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作者: 2009-8-24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自身防护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方法 对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9 月所发生的 15 人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进行调查分析,采取问卷方式对 50 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的调查。结果 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 专题推荐: 临床快报 药市动态 违法广告 医保动态 药品价格 流感疫情 保健常识 妇科课堂 医改动态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对 艾滋病自身防护的措施,提
2、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方法 对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9 月所发生的 15 人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进行调查分析,采取问卷方式对 50 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的调查。结果 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 避免医护人员因锐器伤和自身皮肤破损等原因被感染艾滋病病毒,遵照标准预防原则,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甚至杜绝医护人员感染 HIV 的现状。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 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
3、传染病,至今 止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患者几乎无一例外走向死亡。近年来,在我国艾滋病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率上升 20%30% 的速度增加,艾滋病预防与治疗任务日益加重。作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医治和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在日常的诊疗和护理工作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那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几率将会 大增加。因此,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已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但对其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所发生的 15 人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采取问卷方式对 50 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的调查并探讨防护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资料 调查 2
4、005 年至 2006 年 9 月所发生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和暴露级别、职业、暴露部位的处理及结果见(表 1)。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人的一般情况,职业暴露的原因、次 、过程、程度以及处理。通过对 50 名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职业暴露的情况。共发放问卷 50 份,收回 50 份,有效 48 份,有效率 96%。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2.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过程 从表 1 可看出,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护工作者主要是护士。3 例二级暴露中,1 例是护士为艾滋病患者采用 表 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和相关处理 标本时,被污染后的采血针头划破手套
5、及皮肤;1 例是护士为艾滋病患者拔针时固定的胶布太粘以致针头拔出时,胶布反粘在护士手套上而被污染的针头刺破手套,刺伤皮肤;另 1 例是医生在为艾滋病患者做腰穿时,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以及患者家属在旁催促,导致穿刺针误伤了该医生的手指。12 例一级暴露主要是护士在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被患者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污染了已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2.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13 2.2.1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没有充分认识到 HIV 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尤其是一些年轻医护人员。他们自认为身体健康,生命力强,即使被损伤,患病的几率也低,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还有在接触锐器时不注
6、意防护,操作时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操作。2.2.2 缺乏正规、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 虽然对新上岗的人员进行了培训,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学习兴趣不浓,以及在职职工对每年的 HIV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和考试不认真对待,使得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2.2.3 工作经验不足,思想上过分紧张 总认为自己身体抵抗力差,做任何操作都怕被HIV 病毒感染,遇上紧急事件不能冷静对待和处理。2.2.4 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 如为了节省成本或操作时间,为了省事,没有戴手套、鞋套、防护眼镜和穿围裙、隔离衣等。2.2.5 医护人员配备不足 工作繁忙也是造成 HIV 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2.2.6 医院与医护人
7、员的疏忽 医院没有深入临床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医护人员减轻压力,而医护人员也没有认真学习并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及沟通技巧。3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493.1 做好职业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每年进行 HIV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及考核,采取一定的奖罚制度。不合格者予停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对新上岗人员、进修人员进行不少于 4 学时的 HIV 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知晓 HIV 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而且在诊疗护理操作和处理污物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3.2 加强管理,落实措施 院感办
8、根据本院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HIV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做到制度上墙,人人知晓,个个会做。要经常下科室进行检查指导, 了解 HIV 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以取得经验,及时调整防护措施。3.3 临床医护人员接触病源性物质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3.3.1 戴手套 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尸体料理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每位患者后都应 换手套。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3.3.2 戴口罩或防护眼
9、镜 一般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对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3.3.3 穿隔离衣和围裙 对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和围裙。3.3.4 双手及皮肤破损的防护 操作者双手有皮肤损伤时应用防水绷带包扎后戴手套操作。在检查患者和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亦应该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 用消毒剂浸泡双手。3.3.
10、5 锐器的处理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3.3.6 物品和 环境的消毒处理 (1)原则: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以杀灭 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2)具体作法:温度计及其盛器应放在病床边。每次使用后可放入加入 70%75%乙醇溶液的盛器内,并加盖。分泌物、排泄物和医用
11、敷料、病理废物等污物应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如袋外有污染物时需再加套一层,直接焚化处理或在消毒后处理。污染被服应置于污衣袋或塑料袋内,并将“隔离” 二字标上,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 mg/L)消毒。3.4 医护人员发生 HIV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当医护人员皮肤被污染时,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 75%乙醇或皮肤消毒剂。若怀疑或肯定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反复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医护人员的眼睛或其他黏膜处被病源物污染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必
12、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 10 min。当医护人员的衣物被污染时,应尽快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将污染的隔离衣重新高压灭菌。若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物浸入消毒剂或抛弃已污染的衣物,更换干净的衣物或一次性衣物。安慰和关心发生 HIV 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危险程度的评估来确定采用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方案。同时抽血检测抗 HIV,血清留样备用。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登记并跟踪随访。暴露 1 年内定期检测 HIV 抗体(6 周、12 周、6 个月、12 个月)。3.5 保障防护物资的供应 购买或制作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设置锐器收集箱等,成本不与科室奖金挂钩,以杜绝因节约
13、成本造成防护不当。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使工作不忙乱,减少 HIV 职业暴露的发生。3.6 关心和爱护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 给予他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保障,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掌握艾滋病的心理变化,学会与艾滋病患者的进行沟通,防止艾滋病患者因产生厌世和仇恨情绪而发生对医护人员人身的攻击行为。【参考文献】1 阳头容.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当代护士,2006,2:20-25.2 孙伯英,李明艳. 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3.3 侯美凤,江利秋,陈云超.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2006
14、,41(2):166-167.4 阳爱云.医护人员“ 三基”培训指南护理分册. 长沙:湖南省卫生厅,2005,8:201-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4,5.6 陆伟黔.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http:/ 建立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专项资金.http:/ 李杏,郭耐强. 浅谈 HIV 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7):332-333.9 李俊萍.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天津药学,2005,17(5):40-42.作者单位:湖南长沙,长沙市第一医院肝炎三科 延伸阅读: 临床医护人员
15、职业暴露防护教育 我院是指定的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中心,艾滋病、性传播疾病治疗中心,承担着各种传染病的救治任务。其中,艾滋病、丙肝、乙肝等血源性疾病是主要的收治病种。医院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场所,临床医务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为了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临床医务人员被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切实做好自身防护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1 引起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因素 1.1 医疗锐器伤临床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针刺伤、玻璃伤、刀割伤等均属医疗锐器伤,是危害医务人员的一种很严重的职业性损伤。据统计,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高达 60%以上,皮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
16、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2 工. 详细 宁波市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和防治措施 自 1990 年宁波市在劳务输出回国人员中发现首例 HIV 感染者以来,截止 2003 年 3 月底,累计报告 HIV/AIDS40 例,其中前 10 年报告 11 例,近 2 年报告 29 例,艾滋病发病呈成倍快速上升趋势,期间不但发现 AIDS,而且还出现了死亡病例。因此,随着 HIV/AIDS 的不断增多,健康人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触的机会也将增加,职业直接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体液的医务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不慎出现意外而增加感染 HIV 的机会事故也可能增多,近半年来,我市已发生三起艾滋病职业暴
17、露事件,其中二起发生在市级综合性医院,一起发生在公安系统,现将职业暴露事件报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作者:王芳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自身防护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方法 对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9 月所发生的 15 人次艾滋病病毒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自身防护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方法 对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9 月所发生的 15 人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18、的原因和过程进行调查分析,采取问卷方式对 50 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的调查。结果 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 避免医护人员因锐器伤和自身皮肤破损等原因被感染艾滋病病毒,遵照标准预防原则,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甚至杜绝医护人员感染 HIV 的现状。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至今为止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患者几乎无一例外走向死亡。近年来,在我国艾滋病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率上升 20%30%的速度增加,艾滋病预防与治疗
19、任务日益加重。作为医护人员特别是医治和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医护人员,在日常的诊疗和护理工作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那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因此,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已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但对其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所发生的 15 人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采取问卷方式对 50 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的调查并探讨防护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资料 调查 2005 年至 2006 年 9 月所发生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和暴露级别、职业、暴露部位的处理及结果见(表 1)。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20、个人的一般情况,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过程、程度以及处理。通过对 50 名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职业暴露的情况。共发放问卷 50 份,收回50 份,有效 48 份,有效率 96%。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2.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过程 从表 1 可看出,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护工作者主要是护士。3 例二级暴露中,1 例是护士为艾滋病患者采用 表 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和相关处理 标本时,被污染后的采血针头划破手套及皮肤;1 例是护士为艾滋病患者拔针时固定的胶布太粘以致针头拔出时,胶布反粘在护士手套上而被污染的针头刺破手套,刺伤皮肤;另 1 例是医生在为艾滋病患者做腰穿时,由于工
21、作经验不足以及患者家属在旁催促,导致穿刺针误伤了该医生的手指。12 例一级暴露主要是护士在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被患者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污染了已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2.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132.2.1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没有充分认识到 HIV 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尤其是一些年轻医护人员。他们自认为身体健康,生命力强,即使被损伤,患病的几率也低,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还有在接触锐器时不注意防护,操作时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操作。2.2.2 缺乏正规、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 虽然对新上岗的人员进行了培训,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学习兴趣不浓,以及在职职工对每年的
22、HIV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和考试不认真对待,使得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2.2.3 工作经验不足,思想上过分紧张 总认为自己身体抵抗力差,做任何操作都怕被 HIV 病毒感染,遇上紧急事件不能冷静对待和处理。2.2.4 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 如为了节省成本或操作时间,为了省事,没有戴手套、鞋套、防护眼镜和穿围裙、隔离衣等。2.2.5 医护人员配备不足 工作繁忙也是造成 HIV 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2.2.6 医院与医护人员的疏忽 医院没有深入临床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医护人员减轻压力,而医护人员也没有认真学习并掌握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及沟通技巧。3 艾滋病
23、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493.1 做好职业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每年进行 HIV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及考核,采取一定的奖罚制度。不合格者予停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对新上岗人员、进修人员进行不少于4 学时的 HIV 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知晓 HIV 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而且在诊疗护理操作和处理污物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3.2 加强管理,落实措施 院感办根据本院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 HIV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做到制度上墙,人人知晓,个个会做。要经常下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多了解 HIV 职业暴露的原因和过程以取得经验,及时
24、调整防护措施。3.3 临床医护人员接触病源性物质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3.3.1 戴手套 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尸体料理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每位患者后都应更换手套。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3.3.2 戴口罩或防护眼镜 一般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对HIV 感染者
25、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3.3.3 穿隔离衣和围裙 对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和围裙。3.3.4 双手及皮肤破损的防护 操作者双手有皮肤损伤时应用防水绷带包扎后戴手套操作。在检查患者和每次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污染后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手套亦应该在流水下或肥皂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前用消毒剂浸泡双手。3.3.5 锐器的处理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
26、针头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3.3.6 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处理 (1)原则: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以杀灭 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2)具体作法:温度计及其盛器应放在病床边。每次使用后可放入加入 70%75%乙醇溶液的盛器内,并加盖。分泌物、排泄物和医用敷料、病理废物等污物应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如袋外有污染物时需再加套一层,直接焚化处理或在消毒后处理。污染被服应置于污衣袋或塑料袋内,并将“隔离”二字标上,尽量高压消毒。如污
27、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 mg/L)消毒。3.4 医护人员发生 HIV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 当医护人员皮肤被污染时,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 75%乙醇或皮肤消毒剂。若怀疑或肯定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反复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医护人员的眼睛或其他黏膜处被病源物污染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必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 10 min。当医护人员的衣物被污染时,应尽快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将污染的隔离衣重新高压灭菌。若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物浸入消毒剂或抛弃已
28、污染的衣物,更换干净的衣物或一次性衣物。安慰和关心发生 HIV 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危险程度的评估来确定采用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方案。同时抽血检测抗 HIV,血清留样备用。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做好登记并跟踪随访。暴露 1 年内定期检测 HIV 抗体(6 周、12 周、6 个月、12 个月)。3.5 保障防护物资的供应 购买或制作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设置锐器收集箱等,成本不与科室奖金挂钩,以杜绝因节约成本造成防护不当。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使工作不忙乱,减少 HIV 职业暴露的发生。3.6 关心和爱护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 给予他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保障,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组织医
29、护人员学习并掌握艾滋病的心理变化,学会与艾滋病患者的进行沟通,防止艾滋病患者因产生厌世和仇恨情绪而发生对医护人员人身的攻击行为。【参考文献】1 阳头容.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当代护士,2006,2:20-25.2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3.3 侯美凤,江利秋,陈云超.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66-167.4 阳爱云.医 5 次,每次含漱 3 min。使用不同的含漱液进行含漱可达到不同的目的。康利芳和何华等运用循证护理对血液科患者实施口腔护理干预,针对患者
30、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含漱液及含漱频次,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并发症的发生。Yoneyama 和Yoshida 等研究发现,每天用 1 %聚烯吡酮碘含漱和清拭口咽部, 可明显降低老年人发生肺炎的危险。含漱法简单、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和实施,是清醒合作患者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2 新型口腔护理液的研发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口腔护理液经临床验证不但杀菌力强,同时具有口感好的特点, 使患者易于接受,且口腔护理效果更明显,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口腔护理溶液。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为洗必泰溶液。洗必泰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有效去除菌斑,持续时间长达 12 h ,且对口腔黏膜、牙齿表面有很强的亲和力。国外已研制
31、出 0. 12 %的无醇洗必泰溶液,并证明与 0. 2 %的含醇洗必泰溶液的抗菌效果一致 ,且不使黏膜干燥。Bopp 和 Darby 等用 0. 12 %的洗必泰抗微生物剂为患者进行 2 次/ d 的口腔护理可降低医源性肺炎的发生率。国内生产的口泰在 ICU 、外科、口腔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成份有葡萄糖酸、洗必泰、甲硝唑等,具有强大的杀菌及去除牙斑作用。另有研究表明, 口泰液与呋喃西林液比较,口泰组对培养出的 6 种口腔内细菌全部杀灭,呋喃西林组仅有 1 种杆菌被杀灭,其余 5 种细菌均不同程度存在。聚维酮碘有较强的氧化作用,0. 5 %聚维酮碘具有清香味 ,对细菌、芽胞、真菌和病毒都有很
32、强的杀灭能力,杀菌有效率为 98. 06 % ,远高于 0. 02 %醋酸洗必泰及 3 %过氧化氢。每天用 1 %聚烯吡酮碘含漱和清拭口咽部 ,可明显降低老年人发生肺炎的危险。碘伏除强有力的杀菌作用外,还具有收敛创面、减少渗出、促进新生肉芽生长的特点, 因对黏膜无刺激,无异味, 被作为口腔护理液应用于临床。李大芬和喻安梅等用 0. 5 %的碘伏清洁口腔, 并重点涂于溃疡面数秒钟,4 次/ d ,口腔溃疡 1 周治愈率 80. 0 % ,有效率 100 %。目前市场上的多数口腔护理液均有抗菌作用,但长期使用含抗菌作用的口腔护理液是否会发生菌群失调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利用中医药的优
33、势进行口腔护理液的开发研制,如银甘漱口液、金银花漱口液及其他自制的中药漱口液,经临床验证效果良好,能起到抑菌、除臭、生津等作用,但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作用如何尚未见报道。3 展望口腔护理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结合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 选择适当的口腔护理液 ,以达到清洁口腔、去除菌斑、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国内学者探讨口腔护理方法或口腔护理液的选择较多,国外则更注重于口腔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口腔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的研究。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在国内虽然得到了认可,但认识和重视程度仍不够。我们还缺乏对护理人员的口腔卫生知识状况、口腔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各层次医
34、院、社区中重危疾病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及其影响的全面深入了解。同时,对口腔评估方法及口腔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的研究仍十分有限。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多,并已证明在护理人员中开展口腔护理新知识的讲座和专业培训是必要的,使用恰当的口腔评估工具及应用完备的口腔护理计划可明显提高和改善口腔护理的质量。尽管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口腔护理的研究报道不少,但目前仍没有证据说明哪一种口腔护理方法和口腔护理液是最理想的。口腔护理的实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已有的证据基础,而不是凭个人的经验和偏好来决定口腔护理方法和口腔护理液的选择。目前,中国口腔护理的实施和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证据支持,在工作中运用循证观点,开展口腔护
35、理干预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国情的口腔护理计划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声明: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请注明“转自(或引用)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字样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对策您是第 608 位读者 发布时间: 2009-12-25 9:06:25关键词:职业暴露 防护对策来源: CHKD 期刊全文库青海医药杂志2009 年第 10 期 (本文作者:青海大学医学院高等护理教研室 金先革)目前,大部分医院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以及质控措施等主要用来保护患者, 以防止其发生医院感染。对于经常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的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了解护士职业暴
36、露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掌握防护措施是每一个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功。1 职业暴露分类1. 1 物理性职业暴露1. 1. 1 锐器伤 针刺伤是造成护理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年至少发生 100 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 20 余种血源性疾病。我国是 HBV、HCV 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0.004mL 污染 HBV 的血液会导致受伤者感染, 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 0.3% ,HCV 污染锐器刺伤后的感染率为 1.8%。1. 1. 2 负重伤 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脊背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
37、损伤及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 8.4%,护理人员因长时间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1. 1. 3 辐射伤 在 ICU 病房、手术室及介入室等患者的床头进行摄片,术中造影, 透视下穿刺等操作时,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对放射防护知识缺乏认识易受到损伤。1. 2 化学性职业暴露1. 2. 1 细胞毒性药物 日趋增多的肿瘤化疗药物大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1. 2. 2 化学消毒剂 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不加防
38、护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及生殖系统疾病。1. 2. 3 水银 体温计和血压计等是常用的护理操作工具。其中水银是医院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毒性物品。接触后处理不当会对人体产生神经毒性和肾毒性的危害。1. 2. 4 麻醉废气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及生育力降低的风险性。1. 3 生物性职业暴露 据报告我国每年发生法定传染病为 450 余万例,多数可经呼吸道和血液传播。护理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机会多,易发生职业暴露。HBV 、HCV 及 HIV 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还有流感病毒、支原体及变异冠状病毒等也是常见的
39、危险因素。1. 4 社会、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工作中存在诸多负面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 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 ,工作负荷中,心理压力大, 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谩骂和威胁等,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2 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2. 1 护理人员配备不合适2. 1. 1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 各大医院护理缺编问题严重。与我国的经济卫生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床护比例是 1: 0.4,但 90%以上的医院达不到,平均床护之比只有 1: 0.33。一些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经常加床,造成护
40、理人员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疾病增多, 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危害的可能性。2. 1. 2 化学性危害知识匮乏 毛秀英等报告,调查 167 家医院肿瘤化疗药物配置, 仅 8 家医院(占 4.78% )采用了集中式管理, 其中 159 家(占 95.21% )均采用分散式管理,仅 12.5%的医院使用全封闭式输液系统。护士操作时,很少穿防护服, 戴护目镜,正确戴手套者仅为 9.58%;还有 62.26%的医院护士操作时没有穿隔离衣; 136 家医院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敞口容器存放化疗废物。教育培训存在漏洞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防护工作不到位。调查 26 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
41、业防护教育课程 ,也无相应教材。上岗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及方法的继续教育。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要有奉献精神, 有时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带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怕脏嫌弃患者,是不敬业的行为。有关文献报告有 67.5%的护士从不戴手套。2. 1. 3 常规操作,应急处理欠规范 美国 CDC 调查显示 ,医务人员发生 HIV 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 (PEP)可使 HIV 感染率降低79% ,同时 PEP 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 87%的 HIV 传播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时, 约86%的人采取一般消毒措施,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 4%
42、左右,有 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 防护评估不到位的占 94%。孙伯英等报告 22 所二、三级综合医院, 仅 9 所医院有上报制度, 1499 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为 21.15%。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所致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 62.68%。毛秀英报告, 432 名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士,在操作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 25.6% ,操作20.0% ,操作后 54.4%。王红红报告,护士实习 6 个月就有 72.6%的人被刺伤, 其中 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说明护理人员既缺乏管理,又缺乏主动报告意识, 更缺乏相应的处理。3 对策与措施3. 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创建护理
43、安全文化 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美国 CDC 将该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美国所有医院。各级医院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全面推广标准防御,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 改变护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并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考核内容。护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护理管理思路,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不仅仅是给患者提供安全,还要增强自身的防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3. 2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缓解缺编问题 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指出: 到 2007
44、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 年,全国 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护士缺编问题的缓解将有助于对护士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另外,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 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3. 3 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预防锐器伤 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刺伤最常见的原因,应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 必须回套是尽可能单手操作,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立即放入锐器盒内。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使用硬制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值得推广。传
45、递手术刀、剪刀时不要直接用手接,用弯盘传递。3. 4 掌握戴手套指征 ,规范洗手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 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3. 5 正确掌握锐器伤处理流程 伤口用肥皂水刷洗,流动水反复冲洗 ,再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进行心理干预等显得很重要。3. 6 重视化疗药物的危害 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置化疗药配置中心 ,集中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加强督促检查。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隔离裤,戴纱布
46、口罩外套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 ,必要时穿围裙;操作台面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割安瓿时使用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 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然后再拔针。输液结束后拔针以及处理化疗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时均须戴手套。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是国家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宝贵财富。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的神圣性和职业的风险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正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接受。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和护理工作, 加强法制化管理,尤其是国务院刚刚颁布
47、的护士条理明确了护士的权益,规范了护士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防护策略和措施,对于积极依法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并加以贯彻和落实,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 ,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职业损伤与防护作者:许璟晗 王 发布时间:2008-9-11 来源:当代医学 护理人员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的操作过程中,常密切地与病人的皮肤,粘膜,血液,体液,排泄物接触,尤其是感染科收治的病种,从发热待查,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肠道感染,伤寒,甚至一些寄生虫病都是感染科收治的范畴。因此感染科护士极可能从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中
48、污染了自身皮肤黏膜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被污染,以及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疾病。因此应充分地了解职业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提高护士整体防护能力,减少职业暴露带来的危害。 1 感染科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损伤因素 感染科护士,需经常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为病人输液、抽血等,在上述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戴手套的习惯,极易被污染的针头,利器刺伤。有研究证明,被污染的锐器损伤一次,感染 HIV 危险为 0.3%,感染乙肝机率为 1033%.(未注射疫苗者),感染丙肝的机率为 1.210。 1.2 化学性损伤因素 感染科收治的是各种感染性疾病,
49、必须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护士不可避免地与各种消毒液相接触,如施康,过氧乙酸,碱性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消毒剂在空气中浓度高,刺激人体地眼睛,呼吸道,皮肤,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生物性损伤因素 感染科收治的病种繁多,护士经常需频繁的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接触,这些血液,体液,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包括呼吸道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病毒,沙门氏菌属,以及一些肠道病毒也与我们近在咫尺。 1.4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上,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思想消极,护理人员编制偏低,频繁倒夜班,劳动强度大,超负荷工作,且护理人员大多为女性,生理周期的改变,以及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所带来的压力而对工作产生的影响。社会上对感染和传染不能正确区分,以致对感染科护士产生不同程度的歧视。 1.5 职业暴露上报体系不健全,个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