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工大附中高 2017 届高考模拟考试( 1) 语 文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河图洛书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梁” ,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内容。西方人认为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洛书的一席之地。前苏联 D.J.斯特洛伊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写的数学简史 ,称洛书纵横数字图是“最著名的数学贡献” 。 尚书顾命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那里继承了八件国宝:“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
2、东序。 ”这里首次提到“河图” 。 尚书中候说:“元龟负书出” ,则与“洛书”有关。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人们发现,上自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这反映出河图洛书在古人心目的重要位置。但它们的具体内容,却始终是一个迷。 系辞传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子把河图洛书并列一起,作为圣人作易的四个方面的依据之一。从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而言,河图洛书显然是古人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 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不但没有消除环绕在河图洛书上的重重迷雾,反而又引发了
3、古代学术界对河图、洛书的真伪的争议。遂后形成的“图书”学派,尽管作出种种解释,除了借助河图洛书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之外,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直到西汉太乙九宫式盘的考古发现,对宋传洛书的真伪问题,才算有了结果。 1977年,考古人员在安徽阜阳双古堆 M1 墓,即西汉汝阴侯夏侯竃墓出土了两具占盘。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式盘,距今已有 2100 余年。在一具被考古工作者称为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上,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圆周数字排列与洛书完全一致,与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也基本相同。说明洛书数字图式早在西汉之前已经存在,并已经应用于占筮和中医理论。洛书真伪的争论,因这一考古发现而终
4、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一系列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掘和重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这些非文字资料中,有大量涉及天文历法的,有涉及数学的,还有涉及记载和反映先民思想认识的各种宇宙图式。从这些宝贵的资料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中国上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数学方法,而且能从上古文化的演变过程中,认识河图洛书的形成和它们的原始本义。 1.下列关于原文累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河图洛书被人们视为中华文明之源,所以河图洛书才是贯通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桥梁” 。 B.西方人认为,由于洛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所以,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C.在世
5、界数学史上,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前苏联 D.J.斯特洛伊克所著写的在数学简史一书就是证明。 D.汝阴侯太乙九宫式盘上的那种九宫形数字图,就是数学简史所称的洛书纵横数字图在西汉时期的一种应用。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尚书顾命篇和尚书中侯所记载的内容来看, 尚书一书所记的史料,并不仅仅是周朝的历史。 B.“河出图”中的“河” ,指黄河;“洛出书”中的“书” ,是由“元龟”所背负的书,这两者原本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C.上自伏羲,下至周成王,都与河图洛书有联系,但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对他们而言,却始终是一个谜。 D.河图洛书反映了我们的先民在天生万物、四时阴阳变化、历
6、象日月星辰三个方面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既采用文献资料又采用了考古史料进行论述。文献资料如尚书 周易 ,考古史料如两具占盘。 B.宋代传出河图洛书和太极图,对其千古之谜的破解不仅无益,反而引发了真伪之争,并无任何积极的作用。 C.西汉太乙九宫式盘考古发现的意义在于,证明了洛书数字图式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并表明其具体的内容。 D.近几十年来的新时期遗址的发掘和发现,那些非文字资料,对破解河图洛书那个千古之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 12 分) 二哥任继愈 20 世纪 40 年代初,
7、二哥从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在四川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44 年母亲在西安病逝,我从重庆到西安奔丧,他也从昆明到西安探视父亲。我们同在一室一个大床上住了一个多月。有人向他约稿。他大概每周写一到两篇短文。我见他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篇幅较长,引用书中的大量诗词。他在稿纸上打个引号就往下写,从不迟疑,也不查书。我惊奇地问他:“你连这些东西都能背得?”他平淡地说:“不是背得,看书时印象深的就记住了。忘记的还是比记住的多。 ” 他说话从不滔滔不绝,有人说他说话有点木讷。这与他在课堂上流畅透彻的讲课相比判若两人。他说话有点木讷,不是思想迟缓,而 是思维过快、过深,瞬 间有好几个思维
8、层次奔涌而出,他的脑子里要经过一番挑选才能说出口来。因此说话有时不够畅达,过分简略,点到即止,甚至有时令人觉得他有些矜持。这与他的内敛性格有关。他沉潜治学,曾把自己的书房叫“潜斋” ,后来“潜”成习惯,连“潜斋”的名字也不要了。 1995 年,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看我忙得团团转,送我一幅对联:“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 。这几个字是我晚年的定海神针,我顿时觉得思想澄明开阔起来。 “文革”末期,我轻度中风,住在北京中关园他的家中,前后三个多月,这也许是我们一生中谈话最多的时候。当时“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的口号很突出。他觉得,中国即使在政教合一的皇权时代,也是明君与
9、贤相并出,明君需贤相辅弼。汉以后孔子逐步走上神坛,是“万世师表” ,挂牌的导师是孔子而不是掌权的帝王。他说,政治家应是优秀思想的实践者。一个人政治领袖、思想导师双肩挑,国家很危险。后来有人恭维他为“大师” ,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大师。于是他献身为后来人铺路的工作,整理古籍,守望着未来的新人。 作为哲学家,他远远超越了时人对“文革”悲剧的一般理解。他说社会如此无序,少数领头人固然难辞其咎,但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长久的思想积习,不至于闹到这一步。他说:“十年动乱期间的造神运动之所以得逞,千百万群众如醉如狂的心态,它的根源不是佛教,不是道教,而是中国儒教的幽灵在游荡,只不过它是以无神论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
10、前的。 ” 1978 年科学大会以后,他首次提出儒教是宗教的学说,此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对儒教的论证与挞伐。从 1978 年到 2009 年他去世,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最初几乎是孤军奋战,以后逐渐得到社会的响应。难以想象一个耄耋老人是以怎样的苦心和坚韧支撑下来的。何况他还承担着主编宗教词典 中华大藏经 中华大典等典籍的重担。于是,他不得不每天早晨 4 点钟就起床伏案工作,直到住进医院。诚然,他尊重儒家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并恪守勿渝。台湾一学者主编的国学基本教材请他作序,他欣然命笔。北大筹办国学院,他积极参与。 晚年他谈得最多的是老子 。他说老子是弱者求生存的“一部空前的哲学著作” 。出于对社会的
11、关怀和知识分子本身的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没有离开过老子 ,直到晚年还出了老子绎读这本极其简约的解读老子的书。因为“迄今为止,老子提出的为政不要过多地干扰,乱出点子,让农民自然生生发育,在稳定中进步,仍值得借鉴。 ”他说:“反映农民呼声最早,最系统的是老子 。 ”儒家讲天、地、人“三才” ,这还不够。老子讲天、地、人、道“四大” 。有了“道”这个基本规律的管束,世界就比较安全了。 (摘编自光明网 ) 相关链接: 任继愈( 19162009) ,山东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任继周( 1924-
12、) ,任继愈胞弟,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 199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主任,甘肃农大副校长,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任继愈孝敬父母。在母亲去逝后,他从昆明赶到西安看望父亲,由于悲痛和操劳,导致他看书时“忘记的还是比记住的多” 。 B作者对任继愈说话木讷的说法有异议。他认为二哥思维快,说话时要挑选着说。主要的是内敛性格影响着他不愿意说快。 C任继愈关心国家政治。 “文革”末期,他轻度中风,住在北京中关园的家里,仍思考着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 D经历“文革”的悲剧后,任继愈认
13、为儒教是宗教,是造神运动得逞的根源,连续写文章对“儒教”进行论证和挞伐。 5.任继愈在治学方面有哪些优秀的特质?请简要分析。 ( 4 分) 6.任继愈影响到作者的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 14 分) 出 卖 (俄罗斯)邦达列夫 ( 1) “奥莉娅哭啦。 ”晚上妻子对他说, “她不愿意让你这样做,她这会儿用被子蒙着头,可并没有睡着。 ” ( 2)这时,他回想起了那个严寒的早晨,想起了莫斯科市郊南站那个委托商店的结了一层冰的栅拦,想起了大门旁边那个穿着皮袄、冻得脸色赤红的守门员。然后又想起:汽车驶进院子
14、,那个穿着毡靴在雪中踩来踩去的守门员,大声喊道:“开到停车台上去!” ( 3)大停车台上,他关上了马达,汽车胆怯地、警觉地停止了响声,高高地站在周围的另外一些汽车中间,看样子,那些饱经风吹日晒的汽车被主人丢在这里很久了。 (4)验收员的目光毫无表情,草草地打量了一下马达、车身和后舱,然后漫不经心地、亳不客气地坐到方向盘后面,把汽车从停车台上退了下来。它顺从地在冰冷的地面上转了一圈,附近的其它汽车用圆玻璃前灯狐疑地注视着它,然后,它好像在惊慌之中,小心翼翼地驶到委托商店的办公室门前,在这里要办最后一道手续。所有这一切,他都看见了,却仍然若无其事,沉得住气。 (5)“办手续吧!”验收员说。他听到验
15、收员的话音,默默地点了点头。 ( 6)过了半小时,在成交之后,在定了价和填完所有的单据之后,他从炉火很热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去办最后一件事 把汽车的钥匙转交给试车工人,那工人是一个身穿短皮大衣的年轻小伙子,从羊皮领子里露出来一个冻得红里透青的面孔,流着清鼻涕,嘴唇已冻得发紫。 ( 7)汽车照样停在办公室旁边,按老习惯耐心地等候着他,准备顺从地开动马达,心甘情愿地载着他穿过整个莫斯科回家,回到温暖、舒适的汽车房里,那里每天晚上都亮着一个小电灯泡,并且经常散发出好闻的汽油和机油味。他看了看前档玻璃,看了看车外罩,它们微微披上了一层被来自田野的正月冷风扬起的雪屑。后来,他看见好几处买主向汽车走来,他们
16、像小贩一样忙活起来,贪婪地瞧来瞧去,摸来摸去此时此刹,好像有一种东西刺痛了他,使他的心哆嗦了一下。 (8)他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把钥匙交给了试车工人,接着,汽车轻轻地开动起来,再次迟疑地向后倒退,仿佛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要把它带到哪里去,因而退缩起来。它在地上转了半圆,就加入了其它汽车的行列,现在,共同的命运把它们联系在 起了。 (9)“好,全办完了, ”他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轻松感自言自语道, “很快就会把它卖出去” ( 10)而汽车却用闪闪发光的前灯,从远处诧异而伤心地望着他,好像不愿跟他告别似的,他为了这会儿不看见它,匆匆走进了办公室。 ( 11) “我真可怜他。 ”妻子说, “你跟她告
17、别了没有?请它原谅了吗?” ( 12) “是的。 ”他喑哑地应了一声,撒了个谎,他清清楚楚地记得,他实际上并没有跟汽车告别,也没有哪怕最后进去坐一坐,甚至没有抚摸一下它那熟悉的光滑的金属外壳。 ( 13) “奥莉娅那样喜欢它,那样刷洗它,叫它漂亮的小莫斯科人 , 你还记得吗?” ( 14) “是的,是的。 ”他又重复说。 ( 15)后来,他一直感到不安,为他在把钥匙交给试车工人时那种轻松劲儿而自我谴责,想象它现在大概正远离家门,在莫斯科郊外,在寒冬的夜里,冒着刺骨的冷风,它那金属躯体已被冻僵,他为了买一辆新的、更漂亮的汽车,就毫不心疼地把它廉价出卖在那里。他这时才想起,他多年来多么爱它,它对他
18、多么忠诚;当他在路上奔驰的时候,在阳光下快活地闪闪发光,不断向迎面开来的汽车卖弄着美姿,显得多么漂亮;当他对它不小心、不客气、精暴无礼的时候,它极少生他的气,像对亲人似的原谅一切,它经常被他和十岁的女儿奥莉娅清扫、擦洗地干干净净。 ( 16)现在,它待在那里,顶风冒寒,已被冻僵 同时,对十足的背叛行为的感受也留在了他的心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A.小说以“出卖”为题目,总领全文,第( 1)到( 10)段写“他”早晨卖车的经过,第( 11)段到结束写晚上全家内讧过程。 B.小说多次写到天气的严寒,结冰的栅栏、脸冻得通红的守门员、流着清鼻的试车
19、工人等,都在烘托一种歉疚心理的气氛。 C.这篇小说采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把一个平常的卖车事件写得具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其蕴含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卖出本身。 D.从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那辆车最后开不动了,肯定卖不出去了,因为在风寒中,小车已被冻僵了,发动不起来了。 8.作者在( 7)段,把叙述者从“汽车”转向“他” ,用这样的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分) 9.“他”为了买一辆新车,卖掉了旧车,但却留下了“背叛”的心理感受。对这样的行为心理,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0、1013 题。 彦博字大临,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策,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艺以州降,彦博与有谋,授总管府长史,封西河郡公,招入为中书舍人,迁侍郎, 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 ,彦博执不可。 曰:“辽东本周箕子国,汉玄菟郡。不使北面,则四夷何以瞻仰?帝纳而止。 突厥入寇,彦博以并州道行军长史战太谷,王师败绩,被执。突厥知近臣,数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彦博不肯对,囚阴山苦寒地,太宗立,突厥归款,得还。授雍州治中,寻检校吏部侍郎。彦博欲汰择士类,寡术不能厌众,讼牒满廷,时讥其烦碎。复为中书侍郎,迁御史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事。贞观四年,迁中书令,封虞国公。 突厥降诏
21、议所以安边者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以为捍蔽与魏徵廷争徵不胜其辩天子卒从之 。其后突厥可汗弟结社谋反,帝始悔云。 彦博善辞令, 每问四方风俗, 胪 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 高祖尝宴近臣,遣秦王谕旨,既而顾左右曰:“何如温彦博?”十年,迁尚书右仆射,明年卒,年六十三岁。 彦博性 周 慎,既掌机务,谢宾客不通,进见必陈利害。卒后,帝叹曰:“彦博以忧国故,耗思殚神,我见其不逮再期矣,恨不许少闲以究其寿。 ”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帝命有司为构寝。赠特进,谥曰恭,陪葬昭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突厥降诏 /议所以安边者 /彦博请如汉置
22、降匈奴五原塞 /以为捍蔽与 /魏徵廷争 /徵不胜 /其辩天子 /卒从之 B.突厥降 /诏议所以安边者 /彦博请 /如汉置降匈奴 /五原塞以为捍蔽 /与 魏徵廷争 /徵不胜 其辩 /天子卒从之 C.突厥降诏 /议所以安边者 /彦博请 /如汉置降匈奴 /五原塞以为捍蔽与 /魏徵廷争 /徵不胜 /其辩天子 /卒从之 D.突厥降 /诏议所以安边者 /彦博请如汉置降匈奴五原塞 /以为捍蔽 /与 魏徵廷争 /徵不胜 其辩 /天子卒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对策,汉朝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把策题书写在简册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隋朝开设进士科,也
23、采取对策之法。温彦博就是参加了这种考试考上的。 B.检校,是检查、校正之意,唐朝实行检校制度后,在官职前加检校,含有审查核对的职责,有权行使该事值,温彦博担任的吏部侍郎就是检校官。 C.可汗,又称大汗,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部落首领的尊称,正是由于结社谋反的人就是突厥可汗,所以唐皇帝才后悔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D.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的称号。温彦博的谥号是“恭”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温彦博机警敏悟,擅长公文电机。对策科考中高中、策划幽州罗艺归唐、接纳高丽属国等重大事件,都
24、体现了他才华与谋略。 B.温彦博忠于大唐,有民族气节。唐军与突厥作战,唐军战败,温彦博誓死抵抗,最终在阴山被俘,但拒绝回答突厥多次的逼问。 C.温彦博也有方法和强辩的不足。他在选取官吏和安置突厥这两大方面,由于失误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之情和皇帝的后悔之心。 D.温彦博廉洁尽职,深得皇帝嘉许。死后太宗皇帝后悔没有让他好好休养,就下令给他修建正式的灵寝,让他陪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 高丽贡方物,高祖欲让而不臣 ,彦博执不可。 ( 2)每问四方风俗, 胪 布诰命,若成诵然;进止详华,人皆拭目观。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
25、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博山,位于江西广丰县。淳熙八年( 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14.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丑奴儿”是词牌, “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这个题目表明,这首词是博山道路旁边崖壁上的一封信。 B.“爱上层楼”在上片中重复了一次,这种写法,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语言上有反复咏叹,回环增近的效果。 C.“欲说还休”是说,想说出忧愁却停止不言,表明而今内心实有深仇幽恨,用此来反衬上文所言的“强说”的“愁” 。 D.这首词,围绕“愁”字展开,写了少年与现在两段时光自己对“愁”的情感变化,以“愁”为线索,贯穿全词,构思新奇巧致。 E.全词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一定的口语色彩,因而此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直白清楚,清浅通俗。 15.这首词是如何结尾的?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分析。 ( 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