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 北 民 族 学 院大 学 生 创 新 项 目 申 请 书项目名称: 民族地区高山农民的民俗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申 请 人:黎永君所在院部:法学院专业:社会学联系电话:13597815545指导教师:周书刚职称助教 电话 15971837848申报日期:2011 年 3 月 15 日湖北民族学院教务处 制项目批准号填 表 说 明一、 填写立项申请书前,请先咨询指导教师或有关专业教师。申请书的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明确、严谨。二 、申请书要求一律用 A4 纸正反打印,一式二份,于左侧装订。由指导教师和所在院(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三 、 “项目批准号”不填,由学校统一编
2、号。四、 “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 4 人。五、如表格不够,可以加附页。一、项目情况项目名称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下山后的民俗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项目类别 B、学术论著类; 项目简况 申请经费 2000 元 起止年月2012.3-2013.4姓 名 专 业 学 号 所在学院 项目中的分工本人签字黎永君 社会学 111040116 法学院 负责人、撰写论文杨杰 社会工作 111040309 法学院 问卷、访谈设计贾艳梅 公共事务管理 K111031219 法学院 实地调查项目组成员 佘梦蕾 社会工作 111040303 法学院 后勤保障姓名 周书刚 学位 硕士 职称 助教研究方向
3、城乡社会学指导教师情况授课名称 社会学概论 统计分析与 SPSS 软件应用项目简介 民族地区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其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其高山地区,交通不便使其相对封闭,经济发展滞后,但同时也使其保留了极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部分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也不断迁移下山,或整体搬迁,或自主搬迁。一方面,交通等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高山农民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但另一方面,下山这一社会行为也带来了民俗文化流失、民俗记忆淡化甚至消失、身份认同危机等问题。此时高山农民究竟归属于哪个群体、哪个社区,哪种文化?本项目选取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为分析单位,以其下山后的民
4、俗记忆和身份认同为研究内容;以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取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通过调查恩施州多个民族地区,深入了解高山农民下山后的各种民族性、民众性习俗记忆,透过民俗记忆,对比下山前、下山后的文化记忆,重新定义高山农民下山后与高山地区、与山下居住地之间的认同现状,以此促进高山农民的自我认知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地区整体发展。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项目的意义:民俗记忆、民俗文化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山农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其民俗记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加深调查者与公众的对民族
5、地区民俗文化了解,促进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丰富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研究内容。身份认同起初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人或社会群体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里则是指下山后的高山农民与之前山上的民俗文化、与高山地区、与山下聚居地所包含的文化之间的认同。他们是否保持着之前的民俗记忆?他们将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哪个文化圈?以民俗记忆为切入点,了解下山后的高山农民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促进下山后的高山农民的个体与群体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理论支撑:文化模式理论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特殊的文化模式认为,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独特的文化体系
6、和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高山民族地区,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 。多数学者认为,形成这种一致性的原因是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个社会中的人共有的潜在意愿。本项目将针对民族地区下山后的高山农民的文化记忆及身份认同的现状及一致性原因进行深层剖析。现状分析:城市化、城镇化的推进冲击着民族地区高山农民的民俗记忆,带来身份认同危机。高山农民不断迁移下山,之前民族地区高山农民生活相对封闭的现状被打破,下山后的高山农民在不断接受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其民俗记忆不断淡化,带来身份认同危机。选
7、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查实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其中汉族约占 45%,土家族约占 46%,苗族约占 7%,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恩施州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其开放性不断提高,经济得到不断发展,许多高山农民也逐步搬迁下山,其中多为自主搬迁。三、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以民俗记忆为切入点,研究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下山后的身份认同现状。一是加深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记忆。民族地区的高山农民受地域、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大多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习俗与记忆,通过访谈他们,加深对相关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二是以民俗记忆为载体,透
8、过民俗记忆,探究高山农民下山后的身份认同现状。探究下山后的高山农民与山下居住地、高山地区的文化认同。实施方案:一、项目实施时间:2012.4-2013.3二、项目调查地点:恩施州高山农民下山居住地;具体为恩施市龙凤坝(城镇化地区)等地三、项目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四、项目研究方法:以访谈法为主要调查方法、涉及观察法、问卷法等其他方法五、项目实施具体时间安排:1、 前期准备阶段( 2012.4-2012.6)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项目主题的理解,搜集有效信息并整理,撰写文献综述初稿,为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资料。设计并打印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等。2、 调查实施阶段(20
9、12.7-2012.8)个案访谈-主要研究方法:分片、分层选取 30 个下山的高山农民(考虑年龄、性别等差异),一对一进行个案访谈,内容涉及民俗记忆、民俗遗存、身份认同等,并做好访谈记录。问卷调查:涉及调查对象更广,向下山的高山农民大量发放问卷,了解大体现状。观察法:观察高山农民下山后的居住处所、民族文化习俗、习惯,观察对比其上山前后的建筑、习俗的差异。3、 整理资料阶段(2012.9-2012.10)运用 SPAA 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对个案访谈记录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文献研究:结合访谈、问卷资料统计结果,再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求新的创新点。4、 撰写报告、论文阶段(2012.
10、11-2013.3)每个团队成员依据文献研究资料、问卷和访谈统计结果,各自撰写出调查报告。结合团队所有调查报告,撰写出一篇概括性、实践性论文。将调查报告与论文交由指导老师修改。结合指导老师建议,最终将调查报告与论文定稿。四、预期成果1、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特点,撰写出多篇调查报告-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下山后的民俗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2、概括性、实践性论文-论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下山后的民俗记忆与身份认同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统一:本项目以民族地区高山农民为分析单位,体现了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同时选取恩施州为实地调查研究对象,为调查者的曾住地、学校所
11、在地,体现了恩施州的独特地方特色。2、选题创新:查阅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对身份认同研究的较多,但通过民俗记忆研究身份认同问题的较少,同时选取民族地区下山后的高山农民为分析对象,切入点独特,多者结合,选题新颖,具有时代感。3、研究方法创新: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之以多种其他方法,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获取资料。六、经费预算1、资料打印费用 450 元:问卷、访谈记录打印费 350 元,查阅、打印文献资料 100 元2、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费 100 元3、差旅费用 1100 元:交通费 300 元,食宿费 800 元4、工具费用 100 元总计:1750 元七、指导教师对项目实施及经费预算的具体意见签字: 年 月 日八、项目申报单位评审意见单位盖章 院(部)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九、教务处审核意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