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内容丰富并具有原创力的力作,它洋洋 50 余万言,可称得上是宏篇巨制。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全书共分 7 章,加之总导言和结论,共由 9 个部分所组成。各章节的题目分别是:总导言,网络与自我;第一章,信息技术革命;第二章,新经济: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第三章,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第四章,工作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第五章,真实虚拟的文化:电子沟通的整合、受众的终结与互动式网络的出现;第六章,流动空间;第七章,永恒的边缘:无时间之时间;结论:网络社会。在总导言中,卡斯特首先提出了方法论问题。他指出,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普遍
2、渗入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因此它是分析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复杂状态的切入点,而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变革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这项方法论上的选择,并非暗示着新的社会形式和进程的出现是技术变革的结果。当然,技术并不能决定一切,社会也没有编写出反映技术变革进程的剧本。其原因在于,许多因素(包括个人的创造发明和企业的冒险进取等等) 对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社会应用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最后结局如何应视复杂的互动模式而定。然而,一旦新的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扩展,并被不同的国家、相异的文化和形形色色的组织所利用,它就会不失时机地扩大应用范围,并适时地反馈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变革的速度,从而使其
3、来源更加多元化。为了澄清复杂的理论问题,卡斯特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信息化资本主义”。他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历史因素乃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逐步推进的信息主义再结构进程,它加速、引导并塑造了信息主义模式,并引出了相关的社会形式。因此,可以恰如其分地称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为信息化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重构与信息主义的发展,虽然在全球层面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每个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制度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因而会对这一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所有的社会都曾受到资本主义和信息主义的影响,其中许多社会则早已步入了信息社会,虽然它们的类型与环境不尽相同,文化和制度也各有差异。事实上,信息化
4、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和进程,正是本书所欲涵盖的主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革命是澄清其他理论问题的前提,这也是卡斯特先生的一贯主张。因此,本书第一章“信息技术革命”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作者认为,信息技术应包括微电子、电脑(硬件和软件)、电信、广播和光电等整套技术,除此之外,遗传工程及其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犹如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革命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就在于它贯穿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外来冲击,而且影响了所有活动的方方面面。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特征并不是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应用到知识生产和信息加工等领域。卡斯特
5、指出,信息技术范式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了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一个特征表现为信息本身就是资源和动力。它们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不仅仅是处理技术的信息,这是信息技术革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的根本区别;第二个特征则表现为新技术的效果无所不在。由于信息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个人与集体存在的所有过程都直接受到新技术媒介的影响;第三个特征牵涉到网络化逻辑问题。若没有信息技术,网络化逻辑则难以成立。然而,这种网络化逻辑必须去建构那些没有结构的组成部分,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其原因在于,这些没有结构的组成部分正是人类活动赖以创新的驱动力;第四个特征与网络化有关:信息技术范式必须以弹
6、性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不仅所有的进程都可以逆转,而且组织与制度亦可以修正,甚至会面貌焕然一新。新技术范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重新构造的能力,这在以不断变化和组织流动为特征的社会中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特征;第五个特征表现为特定的技术逐渐聚合为高度整合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新技术与旧技术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已经无法区分。例如,微电子学、电信、光电子学和电脑现在已全部融入信息系统之中。第二章主要论及新经济问题,这也是本书的重要论题之一。在 20 世纪最后 25 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卡斯特称之为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经济。之所以称之为信息化,是由于在这种经济
7、体的内部,群体和个人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能否有效地生产、处理和利用信息;之所以称之为全球化,是因为生产、消费和流通等活动以及它们的组成要素(如资本、劳动、原料、管理、信息、技术、市场) 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起来的;之所以称之为网络化,则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竞争只有在体现企业网络之间互动的全球网络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这种新经济在 20 世纪末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技术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信息和知识、信息基础、全球化的相互联系、以网络为基础的组织形式,以及信息科技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导致产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体系。作者认为,新
8、经济的出现有其特定时间,即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于特定空间,即美国;其特定的产业主要是信息技术业与金融业,以及初见端倪的生物科技业。早在 70 年代初,人们就埋下了信息技术的种子,直到 90 年代末才开花结果。信息技术革命似乎只用了 1/ 4 世纪的时间就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和规模是以往的技术革命所难以比拟的。就其实质而论,新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在卡斯特看来,犹如一切具有历史特殊性的生产形式那样,信息化经济同样也拥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制度特征。显而易见的是,网络化既是信息化经济的主要内涵,又是新经济的基本形式。在第三章(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 中,作者
9、的主要论题是: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经济崛起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某种新组织逻辑的发展,这种新组织逻辑与近年来的科技革命的进程不无关系,但并不受制于科技革命。新技术范式与新组织逻辑之间的组合与互动,构成了信息化经济的历史基础。然而,这种新组织逻辑在各种文化与制度的脉络中将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在这一章中,作者详尽阐释了组织(制度) 安排的共同之点,与此同时,也论述了这些组织(制度) 安排之间的相异之处。此外,作者也对新组织形式的起源,以及它们与新技术范式互动的条件作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在第四章中,作者主要说明的是,在过去数十年间,工作与就业模式的变迁已出现了某种矛盾趋势。首先,作者提出了支撑后工业
10、主义理论的古典课题,即就业结构的长期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19202005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业结构的演变;其次,作者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范围之外深入分析了“全球劳动力” 的观点;再次,作者转而考察了新信息技术对劳动过程本身及就业水准的某些影响,并且评估了对“无工作社会”怀有恐惧心理的观点;最后,作者着重论及工作和就业转化对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并将重点放在社会分化等方面。他认为,从工作和就业的角度看,信息化社会较之其他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1) 农业人口逐渐减少; (2) 传统的制造业就业一蹶不振; (3) 生产者服务和社会服务逐渐兴起,前者强调企业服务,后者则强调医疗保健服务; (4
11、) 服务业的活动日趋多元化; (5) 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与日俱增;(6) 由事务员和销售员所组成的“白领”无产阶级已逐渐形成; (7) 零售业就业人员所占的比例尤为引人注目,且相对稳定; (8) 职业结构的顶端和底层同时增厚,即两极分化; (9) 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之于低层次人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本书第五章主要论及网络社会的文化概念。作者认为,在网络时代,其社会文化模式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一,广泛存在的社会与文化差异导致使用者和受众之间的隔阂。信息不仅在发送方的策略下为市场所分配,同时也由于媒体使用者依据其各自的兴趣和互动能力的优势而被使用者所分享;其二,
12、使用者之间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层化的现象。不仅多媒体的选择局限于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而且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换言之,接受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其三,所有类型的信息在同一系统中传递,即使该系统是互动性的与选择性的(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个因素) ,因此也导致所有信息都整合在一种共识模式之中;其四,多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多媒体在其领域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在以多种传播模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通信系统中,各种形式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由于它的存在,新社会中的所有信息均以一种二元模式来展开运作:亦即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出现”抑或“消失”。惟有
13、在这个整合系统中“出现”,信息才能够广泛交流并最终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通信才是真正的通信。新通信系统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间和时间,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相对来说,流动空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在第六章中,卡斯特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流动空间作为信息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物质形式,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上来加以概述:其一,从理论和现实相互关系的角度说,流动空间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以信息技术的流动作为其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二, 流动空间由节点和核心两部分所组成。虽然流动空间以电子网络为基础,但这种网
14、络连接了特定的地区,而后者则具有社会、文化、环境等特征;流动空间的第三个重要因素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管理精英具有较强的运作能力。与第六章相对应,卡斯特在最后一章(即第七章) 中按部就班地讨论了时间概念。除了理论问题之外,工作时间、弹性时间、就业时间、人口问题等等都是本章论及的主题。结论部分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本书的总导言,它集中体现了卡斯特的总体思路和创新思路。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
15、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
16、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曼纽尔“卡斯特是 20 世纪末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位智者。其思想敏锐、见解深刻,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地说,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卡斯特本人的思想脉络。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 这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
17、是不言而喻的。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其四,依笔者之见,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整
18、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全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不厌其烦地阐释信息时代的社会动因与经济动力。卡斯特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最后,卡斯特先生尤为关注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在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章中亦辟有专论。他多次来华讲学,旨在加强中西交流。卡斯特对中国的企业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评价甚高,并将其作为案例研究的重点。就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而言,其体系似不连贯,思维纵横交错,题目的设置随意性很大,显得头绪较多。这显然会给读者对本书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然而,客观地说,本书的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与
19、众不同的学术风范,透过字里行间的阐释,读者可以领略和感悟到学术大师深邃的思想与复杂的理论。换言之,这也许就是卡斯特的过人之处. 对中国及人类而言,用充满智慧的意义与充满展望的视野经历当前这个转化过程,确实是必要的。西方经常缺乏这种意识,而我怀疑中国人也相当有限。就像历史上所有快速而多重向度变迁的时期一样,我们习惯用来思考社会的知识范畴已经变得过时:社会、经济与政治理论,在我们最需要据以了解世界与引导我们的实践时却失效了。三卷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在我们当前知识的状态下,尝试以经验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这个正在浮现的社会与经济。网络社会的崛起从全球视角着手,分析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20、与影响,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技术变迁,是当前最直接感觉到的结构性转化。但是这并非认为技术决定了社会,而是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场景。因此,虽然网络社会的崛起的确奠基于研究和理论,却是在处理我们个人的事件,因为网络社会的崛起尝试诠释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之物质基础的变迁。网络社会的崛起试图针对不同的社会,研究不同的文化与知识传统。事实上,我认为,更甚以往,许多探究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之转化的努力,大部分都是受美国或西欧经验启发的种族中心主义研究。即使是日本,对于信息社会及其意义的研究,也经常只是重复美国的诠释。而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息社会的观点,大都取自美国的意识形态专家未来学家。这些人是商业作家,他们的观点多半是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以一种新版的文化殖民主义,将美国所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界各地。网络社会的崛起一开始即将人类经验的整个范围存之于心,审视技术与社会力量互相影响下新社会的浮现。