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低碳.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72120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低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低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低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低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低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联系自然辩证法谈“低碳”摘要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双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关系,发展低碳经济,享受低碳生活。关键词 人与自然 低碳 和谐一、“低碳”的含义“低碳”一词最早兴起于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意指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较低或者更低的排放。其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2、。 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模式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深化和具体化。它为解决人和自然紧张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 “低碳”的哲学依据1、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对自然界的超越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人类通过劳动做出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正是劳动的过程才使得人类同其他动物分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取得巨大成功

3、。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劳动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又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对自然界的超越又是有条件的超越。这个条件就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在规律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有效的超越。2、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

4、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中介相互接近,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是“为我而存在”关系的实现。恩格斯也曾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

5、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

6、会越来越来光明。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

7、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三、 “低碳”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低碳社会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经济不能脱离低碳社会的支撑。具体而言,低碳社会对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低碳社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系统保障。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减少碳排放量,但不控制人口,减少排放的空间很快会被新增长人口的需求所填满,等于“原地踏步”。低碳经济与政治、教育、文化等子系统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因此,低碳社会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系统保障。二是低碳社会的消费文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低碳社会对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体现

8、在消费文化环节。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产生反馈作用。社会的消费文化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三是低碳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为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人们需要在生产领域与生活领域两个维度做出努力,实现“双轮驱动”。在生产领域,人们可以依托低碳经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仅有生产领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离不开生活领域的配合。当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大约 70%来自生产领域,大约 30%来自生活领域。在生活领域,人们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同样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低碳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

9、二者为了一个目的,可谓殊途同归。四是人的环境意识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人,人的环境素质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人的环境意识作为保障,低碳经济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离开人的环境意识谈论低碳经济,就会把低碳经济还原为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导致“见物不见人 ”的误区。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也是公众环境意识较好的国家,二者有着高度正相关关系。我们也很难想象,低碳经济能够在一个公众环境意识低下的国家中蓬勃发展。四、“低碳”的实施途径“低碳”是经济、自然和人之间的协调,既追求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又要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人类要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要建立生

10、态经济和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有把提升自身这个目的和遵守自然规律这个要求结合起来,人的活动才会有效,自然才会安全。低碳社会的营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低碳社会尚未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为此,我们必须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如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公众等,加快营造低碳社会,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体对策如下:一是通过政策推动,保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公众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公众缺乏自觉选择低碳产品的意识。为此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提高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引导公众选择低碳产品。其一,给予低碳产品企业一定的政

11、策优惠。例如补贴、减免税、优先贷款等,同时加大对高碳产品的税收,加大对未达标企业或产品的处罚力度。这样低碳产品在价格方面才能有优势,从而比高碳产品以及传统产品更有竞争力。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多,在此无须赘言。其二,从消费端给予选择低碳产品的居民以激励。例如日本经产省针对公民个人的“低碳积分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日本民众在选择购买节能商品或者服务时,可以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累积来交换商品和服务。再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虽然商店提供塑料袋,但是公众自己带塑料袋,也将获得积分奖励。其三,为低碳产品与服务提供相关设施保障。以电动汽车为例,如果让公众选择电动汽车,必须在设施与服务上有所保障,即有方便的充

12、电设施以及方便的电池设备,与传统的汽车相比,至少不能牺牲居民的方便与福利。二是本着相关性与通俗性的原则,积极进行低碳文化宣传与教育。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加强宣传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与打造合理的消费文化,都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宣传与教育工作,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问题是宣传方式方法要科学合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宣传与教育要体现利益相关原则。其二,宣传形式要直观与通俗。其三,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如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重要媒体的作用,开辟低碳文化专栏;发布公益短信进行宣传;利用社区、学校、单位等载体进行宣传;利用网络形式进行

13、宣传;举办各种知识竞赛,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等等。三是结合公民社会建设,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碳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主导,但也必须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可以结合公民社会建设,推动社区、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相关主体参与其中。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其一,通过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激励社区与引导社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其二,扶持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积极建设志愿者队伍,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志愿者队伍建设也是营造低碳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志愿者队伍建设,无论对提高志愿者的环境素质与低碳意识,还是对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与低碳意识,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低碳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可以依托社区、学校等各个载体,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1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手稿 2唐雷庆.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J . 宁夏党校学报 ,20103周 荣.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J .理论探索 ,2005(1)4 杨新华. 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