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面食文化中国的面食文化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东汉年间巳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的,他们在 2005 年 10 月 14 日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 3 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 50 厘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 4000 年历史,使面条的历史大大提前。面条最初只称为“饼” , “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 (引:刘熙释名 ) ,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
2、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 ;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但起初对面条之名称却不统一,除普遍水溲面、煮饼、汤饼外,亦有称水引饼、不托、馎饦等。 “面条 ”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面条”为长条形,花样却多不胜数,什么冷淘、温淘、素面、煎面皆属“面条” ;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可擀、可削、可拨、可抿、可擦、可压、可搓、可漏、可拉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中国全盛时期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 ;夏天则
3、做“冷淘” (冷陶即现今之冷面/过水凉面) 。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 。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清代最有意义的是“五香面”和“八珍面”的出现,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 。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山东伊府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湖北热干面。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条、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异彩。俗话说,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山西面食
4、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 280 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
5、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 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 10 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
6、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后来, “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中国的面食是中国人家里最普通的饮食之一,但又是最传统的饮食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非常美好的意义,可谓是中国饮食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面食也被带到许多国家。当人们在世界各地品尝这一美食的时候,也应该会想起这个美食的发源地美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