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农业与发展,引子 营养不良与饥荒 6.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6.2 改造传统农业 6.3 诱致性农业技术制度变迁,2,面壁而食,在大饥荒年代,当着别人的面吃东西,手中的食物很可能被饥饿的旁观者抢了去。据说,后来人们为了防止手中的食物被抢,就纷纷面壁而食了。 严禁体育运动。大饥荒年代,因饥饿和营养不良,很多学生都患了浮肿病。于是,学校下令,下课后学生一律躺在床上睡觉休息,严禁任何体育运动,以免消耗营养匮乏的体力。,3,6.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全世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约34亿。 在发展中国家,近30亿人口从事着农业生产,所得无几。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
2、村人口占他们总人口的3/4。 世界上最贫困人口的70%居住在农村,从事着农业生产,仅够糊口,4,6.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配第克拉克定理 17世纪,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 1940s,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指出社会就业结构也有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移趋势 配第克拉克定理包含收入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层面。,5,实证检验,纵向检验 横向检验 结论,库兹涅茨对英、法、德、挪威、意、美、日等15个发达国家进行过时间序列统计检验 英国近200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下降了30%;而日本农业产值比重下降60%,就业比重下降80%;所有国家
3、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都下降了,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库兹涅茨也曾按人均收入将样本国家分为7组,最高的为第一组,最低的为第七组,然后计算每组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现农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负相关,工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正相关,农业的相对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经济发展了,农业的相对地位会下降,6,6.1.2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3)要素贡献。农业剩余越多,资本积累的也越多。,(2) 市场贡献。,(1) 产品贡献。包括食品贡献和原料贡献。,(4)外汇贡献。在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工业自身难
4、以出口创汇的情况下,出口初级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的重任又落到农业部门身上。,7,产品贡献食品贡献,英国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第一个实现了农业的重大变革,消除了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 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 发展中国家由于一系列原因对粮食的需求更为巨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递增 如果粮食的供应跟不上,将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8,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
5、了对粮食的需求 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9,粮食供给不足的严重后果,价格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收入中更大的部分用于消费,影响储蓄和投资 进口粮食,国际收支恶化 饥荒,人力资本下降,社会动荡 谁来养活中国?,10,谁来养活中国?,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占用耕地,造成粮食生产下降。,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和稻米,造成了国际价格的上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中国向国际市场采购的粮食将不超过自身消费总量的10%。,11,产品贡献原料贡献,农业为非农产业,如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加工、烟草行业等提供原材料 在工业化早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往往是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农业的丰歉直接
6、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发展,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2,(2)市场贡献,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 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占很大比重,农村人口更占多数,因此,除非有很大的出口可能,农村必然是国内产品的重要市场. 农业一方面向非农部门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另一方面从非农部门购入投入品和消费品,从而刺激非农部门的发展.这种贡献发生于市场的交换之中,所以称之为市场贡献.,13,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 发现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农民的增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扩张创造了日益巨大的国内市场 同时有力配合了日本经济发展初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起飞,世界银
7、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 该报告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停滞,这使得广大的农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投资引诱,从而阻碍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2)市场贡献,14,(3)要素贡献,劳动贡献 农业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城市工资高于农民收入时,如果没有其他限制,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民会源源不断进入城市),资本贡献 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本 自愿储蓄 强制储蓄,15,(4)外汇贡献,工业化初期农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 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禀赋;技术相对不复杂;农产品质量差异较小,比较劣势不明显) 外汇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可以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
8、汇 从长期来看,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农业的外汇贡献在下降,重工轻农的发展政策及其后果,16,从农业部门汲取资本的政策 直接手段:对农业征收重税 间接手段:主要是对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进行控制 重工轻农的发展政策的弊端 对农业部门的损害 对工业部门的影响 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农村贫困现象,17,新的剪刀差,中国科学院200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改革开放后又以土地的低价格积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 从1979年改革开放起每年平均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按400万亩计算,25年共征用了农村的耕地1亿亩左右,每亩最低按照10万元计,农民给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9、提供了相当于10万亿元的土地资产。估计失地农民可能只得到了1/20左右的补偿,失地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补偿最多不超过5000亿元,25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和城市工商业从农村集体土地低价格中转移和积累了9万多亿资产,18,6.2 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值比重,农业就业比重,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19,6.2 改造传统农业,20,6.2.1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特征 技术长期停滞 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 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技术停滞的表现(世世代代用同样的要素、工具和技术耕种同样的土地,在正常年景获得同样的收成,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原因(加塔克,198
10、7):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缺乏资金、投入品不足、传统制度的障碍等*,21,注意,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但却是有效率的,舒尔茨提出 农民是理性的,在现有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条件约束下,传统农业已经使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了,是有效率的 重新配置现有的资源并不能使农业生产增长,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22,传统农业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为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不能进行持续的资本积累 不应将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归结为文化或品德方面的原因 农民不愿进行储蓄和投资的经济原因:对传统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低 理论: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实际:传
11、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23,6.2.2 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 物质投入的现代化 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 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24,6.2.3 传统农业的改造,土地制度改革 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25,1、土地制度改革,(1)“不在所有制”,大庄园制 种植园制 租佃制 公有制 不在所有制的缺点,26
12、,大庄园制,在拉丁美洲普遍存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拉美,1.3%的庄园主拥有71.6%的耕地,庄园制的特点是:庄园主委托雇来的管家管理庄园,为庄园劳动的主要是佃农和少地的小农 庄园的耕种方式往往是粗放型的 庄园制带有农奴制的色彩,因此劳动者所得与其努力程度没有多大关系,缺乏激励,27,种植园制,与庄园制类似,但一般为外国资本所有 农业劳动由雇来的工人进行,一般生产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热带国家广泛存在 同样,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农业收成关系不大,缺乏有效激励,28,租佃制,在亚洲比较流行,分成地租是指农业生产收获按事先定好的比例分配 固定地租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的租金不变,与
13、收成无关 分成地租由于农民的分配比例很少,所以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固定地租稍好一些,但如果租期短,经常变换,对农民积极性的抑制仍然很强,地主占有土地,但自己并不直接经营,而是将土地分成若干块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佃农根据事先定好的契约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 一般又分为分成地租和固定地租,29,公有制,如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等 所有权与经营权仍然分离,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获得“工分(工资)” 对劳动者的激励仍然有限,不在所有制的缺点 委托代理关系 所有者并不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劳动,无法获得完全信息;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监督 代理方得不到充分的激励,因此努力程度、采用新技术的积极
14、性等有限 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30,(2)居住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由不在所有制向居住所有制转变,实现“耕者有其田”,1、土地制度改革,31,让价格发挥激励作用: 农民对价格信号的反应是正常的 通过降低或提高某些农产品价格而使收入流出或流入农业,都会对资源配置效率带来损害。正确的作法是提高市场在农业中的作用。,(3)改造传统农业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而不应压抑农业中产品和要素的价格。,1、土地制度改革,32,2、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从供给的角度 适用于贫穷社会的现代农业要素首先应该依靠现有科学与技术知识来进行“生产” 需要政府或
15、其他非盈利组织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达到生产要素从需求的角度 使得新生产要素有利性的关键在于新要素在贫穷社会里的价格及其产量 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并使农民学会使用,33,3、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统计数据表明, 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这很强的正向关系 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设施和服务等, 其中教育最为重要。,6.3 诱致性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理论,34,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强调了技术变革的重要性,但没有深入探讨这种变革的实现过程。 速水和拉坦提出的诱致性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及其与制度创新的关系。,35,6.3 诱致
16、性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1970s初由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 不均衡瓶颈的出现是诱致技术进步的关键,通过市场将企业家、发明者和科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资源更有效配置上,36,诱致性农业技术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对技术和制度变迁的划分 诱致性变迁 强制性变迁 农业中诱致性技术变迁的两种类型 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机械技术进步,经济系统内部许许多多个人或企业响应获利机会的自发行动所导致的变迁,政府命令或法律规定等外在于经济系统的力量所导致的变迁,人口密度高,土地缺乏 技
17、术朝节约土地方向发展应用生物和化学技术,土地广阔,劳动力稀缺 技术朝节约劳动力方向发展机械化,37,1960和1970s,在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但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已无可能 1960s中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物技术(主要是高产良种)在墨西哥和菲律宾的实验室获得突破,对化肥反应很大,但规模中性 高产良种迅速推广,短短几年推广至总种植面积的50-70%,粮食产量大增(大米增产12%),世界1/2的小麦产地和1/3的水稻产地产量增加12倍,缓解了饥荒程度,缓和了物价上涨,以前的粮食进口大国,如印度,印尼等,可以实现粮食的自给,6.4 农业可持续发展,38,6.4 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绿色革命成果明显 但带来一系列问题:化肥使用带来的问题、农药使用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想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农业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农业(无机肥、害虫的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 农业政策调整(调整那些破坏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政策、鼓励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39,6.4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