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现代文阅读 练案16 散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70048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现代文阅读 练案16 散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现代文阅读 练案16 散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现代文阅读 练案16 散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现代文阅读 练案16 散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章 现代文阅读 练案16 散文阅读(1)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练案16散文阅读(1)本练案共 4 页,设计试题 12 个,赋 56 分,训练时间 56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导 学 号 61342732你送我的雨纳兰妙珠下雨,如老友来访。云晓得天,不了解地。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

2、,走,出去看雨。为什么喜欢雨?你答,因为雨有趣啊。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雨扑到伞顶,什么也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隔岸观火,隔伞观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

3、。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 。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

4、闭目吮乳时唇角抿动。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忽听到几声梆2子,叫卖声:米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远了。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 。很多墓上都盖起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我说,咱们也找一间,避一会儿。你坚持不去,宁愿淋着。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是听你的,尊重亡者,淋雨离开。我本来怕雨。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怕冷,又怕弄湿鞋,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

5、大小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但是,你欢喜雨。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踮着它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夏雨像酒,淋雨犹如痛饮,不久辄醺然。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说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题目吸人眼球, “你送我的雨”

6、,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访”时下的雨。接着是对雨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B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入深思。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试着从你的角度想” 。C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 ,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趣横生。D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了新境界,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 “我”依然自得其乐。解析对象分析不当,作者爱屋及乌,先喜欢“你” ,再喜欢上“雨”

7、 ,雨的清新感觉和美好记忆都是“你”带来的,而不是“雨”带来的。2作品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5 分)答:示例:本文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三个场景:一是伞下漫步,大伞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世界;二是窗口等人,一穿,一笑,情趣顿生;三是墓地小伞躲雨,后为尊重亡者,双双淋雨离开。解析5 分,答出一个场景给 2 分,答出两个场景给 4 分,答出三个场景给 5 分。3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作品的语言特色。(6 分)答:示例: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画线句子化用诗经中的典故,引发了“我”对雨天的高昂兴致,让恼人的雨变得空灵知性,神妙有趣。通透明澈,诗情浓郁:雨既3然是你送给“我”的,当

8、然也就成了“我”的朋友。你不在,她陪我聊天解闷,理所当然。凡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在作者眼里是那样通透明澈,诗情浓郁。解析6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导 学 号 61342733古 寺 黄 昏朱以撒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明

9、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有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

10、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

11、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4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

12、辨识不出年代远近。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A第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C “

13、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 ,作者运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解析“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出作者对它的惋惜”分析不当,原文是“映现出苍老朴实” 。5 “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答:示例:用意:总括上文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黄昏时分,人迹萧然,拂去了世俗,回归了清净,呈现出古寺苍老朴实的本色;而人在黄昏时候,卸去了重负,身心得以舒展,心境获得安宁,呈

14、现出自然、自在的本我。两者之间有着某些内在的共性。解析5 分,用意 2 分,理解 3 分。意思对即可。6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答:示例:作者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持否定态度。寺庙的剥蚀与残损更能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世人粉饰寺庙,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转换成了媚俗。寺庙殿堂也是艺术殿堂,补救不当,艺术性会日渐消散。解析6 分,态度 1 分,分析 5 分。分析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答对 3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5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导 学 号 61342734不求答案的叩

15、问陈 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

16、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 ,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

17、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

18、懂。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6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选自散文 ,有改动)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

19、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 ,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解析A“没有留下精神财富”错。B“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 。D“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8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

20、引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5 分)答:示例:母亲虽平凡,但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与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教诲是相通的。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解析寻找二者的相同点,是回答本题的关键。5 分,意思对即可。9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请结合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6 分)答:示例:“叩问”的具体内容:两者是指“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

21、,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 。因为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多年来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 ;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 。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来歇息休整,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解析回答本题,先要搞清楚“叩问”的内涵,这一问题搞清了,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 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14 分) 导 学 号 61342735不忍的句号迟子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7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

22、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 ,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 ,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

23、的吹拂有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

24、兴而归。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 ,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

25、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8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

26、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

27、作铺垫。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解析A 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 。B 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D 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写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11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5 分)

28、答:示例:“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 “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不忍”借杂志名代指康有为一生, “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终结, “不忍的句号”寓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不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 “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 “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 “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 “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解析5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1 分,答出两个要点给 3 分,答出三个要点给 5 分,给满 5 分为止。12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

29、你的看法。(6 分)答:示例:(1)我赞同。因为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 ,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9值;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2)我不赞同。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书”促成的_“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者继续探索前进;他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解析本题包括观点态度与理由两个方面,后者是其重点所在。6 分,观点 1 分,分析阐发 5 分。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只要合乎要求,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