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漭水民间传说漭水中心完小于佳富收集整理1、漭家藏宝洞在明朝年间,昌宁县漭水上寨山大堂住着上下管辖一千多户人家,拥有万贯金银财帛,几千亩粮田,具有斩杀权的漭家。漭家为人狠心歹毒,每年下人给他家上的贡品很多,日深月久,他家的财富越积越多,特别是金银财宝数不胜数。时间长了,漭家担心财宝无处珍藏,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这些用不完的金银财宝藏到山后澜沧江边望江楼下笔直的悬崖中的岩洞里去。望江楼下,笔直的悬崖有三十多丈高,下面是汹涌澎湃的澜沧江,岩洞深达几十丈。有一天,老子和儿子商量好后,就把金银分别装进麻袋里,派了两个家丁,将一袋袋的金银、两张柜子和 12 盘架皮(栓马驮子用的皮绳)运到望江楼岩头上。父
2、子俩先用架皮接起分别绑住家丁的腰部将其放到岩洞中,接着将两张柜子吊下去,再把金银一袋一袋的吊下去,并命令洞里的家丁将金银分别装在两个柜子里。装好后就让两个家丁在下面看守,告诉他俩每天会派人给他们送饭去,仅送了 3 天就再没送去过,不久那两个家丁便饿死在洞里。过了几十年,老子死了,儿子约着几个家人带着 12 盘(每盘长 6 丈)架皮和麻袋要去取金银财宝,到了洞口,儿子交代家丁说:“先把我慢慢地放下去,若感到架皮不停抖动就赶快拉上来” 。当 4 盘架皮放完后,儿子感到架皮抖动不已,遂命家丁将自己拉上去,儿子上来后告诉家丁:“ 下面的两张柜子已枯朽,两堆金银分别被一条大蟒蛇围住,可怕极了。回家后不久
3、,儿子就病死了。随后漭家便带着 200 多个家丁,动用了 12 辆车装上家里的所有财物,搬到外地居住去了。后来在望江楼对面的马拉等、焦寨等地每逢晚上就看见岩洞口金光四射。漭家搬走后不久,一位年轻人晚上做了个梦,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告诉他说漭家藏着的金银该穷人享受了,你们可以用架皮栓上腰下去一家拿一瓢。年轻人跟村里的人说了,大家商量后就按照白胡子老爷爷说的去取,取时那两条蟒蛇掌握着公平,哪个瓢装尖了就用尾巴抹平。各家都去取了一瓢财宝回来,从此家家生活改善,摆脱了贫困。具体地点在昌宁至四季利河公路 24KM 桩前 100M 处,建小湾电站截流后,已被澜沧江水所淹没。2、漭家打谷场明朝期间,漭家住入上
4、寨大堂以后,组织所管辖的居民到大河两岸开垦梯田,经过几年后就开垦了上千亩梯田,称为漭家梯田。种植稻谷越来越多,在大团田建了屯粮场,将每年收的稻谷在大团田堆了数十个谷堆。为组织人工用连杆打谷子,就在大团田的附近(现屠宰场)建了一个较大的场院,每年都组织人力在这里打谷子,以后就一直流传为漭家打谷场。3、漭家梯田在很久很久以前,漭水坝是个天然的湖,湖边生长着很多芦苇和花草,四周长着茂盛的树木,整个漭水湖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微风吹来,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鱼儿追逐、嬉戏。白天,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由于地壳在运动,湖底慢慢的升高,湖水干了,一条大河从中
5、间穿过。慢慢的河的两岸草木从生,成了各种动物栖息的地方。到明朝期间,漭家居住到上寨山大堂以后,发现这里坡度平缓,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个种植稻谷的好地方,就逐年组织所管辖的居民到大河两岸开垦梯田,经过几年就开垦了梯田上千亩,在这里种植稻谷。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漭家梯田,现称为漭水坝。24、漭家大堂清朝(考证明朝还是清朝?前后保持一致)年间在昌宁县漭水上寨山住着上下管辖一千多户人家,拥有万贯金银财帛,几千亩粮田的漭家。设立着办公场所、监狱,有脚镣、手铐上百套,后来这个地方就称为漭家大堂。九十年代初,当地群众在此开挖改良土地时,还挖出各种陶瓷和脚镣手铐的残骸。5、大竹林从漭水街向西北方向走 3km,朝
6、左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就看见遍铺绿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枝株、枝干和枝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就是一个竹的海洋。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当你看到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时,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大竹林就因到处是绿色的翠竹而得名。大竹林,“依山临水,柴水方便,大好农村,恰如其愿。”这,是王樵先生七十多年前诗画中的大竹林。“ 柴方水便易于生存,山重水复利于防御”。大竹林,每一户人家,都有“识字人”,都有一个在外的“ 工作人” ;每一个家庭,都有几段引以为荣的家族史,享有昌宁县文墨之乡的盛名。大
7、竹林美景:6、大竹林大龙潭在大竹林观音山的附近有个大龙潭,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塘边全是绿树青草,由于水的滋润,显得格外鲜艳。潭水清澈,风平浪静,老远就可看到礁石在水下闪闪发亮,晶莹斑斓。四面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岸边景色犹如画廊。潭里的水清洌甘甜,很是滋养人,男人喝了潭水,魁梧健壮,女人喝了潭水艳丽如花、光彩照人,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都很少生病,且老人长寿者多。牛羊饮了潭水,长得膘肥体壮,庄稼也全靠潭水灌溉,真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水潭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天造地设的美景。这口潭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瑶池的小青鱼趁王母举办蟠桃会,便私自下凡,来到水潭边,见潭水清碧,满
8、山苍松翠柏,景致十分优美,环境也很宁静。小青鱼感到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一定快乐无比。于是,小青鱼变成一个小伙子,在潭水边搭一窝棚居住。小伙子的竹笛还可以吹奏呼风唤雨的曲调,坡下的村子干旱了,田里的秧苗枯萎了,他吹奏起降雨调子,立时就会刮起大风,下起雨来,不一会水潭就向外哗哗淌水,他怕暴雨成灾,就吹奏起住雨调子,立即就会雨停出太阳;当天上乌云密布,雷声轰隆,眼看要下冰雹时,他吹奏起驱冰调子,立即云开雾散,霞光满天。小伙子用竹笛为环山的百姓造福,人们很尊敬小伙子。3小伙子也爱打抱不平,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与百姓之间情深意浓,赢得了环山村落里不少姑娘的芳心。恰在这个时候祸从天降,小青鱼吹奏竹笛呼
9、风唤雨造福人间,扰乱了天庭的雷雨计划,雷神和雨神就到玉帝面前告状。玉帝勃然大怒,下令托塔李天王去查办。村子的百姓为小青鱼求情,请求天王宽恕小青鱼。李天王带着天兵回天庭,将实情禀告玉帝,玉帝被小青鱼的心地善良和造福百姓的精神所感动,赐小青鱼为一条青龙,主管那水潭,继续造福百姓。因青龙主管这水,这潭,百姓们便叫这山为青龙山,叫这水潭为大龙潭。大龙潭摄影:7、大竹林观音山观音山头观自在,南海岸上南无尊;大慈大悲展大愿,救苦救难度苍生。从漭水向北 12公里处,有一奇山,名曰观音山,位于大竹林的高山之巅。观 音 山 历 史 悠 久 , 环 境 清 幽 , 风 景4秀 丽 , 空 气 清 新 , 珍 禽
10、异 兽 时 有 出 没 , 奇 花 异 草 漫 山 遍 野 。 这 里 有 八 仙 过 海 、 观 音 广 场 、财 神 殿 、 大 悲 殿 、 感 恩 湖 等 。 相 传 , 观 音 山 为 大 慈 大 悲 观 世 音 菩 萨 进 入 中 土 前 停 留 之 处 ,人 们 见 其 山 顶 建 成 观 音 古 寺 , 始 建 于 盛 唐 , 古 寺 因 有 观 音 菩 萨 幻 化 三 十 六 法 身 之 说 , 故 几百 年 来 , 青 灯 不 熄 , 香 火 不 断 观音山山势雄伟,连绵不绝,直霄云天。相传观音娘娘下凡后,见此山古木参天,百鸟争鸣,仙气氤氲,云雾缭绕,甚是开心。于是率众弟子在
11、此修炼,除暴安良,降龙伏虎,为人间除邪趋吉。观音山上的传说,山与水铸就了观音山凝固的美,美丽的传说织就着观音山流动的美,山中的青石、森林、湖泊、小溪和瀑布都在静静地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远远看去,山林有时好象八人齐聚密商大事的样子,有时又象二人对视,有时又象三人成影以及单人独处,或站或立或卧或躺,象极了那跛足的铁拐李、满脸络腮胡的汉钟离、倒骑驴的张果老、飘逸的吕洞宾、秀气的何仙姑、不羁的蓝采和、温和的韩湘子、持重富态的曹国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这就是令游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的大竹林观音山。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这里的古迹已经淡然无存。观音寺的现状如下:山顶就是观音寺位置 观音寺现状8、
12、漭坡1952 年 4 月,于仁兴带头在漭坡组织 14 户雇农和中农组成的昌宁县第一个互助组,称“于仁兴互助组” ,实现组内劳力、畜力、农具互帮互助。不久又先后建起了 3 个互助组。“于仁兴互助组”的经验很快在全县推广,带动了各地互助合作运动的蓬勃开展。1954 年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发表不久,在县委的领导下,又由于仁兴带头试办了漭坡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在 11 天内,互助组的全体农户都入了社。1957年,当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到来之际,于仁兴率先组建了漭坡高级农业合作社,实现土地集体所有和产品按劳分配。1959 年改建为漭坡(后称漭水)人民公社,并荣获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
13、院奖状。漭坡远景图:59、漭水安澜桥安澜桥是昌宁境内澜沧江上的第一座古桥,横跨在离漭水镇驻地 18 公里漭水与耇街之间的澜沧江上,是解放以前为本地通往云龙、龙马两乡及蒙化(今巍山)、下关的必经之道。两岸青树翠蔓、峭崖凌霄,俗称澜沧江铁索桥,当地群众又叫天恩桥。民国 3 年(1914 年)修建,为悬链木板桥。两岸桥头盖有桥亭,是一座古老的铁索桥。桥长 85 米,宽 3.67 米;跨江悬链16 根,每根 385 环。民国 15 年(1926 年)“大包头” 猖乱时,曾被破坏,后经修复,顺宁县长许仲渊题名曰“安澜桥”,并有联云:“半壁镇西南,数万年铁索横空,顺宁河山双锁钥;大江流日夜,廿五代浪花淘尽
14、,乾坤今古一澜沧。”解放后,1956 年、1958 年、1962 年曾进行数次修缮,更换桥板,加固铁链。1964 年将左右两边主链各换为 4 根钢绳。1966 年“破四旧”时,两岸桥房被人拆毁,东岸桥头的桥碑被推入江中。1981 年两岸修通公路,并在上游离安澜桥300 米处建成钢混单孔平板大桥新澜沧江大桥后,此桥即作为古迹留存。2006 年底小湾电站建成后,安澜桥和新澜沧江大桥所在地都成了小湾电站淹没区,这里成为一片湖泊,安澜桥和新澜沧江大桥将完成了自己伟大的历史使命,永远埋于水底。它们的英姿雄风、丰功伟绩,被世人永载史册,千古流芳。安澜桥图如下:10、漭水银汞洞距昌宁县城东北 11.5km,
15、漭水镇政府住地以西 3.5km 处的附近山里,有一个开凿于明朝年间的银汞洞,汞洞高 1.7 米,宽 1.5 米,全长 586 米。周围草木丛生,山光水色,景色迷人;走进洞里,阴暗潮湿,不时扑鼻而来的是一股股鸟粪的味道,不断传来滴水合成的音乐声,打灯细看洞壁内落着很多蝙蝠。继续从矿道里走,更加阴暗潮湿,说话声的回应使耳朵嗡嗡作响,再继续往里走,柺向了西北方,打着灯一直往前走,摸摸四周的洞壁有点滑腻,顺山势斜上 10多分钟就到了洞顶,整个洞壁都是银灰色、菜花黄、青灰色几种不太硬的岩石。洞口和内部图6片如下:11、宝克正除妖在清朝年间,河尾村大厂有一位名叫宝克正的勇士,头戴毡帽,身穿藏青色衣服,腰系
16、棕色带子,脚穿黑皮鞋,个头高大,身材魁梧,爱好习武。有一天,他骑着一匹大白马去履行公事,回家经过总管地天色已晚。走着走着就听到后面有人喊:“保克正等等,保克正等等” ,他心里想,这就是长时间众人所怕的妖精,每到傍晚,人们就不敢走这条路,今天正是治理他的好机会。开始,宝克正一直不理他,自己骑着马继续地往家走,那妖精还是“宝克正等等,宝克正等等”的喊叫着紧跟而来。顺着大红路走着,离家不远了,宝克正就解好腰带,放慢速度,对妖精说:“来得了!” ,那妖精“嗖”地一声便飞到保克正的背上,把马都压矮了一截,保克正迅速将腰带往后一甩,把那妖精紧紧地勒在自己身上,越勒越紧,感到背后僵冰冰的,那妖精又“宝克正放放我,宝克正放放我”不停地喊着。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保克正迫不及待地喊:“家里人,快在院子里烧一堆大火,我背了个妖精” 。家里人七手八脚地烧起了大火,宝克正进了家门儿,把那妖精往火堆里一放,那妖精便现了原形。闹了半天,原来是一节带血的棺材板在作祟,只听到一声尖叫,便被化成灰烬。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怕夜走总管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