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目 录前言 2页一 范围 3页 二 一般技术要求 2页 三 零件加工及装备 6页四 焊接 9 页五 焊接变形的控制与矫正 13 页六 焊结构件的日处理 14 页七 焊接检验 14 页八 焊接安全 16 页九 相关文件 17 页2手工电弧焊作业指导书1 目的和范围本指导书规定了钢结构产品手工电弧焊通用的基本操作规程。本指导书适用于本厂一般机械及钢结构产品的手工电弧焊。凡产品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无特殊要求时,均应符合本指导书的规定。2 一般技术要求2.1 焊工 2.1.1本厂应结合工厂的具体情况和焊工担任产品对象进行焊工的技术培训和考试。焊工经考试合格后持有资格证书方可上岗。2.1.2 焊工应符合下
2、列要求:2.1.2.1应熟悉和掌握图样要求、工艺规范及有关焊接的各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2.1.2.2自检焊件坡口形状、尺寸及坡口的清洁程度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不符合工艺要求的应向有关部门反映,未作处理前,不得进行焊接。2.1.2.3产品焊接后,应清除焊渣及飞溅,自检焊缝质量。2.1.2.4对一、二级焊缝,焊工钢印代号的位置必须规定打在工件钢印附近。2.2 电焊条2.2.1电焊条的牌号、型号、规格和订货要求应符合图样的技术文件的规定。材料代用应执行代用制度。2.2.2电焊条进厂时,应按有关标准检查验收电焊条的采购、入厂检验、保管、发放、使用、回收等工作。对无牌号、无型号、无质量证明书的电焊条,
3、只有经过检验和鉴定,确定其牌号、型号和质量状态符合有关技术质量标准后,方可使用。2.2.3电焊条的选择,应根据母材的化学成份、机械性能、焊接接头的抗裂性、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及使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焊件的预热及预热温度的选择,决定于母材的碳当量、焊件厚度、构件的形状和拘束度,焊接工艺、焊材的种类、焊材的扩散氢含量、焊件和周围环境的冷却条件、施焊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当施焊环境温度低于 0时,应提高预热温度 1525。2.2.4 同种钢材之间的焊接,电焊条的选用,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2.2.4.1等强度、低匹配对碳钢、低合金钢焊接焊条的选用应考虑焊接头的机械性能与母材相当。其中焊缝金属的强度极限
4、不低于母材标准规定的强度极限下限值。对于中碳钢、低合金高强钢,由于材料脆性增加、裂纹倾向性大,所选用的焊条需考虑低匹配。在焊接接头不要求等强度时,往往可选用比母材强度低一级的焊条。宁可降低强度,而提高焊缝塑性,防止裂纹产生,保证焊接接头的综合性能。2.2.4.2化学成份接近3对于耐腐蚀钢、耐热钢等特种钢,为保证焊接接头的特殊性能,则要求焊缝金属的主要合金成份与母材接近。2.2.4.3提高抗裂性焊件承受动载荷或冲击载荷;母材的碳当量较高时,或者工件刚度大、形状复杂、厚度大时,为提高焊接接头的抗裂性,在同一强度等级的焊条中,应选用低氢型碱性焊条。2.2.4.4抗锈性当焊接部位难以清理铁锈、氧化皮和
5、油垢时,可选用酸性焊条。2.2.4.5焊条工艺性良好当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都能满足性能要求时,尽量选用酸性焊条,改善焊接工艺性。2.2.4.6与设备性能相适应当直流电焊机数量不足时,应选用交直流二用焊条或交流焊条。2.2.4.7为提高生产效率,可选用高效铁粉焊条。2.2.5 异种钢之间的焊接,焊条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2.2.5.1碳钢与低合金钢或不同强度等级的碳钢、低合金钢之间的异种钢焊接接头,一般选用与强度等级较低的钢材相应的电焊条。但焊接工艺措施,预热、缓冷、锤击、后热等,应按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种考虑。2.2.6电焊条的使用电焊条应按说明书规定进行烘干。焊条烘焙规范参见表 1。烘干的焊条应
6、在 100150低温烘箱内保温,随用随取。取出的焊条须放入焊条保温筒中使用。烘干的焊条置于空气中超过四小时应重新烘干。烘干温度超过 350时,重复烘干次数不超过三次。表 1 电焊条烘焙参考规范焊条品种 药皮类型 烘焙温度 保温时间酸性焊条 受潮时 120150 12 小时结构钢焊条 碱性焊条 350400 2 小时2.3 焊前准备2.3.1应按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81)的有关规定制订焊接工艺指导书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符合要求后才能用于生产,以评定合格的记录作为焊接工艺规程的编制依据。2.3.2焊接工艺评定工作必须在厂内进行,检测试验须由具有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认证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
7、,所编制的焊接工艺评定只适用于本厂,不允许将外厂的焊接工艺评定用于本厂。2.4焊缝质量等级:设计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应采用超声波探伤进行内部缺陷的检验,超声波探伤不能对缺陷作出判断时,应采用射线探伤,其内部缺陷分级及探伤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11345-89 或金属熔化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3323-2005的规定。4全焊透的三级焊缝可不进行无损检测。一、二级焊缝质量等级及缺陷分级焊缝质量等级 一级 二级评定等级 检验等级 B 级 B 级内部缺陷超声波探伤探伤等级 100% 20%评定等级 检验等级 AB 级 AB 级内部缺陷射线探伤探伤比例 100
8、% 20%注:探伤比例的计数方法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 对工厂制作焊缝,应按每条焊缝计算百分比,且探伤长度应不小于200mm,当焊缝长度不足 200mm 时,应对整条焊缝进行探伤;(2) 对现场安装焊缝,应按同一类型,同一施焊条件的焊缝条数计算百分比,探伤长度应不小于 200mm,并应不少于 1 条焊缝。2.5 焊接设备的选用2.5.1 焊接设备类别的选择:2.5.1.1交流焊机,设备简单,价格低、容易维修,磁偏吹影响小,所以得到广泛应用。其不足之处是电弧稳定性欠佳,不能使用直流电焊条,不适用碳弧气刨。2.5.1.2直流焊机的优点是电弧稳定,适用于直流电焊条和碳弧气刨。操作时容易产生电弧偏吹
9、,需要采用适当措施来克服。一般常用可控硅直流弧焊机或硅整流焊机。旋转式弧焊机,由于高能耗,已停止制造。2.5.2焊接设备容量的选择按照产品需要的焊接电流,选择焊接设备的容量。焊接设备型号的最后数字表示设备的额定电流值。2.5.3焊接设备负载持续率(暂载率)的选择焊接设备的额定电流是在额定负载持续率(暂载率)状态下允许使用的焊接电流。一般规定手工电弧焊机的额定负载持续率为 60%,通常焊接设备的标牌上都标出不同负载持续率时,该值为允许使用的焊接电流值。因此,在选择焊接设备容量时,应同时考虑所用设备的负载持续率,防止焊机过载。2.5.4焊接设备上的仪表及调节装置,应定期进行校准。须建立焊接设备的保
10、养、维修制度,以保证焊接设备的完好。3 零件加工及装备3.1零件加工焊缝坡口形式的选用,应考虑尽量减少添充金属,保证焊透,防止产生裂纹及未熔合等缺陷;还应考虑加工方便、焊工操作简单及减少应力与变形等因素。焊接具体坡口形式与尺寸,应按工厂技术文件和图样的规定,亦可按 JGJ81建筑钢结5构焊接技术规程标准选用。一、二级焊缝坡口的加工宜采用机械加工,三级焊缝则可采用热加工方法加工坡口。坡口加工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对超过规定的表面不平、局部凹凸、裂纹、夹层等缺陷应予以清除和修整。3.1.1型钢、钢板的零件,切割后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应符合气割作业指导书的规定。3.2 零部件拼装3.2.1拼装焊接零件
11、时,其相互位置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3.2.1.1拼装对接接头应符合表 2的规定。表 2(单位:mm)接 头 形 式 代 号 拼 装 偏 差 0.15t,且不应大于 2.0t板厚L5.0LeL23.2.1.2钢板对接在宽度方向的偏差。单位:mm板厚 6 16 23.2.1.3型钢对接在高度方向的偏差。单位:mmh 180 1180360 1.56360630 24焊接4.1焊接条件4.1.1焊件应放置稳固,以避免产生变形和附加应力。4.1.2不允许在焊接部位以外地方引弧、焊接临时支架和其它非结构件。装配时留下的焊痕,应补焊磨平,对于合金钢则应补作磁粉探伤或着色检查。4.1.3露天施工,五级风(8
12、 米/秒)以上或有穿堂风时应有档风措施。凡遇雨、雪、大雾等情况,无措施不得焊接。焊接作业区环境温度低于 0时,应将构件焊接区各方向大于或等于二倍钢板厚度且不小于 100mm范围内的母材,加热到 20以上后方可施焊,且在焊接过程中均不应低于这一温度。加热温度还应高于母材常温下的焊接预热温度。应由焊接技术责任人员制订出作业方案,低温焊接工艺参数及措施等,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实施。4.1.4制成的坡口应整齐光洁、无锈皮和残渣。坡口和施焊表面在焊接前应将油污、铁锈、水分和其它影响焊接质量的杂物清理干净。清理范围在焊缝两侧各不小于 10mm。4.2焊接要求4.2.1装配时定位焊的要求:4.2.1.1原
13、则上采用与产品焊接时相同牌号(型号)的焊条,并应遵守相同的工艺条件,如预热等。焊条直径一般比焊接时略细,焊接电流稍大。4.2.1.2作为焊缝一部分的定位焊,应与该焊缝的质量要求相同。定位焊焊缝应保证与母材二侧有良好的熔合,不得有夹渣、裂纹、气孔等缺陷 ;否则在焊前,必须清除、打磨干净,并在原定位焊位置以外重焊。4.2.1.3定位焊应由合格焊工承担。4.2.1.4定位焊缝应有一定强度,但厚度不应超过设计焊缝厚度的 2/3定位焊缝,一般长4060毫米,间距 500600毫米。定位焊缝的厚度、长度和间距,主要根据焊件厚度、结构形状和尺寸、构件和刚性、焊件材料的可焊性、焊接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动。对于
14、冬季施工的低合金钢构件,定位焊焊缝厚度可适当加大,长 80100毫米,间距 400毫米;并注意引弧熄弧均应落在距焊缝端部 1530毫米处。在焊缝交叉处和焊缝方向急剧变化处,不要进行定位焊。定位焊还应注意对称,以防变形。4.2.1.5焊件装配时,尽量避免强力对正。4.2.1.6装配完毕的焊件应尽快施焊,一般尽量不超过一天,避免吸潮生锈。生锈或严重受潮的焊件应拆掉并清理后重新装配或加热进行烘烤处理,也可由厂技术人员确定有效的处理意见。4.2.2大型薄板结构件应在装配位置进行焊接,并采用偶数焊工由中间向外围对称分段焊接。焊工同时施焊时,其焊接参数(焊条直径、焊接电流、层次、速度、线能量等)及焊接方向
15、的对称性应基本一致。74.2.3长度超过 1000毫米以上的焊缝应采用分段焊、分段退焊或跳焊等。4.2.4多层多道焊时,层间接头应错开 30毫米以上。4.2.5为降低焊接应力,用跟踪锤击法,锤头半径为 5毫米,锤击不应在表层和第一道进行,且应避免在 300500兰脆区进行。4.2.6厚板大刚度结构件焊接,每条焊缝应连续焊成,不宜中断。必要时可采取预热、控制道间温度、缓冷和后热消氢处理等措施。后热消氢处理目的是防止延迟裂纹,其措施如下:焊后立即加热,加热温度一般为 250300,加热范围为沿焊缝二侧 200毫米以内,保温时间 12小时。4.2.7对一、二级焊缝及重要结构件的焊接,采用低氢型碱性焊
16、条时,应按下列原则施焊。4.2.7.1焊条在焊前须按说明书规定的温度烘焙及保温 12小时。烘干后的焊条放入低温烘箱 150左右保存,随用随取。取出的焊条须放入焊条保温筒中使用。4.2.7.2施焊前,在施焊表面、坡口及其边缘二侧各不小于 10mm范围内,将油污、铁锈、水分和其它影响焊接质量的杂物清理干净,直至露出金属光泽。4.2.7.3必须短弧操作,弧长一般控制在焊条直径的 0.50.8倍之间,窄焊道。直流电弧焊时,焊件的极性为反接。4.2.7.4运条角度应垂直于坡口平面,加大在坡口二侧停留的时间,以保证良好的熔合。4.2.7.5在引弧时不得拉长电弧,烘烤焊缝;熄弧时应填满弧坑,防止弧坑裂纹;引
17、弧和熄弧必须熔化在焊道内。4.2.7.6焊条在焊接方向与钢板间的夹角为 6080之间。焊接过程不得随意挑弧,以免破坏电弧的保护气氛。4.2.8复杂的结构应分成部件拼焊,校正后进行组装。4.2.9对于低合金钢、厚板大断面焊缝的焊接,应采用多层多道焊,名焊层的接头应尽量错开。前一道(层)焊缝清理干净后,方可进行下道(层)焊接。低氢碱性焊条的摆动宽度不超过焊条直径的 34倍。每层焊接厚度不超过焊条直径的 1.5倍。4.2.10对于要求焊透的一、二级角焊缝,按焊透要求编制工艺并按一、二级焊缝质量标准进行检查。焊缝与母材要求圆滑过渡。4.2.11一、二级焊缝的返修应按返修工艺进行。补焊前,缺陷应彻底清除
18、。同一部位(即焊补的填充金属重叠)的返修次数不得超过二次。对经过二次返修仍不合格的焊缝,应重新制订返修方案,经厂技术负责人审批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以后方可执行。4.2.12板端堆焊时堆焊金属高度不得大于板厚的二分之一,且不超过全长的 15%。T 形角接接头组装间隙超过 5mm时,应事先在板端堆焊并修磨平整或在间隙内堆焊填补后施焊。4.2.13严禁向焊缝内填加异物。4.2.14对于要求焊透的双面对接焊缝,反面施焊前应清根处理(一般用碳弧气刨清根) ,经检查,无缺陷后方可进行焊接。4.3 焊接参数84.3.1焊条直径的选择选择焊条直径时,主要考虑焊件厚度、接头形式、坡口形式、焊缝形式、焊接位置、焊缝
19、层数、允许的输入热量及焊接效率等因素。4.3.1.1焊件厚度焊件厚度越大,所选用的焊条直径越粗。4.3.1.2坡口形式、焊缝形式和接头形式对不开口的角焊缝和清根后封底焊的对接焊缝,其焊条直径可参照表 3选取。表 3焊件厚度 mm 焊条直径 mm4 不超过焊件厚度512 3.2412 4对开坡口的角缝和不清根封底焊的对接焊缝,在第一道焊接时应采用小直径焊条(一般不超过 3.2mm) 。4.3.1.3焊接位置一般立焊、横焊和仰焊的焊条直径应小于 4mm。4.3.1.4焊缝层数在厚板对接接头坡口内,多层焊第一层焊接时要用较细的焊条。4.3.1.5焊接效率在保证焊缝质量的前提下,为提高焊接效率,推荐用
20、较粗直径的焊条。4.3.2焊接电流的选择焊接电流是手工电弧焊中最主要的焊接参数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焊接质量和效率。焊接电流应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的结果,结合产品具体结构而确定。焊接电流分为直流和交流。采用哪种电流取决于电焊条所需的电流种类和焊接设备条件。一般碱性低氢型焊条,常用直流反接法焊接,其优点是电弧稳定、飞溅较少。交流电的稳定性较差、引弧较难,但其主要优点是不易产生电弧偏吹。增大焊接电流能提高生产率,但电流过大易造成焊缝咬边、气孔、烧穿、裂纹等缺陷;而电流过小易造成夹渣、未焊透、未熔合、焊瘤等缺陷,且降低生产率。选择焊接电流大小需考虑的因素有:焊条直径、焊接位置、焊件厚度、接头形式、焊条及药皮
21、类型、预热及层间温度、定位焊、多层焊等。4.3.2.1焊条直径焊接电流与焊条直径大致存在下列关系:I=(3050)d式中:I焊接电流(安)d焊条直径(mm)94.3.2.2焊接位置立焊和横焊时,焊接电流一般比平焊低 1015%;仰接电流比平焊低 1520%。4.3.2.3焊件厚度随焊件厚度的增加,焊接电流相应加大。4.3.2.4接头形式在相同条件下,T 形接头的焊接电流比对接接头大。4.3.2.5焊条及药皮类型采用直流焊条的电流比交流焊条小 10%碱性焊条比酸性焊条电流小 1020%。不锈钢焊条因电阻较大、易发红;为防止过热而产生晶间腐蚀;应取较小的电流。一般比碳钢焊条的电流低 20%左右。铁
22、粉焊条的焊接电流比普通焊条大 10%4.3.2.6预热及层间温度工件如经预热,可比正常电流减少 515%。层间温度较高时,焊接电流需相应减小。4.3.2.7定位焊定位焊的焊接电流应比正常焊接时大 1015%。4.3.2.8多层焊随着多层焊中的层数增加,层间温度提高,焊接电流应逐步减小。4.3.3电弧电压电弧电压由弧长所决定。焊接时在保证不短路的情况下,力求采用短弧。尤其采用低氢碱性焊条时,尽量缩短电弧,一般电弧电压在 2022伏。酸性焊条焊接时,保持略长的电弧,电弧电压在 2528伏左右。4.3.4焊接速度焊接速度不仅影响焊缝的形状、造成焊接缺陷的形成,而且对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有一定影响。焊
23、接速度取决于焊接电流、焊条规格、熔化速度、所要求的焊缝尺寸、接缝的装配质量、焊缝及接头的形式、焊接位置和材料特性等。有淬硬倾向的钢材,需适当降低焊接速度,避免热影响区淬硬。不锈钢构件的焊缝,在保证良好熔合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焊接速度,确保焊接接头的耐蚀性。4.3.5焊接层数在中厚钢板焊接时,往往采用多层焊。当层数过少时,每层焊缝厚度过大,会降低焊接接头的塑性,尤其是冷弯性能。因此,一般每层厚度小于 45毫米。在多层焊时,各焊层的接头应错开 30毫米以上。104.3.6热输入及层(道)间温度对低合金钢,过高的热输入量,会明显降低接头的韧性和强度。为提高接头的耐腐蚀性,不锈钢焊接采用低的热输入量。
24、在保证良好熔合下,采用尽可能小的焊接电流和较高的焊接速度施焊。需预热的钢结构件,层间温度不应低于预热温度,但亦不能太高,否则会降低接头韧性和强度。耐热钢焊接时层间温度一般控制在 300以下。不锈钢焊接时的层间温度在 150以内。5 焊接变形的控制和矫正5.1 焊接变形的控制措施5.1.1反变形法在焊前装配时,先将工件向与焊接变形相反的方向进行人为的变形。反变形量需通过试验确定。5.1.2装配顺序、焊接顺序和焊接方向控制采用合理的装配顺序、焊接顺序和焊接方向,可有效地减少焊接变形。常用对称焊、分段退焊、跳焊等不同的焊接法来控制焊接变形。5.1.3刚性固定法通过加强构件的刚性,来减少焊接变形。其缺
25、点是增加了结构件的内应力。5.1.4散热法通过强迫冷却,把焊接热量散发,以减少焊接变形。其缺点是需增加配套辅件较麻烦;对有淬火倾向的钢材不能采用。5.1.5锤击焊缝法用圆头小锤对焊缝敲击的方法,可减少焊接变形。底层和表面层焊道一般不易锤击,避免金属表面冷作硬化。5.2焊接变形的矫正焊接变形的矫正方法,常用机械矫正、火焰矫正和火焰加机械矫正。5.2.1 火焰矫正通常采用氧-乙炔火焰矫正。5.2.1.1火焰选择中性焰或氧化焰。5.2.1.2加热温度低温矫正 500600,中温矫正 600700和高温矫正 700800。常用中温矫正。5.2.1.3冷却介质通常是空气冷却。11为增加矫正效果,可用水冷
26、。但对有淬火倾向的钢种,例 Q345等,不准用水冷。5.2.1.4加热方式点状加热,线状加热,三角形加热等。5.2.2火焰矫正的注意事项5.2.2.1了解钢结构的材料性能。一般情况下,焊接性能好的材料,经火焰矫正后材料性能变化也小。对碳当量高的钢种,采用火焰矫正需慎重。5.2.2.2决定火焰矫正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加热位置和火焰热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加热。尽量避免在最大应力截面的拉应力区加热。加热温度不易过高、过低。5.2.2.3火焰不用碳化焰。6 焊接结构件的热处理6.1对受力复杂和要求焊后精加工的构件,焊后宜进行消除内应力。可用高温回火,或200300局部低温回火法消除内应力。仅为稳定结构尺
27、寸时可采用振动法消除应力,工地安装焊缝宜采用锤击法消除应力。6.2焊接构件的热处理,按规程或工艺进行。6.3焊后热处理时,需采取防止变形措施。6.4热处理后的焊接结构件,应由体系中心重新检查。7 焊接检验7.1焊缝检验7.1.1焊缝应符合图样、工艺文件和本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可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具体项目按图样或订货技术要求的规定进行7.1.1.1外观检查;7.1.1.2无损探伤检验;7.1.1.3力学性能试验;7.1.1.4金相检验;7.1.2焊缝外观检查焊缝感观应达到:外形均匀,成型较好,焊道与焊道、焊道与基本金属间过渡较平滑,焊渣和飞溅物清除干净。影响镀锌质量的焊缝缺陷应进行修磨或补焊,且
28、补焊的焊缝应与原焊缝间保持圆滑过渡。所有焊缝应冷却到环境温度后进行外观检查,、类钢材的焊缝应以焊接完成 24小时后检查结果作为验收依据,类钢应以焊接完成 48小时后的检查作为验收依据。7.1.2.1一级、二级焊缝的两端,焊工钢印代号的位置必须规定打在工件钢印附近。 7.1.2.2用肉眼或者借助 5倍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尺寸的测量应用量具、卡规。7.1.2.3焊缝经检验超出上述规定时,应进行修磨或按一定工艺进行局部补 焊,返修后应12符合本作业指导书的规定,且补焊的焊缝应与原焊缝间保持圆滑过渡。7.1.3无损探伤7.1.3.1无损探伤检测应在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焊缝无损检测报告签发人员必须持有由
29、国家授权的专业考核机构考核合格,有相应探伤方法的级或级以上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7.1.3.2射线探伤和超声波探伤。射线探伤和超声波探伤,应符合第 2、4 条的规定。抽样检查时,还应符合 JGJ8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7.1.3.3渗透探伤渗透探伤分着色探伤和萤光探伤二种,常用着色探伤。渗透探伤不仅能检查磁性材料,还能检查非磁性材料,如不锈钢、镍基合金等的焊缝表面或近表面的缺陷。着色探伤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故应用较为普遍。7.1.4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和金相试验。7.1.4.1试验取样应在焊接材质、工艺参数与实际工程相同的试板上截取。7.1.4.2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按表
30、 4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表 4项 目 拉 伸 弯 曲 冲 击 硬 度试验标准 GB2651-89 GB2653-89 GB2650-89 GB2654-89取样标准 GB2649-897.1.4.3金相宏观试验的试样,在清晰显示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横截面上,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和未熔合。7.1.4.4金相微观试验的试样,在焊缝和热影响区不应有裂纹、疏松、过烧组织和淬硬马氏体组织。8 焊接安全8.1操作安全8.1.1电焊机必须装有独立的专用电源开关,其容量应符合要求。禁止多台焊机共用一个电源开关。8.1.2电焊机外露的带电部分应设有完好的防护(隔离)装置。8.1.3工作完毕或临时离开工作场地时,必须及
31、时切断焊机电源。8.1.4禁止将过热的焊钳浸在水中冷却后使用。8.2劳动保护8.2.1焊工焊接时应选用合适的焊接护目镜和面罩,穿戴工作服、手套及防护鞋。8.2.2焊工穿用的工作服不应潮湿。工作服的口袋应有袋盖,上身应遮住腰部,裤长应罩住鞋面。工作服上不应有破损、孔洞和缝隙,不允许沾有油、脂。138.3通风与防火8.3.1在狭窄、局部空间内焊接时,应采取局部通风换气。应防止焊接空间积聚有害气体,必要时应有专人负责监护工作。8.3.2在规定的禁火区内,不准焊接。8.3.3焊接作业的可燃、易燃物料,与焊接作业点火源距离不应小于 10米。8.3.4焊接工作地点有以下情况时,禁止焊接:8.3.4.1堆存大量易燃物料,而又不可能采取防护措施时;8.3.4.2可能形成易燃易爆蒸气或积聚爆炸性粉尘时。8.3.5焊接车间或工作地区应配有足够的灭火器材。存放的灭火器材应经检验合格的、有效的。8.3.6焊接工作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彻底消除火种,经检查确认完全清除危险后,方可离开现场。9 相关文件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GB/T2694-2003输电线路铁塔制造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