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诵读欣赏教案.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689237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诵读欣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课前准备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 。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

2、与节奏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参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2、教师范读,学生打出韵脚。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登岳阳楼 ,浮、流。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2、质疑:为什么“万簌此俱寂,

3、但余种馨音” ?参考:表面看来, “万簌此俱寂 ”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是怎么回事?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

4、壮阔而又生动。望着这样壮丽的景色,再联系自己的身也,自然只有“凭车干涕泗流 ”了。3、美读两诗,说说两诗创设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参考: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清幽,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内心兴趣。 登岳阳楼意境阔大,表达了作者思乡心切,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4、反复诵读,背出两诗。5、小结:两首诗场以五言绝句的形式明快的节奏及清晰的音律来承我不同的情结变化。在诗中,音律不仅仅只是形式,它同时是“有情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载体。四、自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把握音律,感受意蕴1、小声诵读全诗,划节奏,校韵脚。2、集体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路。3、老师范读全诗,听出诗歌音

5、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4、诗歌不仅是音律的再现,更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中轴。试抓住诗中的关键句、段,从语方与情感两个角度,举例鉴赏。5、选择其中的佳段,朗读背诵。五、比较古诗二首与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异同1、小组讨论、比较 从音律(形式)看:古诗二首都用五绝,节奏鲜明看律和谐。 周总经,你在哪里选用现代诗的形式,一唱三叹,重章复沓,韵味无穷。 从情感上看: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手法含蓄。 周总经,你在哪里则情感宣泄如洪水喷发不可阻挡,表情达意露而不夸饰。 不同的情感需要有不同的音律(形式)来承载。就像鲜花需要花瓶,石子需要花盘一样,各得其所!2、再读自己喜欢的小诗,在吟诵中收束全课。六、课后

6、学习1、课后寻找唐诗七律一首,宋词一首,反复吟咏,与三首小诗作音律与情感表达作比较。2、背诵自选小诗词。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2通过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一、导入新课 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我们来听听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二、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为” “知

7、”的读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2导入语: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组织学生以同桌相互合作形式各自朗读课文给对方听,让对方给自己当老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3过渡语: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 23 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组织全班学生就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三、师生互相答疑,弄清字、词、句的意思导入语:刚才同学们很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把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等会儿问其他小组的同学,问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加点字的意思提示:1孔子东游 (游:

8、游历,与游览的意思比较接近。 )2问其故 (其:他们。 )3则如盘盂 (盂:盛饮食的器皿。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 (为:是。 )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 (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所以说“日中” 。 )四、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导入语:文章结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提示: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

9、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 “孔子不能决” ,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道理: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五、课后学习 背诵这篇课文。第二课时黄纱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板书课题和作

10、者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投影显示生字词:呆呆(did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绝妙:极美妙,极巧妙。愣(lng):失神,呆。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3

11、指导语 :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

12、: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四、拓展迁移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词语:勇敢 坚强 害羞)学生练习、交流、评价。五、课堂小结: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 (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

13、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 ,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 (距离)远的(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诵读欣赏学习目标:1、能识记常用古汉语字、词、句解释。

14、2、能从两小儿辩日中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3、能学会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课前学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课堂学习:第一块: 学习两小儿辩日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这一问题,古代就有人曾经讨论过。我们来听听孔子和两个小孩的看法。 聆听,激发兴趣。2朗读课文,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朗读,纠正字音。3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4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文章结

15、尾,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那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呢?文章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思考、交流。第二块:学习黄纱巾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聆听,激发兴趣。2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3 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交流,补充。4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

16、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好了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思考、交流、领悟。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2、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后的点评,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能谈谈给留下你深刻

17、印象的建筑吗?2、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文字的内容。3、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4、 精读品析刚才我们通读了这四篇文章,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教学任务。(1)四人一组,每人负责精读一篇文章

18、,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组内交流,推荐分析好的同学全班交流)(2)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的成功之处。(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每人至少讲一点)5、拓展延伸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本中文章的成功之处,同学们课前也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否有我们刚才分析的成功之处?(四人一组,交流评价)那么你认为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6、课堂小结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的奇特之处,还知道了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的方面。7、课后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生动的语言,描写校园、公园或

19、者街角一景。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常州市清潭中学 王婷娜学习目标: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课堂学习:第一块 朗读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个人准备朗读同学听。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分析好词好句 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小组讨论组长作好记录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第二块 拓展阅读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20、。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课后学习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 ,力求熟读成诵。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教学设计诵读欣赏古诗蝉 孤雁 鹧鸪 (1) 一、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二、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赏析蝉这首诗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

21、品质。(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2) “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 “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 的品格之高。(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4、小结: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

22、、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 。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

23、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浦起龙评析说:“ 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5、赏

24、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三、赏析鹧鸪这首诗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颈联中“雨昏” “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

25、 “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游子在“雨昏” “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

26、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 (2)教案设计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 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

27、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诵读欣赏(一)蝉蝉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诵读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 要正确读音、断句。3、 识别诗体。二、诵读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

28、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诵读欣赏(二)孤雁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

29、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 “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 “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二、将孤

30、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诵读欣赏(三)鹧鸪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 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 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 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 苦竹丛深日向西。晚唐诗人郑谷, “尝赋鹧鸪,警绝 ”(唐才子传 ) ,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 ,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 ”,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 (崔豹古今注 ) 。 “暖戏烟芜锦翼齐” ,开首

31、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 “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

32、,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 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 钩辀格磔 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 ) ,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

33、秘。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 “游子乍闻征袖湿 ”,是承上句 “啼”字而来, “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 乍”、 “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后一联:“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

34、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笔墨更为浑成。 “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 “湘江阔”、 “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 (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 ,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

35、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设计(1)诵读欣赏七子之歌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使同学能了解澳门的有关知识 2、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分析为主,老师加以指导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我相信刚才的旋律你们都十分熟悉,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那你们想一下,国歌在什么场面之下演奏最能感动人呢

36、?(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听的国歌曾经就在澳门回归的现场演奏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在澳门回归的那一天,你门都举行了哪些活动啊? 二 、的确,在那一天的中国处处是欢歌笑语,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澳门同胞们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下面我们就追随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澳门同胞的苦难和抗争! 三、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四、再把课文朗读一遍,结合文中插图分析图中那些画面给你的感触最深?面容憔悴但目光坚定的学者 面容狰狞且趾高气扬的侵略者 阴森森的铁制的刑具 五、为什么这些东西

37、会给你震撼呢? 学者既是闻一多的写照,也是广大澳门同胞的写照 侵略者和刑具是澳门同胞受苦受难最好的见证 六、 同学说的都不错,那请你们在把课文读一下,然后思考: 1、从你们的震撼中可以发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见前面的古文) 2、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加强这种表达效果的呢?(通过拟人手法,把祖国比成母亲,通过最普通但是又最感人的母子之情来增强这种表达效果) 七、看来同学都已经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题目既然是“七子之歌”那我就请哪位同学唱一下? 八、和书后面的光碟上的录音对比,说说你认为哪一首最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

38、的感情?(各抒己见) 同学唱的:感情直露 光碟上面的:委婉曲折 九、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之下,澳门已经顺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你们想一下,闻一多的“七子归来”之愿望实现没有啊?(台湾) 十、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台湾回归我相信也是各位同学最大的愿望,那我们假设明天台湾就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作为漂泊多年的游子,它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思考几分中,用最简洁的话说出来。 十一、同学门说的都不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回实现,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吧!这一节可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思考:澳门的回归对祖国和澳门本身有那些巨大的影响

39、?(2)诵读欣赏七子之歌目标设定: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七子之歌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深挚的爱国情怀。2、借助对七子之歌的诵读欣赏,学习诵读欣赏的一些方法: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尽量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可以感受诗歌的形象,寻找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可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求得能创造情境的朗读;可以品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求得呈现诗歌深层美的朗读!步骤安排:一、布置预习:1、查工具书认清生、难字词。2、提出在自读中产生的问题。3、搜集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资料。二、课前入境:上课的正式铃响前几分钟,循环播放年仅七岁半的澳门小姑娘容韵

40、琳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领唱的七子之歌澳门 。 三、课堂进程:(一)知人论事:同学们听到的歌声,曾经牵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也打动了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这歌的名字叫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诵读欣赏七子之歌!同学们知道吗?七子之歌的曲子是作曲家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着歌词,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的。使作曲者如此动容的歌词,它的作者叫闻一多。闻一多是谁?同学们能不能一下子就说出他在插图上的位置?对!左下方!在面容狰狞的侵略者和阴森森的刀枪的左下方,这一位面容憔悴而目光坚定的,就是我们的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为什么会写下七子之歌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不需要评论,我们需要自己来认识!同学们,

41、让我们试着走近闻一多幻灯片:师介绍:1899 年 10 月 22 日,在湖北省浠水县一个富有的闻姓家中,诞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家人给他取名叫闻一多。 在这个书香门第,闻一多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1913 年,闻一多 14岁那年,以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但当时的高等教育仍然充满了封建主义和奴化教育。对此,血气方刚的青年闻一多十分愤慨。他向往革命,盼望着祖国一天天地强盛起来。1922 年,闻一多到美国留学。那时在美国,华人经常受到凌辱。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写了一首诗讽刺中国人的脸沉默而神秘,像埃及狮身人面的怪物。这个美国学生还向闻一多问道:“你们在想什么?”闻一多立

42、刻用英文写了一首诗回击道:“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侮辱!” 接着闻一多又说道:“奉劝那些浅薄的美国绅士们,赶快收起那种自以为幽默的优越感吧!”后来闻一多还专门写了我是中国人 、 爱国的心等诗歌,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赤诚的心。闻一多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了诗歌的创作。到美国后,他想走一条“艺术救国”的道路,因此在美国专攻绘画艺术。后来,他觉得光凭一些颜色,几根线条,不能表达自己“对于祖国和人民火一般的热爱” ,因此还致力于诗歌的创作。1925 年 3 月,闻一多在纽约写下七子之歌 。同年 5 月他提前结束留学,启程回国。7 月 4 日, 七子之歌刊登在现代评论第 2 卷第 30 期上(二)整体感知:七

43、子之歌 ,这组诗的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七个孩子唱出的歌。是要歌唱这样一些亲子之爱吗?蹒跚学步的时候有妈妈带着;娱乐玩耍的时候有妈妈陪着。这样的母爱,同学们都享受过吧!还有这样的母爱,你看到过吗?幻灯片图注:刚出壳的小苍燕鸥身上爬来了一群蚂蚁,觅食回来的母苍燕鸥正竭力为它驱赶。幻灯片图注:在风沙灾害严重的荒漠,毛皮尽毁的小骆驼奄奄一息,重伤在身的母骆驼不忍离去。即便是厄运难逃,有了母亲就有了依靠,有了母亲就有了安慰!有妈真好!那么, 七子之歌 ,这七个孩子唱的歌里,是表现了怎样的母子关系呢?他们要传达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197 页,同学们有没有看到:七子之歌诗前有一段小序,或许,它会告

44、诉我们诗人的创作意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师生齐读) (个别字音提醒)读了小序以后,同学们知不知道,闻一多先生创作这七子之歌 ,是要替这七个孩子传达怎样的情感呢?是想要人们怎样呢?你们能找到小序里表达创作意图的语句吗?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前后左右的伙伴们交流交流!(前三排边)你们找到小序里表达创作意图的语句了吗?-请你读一读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找得很准确!(走到后三排边)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文言词,它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 ,恐怕是它帮助我们前排的同学很准确地找到了创作意图吧!这是哪个词呢?“以” ,对!“以” ,是“来,用来”的意思,它表示目

45、的。能找到这个词,说明我们后排的同学也理解得很好!好!同学们都知道了诗人是既要抒写七地-七个孩子“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那么,老师希望你们呆会儿读诗的时候,把诗人的心意尽量地表达出来。 (三)揣摩顺序: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等着读诗了!可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推想一下:这写七地的诗章会按着怎样的顺序呢?同学们可以注意小序里表示顺序的字词,把自己的想法跟前后左右的伙伴们交流交流!好!前排还是后排的同学来说?好!你说!按照土地先后丧失的顺序对不对呢?我们来看:(幻灯中国地图)这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母亲!“雄

46、鸡一唱天下白!”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气宇轩昂!可是(边讲边点击电脑,幻灯片上出示相关条目)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物,强行租占澳门;1842 年,英国强占香港;1895 年,日本强占台湾; 1898 年!英国、法国、沙俄先后强占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而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又接替沙俄强占了旅顺、大连中华大地灾难深重!中华大地生死攸关!同学们把书往后翻翻,看写七地的诗章是不是按着这样的顺序: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是的!就按这祖国土地先后丧失的顺序,远在美国留学的诗人唱响了七子的悲歌!同学们揣摩揣摩:用先后丧失的顺序来唱这七地的悲歌,是不是更有利于表现中华

47、大地灾难深重,是不是更有利于抒写七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的情怀;是不是更有利于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呢?是不是啊?同学们都同意按七地先后丧失的顺序来唱这七子的悲歌是最合适的吗?-老师也同意!闻一多先生对顺序的选择真是太好了!(四)诵读欣赏:1、自读体会:让我们走进这一段屈辱的历史里去,让我们走进这七子悲壮的歌声里去!课堂上的朗读,我们受着时间的限制,为了方便同学们交流,我们缩小一些范围,好吗?拿出铅笔!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这四块最早被抢走的地方上打上星号,我们先读这四章!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澳门 、 香港 、 台湾 、 威

48、海卫这四章,能做到吗?能!好!同学们可以自己放声读,沉浸在你们理解到的情感世界里;也可以前后左右交换听读,问问伙伴们自己朗读时努力表达的情感他们听到了吗,他们觉得你的朗读对吗,好吗。老师祝愿你们每一章都读得很好!好!尽情地读,好吗?点击幻灯片,播放哀婉、低回的朗读背景乐 2、读赏交流:(本环节中澳门 、 香港 、 台湾 、 威海卫四个诗章的读赏交流顺序应学生选择而定,不必拘泥。 )澳门 、 香港 、 台湾 、 威海卫四章,都读好啦?好!刚刚老师看着同学们读书目光专注,神情激昂;听着同学们读书语调抑扬,声气悲壮。老师知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很认真,都满怀着热情在读书!老师想: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投入就一定会好!下面我们请几位来读,好吗? (前三排边)好!我们先请前排的同学!好!*,四个诗章你可以任选一章。 (*读) *为前排同学的朗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啊!#,老师想听听你对你的同伴澳门这一章朗读的评价!好!同学们都知道了诗人是既要抒写七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你觉得*的澳门这一章朗读体现了这种情感吗?你可以抓住具体的语句作一些评点!#表态并简述理由体会情感:澳门 例“太久了”:1553 年,澳门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