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佛教看世界.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71698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看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佛教看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佛教看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佛教看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佛教看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 紫虚居士 一 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 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 ,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说法那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

2、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 、 “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 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等等,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的夸克,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 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

3、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 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二百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 ,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释迦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 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释迦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

4、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 二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 ,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 ,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 ,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 )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

5、的。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 此识在天主教就是灵魂,只是天主教不讲轮回转世,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 ,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不改变、有习气(如博爱等) 、有我相、有分别的。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 ) ,这三种名词(即自性、灵魂与神识)涵意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

6、,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十界” ,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鬼与地狱。前四种为圣道,是不轮回的,而后六种称为六道众生,是要轮回的。轮回的意思是在这六种状态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 。声闻与缘觉一般称之为罗汉,“天”道由于心的状况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很多种天,诸天有天众与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轮回,也就是其修为已在天道之上,但天众是在轮回之列。人间的众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义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

7、天道。阿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缺乏天的德性,它与天道众生一样具有神通,但阿修罗的特质是“嗔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为善,但若“嗔恨”心重,则死后可能生阿修罗道中。虽然佛教把有情分为十界,其实心的状态是“连续的” ,例如最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畜生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 我们再看看近代科学家对人体中有非物质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 年英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 ”“人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进入人体大脑,施予推动控制大脑,使其细胞工作,此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除了永

8、生不灭四个字涵意不明(他所指应该是不会像肉体般会生病死亡)外,其所言与佛教所说的“识”的观念类似。我们相信对轮回转世与神识等问题,科学界总有一天会弄清楚。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 尤智表 著 自序 一 研究佛经的目的 二 研究的经典 三 研究佛经前的印象 四 佛经的文字和外表 A 六种证信序 B 注疏分析的精密 C 句法与文体的特创 D 译名和定名的严格 五 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A 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 B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C 因缘和合论与因果律 D 三自性 E 佛教是殊胜的科学 F 佛教的宇宙观 G 佛教的人生观 六 佛教的实验方法 A 戒律 B 禅定 C 密宗与净土宗 七 佛经的实验效

9、果 八 研究佛经的结论 自 序 作者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酷爱自然科学。毕业后因叔父的启发又爱好了佛学。科学与佛学原有很多会通之处,如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都是说明佛经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这一原则最好的例子在科学中往往没有如此解释,但用佛学来解释却很合适。例如空气中的氧气 O2 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 O3 就会发生臭味。这个臭味从何而来?从第一原子来?从第二原子来?还是从第三原子来?事实证明,每一氧原子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也不从中间出,但从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臭味实无体性。不过体性虽空,现象不是没有。这

10、样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佛法称为中道义。但我在那时也觉得佛法与科学也有不能会通的地方。我在学校里所读的物理学还是旧物理学,主张物质和能是两个独立的家族,旧物理学有物质常住不灭律,与佛法四法印中“诸行无常”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好久没有解决。后来看到一些现代物理学书籍,知道物质也是一种能的形式,而且物质的质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一斤重的一块铁,静止时或动得不快时仍是一斤,但如果它以极高速度来运动跟光速成一定的比例进行,它的重量便会增加,由此觉得新的物理学有可能与佛法打通。自从原子能发明之后,事实证明了物质可以转变为非物质的能,理论已完全付诸实践。这一事实推翻了旧时代科学家所牢牢执着的原子为物质最小单

11、位不可破灭的“常见” ,同时也打破了我多年不曾解决的疑团。从此,我才确信佛法是无上的真理,不但有理论的基础,而且获得了科学的依据。虽然科学已经证明一切物质都不是常住不灭,但是有很多人还是误认物质真常,对佛经提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口号不容易接受。可是人们不会反对科学,因此把大众所能接受的科学来说明佛法的真理,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方便。 1946 年作者在汉口工作,有一个时期比较空闲,时时静思,渐觉有一肚子的话不能不吐,遂写了这个研究佛经的报告。(最初发表在汉口正信月刊上)由于佛法的精湛渊博,作者解行俱浅,错误之处乃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加以指正。 一九五四年十月作者写于汉口 (一) 研究佛经的目

12、的: (A) 为了要明了佛经的理论是不是健全,是不是和现在的科学冲突。 (B) 为了要明了佛教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合乎现代的生活。 (C) 为了要明了佛教对于人生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利益? (二) 研究的经典: 楞严经 、 心经 、 金刚经 、 法华经 、 中论 、 百法明门论 、 因明入正理论 、成唯识论 。 (三) 研究佛经前的印象 在我们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多少要和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的态度不同,那不同之点是在: A、不以感情用事; B、纯从客观; C、重分析,有条理;D、重实验。 因为要具备以上的几种特点,所以对于缺乏这些精神的学问,总有不屑一读不值研究的

13、偏见。不要说对于专重信仰,就是对于哲学,也很少兴趣。因为自然科学对于任何问题的解答都有确切的答案,凡是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而是全体科学界所公认的,例如化学中的化学公式,原子量,各种定律,以及物理数学中的种种公式定律,都是确确切切的,所以自然科学也叫做确切科学。但是哲学、文学、艺术等就完全不同,既不能用数字来称量,来比较,也没有个公认的标准。科学家对于它们虽未尝没有欣赏的兴趣,然而总觉得这些都不是找求真理的场所。而且近年以来,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大有借重及乞灵于科学的情况,例如罗素用算理来充实空虚的哲学;音乐、绘画则乞灵于声学、光学、化学以改良乐器和颜料;宗教则乞灵于建筑师去建筑宏伟的教堂,

14、用电光乐器去庄严它的内部;文学家和新闻记者则乞灵于自动排字机、打字机、照相机、电报、电话、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传真等工具。所谓“科学万能”已成为人类公认的事实,而不是科学家的自傲语。 科学家既掌握了这许多法宝、许多神通,当然不会对宗教的木偶屈膝。佛教是宗教之一,当然也不会例外。那末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我,又怎么回研究起佛经来呢?原因是这样的:我有一位研究佛教数十年的叔父,在我大学毕业之后,问起我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没有兴趣,我想,我学的就是宇宙间的真理,难道他老夫子也懂得科学吗?我就回答说:“很有兴趣。 ”接着还反问他:“应当向什么地方去求?”他回答道:“应当向佛经中求。 ”我说:“宗教不

15、过是止小儿啼的,画饼怎能充饥?我是绝对不看佛经的。 ”他就为我指出:“你的执见太深。你常说科学家注重客观而不注重主观,那正和佛教的破我执相同。现在你有了这一执着,学问怎能长进?由此看来,你的科学学识,也不见得透彻。 ”我被他一顿训斥,自觉惭愧,只得答应有空时就去研究。后来,他就拿一本佛学大纲 (谢蒙著,中华书局出版)给我读。他说:“你对于佛学太不明白,且先看一看佛教的轮廓,然后再看内容吧。 ”他又指出:“在看书之前,第一个条件,先要胸无成见,不作宗教观,不作哲学观,应彻底的客观。 ”我以为这几句话是任何科学工作者所不能否认的,所以就诚恳地接受下来,阅读了一遍。读完了这本书以后的印象是: A、佛

16、教不是专重信仰不讲理论的宗教; B、佛教的内容之丰富,不减于我所学的各种科学; C、佛教中种种神话在没有证明其可能或不可能之前,暂时应不置可否,且待看了经论后再说。 (四) 佛经的文字和外表 我读了佛学大纲之后,虽没有引起我的信仰,却激发了我看经的兴趣。我问叔父: “佛经那一本最好?”他说:“你所知障重,应先看楞严经 。 ”我接着问:“什么叫做所知障?知识越丰富越好,为什么说它是障碍?”他说:“你先入的科学知识,塞在门口,便吸收不进科学以外的知识,所以叫做障。如果不执着各种的先入之见,再看佛经,就没有所知障了。 ”我想这好对的,因为爱因斯坦假使不把牛顿的旧知见扫除,怎能发明相对论,去修改牛顿的

17、万有引力定律?叔父给我看的楞严经是一部明朝真鉴法师著的正脉疏。关于佛经的内容且不论,我先从皮相上考察佛经的文字组织,就发现了下列的几个特点这使我很为惊异。 (A) 六种证信序所谓六种证信序,就是:信、闻、主、时、处、众、六个要素,例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如是”是表示“信” , “我闻”是表示“闻” , “一时”是表示“时” ,佛是“主” ,在舍卫国是“处” ,与大比丘众是“众” 。不单是楞严经的开头是具备这六个要素,其他佛经,除了节录和初译的几部外,都是一律如此。在别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感想,但在我写惯科学报告文章的人看来,却不只是一个奇迹

18、。为什么呢?凡是写科学实验报告,必须将实验的主持人、同伴人、时间、地点、实验的目标,和所用的仪器材料一一开明,然后再定实验的本文。这至少表示说话不是随便,而且有可查考的。除了科学文字以外,如法院的起诉书、判决书,我认为也是科学化的,譬如一个杀人案子,起诉书上一定把主犯、被害者、时间、地点、见证人、告发人、开列明白,不能丝毫含糊。结集佛经的人为要郑重其事,取信于人,所以每部经的开端,都有这六种证信序。我们学科学的人,对于四书、五经,老庄、诸子等书,总觉得它编制体裁的杂乱,缺乏科学精神,也从没有看到一本结构严整像几何学这样的书。我因此常武断的说,中国书都是不科学的。但现在我看到六种证信序的起笔,就

19、不敢这样武断,对于佛经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B) 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学家是最注重分析的,有分析而后有归纳,有归纳而后有条例,有条例而后能推演,而后能以简御繁,而后能设计制造,演成现代的各种工程。我在读经之前,本来就想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为若干章节段落,那知真鉴法师已替我做了这项分析的工作,而且他分析的细密,远在我预期之上。照普通书籍的分析,整整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又分为四五章,每章又分若干节,每节再分若干目,能这样从篇至目分为四级算是最细密的了,就是一般的科学也不过如此。那知真鉴法师竟把全经分为二十二级,你想奇也不奇?他的方法很为巧妙,用天干地支二十二字做标记,第一级用甲一 甲二表明,第二

20、级用乙一 乙二表明,第二十二级就用亥一 亥二表明。这种标记是科学文字所没有用过的方法。我曾经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位电话工程师。他有一次写了一本很厚的自动电话机说明书,章节分得很细,也有十几级之多,可是还感觉到标记不够用,不容易表明阶级的高低。他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就将真鉴法师的方法教他。因为这本说明书是英文的,所以我教他用(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作为各级分段的标记。他听了,欢喜赞叹,马上采用了。真鉴法师把全经分为(甲一)序文, (甲二)正宗文,和(甲三)流通文等三大段,每大段又分几个小段,这样继续分析到最后第二十二级,可以说已是细密

21、之至,可是他连经题和译人也列为注解的对象,并没有把它们遗漏,着也是令人惊异的。从前朱熹注四书,只分得“右经某章” ,而没有把章再细分;他只注了经文,却没有注经题。在没有科学头脑的人,以为题目就是题目,还有什么可以解释的,哪里知道题目是极关重要的,它的涵义,一定要详细说明。一本物理学和化学的书,对于物理学或化学的定义阐释,是不肯轻易放过的,而最不肯轻易放过的,莫如佛教中的讲经法师。据说天台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的经题,竟讲三个月之久,由此可知,真鉴法师的注解经题,在佛教中早已视为分内事,不足惊奇的了。 (C) 句法与文体的特创佛经的造句,显然是受到梵文的影响,既不是六朝的骈四俪六,又不是唐

22、宋的古文,略近于两汉的质朴,没有人吉屈聱牙之弊,而有通俗流利之胜。人们都说佛经难读,其实并不是为了文字的古奥,实在是因为佛经的说理本来深奥,就是用现代的白话来写,还是同样难懂,譬如我们所读的科学书,以文学的眼光来看,是再简单通俗不过的,而一般学生为什么都觉头痛。数学中用了种种符号。如(因)(故)=(等于)S(积分)等,以代替文字,就是要避免文字的麻烦。物理化学中的种种公式,都是简化的文字,只因为理论深奥,所以文字不得不力求简化,使得学习的人容易了解。佛经的文字也有同样的用意,例如密宗梵文“阿”代表不生不灭的玄义,正和数学中用代表虚数的用意本同。此外还有个相同之点,就是科学的文字都有它笨拙的地方

23、,不能如一般文学的纤巧灵活。我因为有六年翻译科学书籍的经验,深知这许多地方,为理论的严谨所限,不得不犯重复、颠倒、呆笨,和在文学的观点上所认为拙劣的毛病。然而从说理方面看,那还是没有失却文学的美感,就以开经第一句“如是我闻”的结构来说,这完全不是汉文的习惯句法。照中国文法应作“我闻如是” 。在初期所译的佛经,确也有译作“闻如是”的,但从鸠摩罗什法师译经以来所有经典,一律用“如是我闻”开端。这种特创的句法,他的动机决不象现代翻译者的采用直译法,故意将中文欧化以炫新奇,而实在有他重要的理由,就象上文所述,“如是”二字是表示“信”的成就,因为比较重要,所以置于“我闻”之前。由此可见,佛经往往为求译文

24、忠实,就毅然摆脱文学上种种规律的束缚。又如佛经中的偈,在中国文学上是一种特创的文体,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既不论平仄,又不叶音韵,乃是一种无韵诗。它的用意似在便利学者的记诵,犹如珠算的口诀。举例来说,如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偈就不受平仄叶韵的束缚,但终以含义的美妙,反显得文字天真自然,于无音韵中,偏能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就是文学大师读了,也会五体投地的。至于禅宗语录那又是另一番气象。这和佛经相较,佛经是一种简练的白话,而语录则是活泼泼的,当时民间生活中应用的白话。宋儒的语录就是仿照禅宗语录而发展的。在我没有读佛经之前,早已见过“不二法门” , “当头棒喝”

25、 , “深得此中三昧”等成语,但不知出于佛经,这时才恍然明白佛经文字影响于我国文学之深。 (D)译名和定名的严格我曾经在二十几年前替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订过电工的名词,当时的感想是: 1、各书的译名太不统一; 2、音译意译毫无标准; 3、各种科学的专门词典还没有编成。 后来看到日本的佛教大词典和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词典 ,就感觉到佛学名词之多,实超过任何种的专科辞典,而学术界的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那真使人惭愧无地了。之后,又看到佛经中有所谓五不翻和六离合释的两种规定,更使我感觉到佛教有很多地方,是科学所不及的。五不翻是意译和音译的标准。试问我国科学界有没有定出这种标准?“电动机”是意译, “马达”是

26、音译,而两者并存。弄得学者茫然。以译名和定名的严格来说,我国科学家还远不如佛学家。至于六离合释则是定名的六种法则: 1、持业释,2、依主释,3、有财释, 4、相违释,5、邻近释,6、带数释 例如“发电机” “发电”是“机”的作用, “机能发电” ,所以是“持业释” 。又如“磁铁”是有“磁”性的铁,所以是“有财释” 。这种严格分析名词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个专门名词,不至于被人误解曲解,而影响到理论的正确性。关于这一点,不仅使我国科学家感到惭愧,就是外国科学家听到了,也会拜倒莲座下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六离合释的定名方法,的确是现代科学家所应该学习采用的。关于我国译经的情况,我在研究佛经的时候

27、,也附带的注意到,我以为很可以供有关方面和各大学教授的参考。译经的工作,从鸠摩罗什法师起到玄奘、义净等法师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有主译、译语、润文等等的职别。一部经的译成,是经过好多次考订,不但在义理上要求和梵本如形影相象,就是一些发音的细小处也是辨别得非常清楚。我怎么会知道的呢?是从英译的名词和汉译对照,两者完全符合而知道的。例如“摩诃衍” , “般若波罗密多” , “阿弥陀佛” , “僧伽”等名,和现在英文的译名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唐音和现代语音有些差别罢了。例如“南无”在唐时就读作“曩谟” 。请想一想,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面从巴利语译成梵文,再从梵文译成英文,中

28、间经过几度的转变,而华英对照,仍如形影不异,那不是奇迹吗?几年前,我国有一位作家,曾用英文译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经国人译成中文,结果面目全非,成为文坛话柄。其实,不但这本书是这样,现在有些译作,也是很难还原的。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这种严格的精神,非但在译文方面是这样,就是抄写、印刷、圈点也没有一点放松的。佛经校对的精细,圈点的正确,都是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怎么知道的呢?就以每种经论末页必附有全书字数和圈数来说,这是其他古典著述所没有的。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之前,佛经中早已改良,把刻在字与字中间的圈为读(即逗点) ,以边旁的圈为句。字数圈数尚且这样重视,错字之少是可以理解的

29、了。 (五) 经的理论和内容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么我早就把它置诸高阁了;只因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丽,正和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我对于研究佛经的理论,自有不能自已的趋势。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 ,本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调既足引人入胜,而其组织的严整,说理的精妙,更使人爱不释手。所以杨仁山居士在旧书摊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才走。古人诗说:“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秕书。 ”我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又把它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 ,因为这部经的结构确乎和指导书有相同之点。普

30、通一本指导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 1、实验的目的; 2、应用的材料仪器工具; 3、实验所依据的理论; 4、实验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5、从这一实验应得怎样的效果; 6、实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 7、最后是结论,说明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或者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等等。 楞严经也可分成以下几段: 1、说经的缘起(即序文) ; 2、说明修治的对象(例如七处徵心等) 3、修行的理论(例如十番显见,会通四科,圆彰七大等) ; 4、修行的方法和步骤(例如二十五圆通及道场加行各段) ; 5、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约众生以显各益,约国土以显普益等段,就是对国家人民的利益) ; 6、修行

31、时应该注意或预防事项(例如谈七趣五魔以警堕落) ; 7、最后说明此经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 实验指导书是科学家获得科学知识的经典,佛经则是佛学家获得佛果的实验指导书。学读了楞严经以后,看到它的内容这样科学化,不由得不惊叹,深悔从前把佛教和一般宗教等量齐观的错误,那知它原来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从此我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因为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则信解并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说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一般宗教是执相的,佛教是破一切执着的。总之,佛教和一般的宗教,有个很大的鸿沟,那是读过佛经的人都能体会到的。

32、我又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哲学,因为哲学是不能证验的,佛教是有证验的;哲学是说食不能充饥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学是用分别心得到的“遍计所执性” ,佛学是用无分别智得到的“圆成实性” 。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到这时为止,我非但没有找到冲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像上面所说的相同的地方。至少佛经的组织是科学化的,而科学也是重客观破我执的。 自从读楞严经以后,我更增加了读经的兴趣,因此再读心经 、 金刚经 、 法华经 ,以及中论等四论。看的经论渐多,而与科学会通之处也更多。我所学的科学知识几乎全做了佛经的注脚,变成了佛教的护法,而佛法对于科学却反有指导和纠正的地方。现在就我所体会到的写在下面 (A)

33、 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 X 代表佛法,那么就可变作这样一个公式:“所谓 X 者,即非 X,是名 X。 ”这个 X 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 X 决不能变成非 X,就以代数来讲,也是 X 不能等于X(X-X) 。但我因为受过科学教育,决不像一般人立刻下个断语。经过思考以后,结果终被我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有一次有位工程师问我这话应该怎样解释。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说,现在就拿这

34、茶杯当 X 吧,那么根据这一公式就应该这样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 ”同时还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了酒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观 ,第二句“即非茶杯” ,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认定茶杯为实有,这是世俗之见,只有研究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也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两边,这就

35、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可是他以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的。茶杯虽假,瓷是真的。我说瓷的成份不外氢氧铝矽,除了氢氧铝矽外,瓷质在什么地方呢?现在如果把瓷代入公式中的 X,就成为:“所谓瓷,即非瓷,是名瓷” 。再进一步,氢氧铝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而成。电子绕着原子核,正像行星绕日而转。那么氢氧铝矽,也不是氢氧铝矽,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罢了。因为这四种原子还是可以代入上列的公式中,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的。总之,有名称的事物都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佛法也不能例外。这位友人听了觉得很有道

36、理。 (B)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宣传最广的两句标语,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能解。现在就以原子核来说明这个理论。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间,有着显著的进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发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电子的质量只有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由于原子弹的发明,才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依照旧说的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一是能力不灭律。物质与能是两个家族,永远常住不灭。这个观念是和佛法违背的。因为佛教是说一切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力,那不是物质的本体的说是空的吗?再看变成能力之后

37、是怎么一回事吧,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少量的铀变成工作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成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简单的说,就是活变成死,一变为多,东变为西。再简明的说,就是变了一个概念。又查物理学上对于能力的定义,原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行动的表现。动是空间与时间联合起来的一种概念。时间是从物体行动而生的概念。以上所谓的时间、动力等,都是互相依靠而显发,没有一个是独立真常,可以拈出来给人看的。但是空又为什么就是色呢?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质的能力变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现在英国科学界已有确实的证明,能力可以变为物质,但从那一种能力变为那一种物

38、质,用那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还不得而知。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光是能力形式之一)造成粮食、衣服和人人所欢喜的黄金。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或地球对于日球的位能,都没有不可能的理由。我说到这里,不能再往下说,恐怕人家会疑我痴人说梦。但这都是从科学实验得来的理论,即你不信佛说,难道连科学都不可信吗?如果科学可信,那末法华经所说从地涌出多宝塔高五百由旬、 (一由旬等于四十里) ,又涌出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也没有不可信的理由,因为空即是色,一切物质是可以从空无所有处随缘变现的。我用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力的例子来说的色即是空的意义,恐怕有人会误认现象的变灭作为本体的断灭,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

39、的毁灭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力产生了。一灭一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那空并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转变,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因此,这个本体并不是像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可知” 。而是可知的。这个色即是空的口号,一向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因而也不容易被人接受。这是我所以要用物质变灭的例子来说明它符合于现代科学的理由。 (C)、因缘和合论与因

40、果律佛说世界上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站在科学的观点看,精神现象本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暂且不论。现在只从物质方面来说。农夫把一粒谷种到田里,受着日光、水土、肥料、人工的培养,就生出一棵稻来。这是农民的生产。稻并不是从无而有,那是以谷为因(佛经里叫做亲因缘) ,以日光、水土、肥料、人工为缘(佛经叫做增上缘)而逐渐生长的。有因无缘,有缘无因,都不能生长的。这就是佛法的因缘和合论。纺织厂一面进棉花,一面出布匹,这又是一种生产。布匹的生产,是以棉花为因,机器人工为缘。一切农业、工业的生产,处处体现了佛说的因缘和合论的正确。不仅工人的制造是这样,所有自然界物质的变化,生物的演进,都

41、可用因缘和合论来解说。只因为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一切事物的本体是空,由此而会通了上文所述的空假中三观和色空不二的理,成为佛教谈空说有的一贯的理论。佛经里有一偈,说得很透彻:“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这个因缘和合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神权万能,和旧科学家以原子为原始单位不可再分的种种邪见。这些邪见所主张的因,佛教称为不平等因,只有因缘和合论的因是平等因。上帝如果是万物生成的因,那末上帝也一定是某种因缘生成的果。原子也是这样。现在已证明原子中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有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又可以打破而变成能力。这样一步一步分析下去就没有终尽的时候。从这因缘和合论就成立了世人皆

42、知的因果律,就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推而至于人生,就成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学说。这是佛教在中国宣传最广而最深入民间的理论。甚至非佛教徒也有这样的信仰。这个理论依唯识学来讲最易了解,因为唯识学是一种心物结构学,是现代心理学所望尘莫及的。唯识学分析各种心的成分,超过于化学家分析物质成份的细密。从化学上我们得到很多有机无机的各种公式,但不外乎九十八种元素的化合物。唯识学家则能指示我们某一动作中,引起若干心王心所大小烦恼,有五十九法之多(请参看百法明门论 ) 。所以唯识学应叫做“心理化学” 。因此,我想,在这里诚恳地劝请我国的心理学家,抽一些时间去读唯识学,来扩充他们的领域。依唯识学讲

43、,我们举心动念,在八识田中就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会生长成为生物的身体器官和四周的环境。善的种子就生成高等的生物器官,和优美的环境;恶的种子就生成低等的动物器官,和下劣的环境。以科学来判断,从这渺茫的一念,转变为有形的物质,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呢?我以为是可能的。这里不妨推究一下物质和能、力、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我们知道,运动是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结合(物理的公式是 V=ds/dt) 。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就得不到运动的概念。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就无所谓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变速的概念。换句话说,没有运动的变化,也就没有力的概念,因为力的表现就是物体运动的变化(F=Ma) 。进一步说,没有力的概

44、念,也就没有能量的概念。因为物质是以运动和相互之间能量的形式而存在的(M=Fs) 。如果没有了运动和能量的概念,我们就不能设想出一个物质的世界来。由此可知,空间、时间、动(或速率)实是构成能力和物质的要素。在百法中叫做方、时、势速,那不过是古今的名称不同罢了。方、时、势速是列在二十四中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方、势速随着起来。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 ,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

45、造成新物质。总之,不仅把能和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物质既然和时空发生密切的关系(旧物理学是认为各不相关的) ,而时空又是心物的联系,因此,心物有同生死共存亡的意义。所以一念起则时空动力能质也随着都起来,由此证明,举心动念确可造成物质的环境和身体器官。至于那一种心念造成那一种物质,经过那一种程度,现在物理学界可还没有举行实验,不敢妄测,将来等到能质交变的方法公布以后,或许会有确切的方案。佛说天堂、地狱、人间、鬼、畜皆由心造,一切善恶罪福都是众生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帝天神所可左右,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佛教深入人心的因果律,是与现代科学的论点符

46、合的,不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了。 (D) 三自性佛说世间一切法相可分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事物的自身是依其他事物的因缘和合而起,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 A 必由其他事物 BCD 等因缘和合而成,而 B 又由 CDE 等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我们在B 等事物上,作种种主观的计度分别,生起种种意见,或成立种种学说,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若在依他起性上,不作这种主观的分别,只存客观的事理,那就是圆成实性。以科学来讲,依他起性就是客观的事理。例如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成立动的概念;由质量的运动,而成立力的概念;又从力与空间的关系,而成立能的概念;这都是依他起性。

47、如果从这能力上面作一种计度分别,说能力是常住不灭,而立“能力不灭律” ,这就不一定是可靠的真理了。现在科学界把能力与物质通谱以后,已知能力可以消灭而变为非能力。所以这个定律已经是不适用了。佛学并不反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所谓“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所以,说依他起性是有的。但对于主观的计度分别或不完全的归纳所成立的学说,则是一概否定,譬作龟毛兔角,纯粹属于幻想的。佛教但认取客观的事实,明了其依他缘生的理,不去作妄想分别,这就是圆成实性。自然科学界用演绎法和归纳法(除不健全的归纳法外)所得的知识,我认为都是依他起性,都是可信的。例如数学的建立,是用的演绎法,是从几条已知而大家公认的公理,去推知未知的

48、种种关系。这也是依他起性。又如用统计法,从许多事实归纳出一个理论,这也是依他起性。但如果用不健全的归纳法,单就一部分的事实来立论,既失了事实的真相,再加上主观的妄计,那就成为遍计所执性。纯正的自然科学是绝对没有主观的偏见,牛顿决不因万有引力定律被爱因斯坦所修改而起人相,而起嗔念。假使科学家真能对一切自然现象,如其所知,不诳不曲,这就得了诸法的圆成实性。如果推而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那末成佛也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相信科学家的精神和佛学最为相近,而科学家是最可能接受佛理的 (E) 佛教是殊胜的科学现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发表相对论的时候,科学家如盲如痴,真能彻底了解的,只有十二人。爱因斯坦不特修正了

49、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且发表了能质交变的等量公式,说明每一磅物质毁灭的时候,可以变成惊人的大量能力。他不特开辟了科学的新园地,而且解放了科学家思想上的束缚。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爱氏对于空间就有不同的概念。他认为空间如果有物质存在,那末这个空间就起了变化,和毫无物质的空间是不同了。犹如一条铺平的丝绵被上,放了几个皮球,被面就凸凹不平了,起了褶皱;空中有了一个太阳系存在,则空间也起了褶皱。假如有一个彗星飞过太阳系的附近,它的途径就受到空间褶皱的影响。他又说,物的长度和它对于测量者的速度也有关系。这都是说的空间不是独立的,绝对的。是随着物质和速率而变的。至于时间,他也认为是相对的,千百年以前的事情,我们是可以看见的。假使我们坐一架速率超过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数倍的飞机,向天空飞去,就可以追着以前地球上所做种种事情发出的光线,因此可以看到清明元宋唐以至汉周各代的人物还在搬演着历史上的故事,不过顺序是反的。这就是说,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是与速率有关系的。这种概念,在常人不免惊奇,但佛学家却认为本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