这是明代命妇的重要礼服。,清为金的后裔,同属女真族,在衣冠服饰及风尚习俗方面都保留了满族的习惯。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合著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书中,曾讲到“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上”。扁方一般长3235厘米之间,宽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一端似卷轴

9、。梳“叉子头”或“大拉翅”,都起到横向连接的作用。?,清代满族妇女的扁方与汉代长簪有类似的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对象不同罢了。由此可推断,扁方可能由长簪演变而来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头上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一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头花是满族妇女梳“叉子头”、“大拉翅”发髻的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如故宫珍藏的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羽毛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松、竹、梅)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宝石花迭绵绵头花、金镙丝双龙戏珠头花、金嵌米珠双钱头花等等,都以制作精致,形象逼真而著称。1904年,美国女画家卡尔为

10、慈禧画了几幅油画像,其中一幅身穿黄底绣紫藤萝团寿衣氅衣,头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许多珠翠首饰:翠簪、凤钗、金扁方、宝石头花、珍珠头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苏,为慈禧增添了雍容富贵之感。流苏与古代八大首饰中的步摇极为想象。清宫后妃称步摇为流苏。其形式多种多样,顶端有龙凤头、雀头、蝴蝶、鸳鸯、蝙蝠等,或口衔垂珠、或头顶垂珠。珠串也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随着满汉风俗习惯、服饰文化的融合,清宫后妃头饰逐渐被民间所吸收,由此演变出许多深为妇女喜爱的头饰,流传至今影响很深。,古代女子头饰的种类,战国策里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两千年过去仍是如此。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传说汉武帝第一次

11、见到卫子夫,就是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美发出名的。汉明帝的马皇后初入宫时,以一头绝好的秀发使后宫粉黛一一失色。 秀发亦需头饰点缀,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 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但凡女子都是爱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爱的发饰既可以是南齐潘妃价值连城的宝钗,也可以是喜儿妹妹的二尺红头绳。,1、发簪轻摇,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

12、“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古代妇女发笄的式样很多,质地也各有不同。例如:骨、陶、蚌、荆、竹、玉、象牙、牛角、铜、金、银等。这些发笄在出土的先秦时期的墓葬中有大量的发现。1978年在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具骨架,经测定为三十五岁左右的妇女,就插有一根骨笄。河南光山宝相寺附近发掘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墓,女主人孟姬墓中出土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发髻,出土时髻上还插有两根木笄。,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

13、上相类,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2、发钗顾盼在古代妇女首饰之中,还有一种发钗的饰物。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我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

14、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3、花钿添彩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 ,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 ”,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从众

15、多的资料来看,唐代妇女使用花钿十分普遍,最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一些的是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蛳壳以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的形状,尤以梅花为最常见。,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花钿的颜色丰富多采,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

16、新别致。五代后蜀张太华(孟昶妃)葬后见形诗“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 温庭筠诗中有云“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都是指的这种希罕饰物。,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粘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现在用的不干胶,但却比不干胶的粘贴强度高。,4、步摇生姿,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

17、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步摇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逐渐流行民间,成为妇女喜爱的首饰之一。有诗云: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挡,就是这一写照。步摇有多种形状,如枝叶形、花鸟兽形,还有牌饰制成山形的,在辽宁、内蒙古等地都有出土。它还不仅仅是女子的专有,男子也有用的,有时还将它缀在冠上,作为部队的标志,叫“步摇冠”。,5、凤冠威仪古代妇女和男子一样,也戴冠帽。 冠的作用和帽子不同,古人戴帽,主要是为了御寒,而戴冠则为了装饰。,在妇女的冠饰中,最贵重者当推凤冠。所谓凤冠,就是在冠上缀以凤凰。以凤凰饰首的风气,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以后沿袭不衰。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并将其收入冠服制度的

18、,是宋以后的事情。,6、发梳绰态栉(zhi4):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栉也可以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滥觞。从文献记载看,辞作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粉”,“镂银梳钭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